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余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啟示,因此具有較大魅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500字大全例文,希望你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1
從小學二年級起,我就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什么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就難以少勝多……到現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掙很多的錢。
同時,我也認識了到嫉妒別人的危害。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發生在上四年級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關系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沒有多大進步。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我慢慢地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從這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也進步了一些。還有一點,我意識到沒有一顆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正是有一顆坦率的心,才得到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將,才能請諸葛亮幫他爭奪天下,正是有了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怎會如此強大?一個人若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對別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
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2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里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書開頭一句話是這樣說到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書上有上百個人物、軍事謀略家。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講述對人的忠.孝.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書中描述了如呂布 袁術 袁紹 劉表等一些人的無能,周瑜的心胸狹窄,勇者張飛,義者關羽.......
書中關羽是給我留下了印像最深刻的人物之一。 書中是這樣描述關羽:“丹鳳眼 臥蠶眉 面如棗 青龍偃月刀 赤兔馬”。 他的降漢不降曹 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 古城斬蔡陽 華容道義放曹操等等一些義舉都讓人稱贊有加。在我看來關羽雖然為了嫂子降了敵人,而后得知大哥在哪還是千里走單騎回到大哥身邊。在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 誅文丑更是展現了他的勇猛。 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更是突出了關羽一種難能可貴的義氣和友情。在神醫華佗的刮骨療毒中表現出了他的勇敢。在和黃忠一戰中展現了他的智慧。像他的這種所做所為更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書中還許許多多的故事,戰爭。其中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 三英戰呂布。還有軍師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與東吳合作的赤壁之戰等等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名著!《三國演義》不愧是一本名著。值得我們大家去閱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3
假期里我讀完了原版《三國演義》,這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黃巾起義一直講到三國歸晉,歷史再現,精彩紛呈。
翻開書本,首先展現給我的是一幅三國時期的手繪地圖,全是繁體字的地圖上清楚地標志著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的地區,把我帶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故事講了黃巾起義后宦官執政,何進等人為滅宦官將董卓引入京城,造成了董卓亂政,董卓用一匹赤兔寶馬換來了當世勇將——呂布,勢力也越來越大,董卓的暴政引來了官僚豪強的不滿。曹操刺董卓失敗后,以袁紹為盟主的十八路諸侯會盟。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也來會盟,意誅董卓,因而有了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傳說。然而十八路諸侯人心不齊,他們以討董卓為名義,先后割據一方,并不能共赴大業。王允設連環計殺死董卓。后來曹操漸漸獨霸中原,孫權獨霸江東。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足智多謀的孔明后“如魚得水”,后來又得到了龐統,占據益州之后,形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之勢。但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后,劉備自作主張的彝陵之戰大敗,使蜀國元氣大傷,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完成大業。后來昏庸無能的劉禪導致蜀國漸漸變弱,司馬家族篡魏后創立了晉王朝滅蜀國、吳國,最終統一了全國。
書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性格鮮明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深深地吸引了我,《三國演義》讀完后再讀會有不同的收獲。
