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
《朱自清散文集》是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自清。主要收錄了朱自清的作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歡迎查閱!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篇1)
聽著悠悠的小提琴曲,琴聲的柔美,樂曲的哀愁,我不禁翻開了一本《荷塘月色》,漸漸走入了書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朱自清 ── 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xué)者、民主戰(zhàn)士。文章處處閃現(xiàn)著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對殘酷的黑暗現(xiàn)實的“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xué)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愛熱鬧、愛群居 ── 渴望能夠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壞境當(dāng)中,性冷靜、偏獨處“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當(dāng)然在這種“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園”。從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fēng)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云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著看著,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郁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么也沒有。《采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jié)選使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涼了下來,體會著作者的無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CD機的小提琴樂曲漸漸地接近尾聲,音樂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著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huán)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斗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么一個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更應(yīng)該要去努力學(xué)習(xí),去好好的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
我緩緩地合上了書本,閉上了眼回想著書中的偉大的民主戰(zhàn)士 ── 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夢中再能與荷塘相見。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篇2)
一次讀書活動,讓我有機會接觸朱自清的散文。我對朱自清的初次了解是通過《背影》這篇文章開始的,之后又在高一學(xué)習(xí)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霎時間被他特有的優(yōu)美文字所吸引,便在這個假期決定深入的了解一下這位“詩人”的世界。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中都不時地通過對一些細致景物的描寫來體現(xiàn)他優(yōu)雅的行文風(fēng)格。不同于俞平伯的縝密,也別與冰心的飄逸,異于周作人的雋永,也不似魯迅先生的深刻犀利。他在每篇文章中都在體現(xiàn)著,浪漫的氣息。他將不明不暗的梅雨潭寫出了醉人的綠,他將萬物復(fù)蘇的春描摹成一個初醒卻睡眼惺忪的孩子,沒有過于華麗的辭藻,卻又不失細膩,這就是朱自清的文字。
“薄薄的青霧泛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下的荷塘在朱自清的筆下是朦朧的,作者的內(nèi)心也是如此。大革命失敗后,作者既反感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產(chǎn)生懷疑,處于白色恐怖時期的作者經(jīng)歷了好友聞一多、李公樸的身死,又對自己的命途與國家的未來感到迷茫。“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飄過處,送來縷縷幽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對荷塘的描寫都是云里霧里的,看不真切的所以這是作者的內(nèi)心縮影,是如此的迷茫與無奈。
五四運動落潮后,朱自清又意識到當(dāng)時的青年們崇尚過去、憂慮將來,將本來應(yīng)該做的都荒廢了。為了使這些象征著“新生命”的青年覺醒,作者寫下了《匆匆》這篇文章。他像是反復(fù)責(zé)問自己,又像是在責(zé)問別人“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了呢?是有人偷了嗎?”他不甘心八千多個日子在自己的手中溜去,便又問道:“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是怎么匆匆的呢?”他感嘆時間的流逝,也是對心靈不平的一種訴說。這也是五四運動低潮后青年們的普遍情緒。因此,他要讓青年們知道,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的時間里,都有它相當(dāng)?shù)奈恢谩?/p>
朱自清的浪漫中是夾雜著對現(xiàn)實的宣泄,這對我們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啟示。作品是抒發(fā)真情實感的媒介,并不是無病呻吟。帶有真情的文字,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也可以意味深長。
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救濟糧。”在美帝的挑釁下,他忍不住了,用行動向那些壓迫中華民族的侵略著說“不”,挺起了中華的脊梁。
我喜歡他的散文,更敬仰他的為人。一個浸潤著春雨的詩人,一個留給我深思的背影……他既是多愁善感的詩人,也是滿腔熱血的民族斗士。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篇3)
