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巨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資治通鑒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1)
最近閑來無事,打開書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鑒》,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2)
提到司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讀了《資治通鑒故事》,它也是我們腦海中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所著。
這本書涵蓋了中國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歷史。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玄武門之變等。
我很喜歡名將吳起這一章。講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奇人——吳起。無論是儒家、史家的理論,還是兵家、法家的謀略,他都樣樣精通。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無敵。按理說,他應該是個值得大家尊敬學習的人。可惜,他卻像一只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遭人排擠,最后被亂箭射死了。怎么會是這樣的結局呢?那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次,吳起走投無路時,投奔了魯國,魯國和齊國一直是敵國關系。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群臣們怕吳起因為這層關系會有二心,誰知吳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橫,一劍砍下了妻子的頭顱,獻給了魯候。還有一次,吳起的老母親逝世了,也是因為吳起的母親所在的國家和吳起所效忠的國家是敵對關系,他竟然沒有回去奔喪。漸漸地群臣們都發覺吳起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都慢慢的疏遠了他??????讀完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我更喜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燕王太子丹為了報復兒時冤家秦王嬴政,派衛國人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明知這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使命,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接受了任務。最后不但沒有刺殺到秦王,還讓自己死在了秦國宮殿。荊軻身上那種“好名輕死,尚俠重義”的俠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從《資治通鑒故事》中,我體會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祖國棟梁,讓祖國因為有我而驕傲!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3)
在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總會有一顆顆閃光點,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馬遷的《史記》,高爾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一本奇書。它能與膾炙人口的《史記》合稱“史學雙壁”。它也用不朽的史實,傳世的語言激勵了無數人。而我,就是被《資治通鑒》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來,它并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位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老先生。他用戰國的智伯之例,向我傳授智伯敗亡的原因。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點醒了我,令我牢記在心。
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這本書就是一面生動的鏡子。它告訴我古時朝代“為何興替”,“如何興替”。漢朝的“巫蠱之禍”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漢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蠻夷,卻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歸來望思之臺”表達對已故太子的懷念?我正疑惑不已時,這面鏡子給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亂,最后讓奸臣鉆了空子引發慘烈的“巫蠱之禍”。太子因此遇難,數十萬人也因此而亡。
在講述道理的同時,它也不忘打一個生動的比喻:“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堅。”“以史為鑒”果然可以“知興替”啊!
《資治通鑒》用它全面客觀管的語言教會了我為人處世的道理。“德勝才者謂之君子”。相信我會運用古人的寶貴經驗做最好的自己。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受益無窮的書,書名叫《資治通鑒》。
這本書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赤壁之戰》。這個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士兵不習慣坐船,于是他們把戰船首尾相連,人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可以用火攻。”于是,便選取蒙沖戰船十艘,裝上枯柴,在里面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謊稱打算投降。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黃蓋便在十艘船上同時點上熊熊大火,當時東南風正急,剎那間,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馳,把曹軍的戰船全部燒毀。燒死、淹死、嗆死的曹軍不可計數,曹軍的實力大大下降。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古人非常了不起,他們有很多絕妙的計策。比如:以逸待勞,空城計等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黃蓋就非常聰明,他看到曹軍首尾相連的戰船,就想到了火攻的辦法。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道,但又想到他對關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馬,否則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樣的話,就不會有后來發生的許多故事了。我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遇事保持冷靜,善于認真思考,想出辦法解決。還要學習將士們那視死如歸、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資治通鑒》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5)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撰寫的一本政治、歷史、文化、軍事于一體的編年體形式的巨著。“資治通鑒”標題的含義就是“鑒于古時發生的事情的教訓,以加強現在的統治與管理。”雖然成書時間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這本書第一卷開篇就寫出了能成就大事的關鍵。其中有一句話講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意思就是“沒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細微的事引發的,能成大業的人目光長遠,能利用一些細微的變化來預測事情,從而預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淺,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去補救它。如果在剛有征兆時就撲滅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來補救,往往竭盡全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災。但是戰士們不會總是在大壩前加固堤壩,而是在大壩的后方尋找出水孔。因為有句古話說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能普通人認為一個小小的小孔,不會有事的。但當洪水到來時,這個小小的小孔可能會越沖越大,最后導致整個大壩被沖毀。就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修好大壩。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把“必”字少寫了一“丿”,爺爺卻很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說:“不過就是少寫了一‘丿’嗎?為什么要這么認真呢?”爺爺說:“如果你的‘必’字寫錯了,那么有這個偏旁的字你都會寫錯。你看,這個‘密’字也寫錯了。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錯誤,不能等到錯誤變大了再來改正。”
《資治通鑒》里還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學們細細品讀!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6)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鑒》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著急,最后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后,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為什么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么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舍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范、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么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后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于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