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的讀后感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匆匆那年的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匆匆那年的讀后感篇1
青春是一部五味雜陳的情感劇,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是劇中的主角。即使歲月終老,在我們內心深處,也總是銘刻著那些匆匆的流年。
匆匆那些年,我們不懂包容、不懂感念,只任自己的一份任性與輕狂恣意地生長蔓延;
匆匆那些年,我們不懂什么是愛,卻用責備和刁難的方式與自己喜歡的人搭訕;
匆匆那些年,我們以吵架和慪氣的方式較量著青春期的懵懂與不安;
匆匆那些年,我們認為教室是桎梏,圈住了我們的理想,也圈住了窗外屬于我們的那片藍天;
匆匆那些年,單車、書包、成績單,歌聲、微笑、俏歡顏……那些只屬于我們的青蔥歲月啊,為何一轉眼就成了過去過往?以前的歡笑與淚水,以前的驕傲與率真,那些以前根植于心的記憶,原先它并不曾遠離,而是歷經歲月的洗禮變成一份清澈的完美沉淀在我們的心底。
有人說,青春是用來懷念的,而我卻固執的認為,青春永遠是鮮活的完美的,縱使韶華不再,青春記憶里的那些人和事也終會以年輕的姿態伴隨我們終老。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們依然用自己的力量握住彼此,只論完美,不談別離!
匆匆那年的讀后感篇2
匆匆那年,講述了青春的故事,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故事。電影《匆匆那年》講述了年近三十的陳尋在90后女孩七七追問下,回憶起了自己與初戀女友方茴的舊日時光。當年近而立的陳尋再次回憶這段純真感情時加入了思考和反省。這既是陳尋的青春記憶,也是屬于80后整整一代人的匆匆那年。
其實我并不喜歡方茴這樣種性格的女主,她太敏感脆弱,太內向好強。我也不喜歡陳尋這種性格的男主,既軟弱難以取舍,又瞞天瞞地渴望不失去陸地和飛鳥同行,有點太貪心。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心疼方茴并由衷的喜歡這個故事。我甚至會想,要是方茴能夠熱烈一點活潑一點努力向陳尋靠攏,或者陳尋不要那么優秀變得平凡一些他們會不會到最后就實現了諾言。
可就算是這樣,他們終歸會成長,終歸會走向不同的路,終歸會面臨分道揚鑣后如何再一同前行的問題。畢竟走過高中那段上天給你安排好的歲月后,以后的路還很長,再也不會有人給你分班劃座位,再也不會沒日沒夜的考試做題對答案,再也不會和同一個圈子里的幾個人插科打諢過一年又一年,再也不會定時定點的呆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偷偷享受那份小小的歡樂了。
匆匆那年的讀后感篇3
和朋友到電影院看了《匆匆那年》,說實在的,我原本沒想看那么煽情的電影,我還是比較喜歡科幻、動作片的。之后禁不住友人的勸說,還是和她一齊看了。里面的笑點是有的,淚點也有,就是看觀眾心里的故事夠不夠多,愿不愿意掀開來……
我原本覺得電影里安排的淚點太膚淺也太“恰巧”了,但是看到有一幕,我莫名地想掀開原先的傷疤,看看好了沒有。有一幕是方茴和陳尋上了大學,陳尋在音樂上找到了一個和他能有共鳴的女生,并經常和她一齊練吉他,也有排練要唱給方茴的歌曲。但是卻忽略了方茴,也開始忘記最初的誓言。在文藝晚會當晚,陳尋和那女生的節目即將上臺前夕,方茴跑到大禮堂外面,打電話給陳尋,問他是不是喜歡那個女生,
“你只需要回答是還是不是。”
“……我不明白。”
“剛才的三分鐘是我們在一齊的最后時間,我們分手吧。”
然后,陳尋和那個女生同居了,方茴明白后,就把自己的初夜給了和陳尋一個寢室的痞子。結果,方茴懷孕了,陳尋硬是認了下來,那女生扇了陳尋一巴跑了。
當看著方茴虛弱地從診室出來對著陳尋笑了的那一刻,我怕了;當方茴把課本還給陳尋的時候,我記起來了;當方茴慢慢地經過陳尋的時候,我落淚了。不是不愛了,是累了,愛不起了,所以你的東西還給你,包括我的心。
為什么要假裝堅強地離開,為什么要強迫自己去抹掉對方存在的痕跡,為什么明明很愛卻放下了,因為自尊,僅剩的一點自尊就是方茴的全部了。如果說,愛一個人會有想和他生一個孩子的想法,那么,我以前深愛過,在他不明白的轉身。過客是最不需要留戀的,但如果留戀了,那就不再是過客了……
人生匆匆,擦肩而過多少次才會留意對方,四目相對多少回才會勇敢打招呼,接下來“相識”、“相交”、“相離”,就像兩條相交的直線,以前有交集,可也避免不了最終分離的結局。
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以前,讓我控制不住地去點開只有兩條狀態的微博,可有變化的是,他的介紹那里寫的是“已婚”,五年多印在身心上的痛,突然從身體的各個角落鋪天蓋地的襲來,嗯,我承認,我還愛著他。可那又怎樣……
我不明白還需要多久,是不是到他有孩子的時候,還是到自己結婚的時候才會真正地走出這過往。這叫做“愛”的手不僅僅抓住了我的心臟,連同我的未來都被拽住了,好掙扎、好彷徨……
匆匆那年的讀后感篇4
