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范文 > 導游詞 >

山西介紹導游詞

時間: 新華 導游詞

山西介紹導游詞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山西介紹導游詞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山西介紹導游詞(精品10篇)】,供你選擇借鑒。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1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里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里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里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里,這里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圣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占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著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著>,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贊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筑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這里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一畝二分,里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里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筑是無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梁柱,所以叫無梁殿,又因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里象征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為3間,外觀2層,內為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梁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梁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墻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筑穿過供奉有千缽,千手,千釋迦的千缽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瑯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為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歷年間,妙峰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筑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嘗嘗原平的鍋魁,莜面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整理;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游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筑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2

現在我們到了運城市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存最好、最完整的關廟建筑群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公元160卜—220_年),終年59歲,字云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為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后,與劉備、張飛結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_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拜他為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后,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劉備和孫權聯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_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于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后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后被迫封為“壯繆侯”。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與“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們面前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筑就是關帝廟,首先由我介紹一下廟宇的歷史和布局。據文獻記載,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_年)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毀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歷經數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現在的廟院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余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余間,規模巨大,建筑精美,氣勢恢弘,為中國武廟之最,頗具王宮氣派。整個廟宇的布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為結義園,北為正廟。正廟又分前后兩院,前為廟堂,后為寢宮,形成了我國傳統的“前朝后寢”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們現在站在關帝廟東側的大門,從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廟部分,進人之前讓我們參觀一下南側的結義園。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桃園結義,現在結義園的景致是依照當時的場景進行設計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蓮池等建筑組成。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陣陣花香襲人,頗富桃園結義詣趣。

現在我們出結義園,進入主廟。大家腳下的這條路是主廟的中軸線,在這條主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祟寧殿,兩側配以木坊、石坊、鐘鼓樓、祟圣祠、胡公祠、追風伯祠、碑亭、鐘亭和東西長廊等。正廟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襲著中國古代建筑中軸式對稱的傳統風格。院落內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對稱,高聳的建筑,參天的古坊,頗具皇宮格局。

端門,又稱山門,是進入主廟的第一道門,門楣正中,鐫刻著“關帝廟”三個大字。門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鐵柱,名為“檔眾”。古代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在此落轎,武官在此下馬。端門對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龍、人物、鞍馬等圖案,富麗華貴,莊重大方。

我們由端門而人,面前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文官和武官則要由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東西兩側分列崇圣祠、胡公詞。這樣可以見到一字排開為三門兩祠。大家是由東邊的鐘樓下進入廟內的,西邊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酷似兩尊守護主廟的武士。

跨進雉門,大家可以回頭留意建在高大臺基上的門庭,臺階向內收縮,兩側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這在古代有什么用場?“先生,你猜對了,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動戲臺。”每逢廟會演戲時,便將大門關閉,架上木板,變后部為前臺。大家可以遐想當年演“關公戲”的盛況,如今門庭隔扇上,仍鐫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證今”等字樣。

過了雉門看見一座宏敞的廳式建筑,便是午門,雖然稱“門”,實為過道。四周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板,兩端鑲嵌五彩琉璃的松鶴和小鹿。步人午門,石欄的匠額,楹聯引人注目。這幅長聯是民國時解縣縣長郭象蒙所書,上聯是“國賊數操,誰曰不然,顧權無以異也。張撻伐,建綱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聯是“圣鄉說魯,復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靈,明把事,山川磅礴廟堂巍”。聯中罵操、貶權、頌羽一氣呵成,又盛贊關廟之盛況,可以說是聯中神品。門廳內東西兩側和中壁有彩繪關羽生平的畫像,為河東民間藝人所繪,表露出百姓對關羽的敬仰之情。

沿著冬青簇擁的大道,穿過雕造華美的“山海鐘靈”木坊,便是御書樓。我們置身樓下仰望,可見建筑造型精巧別致,八角藻井疊架而上,直至頂層,這是座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筑,又稱“八卦樓”。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為紀念康熙皇帝御書“義炳乾坤”牌匾而改稱御書樓。樓下掛有一長方草書“絕綸逸群”橫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書。

