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回顧和總結所讀內容,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進行歸納和概括。好的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供大家參考。
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篇1
烈陽灼燒在青草上,一抹難以識別的淡綠在飄搖的花葉中佇立,淡金色的光環在其周身縈繞,半身直立的它,拖曳著朦朧透明如輕紗般的薄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顯得莊嚴而神圣。它淡綠色的前腿伸向半空,宛若虔誠的修女低下高昂的頭顱,那嫻靜的姿態如此完美,如此圣潔。所以,農夫們將其稱成為“祈禱的螳螂”。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們大多沒有那么了解螳螂獵食的情景。而螳螂暈染著淡綠色的外殼,被外殼包裹著的纖細高挑的身軀,前臂標志性修長的優美線條,是眾人皆知的。但螳螂是否如其外表一般溫柔嫻雅,卻很少有人能完整詮釋。應對這樣的難題,法布爾告訴了我們答案。
草叢中傳來輕微的響動,那是不久后一場殊死搏斗的戰利品。螳螂高舉著祈禱的手臂,霎時化為死神冷冽的鐮刀,輕盈薄翼掩蓋下的,是幢幢刀影,是斑斑血痕,是掀起無數腥風血雨一瞬的興奮與殘暴。這位高貴虔誠的修女,最終原形畢露。用法布爾的話來說,“真是兇猛如餓虎,殘忍如妖魔”。它專食活著的動物,對路邊被拋棄的尸體毫無興趣。它前足上那對極具殺傷力和攻擊性的武器,最為進攻防守的重要工具,與其纖細的身材構成難以置信的鮮明比較。至此,我們才真正的了解螳螂,這種溫存與殘忍并存的小動物,運用其看似纖細修長的身軀,迸發出堅韌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駕馭凜冽肅殺的氣場以震懾對手,用它鋒利尖銳的鋸齒將比自我更加龐大的對手四分五裂。
法布爾所觀察到的,不僅僅是螳螂捕食,交配,繁殖的過程,他更把螳螂在自然界食物鏈的地位經過對其外形,做出的理智分析與富足的實戰經驗所確定出來。對此,法布爾所付出的實驗時間與經歷,豐富且清晰到足矣分清螳螂腿上分布的細密的鋸齒與鋒利的小鉤。
與螳螂幾位相似的另一位客人,也是被人們冠上自食其力,勤勤懇懇光環的“道貌岸然”者——紅螞蟻。
伏在地面爬行的螞蟻,是渺小、平凡的化身。不舍晝夜地勞動,勤勤懇懇地哺育,結成長隊以覓食,抬起千斤重的食物,工蟻一生就這樣,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自然而然的,紅螞蟻,也借黑蟻冠以世界的美名被人們贊頌。人們贊頌它的執著,一隔幾周變能看見它們結成長隊,不畏風雨向前行的執著,但它們是去覓食?還是另行筑巢?這不重要。只要我們明白它的執著與勤懇就好。人們這樣想。
法布爾給予了理由充分的反駁。這位所謂自食其力的勤奮者,行軍走過漫漫長路,不畏風雨飄搖的目的,是竊取黑蟻家族年幼的卵,將其殘忍的剝離自我的種族,被迫成為覓食技能薄弱的紅螞蟻的苦工,失去自我應得的地位與尊重。紅螞蟻,它們種族的繁衍,王朝的興盛,是建立在無數黑蟻的犧牲與流血,家園被崩壞掏空的腥風血雨之上的。被冠上自食其力名號的紅螞蟻,實則是可恥粗暴的劫掠者。然而,除法布爾外,又有幾個人了解紅螞蟻真實的面孔,紅螞蟻繁衍生息的習性呢?
