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篇1)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合上已經讀完的《青春之歌》,夜色已濃,我卻依然了無睡意,那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那轟轟烈烈風云變幻的革命斗爭、那為了民眾幸福而不斷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的熱血青年、那“挺住,咬牙挺住!共產黨都是這樣的!”如野草般強勁地堅持、那一面讓有志青年有著堅定信仰的永遠飄揚的黨旗??一個個場景、一句句話語、一幅幅畫面,如窗外布滿繁星的夜空在我的腦海中熱烈而清晰地不斷地延展,讓我回味,引我感慨,促我反思。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苦心創作多年、歷經坎坷才得以問世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別開生面以女性知識分子林道靜為主人公,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描寫了她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旋律:一是苦悶彷徨階段,為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幻想到社會上尋找個人出路,然而“水遠山長處處同”,殘酷的現實使她的希望破滅,只能以死抗爭。這是當時知識分子走投無路的真實寫照。二是追求探索階段,在共產黨員盧嘉川等的啟發教育下,學習馬列主義先進思想并在實際斗爭中鍛煉,克服了軟弱思想,和余永澤決裂,跳出了個人的天地,融入集體,走上了革命征程。三是鍛煉成長階段:在嚴酷的革命風雨中,經歷了戰友被殺、叛徒出賣、兩次入獄、嚴刑逼供等以后終于成熟起來,確立了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黨員。
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道靜對于黨的真摯的依賴的象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象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著那個動蕩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云。透過小說的描述,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令人振奮的青年革命運動,感覺到了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舊中國最黑暗的年代里,中國共產黨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團結和引導,感覺到了革命力量如何以不可抗拒的威勢逐漸成長。這些令我激動不已,不禁問自己:林道靜為什么最終能夠完成自己青春的涅槃?在這場涅槃的烈焰中到底是什么深深的吸引了我?
循著林道靜的足跡,在時代風云的激蕩下,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分子,不容置疑,與她自身的追求與自覺密不可分,但也離不開那些影響了她的人——盧嘉川、林紅、江華、羅大方、徐輝、侯瑞等等。他們都是堅強不屈的共產黨員、是富于革命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之際,他們放棄了屬于個人的一切,將一切痛苦和血淚深埋心底,用頑強和堅毅與敵人對峙,他們是“黨的使者”。他們,使我真切地感覺到他們對于一個迷惘的青年的爭取與幫助;他們,成了林道靜的最關愛、最敬佩的引路人。,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自己剛毅、頑強的性格和對黨的忠誠,教育和影響著其他的更多的進步青年,也鼓舞著自己的戰友。黨旗下,有那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我們現在也正逢青春年華,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是民族的未來,承載著祖國的希望。然而,伴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個個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我們中的一些人精神相對匱乏,甚至存在信仰危機、精神危機等問題。我也曾有過隨波逐流不思進取的一些想法,當我讀完這部紅色經典后,書中包含的厚重的民族感情、民族氣節、民族氣韻,主人翁對信仰的勇敢、堅強、堅定,讓我為之震撼,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在這個時代培養誠實、頑強、樂觀品質和正義感、責任心的重要性。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煉,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我相信,在黨旗的引領下,也應有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最壯美的青春!
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篇2)
近期,我讀了楊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頗有感觸,隨筆記錄下來。他描寫了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林道靜生活中的一息息波瀾在我的心中翻滾著,久久不能平息。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么的堅貞。
這部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來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滿戰斗激情的動人小說,她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斗圖景,描寫了一批熱血青年投身革命,為打碎黑暗的舊世界而與反動階級進行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
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段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場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后在盧嘉州、林紅等人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斗爭,并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青春”對于我們每個人,都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為他的短促方才顯得他彌足珍貴。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于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于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盡管這條路可能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沖勁,有干勁,還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
閱讀《青春之歌》,使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洗禮,點燃了我的青春激情。在當代,我們年青一代雖無法像林道靜那樣去從事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但我們卻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重任。古語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篇3)