我們面前的這座高聳的建筑,是正廟的主體建筑——祟寧殿。大家聽我敘述一下祟寧殿的建造過程。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_年),徽宗利用關羽忠貞君主的特點,對其進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關羽為“祟寧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20_年)又予重修。大殿為重搪歇山頂的建筑結構,面闊7間,進深6間,是專為關帝處理政事而設置。我們站在殿臺上,立刻會感受到基址高聳,月臺寬敞,頗具帝王宮殿氣派。在石欄環廊下,醒目地立有歷根石質大柱,柱上游龍昂首奮爪飛舞在繚繞的樣云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屬上乘之作。大殿的門楣上方及前檐下,懸掛著十余方題匾,“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的御書,“神勇”由乾隆皇帝欽定。殿內木雕神龕之中,供奉著頭戴冕旒冠,身著龍袍、腰系玉帶的關羽帝王裝塑像,神情剛毅,端莊肅穆。大殿頂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兩只雄健的蹈龍鴟吻矗立于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麗壯觀,具有“甲于天下”的美稱。大殿月臺兩側有石雕華表和鐵旗桿,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屬明代所鑄,據說重達300斤(150公斤)。

女士們、先生們,游覽完正廟,我們將參觀寢宮,習稱后院。這里原有關夫人殿和其子關平、關興殿,惜現已塌毀,如今翠柏、勁竹滿園,已辟作花園。花徑之前,正面為“氣肅千秋”木坊,兩翼是刀樓和印樓。穿過花園便是矗立在參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樓。

請看,我們面前是廟內最高的建筑物——春秋樓,整個建筑面闊7間,進深6間,兩層三檐,九脊歇山頂,高約30余米。它上下兩層均有回廊,四周勾欄相連。值得一提的是二層上用木柱吊掛而懸空的四周回廊,奇巧別致的結構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這種建筑手法是我國建筑史上難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給大家講述一下春秋樓的歷史和命名。春秋樓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_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樓內塑關羽讀《春秋》像,且二層暖閣板壁上嵌有木版鐫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樓”。《春秋》亦名《麟經》,因此春秋樓又稱“麟經閣”。現在,讓我們進樓內參觀,樓內分二層設供奉關羽的神龕,底層塑關羽帝王裝金身坐像,威武端莊。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四周安裝木制隔扇108個,疏密相間,圖案古樸,工藝精巧。沿木梯拾級而上,可見二樓正中的木制暖閣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燭光閃閃映照著關羽的赤褐色臉龐,他側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傳說中關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見。塑像兩旁的對聯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上聯“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下聯“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參觀了樓內的陳設,漫步林蔭道旁,讓我們回首再望春秋樓的風貌,整座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樓頂五彩琉璃,與陽光映照生輝奪目。正如樓上的楹聯一樣,充分顯示了春秋樓的雄偉氣魄。讓我們一起朗讀對聯結束我們的關帝廟旅游,“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斗,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關帝廟內景致參觀結束了,讓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頗具民俗氣息的解州古廟會。大約隋唐時期,鄉人仰慕關羽的功德,集資興建關帝廟,并在此舉行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朗中官員和百姓前來朝拜關帝,各地商販也趕來做生意,客棧、酒店應運而生,形成解州古廟會。到清乾隆年間,廟會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廟會每年舉行兩次,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關帝廟前商販云集,藝人獻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關帝廟會成為具有影響的祭祀大會,正引來眾多尋訪關帝祖的海內外游客。

千百年來,關公形象已成為代表著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農家,關公由“萬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從關公那里得到自己的寄托。最后,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托,謝謝大家的合作。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3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州旅行社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王導,首先我代表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有著豐富的駕駛經驗,接下來的旅途中將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共同服務,如果有什么不周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今天我們能夠乘坐同一輛車使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可以珍惜這份緣分,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共同愛護我們的家,也就是保護好我們車內的衛生。最后,預祝大家可以度過一個輕松而又愉快的旅程!