朱自清早期寫景散文,語言凝練明凈,細膩秀麗,善于以精雕細刻的工夫,準(zhǔn)確、具體地表現(xiàn)描寫對象的特點,追求逼真的藝術(shù)效果,正像他在探討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手法時所說的,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在長期的追求中,朱自清描寫的造詣很深,在他筆下,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都寫得逼真如畫,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氣的遺跡,更是真實而具體,融情入景,極為成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繪月光如流水般照著荷花和荷葉用瀉字;青霧彌漫著荷塘用浮字,而荷葉擁擠的情景用挨字,還有用田田形容葉子的鮮綠茂盛,用亭亭比喻荷葉直立之狀態(tài),將月光、青霧、荷葉的動態(tài)和情態(tài)寫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穎的比喻,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綠》是一篇以描寫醉人的綠色而著稱的千家小品,中間兩段文字,描寫梅雨潭和它的綠色,作者循著游蹤,先寫山巖、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寫來,層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盡收眼底:云在頭上流著,草叢透著綠意,瀑布沖下,撞擊在巖石之上,飛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點點楊花,如此描繪靜觀的景物,沒有雕琢,不加修飾,真如工筆畫一般,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接著寫梅雨潭的綠波,朱自清沒有用綠油油綠如翡翠一類的形容詞,而是用一連串新鮮的比喻,引起人們美好的聯(lián)想。他說,梅雨潭的綠波像少婦拖著裙幅、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膚、像濕潤的碧玉,描繪之后又從比較的角度來寫北京什剎海佛地的綠楊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葉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這樣通過色的濃淡和光的明暗,將梅雨潭綠波的厚、平、清、軟的具體景象傳達給讀者。在《白水漈》中,朱自清突出描寫白水漈瀑布的細和薄,他寫那凌虛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飛煙似的影子,而這影子像裊裊的軟弧,像橡皮帶兒被微風(fēng)的纖手和不可知的巧手爭奪著。通過影子的輕,軟弧和橡皮帶兒的軟,精密地描寫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風(fēng)中的形態(tài),讓讀者感到它的細和薄。朱自清認為散文寫作應(yīng)寫實,作家必須深入觀察,努力創(chuàng)新。
他說,作家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正如顯微鏡一樣,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他還說:人生如萬花筒,因時地的殊異,變化無窮,我們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感受,多方面的參加,才有趣可言。因此,他對所寫的景物都經(jīng)過認真的觀察和體驗,他對《荷塘月色》中提到的月夜蟬聲,是幾經(jīng)觀察推敲而后確定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準(zhǔn)確地把握描寫對象的具體特征,以至細微的變化,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在五四散文的百花園中,朱先生的散文獨具一格,他的寫景抒情散文顯示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顯示了舊文學(xué)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也并非做不到,盡了對于舊文學(xué)的示威的歷史任務(wù),為現(xiàn)代散文美學(xué)作出了貢獻。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篇4)
似曾在夢中見過那在荷葉上滾動的露珠,那在皎潔月光下凌波搖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現(xiàn)了我的夢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潔,月的特色是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往今來,荷花以它的清雅脫俗,獨步人間,以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節(jié)操“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們對月光的凈潔、祥和更是永嘆不已。那么荷與月交織在一起時,會是怎樣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雖然淡淡的喜悅中滲透著淡淡的憂愁,但無論是荷的清香、清雅,還是月光清靜、清幽,月下荷塘所蘊涵的那種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境界讓人為之陶然而動容。
在這彌漫著竟?fàn)幭鯚煹臅r代里,如荷月般寧靜的人已經(jīng)日漸珍稀了。在學(xué)校里,一切從考試出發(fā),學(xué)子們明爭暗斗和對手竟?fàn)帟r,難免不“遍體鱗傷”。在社會上人們往往為金錢而斗得“血肉模糊”,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還有為私仇而打得“體無完膚”。這些傷口就是用“黑玉斷續(xù)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蓮”也治愈不好。現(xiàn)實生活是如此的渾濁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幾個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雖然競爭是時代的特征,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與竟?fàn)帥]有必然的矛盾關(guān)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濁關(guān)鍵還在于人的情操和修為,人們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滾滾紅塵中茍延殘喘,也可以撥開濃霧,擁抱藍天。
愿我們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純,蘊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樣清澈,皎潔如霜,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雅情愫,縱然在渾濁的淤泥中永遠清新曠達!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篇5)
朱自清是我從小就仰慕的詩人和散文家,記得小學(xué)時第一次讀《春》這篇散文時,就深深地被震撼了,作者用詩一般的文字在我眼前展開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fēng)拂煦,細雨連綿,大地呈現(xiàn)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們,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從此以后,我就特別關(guān)注朱自清的散文。