作者楊沫借上世紀初的“小資產階級”林道靜的眼睛,為讀者展現了了“九·一八”事變后,一大批愛國主義有志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參加舉行大游行、請愿、示威等活動。細致的雕刻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將各種知識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過程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而林靜道,為了反抗 “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林道靜,我原以為她只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個人的廣場上,你也無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別之處。恰恰相反,林道靜,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年輕的聲音唱響的是一曲鏗鏘嘹亮的青春之歌,沖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懷著堅強不屈的靈魂迎接初升的太陽。
我從林靜道身上模糊的看到了現代青年的影子。和林靜道相比,我們有著社會、家庭、朋友的照顧,不必為生存而擔心,物質生活豐富;反觀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林靜道相比,顯得微不足道。雖然林靜道在一段時間中出現過內心的彷徨與不安,但是她在共產主義革命者的引導下找到并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反觀我們,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價值。
林靜道在那一段中華民族的特殊時期沒有選擇沉淪,反而選擇了奮斗,選擇了與命運抗爭。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強、看到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馬的堅持。
在相同的年齡段,我們的青春卻和她的有著極大的差別,她的青春在精神與困苦的洗禮下變得富有價值和意義。
國家的昌盛需要我們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艱苦奮斗,而理想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與動力。林靜道的信仰是共產主義,她的理想則是完成共產主義革命事業,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識到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從地平線下緩緩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開水中慢慢綻放;把握每天的午夜,聆聽來自遙遠星空的召喚。
那青春之歌和著義勇軍進行曲顯得更加渾厚動聽,那青春的熱血映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更顯耀眼奪目。作為現代人,我們要樹立起我們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一起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前進的道路上,成為時代的主人,將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篇4)
相同的年齡,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她把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真誠,用堅貞的信念去完成,譜寫下最壯美的青春。
—題記
讀著《青春之歌》或許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跡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身影,我依舊能夠感受到這場歷時的大風暴。也依舊能夠領略到她對黨的真誠,對祖國的熱愛。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的中國時,她那種無私奉獻青春、頑強與不屈的斗爭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動。
林道靜雖是大地主家庭出身,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僅為個人主義命運做掙扎,也為著拯救危難的祖國奮斗,卻又一度遭到打擊—__未遂、教書被逐、愛情不如意、尋找職業四處碰壁、對黨的理解尚且幼稚…面對重重打擊,她沒有選擇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盡管她知道她選擇的這條路異常艱辛,可她只擋這些打擊、坎坷。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與命運,沒有放棄對黨的向往。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精神,令人起敬佩。特別讓我觸動心弦的是她在獄中與林紅接觸的那一段,一個女孩,本著柔弱的身軀,面對烤打,她沒有屈服:面對愛情的__,她沒有動搖。而是帶著憤怒與之抗爭。她的心中只有黨和國,她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就是的鑒證。
在感動與敬佩之余,不由得想到了我們正值青春的朋友們。
“青春”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暫了,也正是因為她的短暫,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但現實生活中,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朋友們,卻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人選擇讓青春隨風逝去,面對挫折,或是些生活的小挫折,就不堪一擊;或是學習的一點小坎兒,就匍匐在地;或是寫感情的小插曲,就選擇輕生…有的人選擇讓青春沉淪,或是習慣了像花一樣的生活,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都靠著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脫離了父母,就選擇沉淪、擱淺。當選擇讓青春逝去的人醒來的時候,發現青春以不在。當選擇沉淪、擱淺的人準備起航時,卻發現青春已成傷感。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都在隱隱作痛,這種痛愈發嚴重。
我記得且很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保爾說的那段話:“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以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是的!有人說的好,擁有健康是可喜的,能用健康的身軀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的人是可敬的,年輕就應該奉獻。
正在少年的朋友們,即將步入青年的朋友們,青春不設回頭客。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命運”,而是要像林道靜那樣,努力改寫命運,一個人的本質,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在,應該是一種超越價值的存在。是的!也許這條路很艱難,可我們有青春,那就應有沖勁,有干勁。那還有什么可怕的呢?跌倒了可以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即使是100次跌倒依然有101次爬起來,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相信青春,相信未來。
《青春之歌》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過程,有尾聲……我們應該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向林道靜學習,獻出我們最壯美、最靚麗的青春,與祖國共進!
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篇5)
讀《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是在進入大學一個月后。在現當代文學課上,這部小說被現當代文學老師多次提到,并且對它的評價頗佳。我想,既然是這么好的一本書,我應該好好去看看。所以,我把這部小說認真仔細地閱讀了一遍。當時看完這部小說后,我并沒有太多的感觸。我并不覺得它有什么令人動人心弦的地方,只覺得書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實。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么英勇的人,并且還是個女人。