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4
暑假里,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當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細致而又生動地描繪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到最終晉統一的歷史畫卷。它生動地展現了魏,蜀,吳三國錯綜復雜的軍事和政治斗爭。
通過這本書,我認識了狡猾的曹操、俠義的劉備、忠誠的關羽、勇猛的張飛、心胸狹隘的周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這本書不僅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還把一個個故事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人過目難忘。書中有許多精彩故事,如“桃園結義”,“舌戰群儒”,“七擒孟獲”,“草船借箭”,“望梅止渴‘’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說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干,命令諸葛亮在三天之內趕制十萬支箭,并立下了軍令狀。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了,諸葛亮都沒什么動靜,周瑜心里十分納悶。到來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諸葛亮下令開船,并讓士兵擂鼓。曹操趕忙召弓箭手來回射箭。于是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去,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就這樣,十萬支箭輕輕松松‘借’回來了。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后,驚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看了這則故事后,我有兩點感受特別深。第一點是:人才的重要性。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一直都過著東逃西竄的生活,后來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奠定了蜀漢江山。所以,我們現在要認真學習,積累才干,爭取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第二點是:周瑜器量狹小,嫉賢妒能,總想設計除掉諸葛亮,結果沒把諸葛亮除去,反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們不能像周瑜那樣心胸狹窄,而是要心胸寬大,向比我們優秀的人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我們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國演義》是一本宏幅巨制,讓我大開眼界,我建議同學們讀讀這本書,相信你們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5
張飛,字翼德。樣貌: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非常人之貌。武器八丈蛇矛,武藝不比關羽。性格急躁,有一次還誤會了關羽。
美髯公(關羽)千里走單騎,來到古城,聽說有位叫張飛的將軍,趕走縣官,關公心中疑惑,想:莫不是三弟?自此分散以后,從沒打聽三弟的消息,如果在這,真是天助我也!于是披甲上馬,手提冷艷鋸(青龍偃月刀),身披金甲銀袍。走上官府。張飛聽到了,暴跳如雷,立即翻身上馬,手拈八丈蛇矛,坐下馬嘶喊著,后披紅袍,威風鼎鼎地立在陣前。二話不說,持矛便砍來。關羽此時把刀交給周倉,看見張飛此樣,連忙閃過,便叫:“賢弟何故如此?莫非忘了桃園結義!”飛曰:“如此無義,怎來見吾?”關公曰:“吾如何無義。”飛喝曰:“汝背叛兄長,投降曹賊,今吾就跟汝拼個死活!”關公曰:“原來汝不知,吾也難說,此有兩位嫂嫂作證,賢弟請自問。”兩位夫人聽到了,揭簾而呼:“三叔何故如此?”飛曰:“等吾結果了這無義之人,再接兩位嫂嫂入城。”兩位夫人又曰:“二叔是迫于無奈,才投降曹賊的!”張飛此時肝上火已變熊熊烈火,隨時都有可能襲來,未知關公性命如何,請聽下文分解。
張飛,張飛!性格能比魯智深,天下人還有誰能比?
三國演義讀后感500字篇6
在這個有趣的暑假里,我做過許多有趣的事情,讀一些有意義的書,比如《夏洛的網》,但我更看重這一本《三國演義》的名著了,讓我看得到各種人物的性格……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寫的,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一本書主要講述:東漢末年,關中大旱,還有瘟疫,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這時劉備來了,十分憂傷,擔心國家,與張飛、關羽并結成了兄弟,劉備第一,關羽第二,張飛第三。寫了曹操、周瑜、董卓等人。演繹了一場激烈的戰爭,還有那聰明、機智、懂得變通、夜觀天象的諸葛亮的機智令人佩服。
最令我佩服的還是諸葛亮,也就是孔明,令我佩服諸葛亮的是他的智慧。就從”草船借箭“中體會出來的。因為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假裝商議軍事,周瑜問諸葛亮與曹軍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孔明說弓箭最好,周瑜說:”軍中正缺弓箭,麻煩先生監督制造十萬支弓箭,這等是公事,還望先生不要推辭。“因為這樣才能使諸葛亮難堪,孔明答應后,并問什么時間造好,周瑜則問十天造的好嗎?諸葛亮十分有把握的說,三天就行了,如果不行,甘愿受處罰。周瑜很高興,還用酒席招待他,孔明喝了點酒,便告辭了,孔明請魯肅用二十只船,都用青布遮擋起來,再在船在兩邊扎上千余個稻草人,還有每只船要配備軍士三十人。只見霧出來了,越變越大,即使是面對面也不容易被發現,。諸葛亮催促船快速前進,諸葛亮卻喝酒取樂。忽然開始擂鼓,曹軍開始射箭,只見弓箭像雨點一般開始射,過了一會兒,孔明叫士兵把船掉頭,頭朝北,尾朝西,諸葛亮又命船上士兵大喊:”多謝丞相賜劍!“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氣,孔明對魯肅說:”每條船上大約有五六千支劍,不費我們江東半分的力量,就得到十萬多支箭。周瑜知道后十分驚訝,生氣,和嫉妒。
從這本《三國演義》中,我看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曹操的奸詐,劉備的重情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