這使我逐漸懂得法布爾寫《昆蟲記》的目的了。人們對于實際情景不準確的了解,對昆蟲世界不真切的認知,實際是源于人們對待陌生事物具有的慣性——理所應當,易信人言。不論是外形高潔嫻靜的螳螂,還是人們眼中勤懇工作的紅螞蟻;不論是修長身形下手起刀落的殘暴狠厲,還是忠于職守下搶奪同類子嗣的惡行,這些文字的發表都是法布爾為了打破人們對未知事物不做充分研究就妄下定論,憑想象認知的思維定式所做出的改變與努力。《昆蟲記》,是法布爾語重心長的話語匯聚的小說,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看待問題時不能人云亦云,自我大膽鉆研,尋覓真理的過程,才是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然而,這樣的法布爾,早年間,卻并沒有順利得到學術界的認可。由于出身貧窮,法布爾多年來只能經過打工來解決溫飽問題。能夠說,他是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教育,科學界權威們,從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虛偽,庸俗,妒嫉在心里合拍,長久以來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但法布爾從未因“貧困”妄自菲薄,也從未因“偏見”受挫退縮。依然勤于自修,渴求知識的他,多年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發表震驚世人的新成果,一篇篇細致入微的論文,是層出不窮的明槍暗箭中,一次次有力的回擊。
著名作家巴金說:“它(昆蟲記)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蟲記》,不僅僅是一篇紀實性的學術小說,更是坐擁著不可估量的文學底蘊。它不僅僅講述了充滿肉弱強食的蟲性生活,更折射出現世人性的深不可測。它是作者盎然情思的體現,也是其睿智哲思的流露;它是簡便詼諧的科普著作,也是意味多樣的巨制鴻篇。
何其幸運,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將其一生中寬廣磅礴的學識,細致入微的探索,堅定不移的信念,執著堅韌的性格,他富有魅力的光輝人格,同他在蟲性社會中所探討的對人性的解讀與收獲,都收錄在了,這張薄薄的之中小說。而如今,當我們再次捧起那熟悉的書卷時,所看到的,聯想到的,沉淪其中的,也就不再僅僅是昆蟲的世界了。
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篇2
法布爾以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都有它的地位,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爾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融合,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巨制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后。
這是第一次接觸《昆蟲記》,是老師布置的課外閱讀任務,一提到《昆蟲記》我就想起了那種平淡無趣的說明文,讓我頓時沒了興趣,但是才讀了一點,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那些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讓我感到了他們的存在。在這之前,昆蟲的世界幾乎是我想象的,因為我沒時間也沒精力去觀察它們了、解它們,想象著他們十分和睦美好,不會有一地爭吵或是斗毆,但是自從看了《昆蟲記》,我知道原來昆蟲跟我們人類一樣有生與死,有勞動與掠奪等許多活動,這都與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他跟我們人類一樣,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蟲,又殘酷的食肉性昆蟲,我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好像他們就在我眼前進行著一切活動,把我帶到了一個真實的昆蟲世界。《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擺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的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狼珠是怎樣獵食的,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神的內涵。《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
我嘆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令人贊嘆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里,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后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后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松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令人贊嘆。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
