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
《三國演義》是世界文學的典藏,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不僅因為它的語言雅俗共賞,環環緊扣,層層推近,更因為它把每個人都刻畫地栩栩如生,每個人性格各異,個性鮮明。它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篇1】
《三國演義》是世界文學的典藏,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不僅因為它的語言雅俗共賞,環環緊扣,層層推近,更因為它把每個人都刻畫地栩栩如生,每個人性格各異,個性鮮明。它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剛出山就用三把火把曹操燒得狼狽不堪。他忠心耿耿,為重復漢室勞心勞累,鞠躬盡瘁,最后累死了。他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世間不可多得的奇才。
可是,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諸葛亮偏偏派了一個曹操對他有恩的關羽去截曹操,結果就是讓關羽為報恩放走了曹操。諸葛亮在整個《三國演義》中可以說是算遺策,明知道關羽重義重情,怎么會這么用人呢?如果你以為是諸葛亮用錯了人,就大錯特錯了!
正是因為諸葛亮知道關羽一定會放走曹操,才故意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的。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諸侯有制約作用,曹操如果死了,各路諸侯沒人了制約,誰都不服誰,誰都壓不住誰,到時候就出現你打我,我打他,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天下百姓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痛苦的就是平民百姓。諸葛亮是一個有大格局的人,不光考試眼前利益,還要為天下蒼生考慮,那時候根本不能致曹操于死地,所以故意派了關羽去守華容道,讓關羽報了這份恩情,從此以后再無瓜葛。
我當時讀到這里,還覺得諸葛亮這次安排真可惜,就這么失去了殺死曹操的機會,要是換別人去,一定把曹操除掉了,哪里還用后面那么麻煩去對付曹操。可是看過名家分析才明白,原來事情不是么簡單,我們做事情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讓看清后果,不要為一點復利益而導致更大的禍事,做事要多動動腦子。
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篇2】
俗話說得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翻開《三國演義》,身臨其境于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戰場之中,撥開那層厚厚的煙霧,這是一段硝煙涌過的歷史, 四百多個風流人物群雄爭風,個個持才傲物,人人智勇雙全。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劉備領兵出戰,他三顧茅廬,智者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所感動,這個及其有才華的人代表著蜀國最高的智能,他自然而然成為了我最崇拜的英雄,我總是默默的流連著他與曹操對壘是飛沙走石的情景,我總想象他安靜微笑的樣子,而千軍萬馬總在他若有若無的笑意中丟盔棄甲。
赤壁之戰,曹操七十萬大軍無人敢擋,劉琮望風而降,劉備狼狽逃竄,而“妙計安天下”周瑜運籌帷幄,他借東風, 使 反間計,龐統的連環計,黃蓋的苦肉計,孔明的火攻計,一舉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后劉備建立的蜀國、北方曹操的魏國、南方孫權的吳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爸爸一直說我還沒有完全讀懂《三國演義》,但我偏偏異想天開有著一翻獨特的見解,蜀國大將魏延,諸葛亮說他背叛國,其實不然在他的軍事生涯中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當時諸葛亮能聽他的話,從子午谷出發,直搗長安,說不定早已平定天下,恢復漢家江山了……
似乎歷史已過去、已消逝、已停留……但就是沒有那么那么多的風流人物,在我腦中定格,讓我深思!
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篇3】
媽媽不止一次地告訴我,我國“四大名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作為一名中國人是一定要讀的。可每次看著那厚厚的書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實在是提不起閱讀興趣,在家長和老師的軟硬兼施下,我只得硬著頭皮翻開《三國演義》敷衍地讀了起來。
看完第一章“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后,就漸漸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了,不再需要媽媽的監督了。我前后花了一周的時間就把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讀完了,但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卻久久地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一心為民、求賢若渴的劉備,英勇善戰、粗中有細的張飛,武藝超群、忠心效主的關羽,還是有那個料事如神、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他會天文地理,能掐會算,足智多謀,為劉備立下了赫赫戰功,以及他那那鞠躬盡瘁的精神令人感嘆不已。他火燒新野,還三次氣周瑜,智料華容道,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尤其是他的口才堪稱一絕,他舌戰群儒。當時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
不管怎么說,就是因為讀了這本好書,我大開眼界。而諸葛亮的故事,讓我感受最深,他的故事很值得我學習,也令我敬佩。
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篇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個寒假,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內容。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書中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被作者羅貫中刻畫得淋漓盡致。義重如山的關羽,陰險多疑的曹操,愛民如子的劉備,嫉賢妒能的周瑜等。而諸葛亮更是作者心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他不僅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還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
諸葛亮至死效忠于劉備,一心為他統一三國,才想出這么多成功的計謀。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并努力去實現它,不能輕言放棄。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這些計謀都叫人意想不到的。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諸葛亮這樣的精神。告訴人們在做事之前,要先把事情考慮好,謀遠慮足,不要魯莽,用智慧去解決問題,遇事謹慎小心。看到諸葛亮,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我做到了嗎?在每次完成事情之前,我總是不計后果、魯莽行事,以為遇到困難時總會有辦法解決,等到真的有困難了,才發現沒那么簡單,就變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做事情就事半功倍了。有時我還沒認真去想辦法,就知難而退。回想起來,我這種做法是多么慚愧呀!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每位英雄都給我留下不同的感想。從這一個個故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獲。
三國演義書讀后感500字【篇5】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了四大名著,其中最好看的就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余年間的歷史,刻畫了不少英雄人物。其中我最喜歡關羽關子云長了。關羽在桃園結義后,策馬橫刀,馳騁沙場,征服群雄,輔佐劉備完成三分大業。他輕撫長髯,提刀上馬,片刻間,華雄人頭落地,杯酒尚溫;他赤裸臂膀,手執棋子,面容平靜,竟一點看不出華佗正在為他刮骨療傷;他騎上赤兔馬,手提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霸氣非凡;他單刀赴會,不露懼色……他戎馬一生,忠義一生。
這本書還講了許許多多的戰役,其中我最喜歡赤壁之戰。曹操初步統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率兵50萬南下。曹軍進到赤壁,小戰失利,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疫病遠行、不習水戰,后方不穩定等弱點,用火擊敗曹軍水師。孫權大將周瑜與劉備水陸并進,大破曹軍。戰后,孫權地位更加穩固,劉備具有荊州大部分地區,接著又取得益州,形成曹、劉、孫三方對峙的局面。
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讀著一篇故事,腦海中浮現出一場場戰役,品味著古代人行軍打仗的智慧,這何嘗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