剛了解《匆匆那年》時,是電視劇版的,雖然追了很長時間但覺得它給我的印象竟不如電影版。原著九夜茴姐姐真的很有想象力,她的文字表達的好到了極點,不管這是想象出來的的故事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都很打動人。張一白導演的這部劇的一些細節很好很真實。彭于晏、倪妮、魏晨、張子萱、陳赫和鄭愷還有其他的演員演的很入戲,也許是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哪個純真的青春歲月吧。
陳尋與方茴,雖然最后未能走到一齊,但能帶著這段記憶走了十五年,回想起來依舊如初也分外不容易。無論有無沈曉棠,故事的結局可能還是沒能走到一齊,畢竟初戀想長久也并不容易。
喬燃卻是一個以朋友身份去默默愛著方茴默默為方茴擔心的一個溫情男孩,如果故事的開始黑板上寫的不是“方茴喜歡陳尋”而是“方茴喜歡喬燃”的話,就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了,但這也是原著最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暖男”這個詞給喬燃一點也沒錯。
趙燁和林嘉茉他倆本應是情侶,但歲月不但會改變人的外表也會改變人的內心,兩個備胎的故事從始至終似乎沒有順過。
五個人的情誼很深,哭過、笑過、瘋過也無奈過,最后路口的分別我感到分外凄涼。之后五個人相聚,幸福涌出來了,早已忘記了當初可笑的分別,記得的只是一個個青澀的面孔和完美的回憶。
來說說我自己。我是九九年的,可能感觸不深,就像原著說過的,沒故事的看到匆匆,有故事看到那年。我沒有故事卻也看到了那年,因為上普通高中是我一個愿望,我也不管學校的好壞,我只想上個普通高中,像劇中五個主人公一樣有純真的友誼和單純唯美的感情。其實我是一名高中生,說白了是中專生,學的專業也沒有女孩。我喜歡寫作,思想可能跟他們不一樣,所以在他們看來我是個瘋子,這使我更想“跳槽”到普通高中,但是我已經沒有機會了,沒有參加中考的我學習成績也差,可能沒有《匆匆那年》中那樣的故事了。
最后要說的是《匆匆那年》原著九夜茴加上張一白導演和幾個主演,把80后們的記憶重新拾起,成為年度青春賀歲大片,當然也少不了天后王菲的美妙歌聲。
珍惜一齊的時光吧,別讓此刻那么快變成那年。
匆匆那年的讀后感篇5
和所有青春電影的劇情一樣,那些年我們從相遇到相戀,一起度過懵懂的日子,喜歡時那樣的放肆、瀟灑、無知讓我們不知天高地厚的在天與地之間徘徊,因為對未來毫無規劃,我們總是輕易地給對方許下承諾,等到發現我們自己并沒有心中所想的那般強大,然后又順理成章的地分開??這就是這個可悲的青春電影告訴我們的。
也許每個人都愛過,也被別人愛過,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在看這些電影時,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共鳴,于是就會回憶,回憶對那段時光的思戀,也會感嘆一句:“匆匆那年”
有時候會和老同學出來聚會,然后回憶學生時代的日子,互相找笑點吐槽,在沒心沒肺的笑過后,心里又略有些酸楚的感慨,最后從容的干掉杯中所有的酒。在那些過去的日子里,有對方的表白失敗,有翹課去另一個城市找某個人,有老同學和自己的朋友最后走到了一起,有人結婚,有人離婚。
和青春有關的日子里似乎,都是相愛與別離的話題,無論是甜蜜還是苦澀,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也就是那些年,一個人最風華的歲月也就是那些年。——那些年,什么房子,車子,工作?都與我無關,我只關心的是我在乎的人會不會喜歡我。
我喜歡過別人,也被別人喜歡過,有喜歡一個人到自己所有情緒都和她有關,也有過因為想太多導致整宿整宿的失眠,結果,那時候以為對方也和我一樣痛苦,后來才發現,真是自己想太多了。或許是經歷的多了,也明白了,無論自己愛與不愛,這些小情緒在別人的眼中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最后也學會了安靜的悲傷,不去打擾對方的生活。
自己所經歷的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別人或者是當事人能否理解,都無所謂了。現在,無論那個人是在橋上還是在樓上,無論是在窗戶上還是在夢里,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匆匆那年的讀后感篇6
看電影《匆匆那年》是跟大學同窗的幾個姐妹。每次聚會都要看場有關青春的電影,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默契和必不可少的環節。
回來說電影。我認為整部電影的亮點是最后一個鏡頭,一襲紅裙的方茴,一轉身,笑的云淡風輕,天真純潔。仿佛前面所有的情節與她關系并不相關。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剛看完一本蕭紅的轉體小說。大概是真的不再年輕了,此刻無論看書還是電影,但凡觸碰到青春的題材,我就淚點極低,低到《匆匆那年》這場電影我從頭哭到尾,剎不住車的眼淚順著臉頰流過脖頸,一向流到胸前,由熱逐漸冰涼!