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篇3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小小的昆蟲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昆蟲記》給了我真實的昆蟲世界,《昆蟲記》給了我美麗的昆蟲物語,《昆蟲記》給了我細膩的昆蟲寫照《昆蟲記》帶著我遨游了昆蟲的海洋。
這里有吝嗇的楊柳天牛,這里有音樂家蟬和蟋蟀,這里有新陳代謝的工作者蠅,這里有勝過鼴鼠的背負專家蜣螂。
法布爾以不同的目光看待這個昆蟲的世界,他將這看成擁有文明、文化的小人國;法布爾用現實反駁了拉封丹的觀點;法布爾用盡畢生的精力告訴了我們昆蟲的文明;法布爾能通過小昆蟲發現人類不能及的能力;法布爾經實踐告訴我們昆蟲的智慧。
他帶著我走進昆蟲的世界,遨游昆蟲的海洋:
小小的昆蟲世界折射出了人類的社會。看吶!寄生蟲鬼鬼祟祟的在蜂巢前,打算找一個機會犧牲別人,以便安置自己的家。這是一種叫金蜂的家伙,他外表美麗,你怎么也不會把他與一個窮兇極惡的大壞蛋聯想到一起。金蜂會將卵產在另一種蜂的繭子里,等它的卵孵化成幼蟲,繭子的主人就是它的第一頓大餐。這些從繭子里出來的便是沾滿無辜者鮮血的金蜂了。這些不就像我們人類世界里的爭斗嗎?就像強盜搶奪勤勞善良的人們積蓄已久的財產一樣,這些懶惰無能的昆蟲會把別人的財產占為己有。不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結果便也不一樣了——把金蜂寄生看為一種打獵,便與其它的動物相同了。金蜂將別的蜂類給自己的孩子做食物,其它蜂類將甲蟲、毛毛蟲給自己的孩子做食物,人類將牛、羊、豬給自己的孩子做食物。所以說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結果往往會不一樣:從蜜蜂的角度看,金蜂是寄生蟲;從金蜂的角度看,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后代而打獵。
昆蟲的國度里也有秩序,也有固執。這是一種生活在松樹上的松毛蟲,它們有個綽號“列隊蟲”,從這個綽號就能感受到它們的秩序了。松毛蟲身上有著比山羊還強烈的山羊效應。它們不管第一只走到哪里,后面的也都會無條件的跟從。松毛蟲排著整齊的隊伍,中間不留一點縫隙,為首的那一只,無論它是打轉還是歪歪斜斜,后面的都會照著它的樣子做,無一例外。如果隊伍不小心散亂了,當隊伍重新排好時,“領袖”就有可能會變,為首的那只就會立刻擺出領袖的樣子,帶領著隊伍前進。松毛蟲,這是一種多么有秩序的昆蟲啊!領袖有帶頭作用,隊員也有強烈的團隊意識,這是人類不能做到的。不過這種昆蟲太死板,太固執了。法布爾做了一個實驗,他將松毛蟲引上了花盆的盆沿,并斷了它們回去的路。那是一個封閉的圓,松毛蟲沿著這個圓一圈一圈的一直走下去,但這是徒勞的,怎么可能走出去呢?實驗的第六天,有一只松毛蟲嘗試順著花盆往下溜,溜到一半時,它又上去了。實驗八天后,它們終于開辟了新的道路。這就是他們的固執與堅持。能堅持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太過固執,我們要學習松毛蟲的堅持,但不能學習他們的固執,我們要勇于創新。能勇于創新,這就是我們人類與昆蟲不同的原因。
法布爾它不僅敢于創新,他還敢于質疑,并能用實踐證明他的觀點。拉封丹的蟻和蟬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法布爾發現的卻截然不同。蟬潛伏在地下四年,只為出土放聲歌唱一夏,便完結了它的生命,冬天不會有蟬的出現。其次,法布爾也通過自己的實踐與觀察反駁了這個觀點。蟬在夏季放聲歌唱,同時也用自己胸前的一個小吸管刺穿樹皮,做成一口小井,在口干舌燥時喝個夠。這時蟻也會口渴,便厚著臉皮來搶劫,最后蟬不得不放棄自己做的小井,另尋別處了。這個事實不正與寓言相反嗎?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有質疑的權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切事物,只有實踐過后我們才有權力去肯定它。
“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法布爾用行動讓我更深的理解了這句話。赤條蜂告訴我們不要自以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高級動物,人類這樣自稱,人人平等,人類這樣提倡;那么人類為什么要將自己與其它動物區別開呢?我們與其它動物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有什么不同?動物或許還有勝過人類的地方呢。看那擁有纖細的腰肢,玲瓏的身材,嬌小的赤條蜂。誰能想象他捕食的樣子呢?赤條蜂的食物是毛毛蟲,他捕食的時候,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它用自己的刺在毛毛蟲的每一節上刺一下,它知道刺在哪一個神經中樞上能使毛毛蟲麻醉但不致死。這小小的赤條蜂竟然懂得如此精湛的技術,我們人類難道不應該自愧不如嗎?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好處與壞處:蠅雖然有很多細菌,但他卻是高級凈化器,這些動物的好處與壞處不就類似于人類的優點與缺點嗎?所以我們不僅要人人平等,還要物物平等,因為我們共處同一片藍天,共享同一縷陽光,我們與其它動物有什么不同呢?
隨著《昆蟲記》,我進入了昆蟲的世界,隨著《昆蟲記》,我遨游了昆蟲的海洋;隨著《昆蟲記》,我明白了世間的道理。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便是“讀昆蟲記,曉世間理”。《昆蟲記》教會了我不要懶惰,教會了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教會了我要敢于質疑與實踐,教會了我不能自以為是。
