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
如果讓你寫一篇昆蟲記讀后感,你知道怎么寫嗎?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才了解到昆蟲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篇1)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娓娓道來。法布爾用了畢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蟲世界,那份執著,那份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讓我佩服。書中充滿了驚奇,充滿了情趣,通過這本書我了解了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發現了大自然中蘊含著的各種科學真理,這真是一本極其珍貴的生命樂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昆蟲世界是多么的奇妙。作者用那生動活潑的行文,輕松詼諧的語調,向我們描述了昆蟲世界中的一幕幕。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還有,螢火蟲、螞蟻、蜘蛛、蟋蟀、毛毛蟲,燕子、麻雀……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景況,涵蓋了關于昆蟲的進食、保護自己、交配、養育后代、勞作、狩獵及生死,幾近所有的細節。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帶進昆蟲的世界。多么可愛的小生命啊!我也因此知道它為什么被魯迅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了。確實如此啊!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且推翻了我以往的看法的是兩種昆蟲,分別是蜣螂和螳螂。蜣螂就是我們非常厭惡的屎殼螂,整天和那些糞便糞便打交道,揉成團占為己有,但它是名副其實的大自然的“清潔工”,特別愛打掃干凈那些不講衛生的寵物們留在草地上的糞便,公園里的草坪因此而變得更清爽,花朵才更加香氣撲鼻;穿著綠色霓裳羽衣的美麗螳螂,它可是一種肉食性昆蟲,最喜歡吃蚊子、蝗蟲、蛾類、蟋蟀等,它的兩條手臂是最可怕的利刃,別看它身材纖細優雅,只要有蟲子飛過,它馬上就揮舞起大刀,迅速捕殺。我常常想:蜣螂雖然外表丑陋,但是任勞任怨擔負起清潔地球的使命,讓人類的家園更加美麗;螳螂外表美麗,可是內心非常兇殘,我們要看到它兇殘的本質,不要被它的美麗外表所迷惑。所以不管他是美麗還是丑陋,存在就有他的道理,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和-諧相處,才能保持生態的平衡;只有通過競爭選擇,才能求得物種的進化。
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篇2)
讀完《昆蟲記》后,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的描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在法布爾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著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迷宮蛛的網像一個迷宮,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其實它們是一群“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
看完這本書后,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后代們在這里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衛著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衛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后,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里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著;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衛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后雖然已經沒有什么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么。
我再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我以前就沒發現這一點,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卻發現了?后來我才知道,法布爾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爾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蟲研究呢?因為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昆蟲記》讓我了解了昆蟲,更讓我了解了生命;《昆蟲記》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卻蘊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