再次閱讀這部小說是在寒假期間,因為在家中無所事事,以至于產生了無聊的情緒。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這部小說來看,這一次卻從中品出不同的韻味來。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似乎很難體會到當年的革命先烈們戰斗的艱辛,更何況我們這些90后的孩子們。我們或許知道周杰倫,很熟悉王菲,但是卻對秋瑾這些烈士一無所知。事實上,那個時代離我們并不遙遠。依稀地,身上還留著那個時代的傷痛。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
有些人說,我們有些事情是不能選擇的。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是誰,我們生活在什么時代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事實上有時候我們身不由己。林道靜他們那個時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過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但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必須要過那種居無定所、膽戰心驚的生活。
再一次的細細品味,我領悟到了林道靜對黨的真摯的依賴像孩子依賴母親一樣的感情;領悟到他們那一群像火山一樣噴發熱血的愛國熱情;領悟到了那個時代動蕩的轟轟烈烈的時代風云。在那個動亂不安的時代,林道靜的革命精神讓人贊嘆不已。當然,林道靜不是一天就能成為一個革命戰士的。最初的林道靜是朵冰清玉潔的連花,是一個小知識分之而已經過了艱苦磨練和改造的過程,她身上逐漸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在經歷了兩次鐵窗中血與火的洗禮后在革命實踐中變得堅強,政治上也逐漸成熟起來。
能堅持著自己的堅持,是林溢靜的感人之處每當我讀到她入獄時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人生理念,堅持革命道路時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識的膚淺因為小說里一個個鮮明的革命人物一個個地犧牲讓心硬如石的人也為之哀泣。當然,我很鄙視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齒,即使他只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也能讓人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戰勝了孤獨寂寞,他就可以戰勝一切其實,在哪個戰爭的年代,革命戰士們面臨的最大的敵人是孤獨,當時,由于革命是事業被很多人仇視,因此阻礙也重重。所以革命事業往往是在秘密進行著。剛開始從事革命的人們大多是沒有戰友的。因為這種舉動不變世人所理解,把他們當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壓。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覺慧,無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錮而離家出走,投奔革命,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們承認,因此他們覺得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立著的。
這種孤獨其實在他們看起來并沒有什么,至少他們還有懷著同樣的革命夢想的戰友們。有戰友們的支持和鼓勵就足矣。但是當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時,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獨正如《霧~魚~電》中的吳仁民一樣,他們不被同志們所理解,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了因而痛苦萬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也一樣在她還沒有入黨之前她雖然忠于革命,但是內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盧嘉川林紅等人后,在他們的幫助下逐漸融入革命中但是黨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對入黨人員的考驗是非常嚴厲的,最苛刻的一項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獨,林道靜在入黨前遇到過很多困難,身邊的同志不斷地犧牲,自己也一次地從死里逃生。那時候沒有人能幫助她,沒有人告訴她下一步該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地摸索前進的道路。她堅持著,堅持孤獨地走下去,她相信未來她不會是孤單一個人。
青春之歌七年級讀后感500字(篇6)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那無悔的青春,譜出了一曲最美的樂章。--題記
我對紅色經典小說情有獨鐘。《青春之歌》,便是其中讓我非常欣賞的一部。這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作品我已看過多遍,然而每每重讀,卻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獲。書中那火一樣的青春激情總是能點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始終勉勵我不斷前行。斗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么深刻,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素白的衣衫,恬靜的外表,如她的名字一般,林道靜,生來安靜。她曾是地主和佃農的女兒,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注定了她的多愁善感,父親與繼母的欺凌使得她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憎惡,那時的她只是一個女學生,毫無抵抗能力。她選擇了逃避,離開家鄉。孤苦無依的她在海邊遇上了飽讀詩書的北大學生余永澤,他們相戀了。可生活并不像詩里寫的那樣浪漫,余永澤的庸俗自私和平庸讓她徹底失望了。
直到她認識了盧嘉川,讓她真正心動的男子,他告訴她應走怎樣的道路,怎樣去反抗這不合理的社會,怎樣用階級觀點去看人看事。可由于余永澤的自私導致盧嘉川被捕致死,林道靜再也無法信任他,毅然離去。江華在林道靜心中無疑是另一個盧嘉川,堅毅勇敢,她跟著他參加秋收斗爭和“一二九”運動,最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林道靜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有著那個年代青年所特有的狂熱性和英雄式的幻想,可這并不妨礙她為革命而奮斗,在我看來,人生該有這樣的一絲沖勁和幻想,這份莽撞,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劑調味料,那份幻想,是青春中拼搏奮斗的勇氣。從青澀轉為成熟的過程并不容易,貴州大學排名,林道靜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斗爭,并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才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她其實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從何時開始成為了合格的革命戰士,在革命道路上,她跌跌撞撞,遍體鱗傷,每一道傷口都成為日后保護自己的鎧甲,指向敵人的利劍。
青春是人生路上的一個蛻變過程,在這段路上,我們懵懵懂懂,磕磕絆絆,把傷痕當作微笑的酒窩,我們不清楚,我們究竟在何時瞬間成長,但當我們真正走過青春,回首望去,那一道道傷痕便是見證了青春的使者。
動蕩的年代,那個年代的青春注定不平凡。特殊的時局,注定不能為自己而活,那時的青春蒙上了一層鮮紅的色彩,愛國大學生的示威游行,高舉馬列主義鮮明而又奪目的旗幟,吶喊嘶啞而又悲壯的口號,雄健的步伐在浩浩蕩蕩的隊伍中不停地前進著。被捕,鮮血,犧牲。那時的無數青年如盧嘉川一樣懷著一腔愛國赤誠,卻免不了被殘害的命運,最美的青春年華在瞬間戛然而止。你后悔嗎?從不!國家存亡迫在眉睫,山河歲月笛聲催,我心如歌,夢在此刻飛揚,過往的恩怨是非盡付春風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