昆蟲小小的世界,社會大大的道理。
讀昆蟲記有感2000字篇4
烈陽灼燒在青草上,一抹難以識別的淡綠在飄搖的花葉中佇立,淡金色的光環在其周身縈繞,半身直立的它,拖曳著朦朧透明如輕紗般的薄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顯得莊嚴而神圣。它淡綠色的前腿伸向半空,宛若虔誠的修女低下高昂的頭顱,那嫻靜的姿態如此美好,如此圣潔。因此,農夫們將其稱成為“祈禱的螳螂”。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們大多沒有那么了解螳螂獵食的情景。而螳螂暈染著淡綠色的外殼,被外殼包裹著的纖細高挑的身軀,前臂標志性修長的優美線條,是眾人皆知的。但螳螂是否如其外表一般溫柔嫻雅,卻很少有人能完整詮釋。面對這樣的難題,法布爾告訴了我們答案。
草叢中傳來輕微的響動,那是不久后一場殊死搏斗的戰利品。螳螂高舉著祈禱的手臂,霎時化為死神冷冽的鐮刀,輕盈薄翼掩蓋下的,是幢幢刀影,是斑斑血痕,是掀起無數腥風血雨一瞬的興奮與殘暴。這位高貴虔誠的修女,終于原形畢露。用法布爾的話來說,“真是兇猛如餓虎,殘忍如妖魔”。它專食活著的動物,對路邊被拋棄的尸體毫無興趣。它前足上那對極具殺傷力和攻擊性的武器,最為進攻防守的重要工具,與其纖細的身材形成難以置信的鮮明對比。至此,我們才真正的了解螳螂,這種溫存與殘忍并存的小動物,運用其看似纖細修長的身軀,迸發出堅韌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駕馭凜冽肅殺的氣場以震懾對手,用它鋒利尖銳的鋸齒將比自己更加龐大的對手四分五裂。
法布爾所觀察到的,不僅是螳螂捕食、繁殖等過程,他更把螳螂在自然界食物鏈的地位通過對其外形,做出的理智分析與富足的實戰經驗所判斷出來。對此,法布爾所付出的實驗時間與經歷,豐富且清晰到足矣分清螳螂腿上分布的細密的鋸齒與鋒利的小鉤。
與螳螂幾位相似的另一位客人,也是被人們冠上自食其力,勤勤懇懇光環的“道貌岸然”者——紅螞蟻。
伏在地面爬行的螞蟻,是渺凡的化身。不舍晝夜地勞動,勤勤懇懇地哺育,結成長隊以覓食,抬起千斤重的食物,工蟻一生就這樣,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自然而然的,紅螞蟻,也借黑蟻冠以世界的美名被人們贊頌。人們贊頌它的執著,一隔幾周變能看見它們結成長隊,不畏風雨向前行的執著,但它們是去覓食?還是另行筑巢?這不重要。只要我們知道它的執著與勤懇就好。人們這樣想。
法布爾給予了理由充分的反駁。這位所謂自食其力的勤奮者,行軍走過漫漫長路,不畏風雨飄搖的目的,是竊取黑蟻家族年幼的卵,將其殘忍的剝離自己的種族,被迫成為覓食技能薄弱的紅螞蟻的苦工,失去自己應得的地位與尊重。紅螞蟻,它們種族的繁衍,王朝的興盛,是建立在無數黑蟻的犧牲與流血,家園被崩壞掏空的腥風血雨之上的。被冠上自食其力名號的紅螞蟻,實則是可恥粗暴的劫掠者。然而,除法布爾外,又有幾個人了解紅螞蟻真實的面孔,紅螞蟻繁衍生息的習性呢?
這使我逐漸懂得法布爾寫《昆蟲記》的目的了。人們對于實際情況不準確的了解,對昆蟲世界不真切的認知,實際是源于人們對待陌生事物具有的慣性——理所應當,易信人言。不論是外形高潔嫻靜的螳螂,還是人們眼中勤懇工作的紅螞蟻;不論是修長身形下手起刀落的殘暴狠厲,還是忠于職守下搶奪同類子嗣的惡行,這些文字的發表都是法布爾為了打破人們對未知事物不做充分研究就妄下定論,憑想象認知的思維定式所做出的改變與努力。《昆蟲記》,是法布爾語重心長的話語匯聚的小說,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看待問題時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大膽鉆研,尋覓真理的過程,才是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然而,這樣的法布爾,早年間,卻并沒有順利得到學術界的認可。由于出身貧窮,法布爾多年來只能通過打工來解決溫飽問題。可以說,他是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教育,科學界權威們,從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虛偽,庸俗,妒嫉在心里合拍,長久以來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但法布爾從未因“貧困”妄自菲薄,也從未因“偏見”受挫退縮。依然勤于自修,渴求知識的他,多年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發表震驚世人的新成果,一篇篇細致入微的論文,是層出不窮的明槍暗箭中,一次次有力的回擊。
著名作家巴金說:“它(昆蟲記)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蟲記》,不僅是一篇紀實性的學術小說,更是坐擁著不可估量的文學底蘊。它不僅講述了充滿肉弱強食的蟲性生活,更折射出現世人性的深不可測。它是作者盎然情思的&39;體現,也是其睿智哲思的流露;它是輕松詼諧的科普著作,也是意味多樣的巨制鴻篇。
何其幸運,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將其一生中寬廣磅礴的學識,細致入微的探索,堅定不移的信念,執著堅韌的性格,他富有魅力的光輝人格,同他在蟲性社會中所探討的對人性的解讀與收獲,都收錄在了,這張薄薄的之中小說。而如今,當我們再次捧起那熟悉的書卷時,所看到的,聯想到的,沉淪其中的,也就不再僅僅是昆蟲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