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學生根據所讀書的內容,思考自己的觀點并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這里提供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分享,供大家參考。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
在寒假里,我讀了呼嘯山莊這部名著。它被稱為是“人間情愛的最宏偉史詩”,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關愛情和復仇的故事,情節曲折,緊扣人心,帶給人一種超乎想象的震撼力。
讀了此書,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有了很多的了解。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世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個春秋,其一生都是非常不幸的,可以說是充滿了孤苦和凄涼。她于181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國北部約克郡一個貧窮的牧師家庭。早期曾和姐姐夏洛蒂一樣就讀于柯恩橋學校和伍勒小姐學校,并于姐姐到比利時學習了一段時間,但是絕大部分時間她還是在家自學。自幼愛好寫作的她曾在十二歲時就和妹妹安妮一起創作了貢達爾史詩以及大量的抒情詩。1840年后,她嘔心瀝血寫成了著名的呼嘯山莊,并于1847年2月出版,可惜的是,僅僅一年后,她短短的一生便畫上了凄涼的句號。
此外,我主要在寫作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就是以下幾個方面:我發現,文中的故事并不離奇,但給人的感覺十分粗獷,野蠻,并且能抓琢者的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作者為故事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背景,即一片狂風呼嘯的荒野。透過作者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依然保持著大自然風貌和原始本性的故事主角。所以加上了這樣沒有被城市文明熏陶過的背景的渲染,使故事更加富有激情,原汁原味。可見,在寫故事時加上適當的背景渲染,會使情節更有震撼力。
還有,在讀故事時,我還發現作者描寫人物外貌,人物對話和環境時語言十分獨特,與中國文學一點也不一樣。作者的語言中總帶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例如,作者描寫埃德加時,有這樣一句話“哎,他要真有本事離開,就好想說一只貓能舍得離開一只咬得快死的耗子,或是吃剩一半的鳥兒。“再比如,文中還有一句寫希思克利夫與埃德加對比的話“一個就像是荒涼蕭瑟的煤礦,一個卻像是春暖花開,繁榮美麗的河谷”這種獨特的語言也是此書的魅力之一。所以我也學到了一點就是在寫作是要有自己的風格。
這也許不是一個十分離奇的故事,可是,它卻帶給人們一種超乎想象的震撼力,使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2
凱西的裙帶純凈漂亮,“在整個教區里,就屬她的眼睛最漂亮,她的微笑最甜蜜,她的腳步最輕盈。”看起來活潑快樂的小姑娘,她就真的活潑快樂嗎?就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樣,凱西是虛榮的,只是那虛榮遇上了希斯克里夫,她便害了兩個煉獄中苦苦煎熬的人兒,生生拆散了一對明明愛另一個勝過愛自我的戀人。一個人能夠逃脫命運的安排,能夠逃脫每一個殘暴的敵人,卻萬萬逃不脫自我的心。真正理解著愛著凱西的,或許只有希斯克里夫吧?!我始終難以承認內莉是凱西的朋友。一個朋友,她不就應在看到朋友人格迷途時漠然以待,一個朋友,她不因該在朋友矛盾痛苦時冷言冷語。所以凱西,她是那樣的可憐,不一樣于希斯克里夫的可憐。她的人生處處是矛盾,希斯克里夫早已對人生恨得徹底,他能夠將全部的愛都只寄托在她的身上,愛著她,讓她去感覺的每一寸心跳,雖然他不說,但是她會懂。而凱西呢,沒有一個朋友,能夠讓她傾吐內心的壓抑。她火一般的渴望著,渴望著能夠向一個人敞開心扉。但是沒有,沒有一個人,包括希斯克里夫,包括她紳士優雅的丈夫---埃德加·林敦。凱西·恩肖,她本來是那么天真純凈的姑娘,即使生活在令人發瘋的呼嘯山莊,也都是那么的熱情和善于愛。只是生活呵,它總是不住的用體面的生活來迷花了人眼。
在那些反著腐爛氣味的子句中,在哪做氤氳漫步的山莊中,所有的人都期盼著,期盼著陽光降臨,期盼著被寬恕,但是所有的人都不明白,遮住那陽光的啊,恰恰是他們自我。
凱西,它具有人世間最為高貴的品質……在絕望中愛。
只有愛才能夠去感化,慘烈著充滿著絕望的壓抑。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3
今天讀完了《呼嘯山莊》,這是讓我流眼淚的第四部作品。心情隨著情節起伏波動,時而平靜舒緩,時而揪心難過。
最近越來越覺得,世間的每個人都好像是一樣的。無論是你現在的貧困還是眼下的富有,一方面的優勢必定會有一方面的缺失。世世代代,永永遠遠。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痛苦,還記得那是高中的一次語文早自習,淚水并沒有隨著下課鈴聲結束,連衛生紙都是借來的。可能是被母親那種想幫助卻又不知所措的無奈所感動,或許讀作品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能感受到母親的小心翼翼與無可奈何,同時還有殘疾人傳達出的對生命的絕望。從那之后,我便再也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作品了,并不是它不好,而是我并沒有那么強大的內心。
