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
讀后感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聯想到了什么,對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年來,人們卻忘不了公元220至280年,中國曾有三分鼎立的局面。曹操,劉備,孫權,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就此打開。
首先翻開書的這一頁,這一頁記錄著公元200年的一場的戰役“官渡之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戰勝袁紹。
可為什么袁紹的兵70萬卻打不過只有7萬兵的曹操?因為袁紹這人沒有計謀,生性多疑,不聽取自己謀士的建議,于是謀士們心生怨恨,有的投奔曹操,有的氣急了自盡去了。相反曹操聽取自己的謀士荀彧,程昱,郭嘉的意見,一樣樣的照著去辦,并且善于用兵,所以戰勝了袁紹。這就是兵勝不在寡的例子。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發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那時劉備輸給曹操,兵敗逃亡,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合江南的孫權,共同消滅曹操,劉備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于是與孫權組成了孫劉聯軍,孫權的大都督周瑜和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一起商議,準備采用火攻的形式,結果把曹操殺得落荒而逃,唐朝詩人杜牧有一首懷古詩以說這個事“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可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才幾年,司馬炎的晉朝就整治了三國。當年的建立終究化為塵土,尤其是劉備的兒子劉禪投降時,蜀漢的政治徹底糟蹋,“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多么悲哀。晉朝的統一使三國的局面正式結束。真有感呀。
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2
在酷熱的暑假里,我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講述的是蜀、魏、吳三個國家發生的紛爭的故事。時間是從漢靈帝中平原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大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計謀都瞞不過他。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草船借箭。由于諸葛亮十分聰明,這便使周瑜十分嫉妒,想找借口害他,于是對諸葛亮說:“與曹操水戰什么武器?”諸葛亮說:“弓箭。”“沒錯,不過軍中缺箭,早就耳聞您足智多謀,這件事您可有辦法?”“沒問題,我愿立軍令狀。”最后周瑜給諸葛亮三天讓其供上十萬支箭。什么也難不倒諸葛亮,在第三天的時候利用當時的天氣、成束的草和二十只船從曹操那里“借”來了十萬支箭。周瑜詳細聽了諸葛亮輕松取來十萬多支箭后,大驚,感嘆到:“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呀!”
讀了這本書后,我決心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學識淵博的人,長大為祖國效力。
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3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有聰明機靈的諸葛亮,一身是膽的趙云,單純狂野的張飛,還有武藝高強的呂布……,他們都是我最喜歡的人物。
但我最喜歡趙云了,他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投靠關羽,忠心耿耿地和劉備在一起。在長板橋時,他不為自己的生命著想,而為劉備和老百姓的安全著想,在和曹操的兵力交接時,他一點兒也不害怕,都是三下五除二地把敵人打敗的。有時候有好幾員大將把他團團包圍時,他也豪不畏俱,反而___越勇,令曹操望而生畏。
再說說劉備為關羽、張飛報仇攻打吳國吧!劉備在攻打吳國時一連吃了幾個敗仗,逃跑時被吳國包圍,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趙云迅速趕來,帶著劉備和士兵們浴血奮戰,沖出了重圍,那時候的趙云已經是個年過花甲的老將了。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感慨萬千,我喜歡趙云,因為他臨危不懼,智勇雙全,對劉備忠心耿耿,怪不得劉備在長板橋自信地說:“子龍是不會背叛我的”。
當然《三國演義》有名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一個個故事心動曲折、扣人心弦。
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4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一個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評論,真了不得;臥龍岡上劉備三次訪賢,說明這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媽媽真的太剛烈了,寧死不讓自己成為__臣,而且對兒子要求嚴格,要求他有作為,要輔佐明主。當兒子徐庶被人騙時,她勃然大怒,她罵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視,說明徐庶怕媽媽,徐母的話都是對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為羞辱,自盡了,啊,她是一個多么仁義的人啊!竟死了,說明了徐母的剛烈。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說劉備去臥龍岡去找諸葛孔明,曾見到六個人,以為是諸葛孔明,劉備都認為是諸葛孔明,可都不是,劉備懷疑一定有根據呀,他們一定也十分有才華孔明一定更有才華,這六個人給孔明當“托”,來反襯孔明的才華,來證明臥龍的才華。劉備這兩次來都沒見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親人朋友倒見了不少,在這種環境下,在這眾人影響下,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長處,最厲害,這一點深深吸引著劉備,才讓他三番五次的來諸葛亮出山相輔,與他共商大業,共成大事。
也許是劉備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訪賢士,打動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三國演義》。
這本書可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共有一百二十回,從東漢末年,大規模的人民黃巾起義徹底地動搖了餓東漢王朝的統治開始,直到司馬炎將三國統一西晉而結束,時間跨越百年。作者羅貫中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善戰的蜀國五虎上將,聰慧過人的曹操、周瑜,求賢若渴的劉備……其中,我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聰明才智的章節是《初出茅廬第一功》、《諸葛亮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蜀國五虎上將之一的趙子龍可謂是一身是膽,他單騎救主,一個人在百萬大軍中橫沖直撞,殺得曹軍血肉橫飛,像是進入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連斬了曹操幾十員戰將,終于救出另外劉備的兒子劉阿斗。而排在第二的張飛可謂是粗中有細,文武雙全,他挑燈戰馬超、智取瓦口隘,可不能沒有這一虎將。排在第一的關羽雖說也是文武雙全,可終究因為太驕傲了,而被孫權所殺。周瑜雖有著過人的先知能力,可最終還是活活氣死了。
我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學會使用智慧,如果球掉在了大家都拿不到的大缸里,我們不能讓別人為自己想辦法,而要自己想辦法,再去求助別人。這世上沒有書里所與的“武功”,卻有書里所寫的智慧,我們的知識可不是白學的,學了就應該運用到生活中去。如果一直依賴別人,是不對的。如果沒有人會,沒有人能做到時,你該怎么辦呢?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初中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6
我利用這兩天考完試的時間,來看完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淺啊!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到西普武帝約一百年間發生的事件,中間著重描述歷時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以三個統治集團互相間的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愿望,表現了群眾所理想的重義守信、平等互助的人與人的關系。
在吳、魏、蜀三國,我最喜歡的是蜀國,因為蜀國的君主劉備和他那五虎上將以及孔明都很重情義。他們都各有各的長處,比如:劉備宅心仁厚,惜賢愛士,“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關羽義重如山,武勇剛強……他們這些優點也可以讓我從中認識了不少道理,特別是那關羽的“忠義”使我明白了什么比金錢還重……
有一次,關羽被曹操迫降,關羽無賴之下向曹操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一個就是知道劉備的去向就立刻走。后來,關羽知道了劉備正在袁紹的營帳中,就立刻向袁紹的營去。走的時候卻忘向曹操領取通行令,所以到了東嶺關,守將要查看通行令的時候,只好把他殺了。就這樣,關羽過五關殺六將,終于殺到了袁紹的營了,找到劉備大哥。
看,關羽就怕耽誤了行程,所以才冒著生命危險闖的,這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回到他的結拜大哥——劉備身邊。這一切的一切,簡直比親兄弟還要親……我頓開矛塞,原來比金錢還要重的東西是那忠義啊!
《三國演義》將永遠陪伴著我踏向茫茫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