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6篇,供大家參考。
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精選篇1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天!
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精選篇2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作文原因后,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經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境: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云密布、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終,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我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境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當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必須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么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
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后,就能夠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齊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后,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當心系國家,從而折射出應當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扎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精選篇3
《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著勝利。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后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子說:“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著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系。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后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后,于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著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著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現在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
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精選篇4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岳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對岳陽樓、洞庭湖的描述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用優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述美景的同時抒發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經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此刻祖國的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精選篇5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為后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荒淫無道,沉迷于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么,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于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著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后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中小學讀后感500字精選篇6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鑒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局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系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