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
《史記》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篇1)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著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并不斷發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中就可看出它對后世的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后,他又艱苦奮斗,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
勾踐臥薪嘗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斗;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么,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困難與挑戰雖往往給人以挫折,卻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而安逸與保守雖可以暫時保身,但卻可以使人墮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風雨抗擊的海燕吧!只有這樣,才能見到雨后的晴天!
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水滸》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營養,因此,我也向大家推薦——《水滸》。
《水滸》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著,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章回體小說,生動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因為用的是古白話,所以使人讀起來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繪聲繪色,里面的人物大都形象鮮明,如粗中有細,豁達明理的魯智深;頭腦簡單,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義,疾惡如仇的武松等。
從《水滸》里,我們能品出豪情壯義,仗義疏財;能品出義氣凜然,正氣沖天,恐怕這就是水滸精神長存于世,樂不衰敗的原因吧。
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篇2)
歷史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智慧之人善于從中挖掘經驗和長處,以便借鑒和學習。歷史是一為和愛又不是為威嚴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裝著無數無價的珍寶,那是智慧和思想的產物,了得到這些珍寶就必須翻開歷史的長卷孜孜不倦的學習學習。
最近這段時間,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白話史記讀本》,讀了之 后十分感嘆司馬遷的文學功底和該書的史學價值,在讀的過程中,我不僅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留意過的歷史,還擴充了我對歷史的知識面。 很多人只知《史記》是一部記載歷史的書籍,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書的名稱由來。《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的作者為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善于選取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也善于用人物各自的行動顯示其性格的特征。
如寫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通過這一小事,石慶的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躍然紙上。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是消滅秦帝國后起義軍中兩個集團的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刀光劍影中糾集著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矛盾,項羽集團內部主戰、主和派的斗爭,項羽是這些矛盾的結集點。
從項羽對種種矛盾的處置,顯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種種心理因素,而劉邦在這一場面中也顯示了他的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
司馬遷在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中也成功地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如寫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的出行,項羽在觀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當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場面時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無遺。由此可見司馬遷對人物描述的藝術手法用得多么巧妙啊!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使人感受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篇3)
喜歡在邊緣與縫隙中窺看歷史。
喜歡把歷史讀成小說,也就把《史記》讀成小說。《史記》寫男子也寫女子,寫男子不吝筆墨,寫女子一筆帶過;寫女子多淫蕩,也多真性情。《史記》于我歷歷在目的也便是這些女子。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褒姒任性不知輕重;然天下不負幽王,而王自負。曾看過無名氏《烽火戲諸侯》,畫中褒姒就像觀音低眉,正如佛經云:“儀容婉媚,莊嚴和雅,端正可喜,觀者無厭。”或許這是后世對褒姒的一種闡釋,政治也好,淫蕩也罷,全歸于禪意。