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篇3)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這本書向我們主要介紹了17種昆蟲。
《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文章的語言淺顯易懂,為我們介紹了昆蟲世界的各種趣聞逸事,是一部集知識、趣味、文學、哲理于一體的散文集。這本書精選了有關紅螞蟻、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種較為在生活中常見的昆蟲,讓我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學習了科普知識。
那么,我就說書中的建筑大師迷宮蛛吧。迷宮蛛也叫作圓網蛛。它是個無與倫比的紡織工人,它用蛛網來獵取那些自投羅網的小蟲子們,坐享其成,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它的身體是灰色的,胸有兩條寬闊的黑色飾帶,飾帶中間夾著白道子和褐色的斑點,不過到快要產卵的時候,圓網蛛就要搬家了。它結的絲囊色澤鮮亮、外觀富麗精致。
在圓網蛛產完卵后,它最偉大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約在九月中旬,小蜘蛛們卵化出來了,但它們要在這個袋子里過冬。歲月無情,母蜘蛛的食量漸漸小了起來,體力也不足了,雖然如此,它還能維持四五個星期的壽命。但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它繼續拖著蹣跚的步子不停地巡視。最后。在十月底的時候,它用最后的一點力氣替孩子們咬破巢的墻壁,精疲力盡地死去了。
讀到這里,我覺得母蛛盡了一個最慈愛的母親所應盡的全部責任,我十分感動,母蛛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母蛛偉大的精神讓我想起一句名言:世上最偉的力量就是母愛。
想到自已的母親,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她總是鼓勵我,幫助我,我要感謝她。將來,我也要向她對我一樣地對她好
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篇4)
前一陣,我們學習了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使我們對昆蟲產生了興趣。于是老師推薦我們讀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本書是19世紀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這本書主要講了法布爾多年來觀察昆蟲的成果,他和其他科學家的方法不一樣——他們在實驗室里用手術刀為蟲子開膛破腹來實驗,而法布爾是在蟲子自然生活的情況下觀察,他們探究死去的蟲子,而法布爾研究活著的生命。
翻開書里面的內容也十分新穎。蟲子也有自己殘忍的生活方式。螳螂在結婚后,雌螳螂會立刻吃掉自己的伴侶;土蜂的幼蟲殘忍地蠶食金匠花金龜的幼蟲;文雅的蟈蟈竟然是蟬的致命殺手。盡管如此,昆蟲也是聰明的建筑師,忙碌的采脂蜂只需蝸牛殼、樹脂以及小石頭就可以營造一個舒適的家。迷宮蛛遷出的窩里有走廊,有房間,并不比人類的房子差。聰明的克羅多蛛遷出的房子可以讓你找得頭暈腦脹,使敵人無法侵入。這些也使我好奇,昆蟲會不會有自己的感情?有!大孔雀蝶至死都追求熱愛的情人。小闊條紋蝶可以千里迢迢趕到雌蝶的身邊跳舞。。。。。。啊!我第一次知道我不喜歡的昆蟲竟有那么大的奧秘,它們也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們也有人一樣的智慧,人一樣的感情啊!現在我對昆蟲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昆蟲記>>語言生動,故事有趣。這本書讓我對自己一個全然未知的世界打開了大門。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有些昆蟲我是應該保護的,然而有點昆蟲它是有毒的,我得小心它們些;還有書中優雅的殺手螳螂告訴我,一個人的好壞,完全不能從面貌上來看;“亞馬遜人”紅螞蟻告訴我,千萬不要被一些事物的變化給迷惑住了;蠶食金匠花金龜幼蟲的土蜂告訴我,在生活中,弱小的人是永遠比不上強大的人的,這叫弱肉強食。這些昆蟲教給我的太多太多了。
<<昆蟲記>>不僅告訴了我許多昆蟲的故事,還告訴我只要細心觀察,就總會有收獲的。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后頂在頭上,搬回窩里,然后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還有這本書洋溢這一種精神,那就是求真,法布爾對于真理的探尋值得我們學習。難怪老師竭力向我們推薦這本好書,我一定會好好的再讀,我還會好好的珍藏這本書的,這些內容與道理,我也會永遠記在腦子里的!
昆蟲記每一章讀后感500字(篇5)
走進《昆蟲記》猶如走進了神奇趣味的昆蟲世界,有充滿想象的建筑家白蟻,有美麗殺手螳螂,偽裝家竹節蟲……其中的歌唱家—蟬深深吸引了我,當火辣辣得陽光烤的大地都快熔化時,僅有蟬還在樹枝上引吭高歌“知了”“知了”。人們常以為蟬的歌聲是為了呼喚同伴,可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經過多次觀察,發現好幾只蟬在一齊時,它們仍在高聲唱歌。這時法布爾腦海中閃過一個想法:不會是整天高歌的蟬沒有聽覺吧?為了證實自我的想法,法布爾用二支獵槍同時射擊,震耳欲聾的槍聲連他自我都堵上了耳朵,可在幾步之遙的蟬卻沒絲毫動靜,像是什么事也沒發生過。這樣,法布爾證明蟬原先一天生聾子。可是人們為什么不容易抓到蟬呢?是因為沒聽力的蟬卻有著發達的視覺。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能養成對每件事多細心觀察的好習慣,那么你就會發現些前所末有的新東西。讓我們感受一下科學家的發現吧,就請你和我一齊走進《昆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