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1500字讀后感
《百年孤獨》所講的故事可以高度概括:南美西班牙后裔布恩蒂亞家族整整一百年來的不斷制造孤獨和抗爭孤獨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百年孤獨讀后感,歡迎查閱!
百年孤獨1500字讀后感【篇1】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里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里他創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么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么一個家園。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困倦,而是出于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并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里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困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里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著,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后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里,打了個寒顫。仿佛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秘密。那些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里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么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著,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1500字讀后感【篇2】
該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著墻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涌起一種類似于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這是本沒有愛情卻非常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復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這里面包括了人類一切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如果有充滿愛心的無聊人士,完全將這本書變成工具書,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有效辦法》,換上藍色白色的書皮,寫好書腰,用大號字體和一點五倍行間距印刷,放在當當或者卓越的首頁進行熱賣推薦。
想來應該賣的比《百年孤獨》好許多才多。
矯情一點的文章里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里,寂寞泛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愛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后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是作為戰斗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這里,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么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并不是什么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么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1500字讀后感【篇3】
幾乎是懷著崇敬的心情讀了這本書,讀完后卻茫茫然若有所悟卻又不知所云,尤其是整個家族世世代代仿佛無窮盡也般的不停重復著奧雷里亞諾阿爾卡蒂奧這兩個名字.原諒我,我真的看的快要發瘋了~~恍然做了一個夢,一個骯臟的,迷離的,雜亂的夢,一個充滿著白蟻、青苔、黃塵的夢,一個亂倫的,瘋狂的,卻相對自由的夢;一個從誕生到強盛再衰敗直至毀滅的夢……“當馬孔多在《圣經》所載那種龍卷風的怒號中化作可怕的瓦礫與塵埃旋渦時,奧雷利亞諾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又跳過十一頁,開始破譯他正度過的這一刻,譯處的內容恰似他當下的經歷,預言他正在破譯羊皮卷的最后一頁,宛如他正在會言語地鏡中照影。他再次跳讀去尋找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沒等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會再走出這一房間,因為可以預料這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利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讀及此,看到這么一這么一個結局時我想起了那句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個鏡之城消失了海市蜃樓般,美則美矣,卻是虛幻,終要消失。
看著百年孤獨總有一種恍若熟悉的感覺,這種熟悉的感覺并非指的是孤獨情感的熟悉,而是內容的總有一種尋找影子的感覺。由于所讀龐而不精,只能依稀記得的一些章節。第一次從文中感受到這是一本魔幻現實小說是從吉卜賽人帶來的一塊飛毯,《百年孤獨》是我所讀第一本魔幻現實小說,即使是在借鑒這種手法的《白鹿原》一書中也僅僅是將魔幻現實運用到傳說,顯靈附身之類不甚言明的晦暗的。這種赤裸裸的在現實中穿插魔幻的在伊始確實有些不適應。