以《歌聲》涉筆散文領(lǐng)域的朱自清,從1923年后轉(zhuǎn)向散文創(chuàng)作,以后就一直沒有間斷過。朱自清早期的散文收在《蹤跡》和《背影》里,在這些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夾敘夾議手法寫的呼吁與詛咒的名篇,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哀韋杰三君》、《旅行雜記》、《海行雜記》等。這些散文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取材,從一個角度抨擊當(dāng)時的黑暗社會。在《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中寫一個五歲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錢的價格賣掉,敘述一條低賤生命的故事,這是作者在溫州親眼所見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運,她若長大成人或者賣給人家作妾,或者賣到妓院淪落風(fēng)塵。作者憤激地詰問:這是誰之罪呢?這是誰之責(zé)呢?。《阿河》寫了一位十八歲的農(nóng)家少女阿河的悲劇,她被迫嫁給了一個三十多歲的流浪漢,氣得她離家出走去當(dāng)女傭,后來又被男人搶回去,逼她爹拿錢換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塊錢的價格又把她賣給一個有錢的老板。作者義憤地控訴畸形社會為富不仁的罪孽。在《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中,寫在電車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釁,便由這一次突然的襲擊聯(lián)想到許多的襲擊,從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蠻橫猖狂的原因,勾出一個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這小西洋人臉上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義要求。這在帝國主義橫行、北洋軍閥賣國求榮的二十年代,有著激勵民族意識的現(xiàn)實意義。在《哀韋杰三君》里則對三一八慘案中死難者韋杰三君奉獻自己深摯的悼念和敬意,語摯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的憎惡是非常明顯的。
這時期朱自清的創(chuàng)作主要的還是敘事抒情的散文,這些散文或敘述個人的經(jīng)歷和感受,或?qū)懢盃钗锸惆l(fā)情懷。《背影》寫為兒子送行,并艱難地替兒子買來桔子的父親的背影,作者選擇了一個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家境日益破敗的氛圍中予以孕育和刻畫的。從而以血和淚摻和的冷澀慘淡的色調(diào),在抒情主人公心靈深處勾畫出一個悲劇性的背影形象。全文敘事含蓄,將豐富的感情寓于樸素的描寫和敘述中,表述了一個辛苦輾轉(zhuǎn)的知識分子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苦于世態(tài)炎涼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從一個小康之家的日益沒落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中國人民趨于貧困化的現(xiàn)實。《背影》寫作者的生活感受,寫出了真情,寫出了情致,使這篇散文在當(dāng)時獲得單篇散文從未曾有過的膾炙人口、爭相傳誦的巨大影響。《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等篇是寫景抒情見長的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從全篇內(nèi)容看,既有對秦淮河往事的追述,也有自己在秦淮河的見聞和感觸;既有對秦淮河夜景的描寫,也有對河上歌妓行為的記敘。從表現(xiàn)手法看,有細膩的近景描繪,有疏淡的遠景勾勒,有靜景有動景,有實景有虛景,起伏跌宕,變化多姿。文章抓住了燈影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針密縷的描繪和渲染,逼真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秦淮河的美的境界。又如《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是描寫一幅畫,文題也是畫題,作者細膩地描寫出了畫面形象的位置、色彩和形態(tài),通過具體的描繪,不但生動地寫出了畫面的內(nèi)容,而且也傳達出了月朦朧,鳥朦朧的意境。而在《荷塘月色》這篇寫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訴說自己的不寧的心境,然后描寫一個寧靜的與現(xiàn)實不同的環(huán)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tǒng)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總之,這類寫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著濃郁的詩情畫意。而且,無論是敘事散文還是寫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當(dāng)?shù)模@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縝密的特點。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500字參考(篇6)
朱自清 —— 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xué)者、民主戰(zhàn)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xiàn)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悶,于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chuàng)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xué)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后,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xiàn)實不同的環(huán)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tǒng)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郁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發(fā)出了內(nèi)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fēng)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云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著看著,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郁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么也沒有。《采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jié)選使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dāng)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我“看”著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huán)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斗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么一個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更應(yīng)該要去努力學(xué)習(xí),去好好的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