接下來我把今天的行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現在我們正行駛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大約需要三個半小時,我們就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享有中州盆景之美譽的嵖岈山風景區。

現在,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河南的概況。可能大家都知道,古時呢,把天下分為九州,河南為豫州,獨具九州之中,故稱“中州”。而現在許多河南人喜歡把行、可以等詞匯說成是中就來源于這里了。全省土地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分17個省轄市,下轄88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為鄭州。河南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大省,而且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展。交通方面,中國鐵路網的兩條中軸線路——隴海線和京廣線分別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從河南的中部通過,鄭州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另外,河南還是國家重要公路、航空線的貫通之處,是南來北往,西去東行的必經之地。因此,不論陸路或空中交通,河南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聯系都十分方便,處于全國交通輻輳的中心地位。

此外,河南還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就建都在陽城鎮,也就是現在的登封告成鎮,還有距今八千多年的新政裴里崗化,三千多年的隞都以及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大河村遺址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內建都和分封諸侯。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僅河南就占據了四個,它們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殷開封、殷商國都安陽、鄭州。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四千年與這里緊密相連。所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焦點。無數杰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激蕩起多少歷史風云。

游客朋友們,景區馬上就要到了,現在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景區的概況。嵖岈山,位于河南省遂平縣城西25公里處。系伏牛山東緣余脈,又名嵖峨山,玲瓏山,因奇峰異石,犬牙交錯而得名。因山勢險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此外嵖岈山還是國家四A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

現在景區就要到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進山注意防火,照相時注意安全。等師傅把車停好以后,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關好車窗,記清我們的出牌號,隨我一起下車游覽!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4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晉祠,下面我就帶大家去細細游賞一番吧!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您度過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于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筑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龕內;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兩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侍女像身高與真人相仿,姿態自然,神情各異,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藝術雕像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也名臥龍柏,這是由于它形似臥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的角度成為45度,頭枕撐天柏,形若游龍側臥,人們才以臥龍之名稱之。這株古柏,位于晉祠圣母殿右側的苗裔堂前。這株古柏從周代至今,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雖然老態龍鐘,但它體魄依然健壯,成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化身。齊年柏,根據相關機構的科學檢測,樹齡在2620__年———2990年之間。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這株樹,樹高17.44米,樹圍5.58米,主干直徑1.77米。

這株樹雖然歷經數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晉祠圣母殿旁。依然蒼勁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張曲屈,樹影扶蘇,姿態優美,半躺半臥,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風而且瀟灑。就是這株古柏,引來了中國古代眾多文人的贊譽和夸獎,歷代謳歌者甚多。中國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以“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來歌頌它。唐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3.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并稱“晉祠三絕”。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關于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說是晉祠北面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遠處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見一位騎馬的老人向她討水飲馬。雖然這一擔水她好不容易從遠處挑來,但是善良的柳氏還是把這一擔水全送給老人飲馬了。老人臨走時送給柳氏一根馬鞭,回家放進甕里,用水時只須稍許提鞭水甕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甕外。切記!切記!

柳氏回家之后一試,果然如此。后來,婆婆發現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產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現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里的水馬上噴涌而出,向四處漫流。正在娘家梳頭的柳氏發覺水涌出來了,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半拉頭發跑回家中,只見甕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涌,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

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后,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涌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會,村里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么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建起了水母樓,樓內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通過對晉祠各名勝的游覽及解說,不僅讓游客對晉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對所學專業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可謂少之又少,只有不斷汲取,才能成為眾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學到老”,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5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筑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后,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筑樓梯上樓。特點是墻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后,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后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于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后,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臺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臺上可觀全院。由于兩樓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后,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占用權。喬家取得占用權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并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后,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后,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占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瑯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并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后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6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規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筑,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于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后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筑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致,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于東西山墻和后墻。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筑、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于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布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嘆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內,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愿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布,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后,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歷經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館,爾后又運往中國臺灣,在臺北國立博物館棲居。

