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
看吧!一本知識讀物給我們帶來了多么大的收獲,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學習有關科學知識,肯定被這個時代漸漸的遺忘,就會一點一點落后。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精選篇1)
讀過《十萬個為什么》后,我覺得這本書既能教我們學不會的知識又能讓我們認識世界上的新事物。
像這類的書我們小學生應該經???,我讀過一篇叫“為什么說0的意義不是沒有”,上面大概說:“在算術課上0代表沒有。一般情況下0是代表沒有,但在特殊情況下0還算有意義的,比如:人們在測氣溫的時候;而像在計算機內使用的0與1了,它分別代表點平的高低狀態,1表示高電平,0表示低電平,這時0絕對并不是沒有,卻是一種相對較低的概念?!?/p>
0在數學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數字,0不知表示“沒有”,而為“有”奠定了基礎。但在生活中0較多地表示一種狀態,為0以下與0以上的狀態提供了可參照的標準,它的含義并不是“沒有”能說得清楚的。
同學們一定要多多看書,做一個“知識小達人”。
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精選篇2)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科普讀物》這一本書。它使我深有感觸。
《科普讀物》的內容數不勝數。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瑣事,每篇文章都告訴我們一個科學小道理,比如:地球的周長為39690、天空中用肉眼能看見的星星一共有6947顆,天空中用現代天文望遠鏡能看見的星星一共有幾十億顆這便成為我記憶中的一部分了。我讀了《科普讀物》后,解開了一直埋在我心頭的問題:為什么航天員在太空中會長高?為什么在月球上聽不到見聲音?土星為什么戴草帽?等等。為《為什么天文臺要搬到山上》這一篇文章那里,我認識到了因為了為了盡量減少空氣對天文觀測的影響,所以天文臺要搬到山上去;從《太陽是個大煤球嗎》這一篇文章那里,我明白了太陽不是一個大煤球,而是一個大氣球,上面有許許多多的氫元素;從《為什么航天員要穿航天服》這一篇文章那里,我體會到了因為航天服可以很好地保護航天員,防御來自太空的各種威脅,所以航天員要穿航天服
《科普讀物》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精選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宇宙空間里的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比如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是彗星,俗稱掃泏星,它由慧頭和慧尾組成,其中慧頭又由慧核和慧發組成。彗核的直徑約有10千米,他周圍龐大的氣團為慧發,慧發的直徑有幾萬到幾十萬千米。慧尾則更長,可達數億千米。
我還知道太陽為什么能發光發熱?這是因為太陽是一顆恒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這個大氣體球時時刻刻都在釋放者大量的光和熱。地球正是因為有了太陽的照耀,才有了溫暖和光明,才有了生命。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有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也為1500萬攝氏度。這是由于太陽內部進行著劇烈的原子反應。太陽由70多種元素組成,主要成分是氫。太陽內部溫度高、壓力大,這就是那里的情原子核相互作用,從而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
我還知道了火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科學家稱他為地球的“孿生兄弟”。這是因為火星有很多和地球相似的特征。
用望遠鏡看,你會發現火星簡直就是一個“地球儀”。它的兩極是白白的極冠,就像地球上被雪覆蓋的南北極。而且火星也像地球那樣呈一定角度繞太陽公轉。另外,火星上上的一天之比地球上的一天長39分35秒。不同的是,火星上的一年是687天,是地球一年的1.9倍。與地球一樣火星上也有大氣。
宇宙太神奇了,我長大以后,一定要當個科學家研究火星的奧秘,人類以后是否能在火星上居住?請大家相信我,我一定會刻苦研究的!
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精選篇4)
看了《昆蟲記》后,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于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
一本科普書的讀后感(精選篇5)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恐龍,買了許多恐龍玩具,也看過許多有關恐龍的圖書,了解了一些關于恐龍的知識,也認識了許多有代表性的恐龍。比如,最兇猛的恐龍是霸王龍,最大的恐龍是梁龍,最小的恐龍是美頜龍,最聰明的恐龍是傷齒龍,最笨的恐龍是箭龍。我一直對恐龍的生活及滅絕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這幾天,讀了《可怕的科學》系列叢書――“另類新知”之《消逝的恐龍》以后,我對恐龍這種史前動物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1822年,英國一位喜愛收集化石的醫生格丁·曼特爾在出診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奇特的化石,這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枚恐龍化石——一塊禽龍化石。最早的恐龍大約是在2.45億年前出現的,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1。8億年,它的足跡遍布七大洲,據統計,目前發現的恐龍屬有285個,種有336個,然后在距今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了。
在恐龍生活過的時代,地理、氣候和地球上的植物都在不停地變化著,同時各種不同的恐龍也在不停地進化著,然后是滅絕和被新物種所取代。目前獲得的有關恐龍行為方面的證據非常稀少,但是1971年在蒙古境內卻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們發掘出一具迅猛龍和原角龍的尸體,它們因角斗而互相糾纏在一起,它們幾乎同時殺死了對方――而又及時地被封存了幾千萬年。
許多古生物學家窮竭一生研究恐龍的化石、足跡,希望找出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但是,到底有多少種恐龍?它們是溫血的還是冷血的?恐龍是怎么滅絕的?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也正是這些問題,讓恐龍探尋者們不斷地忙碌著,讓眾多的古生物學家們為之瘋狂。
對恐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消逝的恐龍》這本書,當一回恐龍偵探吧,研究研究這個在我們星球上走來走去、體形碩大、長相奇特的“怪物”,進入一個曾經令你神往,卻終究早已逝去的遠古時代,去探索和了解更多有關恐龍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