《史記》不寫妲己形貌,看過只是很簡單地知道紂王沉迷于她的美色,聽信過她的話。但許仲琳《封神演義》謂其:“烏云疊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帶雨,不亞九天仙女下瑤池,月里嫦娥離玉闕。”真真尤物!妲己成為經典也都使世人心思。
女子如水,君子當如器。可中國對女子歷來缺乏寬容與平和,不但男子對女子,女子對女子也不過如此。那些煙視媚行的尤物常常引起他們本能的嫉妒,嫉妒而生親近之意,一旦不可企及,便本能地恐懼,又生貶抑之心。妲己成為了狐,女子們也并未像最初的狐一樣受到尊敬與膜拜,倒是為“紅顏禍水”之說制造了那么一點點可疑的佐證。便痛恨那些古代風氣,于女子而言,全是輕蔑與禁欲的壓抑。
記得蔡姬故事:“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望伐。”也背誦過“齊侯以諸候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至此,不由大笑桓公也有此狼狽滑稽。其實,淫蕩卻無邪,才是女子本色,只會讓人覺得是美的,而淫蕩無邪的綽約處子,更是女子中的極致。我愛的就是蔡姬輕狂如處子,天然情性。蔡姬故事,《史記》未詳寫,也正因這簡略,則驚鴻一瞥,隨意懷想之間盡是明媚與凄艷。
驪姬二字極佳,驪可為好馬,也可為猛龍,驪姬之驪為驪戎之驪,也并不妨礙我將她與好馬與猛龍連起來想。先秦女子之名,可同鳥獸蟲草,有時候是這些名字在刻畫它們各自的主人,以獸為名的女子,只觀其名,似乎就是有了獸類的野性以及這種野性天賦的屬于自然之子的驕傲與高貴。而且驪姬為人險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若以旁觀者的眼睛來看,不失為另一種美;自然,這樣的女子,于當下流行文學的小說作者倒是好材料。
討厭衛子夫,大概是先聽了“金屋藏嬌”,如此,衛子夫成了憑借美貌趁機而入的第三者。到底我在為阿嬌不平。衛子夫是個大花瓶!或者是寧靜演的那個衛子夫實在讓我失望。可衛子夫的下場也不好,有些狼狽,《史記》女子們也大抵如此,得善終者少。而她們也不過親自充當了是古代中國女子的讖言罷了。
女子降生本是福氣,女子的敏銳,樸拙,凌厲,溫和,才藝,美貌,諸般種種,是女子的福氣,也應是人間的福氣,但為何這諸般種種卻是一具埋葬在靈魂深土下的腐尸,無論曾經有多么絢爛光華,卻已朽爛著并長存著,常常在她們沉睡時游離成惡夢,妝扮成她們醒來時猛然發現的躺在身邊的骷髏。最是誰喂養了她們少女時代的情欲?其實那些本是一種極致之美,少女的情欲美好而慘烈,慘烈是因禁欲。那些情欲,讓她們無法回首,回首之時,人世已深。這無端秀色,當真好沒來由!
魯元公主若不曾被爸爸劉邦幾次踹下車,我也不會覺得她是可憐可愛的;而我所喜歡的那個衛子夫,卻一定是個夏夜里將螢火蟲關進骷髏殼里的少年女子;劉陵聰慧,有辯才,最終死陷囹圄,父親劉安也留下了雞犬升-天的傳說,卻不知長生一夢醒,淮南草木又深了幾許。
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篇4)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史學開拓之先者,匯文學精華之萃。蘊涵著豐富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文學和歷史的雙重結合,使《史記》得以位列于二十五史之首。魯迅先生給予過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讀完這部史記之后,我終對它綻放出的文學光芒有所涉獵。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后。
“無韻之《離騷》”,指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局限于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斗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于“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于筆下的人物。《史記》近于《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于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于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了解了如此之高的評價,不禁給我們有了幾分好奇。究竟《史記》是本怎樣的書。它的精華在哪?
個人的觀點有以下幾點:
1.精湛的語言文字
《史記》中的語言文字非常精湛和準確。例如《鴻門宴》中。在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語言的精湛更加突顯.其中有一些稱謂和語言都顯現了項羽和劉邦的性格.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后俱稱沛公,何忽于張良三稱大王耶,且《史記》書中多次項羽部下對項羽稱呼大王,連劉邦的部下也對項羽稱王。” 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所以項羽失掉本唾手可得的天下并不是歷史對我們開玩笑,而是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為項羽的自以為是和宅心仁厚,還有倔強。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是杜牧的《題烏江亭》。若說此詩則就聯系到。在垓下之圍,逞個人英雄主義,將決戰演繹成快意恩仇的“個人秀”,被劉邦打敗。最終所幸逃至烏江。但至于烏江,他,面對滔滔江水,感慨萬分。最終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天要亡己。于是自刎而死。而次詩則是杜牧惋惜項羽的才能所作的詩。
從詩中聯系《史記》中的記錄,我們不難看出項羽是個軍事能才。但是他不適合當君主。一個君主最重要的不是驍勇善戰,而是能夠運籌帷幄。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是由人物的性格結合史事來記述事件。所以語言就自然流暢合理。
⒉獨特的寫作方式
閱讀《史記》最大的一種感觸類似在讀一本對歷史的讀后感。里面流露著司馬遷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⒊敢于批評世風
若不是因為李陵事件,或許司馬遷永遠只是一個小小的史官。因為漢武帝的一個問答,司馬遷發表了自己一個見解,就被戴上為李陵辯護的罪名被處于犯上的罪名。
而按照當時漢代律令,犯上的罪。有三種處罰:①用錢贖人。②宮刑③死。當時被戴上罪的時候司馬遷正在開始寫《史記》自然不會選擇死,而他家世代是史官。根本沒有多余的積蓄來贖他.那么最后只得接受宮刑……