塔剎高57厘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出這樣的感嘆: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發現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期間擄掠,勝利后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現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歷史為我們制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著春天的故事。我們堅信,當海峽兩岸骨肉團聚之時,也是千佛石塔身首合璧之日,歷經滄桑、精美絕倫的千佛石塔必將載著歷史賦予它的深刻含義完美地重新矗立在愛它、盼它的故土之上。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7

諸位游客:

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古城內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8

所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今日我等來到黃山,游覽美麗的風光。來到山頂旅館放下行李,我們便向“夢幻景區”西海大峽谷出發了。

我們在陡峭的山上穿行,沒想到西海大峽谷的入口是個山洞!里面一片漆黑。出洞后,一片美麗的景象呈現在我的眼前:隱隱約約能看到的被大霧遮住的山峰,山谷像個無底洞,深不見底,霧和云混在一起,讓整個大峽谷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這就是傳說中的“云海”。過了一會兒,霧散了,山峰一個個露出全身。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番奇特的美景: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雙貓撲鼠、貓耳、鯉魚跳龍門等奇特的石頭鉆了出來,不愧是黃山怪石啊!

我們走在山上,看著這美麗的風景,心中有幾分驚訝,剛剛只是一片白的山峰,竟有這么美。過了一會兒,霧又從谷底慢慢飄上來,把整個西海大峽谷包住了,眼前連一座山都看不見了,眼前全是白,什么都看不見,如同在仙境一般。

走了半天,才發現已經7點了,可眼前還是一片白,讓人以為還是白天,我被嚇了一跳,霧竟然把天全部遮住了。真是“不識黃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回到旅館,都8點了,累了一天,腳也走疼了,洗漱完后,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了…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9

大家好!

我叫齊晗羽,叫我“齊導”就好了。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臨汾大槐樹景區”,希望我們度過愉快的一天。

大槐樹景區面積很大,它是仿古式的,里面有“百家姓院”、“趙家大院”、“大槐樹后代”、“祭拜堂”等大型活動場所。其中“趙家大院”是仿照“喬家大院”而建,里面有小吃,游樂場,服裝店等,是青少年的最愛。

看!正前方,就是“大槐樹景區”的大門,大家看到那盤旋在大門上方的屈曲粗壯的大槐樹了嗎?它是用優質木材進行加工、雕刻而成的。

現在,我們就一起進去看看吧!

首先,大家看到的一個巨大的花環,上面刻著一個大大的“根”字,它表示大槐樹就是華夏成千上萬兒女共同的根,有這樣一句話說道:“要問我家在何處,臨汾洪洞大槐樹。”所以,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千里迢迢來這里尋根問祖。

讓我們沿著通道一直往前走,眼前的是一個仿古式的大鐘樓,里面有一些水果模型和人物雕塑,咱們一會進去以后可以參觀一下。注意不要損壞公物,不要扔下垃圾。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十五分鐘以后在這兒集合。

來!大家順著北邊這條通道一直走,就來到了大槐樹的下面。瞧!這棵大槐樹高聳入云,飽經滄桑,它在這兒扎根生長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它那魚鱗般古老的樹皮就是它歷經風霜的見證。

接下來,大家繼續跟著我走,現在我們就來到了“趙家大院”門前。“趙家大院”里面的內容可豐富了!有風味各異的美食,有琳瑯滿目的時裝……甚至還有很刺激的小型游樂場!好啦,大家現在就可以帶領小朋友們盡情地去玩一玩了!

今天的大槐樹一日游就要結束了,很高興

山西介紹導游詞篇10

顯通寺位于臺懷鎮中心地,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模最大的寺廟。該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臺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

現占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筑400余座,規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20__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絕佳。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宏偉,內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為珍稀之文物。

3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