有人說,如果此刻的生活足夠幸福,就不會哭的這么厲害。如今三十大幾逼近四十歲的年紀,誰沒摔過跤?但是是有的輕傷擦破點皮,回家自己貼個創可貼就好了。有的頭破血流傷筋動骨,朋友紛紛趕來探望。如果輕傷重傷都沒有,那么你真得留意了,因為老天爺很公平,他給每個人挖的坑都一樣,前面不摔,后面必須得補齊。況且年紀大了再摔,骨頭架容易散,也易引發腦震蕩,還不如前面多摔點,老了圖個安生。
而幸不幸福離這個電影的男女主人公太遙遠,她們博弈的是愛不愛,錯沒錯,后沒后悔,還敢不敢再愛一次!
這個世界,在精神領悟,只有男人女人兩種性別的動物!但是社會高速發展,卻不知為何,所有文學作品也好文化作品也罷,狹隘到只剩一個主題,那就是所有感情或婚姻里的所有矛盾都是男人的劈腿或出軌,以及由此給女人帶來的種種傷害!當然,矛盾在這是具有廣泛好處的,它是所有作品的靈魂。一部作品,無非講述的'是一個大矛盾或者一些矛盾的綜合體。當然這也足以說明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現狀。作品永遠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每每在看電影的時候,總覺得有些情節殘忍的看不下去,但卻又隱約感覺它是如此的熟悉。
影片開頭,她們在玩“我以前怎樣怎樣”的那個游戲。陳尋說我以前為了一個女孩高考時放下了13分的題。但是多年后他卻不記得他以前的背叛怎樣傷害過方茴,不記得方茴扶著醫院的樓梯扶手,面色蒼白的孤獨的走向他,還給他最后的信物———那本教材后,絕望的舉步維艱的離開。像是走向死亡,亦是走向重生。
在后面,陳尋又一次提及那13分,他是曾惱羞成怒又大義凜然的說,別說我不努力,我以前為了她高考放下了13分的題。如果我是方茴,我會問他,請問高考時的這13分,與大學后的背叛有毛關系嗎?從前兩兩相愛,為何到此刻是我越來越越深愛,你卻學會了背叛?真不明白張一白能否回答我這個問題。
導演多么想突出表現男主人公的仗義和有擔當。校領導逼問方茴孩子是誰的。陳尋幾經糾結猶豫最后大喊一聲,我的。這就是男女導演視角的不同,一個男導演永遠只能從男人角度理解男人。卻永遠無法徹底的換位思考,去體會一個女人的內心。就如中國幾千年文化教育我們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沒教給我們浪子在還沒回頭時傷了的那些心該怎樣補。
一個女人必須要患上一種病,此生才能不痛苦,那就是健忘癥。就想電影最后一襲紅裙的方茴轉身的微笑,仿佛從前云淡風輕,你我又可重頭開始。但是,如果你沒病,沒有健忘的病,又如何能夠原諒的如此不留痕跡。這與方茴在做流產時堅持不用麻藥要永遠記住這疼痛的決然是多么的矛盾。
然而,也許女人從來都是矛盾體。愛恨交織,流著淚也不肯放手,離開了仍舊放不下,被深深傷害過還能自我安慰的一齊走!
這也便是女人的偉大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