對于我們來講,看到這。不禁感慨萬千,為他而悲哀。其實若不是這次李陵事件。或許就沒有今后司馬遷的成就,更沒有輝煌燦爛的〈〈史記〉〉一書。而我們由此也可以感受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單純一面,都是雙刃劍。因此我們看待問題要全面客觀。
〈〈史記〉〉更像一本在傳授我們歷史知識時又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總結前人的錯誤。避免重蹈覆轍。以他的無畏精神傳遞后世們要引以為前車之鑒。時刻記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每一位學者對史記都有不同的見解。作為學生的我們,了解的或許只是皮毛的知識。對于這部巨作,現在的了解和認識遠遠不夠。它告訴我們的道理也不僅僅如此。所以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我們的知識面和了解廣度,開放我們的視野。
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篇5)
花開花落,落葉歸根,不免有些凄涼;雨過天晴,百鳥齊唱,讓人愜意。自古離不開悲歡離合,離不開風情萬種。昨夜賞花賞月,今朝回首,過去的終究已成為歷史,只是那屬于自己的,太平凡了。被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一書,是司馬遷經歷了這樣幾萬個日出日落而寫成的大作。區區風雪殘月,區區孤舟淚影,兒女情長都置于身后。哪怕戈壁大漠,驚濤駭浪,都成了過往煙云,那只是生命沿途的風景,看似危機重重,對于司馬遷來說,想必更是情何以堪啊。
我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勇氣,這樣的靈魂。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有多少情誼,多少無奈,多少磅礴,多少真理,那些不平凡的歷史有誰敢去觸摸,要知道,作為一名史官,是需要粉身碎骨的堅毅和對生命的執著的向往。正是司馬遷,一個勇者,一個英雄,用雙肩背負起這個使命,從此把一生奉獻給它,奉獻給古人和來者。自己只留下一身正氣,一個不屈,永遠向前的靈魂。
的確是那樣意猶未盡,看《史記》不僅是看它的內容,還要汲取它的精神和作者的人格魅力,看它橫穿千古,縱貫時光的豪邁和風采,讓我心生感激,想去擁抱奇跡的沖動,大氣。 我喜歡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傳奇,這樣的感慨,字里行間的嘔心瀝血,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的筆觸,寫下了一頁頁,一篇,一種種傳說,美麗的傳說。
春秋五霸,秦王贏政,我讀出了那種霸氣;四面楚歌,屈原投江,我讀出了它的滄桑。西施范蠡,亂世情緣;千金一笑,荒唐可恥;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完璧歸趙,大快人心。包攬了三千多年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歷史動態,以及帝王將相,儒林俠士,名人雅士的種種事跡。
我喜歡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豐富,這樣的多彩。《史記》語言豐富多彩,具有辭賦的洗練,散文的曉暢,雜文的警策,它的語言風格也是精華。說《史記》具有史鑒的明智,詩歌的穎慧,數學的細致,博物的深沉,倫理的莊重,邏輯與修辭的善辯,是不為過的。 這部恢弘巨著,我不知該把它比作什么,也找尋不到該用怎樣的心態去品讀它。或者說,只要有空閑時間,即使讀了上百遍《史記》,還會有不一樣的心得和體會。這分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要把它裝進心里,那是簡單的,要把自己融入那個時代,就只有《史記》可以熏陶了。
我更多走進了歷史,在一樣的大地上,不斷演變著不一樣的傳奇。追朔過去,這本厚重莊嚴的文字記載了一切,如今,它又要從封塵中活躍起來,在中華大地上訴說不老神話。 窗外,是高樓,是大廈,是21世紀的科技。仰望藍天,仍是曾經的一幕,或許湮滅是塵土飛揚,更加蕩氣回腸。
踏遍千山萬水,不如品味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與鴻毛。或重如泰山!
史記高三讀后感500字(篇6)
中國歷史上每個有責任感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全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托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風次想血賤墻頭,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后,一部鴻篇巨著《史記》誕生了。
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展示了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的畫卷,兩千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于時,證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松幽黑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圖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對于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每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臺及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怎么樣的重要啟示呢?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豐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學校會是什么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力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么可能成為棟梁之才?
讀史記使人明智,以史記為鏡,可以知興蓑。為了自己民、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