作者在書中描述的是一個架空的世界,在這個鏡之城中便有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特別是布恩迪亞家里一代又一代取名奧雷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的子孫“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是亙古的話題,在這本書中,孤獨這個詞語反復出現,差不多每一頁上都有它的身影布恩迪亞家族的成員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透瘋的孤獨的堡壘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
書中的奧雷里亞諾是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作為書中第一個出現的主人公,那句“許多年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的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樣的開場白幾乎成了世界上最出名的開場白,類似于這樣的句子在整本書總是會時不時莫名出現。奧雷里亞諾的一生是傳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也是孤獨的。
上校的童年是孤獨的,與魁梧的精力旺盛的哥哥不同,奧雷里亞諾則總是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母親腹中就會哭泣,來到人世時大睜著雙眼。小時候的奧雷里亞諾就顯現出他的與眾不同,但卻并未引起大人們的主意。他的母親烏蘇拉總是忙于家庭瑣事,而父親阿爾卡蒂奧則總是沉浸于自己虛無飄渺的玄想中。而后來哥哥被那個會紙牌算命的女人所迷惑,往日的推心置腹已經一去不復返。同謀和交流變成敵意與緘默,直到后來經親眼目睹了被折磨到走投無路的哥哥跟著吉卜賽女人失蹤,此時父親忙于整治市鎮,母親一心擴展家業,奧雷里亞諾則從早到晚呆在被遺棄的實驗室里,完全憑自己的探索張握了握了金銀器工藝。此時的他失去了甜美的聲音,變得沉默寡言孤獨入骨,全神貫注于金銀藝實驗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我想經歷了哥哥的例子,此時的在奧雷里亞諾的心里或許已經把女人看做洪水猛獸之流了吧。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他會把父親給他的錢買來了王水,還給鑰匙鍍了層金,直到后來,在一個可憐的妓女那里他感到了惶惶然。他感到無可抑制的沖動想去保護那個可憐的人兒,可是姑娘已經離開了村子。這件事并沒有隨著時間的平復而過去,反而加深了他的挫敗感。“他一心在工作中逃避。他決定認命,終生遠離女人來遮掩自己無能帶來的羞恥”
在整個奧雷里亞諾的成長過程中,類似于開頭的那句“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阿爾卡蒂奧將回想起”這樣的句子總是很常見,不知為什么每每看到這樣的貌似無厘頭的句子,總是有一種悲涼的孤獨感,就像是在聽一個滿臉滄桑的老人,用著顫顫巍巍與語無倫次的語調再說著一個看似荒誕但又真實的故事。后來奧雷里亞諾遇見了蕾梅黛絲,這個論年齡可以當他女兒的九歲小女孩的身影卻折磨著他身體的某個部分。將他深深吸引了。他愛上了一個少女,為此愿意等待她成年再娶她。蕾梅黛絲的到來為這個家帶來了歡樂的氣息。“她歡樂的的活力溢出房間四壁,像生機盎然的和風吹過秋海棠長廊”“就奧雷里亞諾而言,他在她這里找到了生存的意義。”此時奧雷里亞諾一定是幸福的,此時的布恩迪亞家族也是和諧充滿親情的就像是就出黑暗的暗室打進了一束溫暖的陽光。可是就像是宿命般的,這仿佛是一個收到孤獨詛咒的家族。蕾梅黛絲的猝死打破了這份和諧就像是“方向迷失希望破滅”。
在閱讀的過程一直在想,奧雷里亞諾到底對蕾梅黛絲是不是愛情。愛情?我忽然覺得這么一個詞匯用在這里有點暴殄天物的感覺,因為整個家族從始至終充斥的似乎都是肉欲、戰爭、欺騙、暴力、虛偽這些晦暗的感覺。即使是在烏蘇拉和阿爾卡蒂奧之間,我也覺得他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的親情大于愛情。所以當“蕾梅黛絲的死并未引起他所擔心的震驚,而像是一種沉郁的憤怒,漸漸轉化為寂寞消極的挫敗感,與當初他認命選擇獨身時的感受相仿”。我想他的憤怒來源于親情團結的向往而不得的不安,就像是當年他為了就那個可憐的妓女而決心娶她時卻發現他已經走時一樣的挫敗。之后當他見識到了保守派的不誠實,他決心參加革命。奧雷里亞諾上校帶著一種聽天由命的無可奈何態度來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種變化。革命終于逃脫了革命發起者的掌控,它本身已經變成了一頭意欲吞噬它的創造者的怪獸。在不安與孤獨中,奧雷里亞諾一步一步的變成了一個獨夫變成了一個“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的人。只有在通往老年的長征上越走越遠的烏蘇拉才最終洞穿了他這個兒子的真面。她在失明造成的長夜中終日思索,徹底改變了自己對以往諸事的看法。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鐘愛的兒子、祖國的英雄、馬孔多的驕傲奧雷里亞諾,并非由于戰爭的摧殘才喪失了對家人的情感,以至于一把火焚燒掉關于亡故的妻子的所有記憶,無視那頑皮的雙胞胎侄子在自己面前耍弄的變換身份的把戲,“她猜到他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為著某種理想發動那些戰爭,也并非像所有人所想的那樣因為疲倦而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勝利,實際上他的成功和失敗都因為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
他的暮年也是孤獨的,呆著父親曾經教他冶煉黃金的煉金房里,一天到晚就是煉小金魚。每天煉兩條,開始還拿出去賣。把賣來的金幣融化接著煉。后來當他知道買的人都是把這個當成了古董,就不再出售。煉到25條后,融化,再從頭開始煉。。這么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一生都是在孤獨中默默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那句著名的“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的開頭,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但這只是那個宣稱死后150年都不會授權中國出版他的書尤其是《百年孤獨》的狂妄老頭與讀者開的小玩笑,多年以后奧雷里亞諾上校并不是因為行刑隊的子彈喪失了生命,而無從逃逸無可擺脫的權力過后的孤獨才是真正的兇手。
百年孤獨1500字讀后感【篇4】
剛好最近在讀這本書。
首先這絕對是一部史詩級的魔幻現實主義巨作。
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頒獎辭是這么說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擾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讀了這本書,你會對孤獨有更深的理解。
描寫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你看那天,看那墻,看那秋海棠,今天還是星期一。
你看那風,聽那太陽嗡嗡響,跟昨天前天一樣,今天還是星期一。
時間這個機器散架了。”
描寫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曾幾何時一段真實的經歷,一股青春年代不可抗拒的激情,如今對他而言以成為遙遠的注腳:虛無而已。
秘訣不過是與孤獨簽下不失尊嚴的協定罷了。”
描寫阿瑪蘭妲:“無論何時,或睡或醒,從最莊重最卑下的時刻,她都會想起麗貝卡,因為孤獨已經為她篩選記憶,將生活在她心中累積的無數垃圾盡行焚毀,并凈化,升華了她的記憶,即那些最苦澀的記憶,使其永遠存留。”
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如此鮮明的個性。
很多人說書中人名難記,關系復雜,但我覺得這樣一本書是需要慢慢看的,而且是需要看很多遍的,書中那美麗的文字和字里行間表達的思想會給我帶來極大的閱讀快感。讀到最后,會有一種不忍心讀完的感覺。唯有深入其中,才能理清人物關系,品味那絕妙的文字,想象發生在馬孔多的神奇故事。
我很喜歡的一個情節,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將死之時,印第安人卡塔烏雷來到家中,說:“我來是為了王的下葬。”
3月22日
今天中午終于讀完了《百年孤獨》,內心留下的是震撼,也感受到那源于內心的真正的孤獨。讀到最后,也會有書中末尾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破譯羊皮卷中家族密碼的那種感覺。
“當馬孔多在《圣經》所載的那種龍卷風的怒號中化作可怕的瓦礫與塵埃漩渦時,奧雷里亞諾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又跳過十一頁,開始破譯他正在度過的這一刻,譯出的內容恰是他當下的經歷,預言他正在羊皮卷的最后一頁,宛如他正在會言語的鏡中照影。”
總之,這是一部不朽的史詩。
馬爾克斯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的文字,會給人一種沉浸在閱讀中的快感。他能夠把一件小事描述地十分生動具體、豐富多彩,而且往往各個事件之間前后聯系,無論讀到哪兒,你會發現前面的情節非常緊湊構成一個整體。他更像一個講故事的人,而且將一個個故事講述得生動有趣,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可能這就是大作家的魅力吧。
馬爾克斯擅長描寫愛情與死亡,能夠將愛情描述地十分浪漫細膩,死亡描寫地十分莊嚴肅穆。《百年孤獨》中幾代人錯綜復雜的關系,每個人物豐富的性格以及特有的孤獨,最終構成了這樣一個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
如果你喜歡馬爾克斯,喜歡《百年孤獨》這本書,那么我推薦你讀一下《霍亂時期的愛情》,書中更能體現馬爾克斯對于愛情與死亡的生動描寫。
摘錄一小段:
“他訣別地看了她最后一眼,在兩人半個世紀的共同生活中,她從未見過他的眼神如此閃亮,如此悲痛,而又如此充滿感激。他用盡最后一口氣,對她說道:
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
百年孤獨1500字讀后感【篇5】
讀完《百年孤獨》也讓我想到《肖申克的救贖》中坐了一輩子牢,終于出獄卻馬上自殺的老頭兒;以及《聞香識女人》里的阿爾帕西諾。“我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在人生的每一步,我都知道;但每一次我都走向了反面——為什么?因為那太艱難了,真TM的太艱難了。世界就像一座五指山,即使自己有七十二變令人驕傲的本領,也會顯得非常渺小微弱。身邊一切的人、一切的事情都在反對自己正確的方向,很多時候就連自己最信任的閨蜜、配偶、家人、朋友都在想方設法地處處阻礙著(不管他們是無意還是有意),再加上社會的不安和動蕩,不管自己的方向多么正確,認識多么清晰,多么努力,還是遲遲不進,真是令人不禁感嘆---------真TM的太艱難了。人與人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堵墻,甚至是一座堅固的圍城。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看起來關系很好的人們,但是實際完全相反,笑里藏刀,疑心重重,恨不得反目成仇,雖然他們仍在一起工作,有時還不得不合作,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暗地之間的憎恨與公眾場合的友好體現。想真心交到好朋友,跟周圍同事建立真正的同事關系,為大家共同(實際上顯然不是一樣的)美好的目標而奮斗,這是正確的,但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TM的太難了。
外國有個明星曾說過一句話“我可以做十分鐘的英雄,但是無法做到一個星期的紳士”。平淡(凡)是最艱難的,也是最簡單的,簡而不易,違反了人們的常識,但的確發生了,而且一直繼續著。白巖松和俞敏洪都一致認為人生中占時間比例最大、成分最重的是平淡(平凡)。但是,人們似乎都擺脫不了平凡的掙扎。以前,沒有上網,就想上網,想查找下載學習資料,可是一旦真的上網了,即使不打游戲,即使沒有忘記要下載英語聽力,但是就是不做,寧肯聊天,聽音樂,隨便看看新聞八卦。為什么,為什么,我一直深深地思考------他MD太難了。
因為孤獨,所以平靜。因為太難,所以魔幻。所以說話在社會中,既要現實(孤獨),又要魔幻(想象、希望),這就好比我們腳踏實地地走在曲折的道路上,晚上休息的時候,抬起四十五度的眼睛仰望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