第二部作品是《石評梅傳》,看完之后被石評梅和高君宇那生生死死的愛戀感動,但又為石評梅的.“獨身主義”惋惜,當她就要妥協,愿意拋下一切,那個人卻再也沒有生命去等她。29歲與26歲,兩個年華正好的人都葬在了陶然亭,三年里,石評梅畢生的淚水都灑在君宇墳前,從此生死兩人,陰陽相隔。
余華的《活著》很悲苦,我相信世界上不會存在福貴那樣的人,沒有一個人連一個親人都留不住,那樣殘酷的孤寂的冷清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要我相信人活一生到頭來只能與牛相伴,我是怎么也不會相信的。
第四部作品,就是今天剛讀完的《呼嘯山莊》。它包含了兩代人的恩恩怨怨,我也不清楚為什么對希思克利夫怨不起來,恨不起來。反而會涕泗橫流。他是一個讓人憐憫的人,世俗的冷眼旁觀、殘酷、無情、嘲諷、戲謔、拋棄一步步把他逼上復仇的深淵。在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里有這樣一句話:最佳的報復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發出的冷漠,干嘛花力氣去恨一個不相干的人。我想能這種報復真的是太“偉大”了,對于希思克利夫來說,他根本做不到。面對世俗的嘲諷,拋棄,不堪,戲謔,辱罵,茍且,他便再也不會一再忍受。
受盡了世人的冷眼旁觀,嘗盡了人生的凄涼悲苦,活成了惡魔般的人,十八年來一直在仇恨中活著,他很可悲!她愛凱瑟琳卻要忍受十八年日夜四年之凄苦,想要把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的財產想盡一切辦法收入囊中,但是仇恨蒙蔽的心靈并不快樂。越是實展著自己的復仇大記,內心就越接近地獄。
慶幸的是希思克利夫選擇絕世而死,艾米麗勃朗特也選擇讓他的靈魂接受了《圣經》的洗滌。人世間的生離死別也都在一路坎坷之后選擇了寬恕。小凱瑟琳最后遇上了那個對的人,就好像《紅樓夢》最后巧姐嫁給了板兒,一個輝煌家族落了幕,故事也就此完結。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4
相比諸多以情節取勝的小說,《呼嘯山莊》中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多么的吸人眼球。它所敘述的是畫眉與呼嘯山莊兩個家族之間的糾葛,伴以男主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故事。因而它所注重的,是一些在我眼中“變態的”、“惡魔般的”折磨和復仇。希思克利夫那已超乎一切的滔天仇恨以及瘋狂的愛情,令這部作品充斥一些“恐怖”的.鏡頭——你所想象不到的。
并沒有很喜歡它的文風,大概是英譯的緣由吧,里面所具體的是人物的對白,以及一些心理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運用了倒敘,以及女仆的視角展開描述的。
“憐憫占上風只有瞬間,復仇才是永恒的基調。”正如勃朗特所寫,《呼嘯山莊》那經久不衰的名著之光源于它內涵的冷酷、瘋狂。希思克利夫愛之深,恨之切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掘墳以見凱瑟琳,殺人以復移愛之仇,破財以血奪妻之恨……他的復仇計劃周密、完整,以至于一個年輕姑娘的傾心相愛竟被當作利刃,倒穿回頭。他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記后果,這種極致的愛和恨我相信所表達的定是愛之深而非恨之切。他于凱瑟琳之愛是原始之愛、精神之愛、自然之愛、靈魂之愛。至于他不吃不喝以殉情的意外之舉到也在意料之中。
狂風呼嘯的山野是未經熏陶的原始之地,山荒野嶺的凄涼是未經調試的自然之色,自從那個“已經認不出原樣”的希思克利夫踏上他的復仇之旅時,他之后的所有詭異舉動已經被釘上了復仇的烙印,一聲驚雷乍起,呼嘯山莊、畫眉山莊,勃朗特、英國文壇均已有了翻天覆地變化。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像《呼嘯山莊》樣,如此令人震驚地表現出愛情的痛苦、殘酷和執著。”——毛姆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5
《呼嘯山莊》作為一部英國古典文學名著,和其它十九世紀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樣,充滿溫文爾雅的貴族氣派,彌漫著浪漫溫馨的莊園氣息,帶著典雅和小資品位,展示著俊男靚女的談清說愛。這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情趣,傳遞著紳士和淑女理應準循的愛情原則。象奧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覺得有那么一點乏味。
可是,《呼嘯山莊》卻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說,它不僅超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觀念和欣賞水平,即使在今天,評論家也將它作為蘊藏著無數謎團,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紀經典。
它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紀初的大眾文學,在《呼嘯山莊》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陽光、草坪、洋傘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體舉止,也無法領略英國貴族特有的典雅氣質。相反,你只看到狂風肆虐下的荒涼原野,只看到因壓迫和虐待導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墮落和冰凍……。
這就是《呼嘯山莊》,愛和恨極端對立,又統一和諧;這就是《呼嘯山莊》,象一把利劍,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質。
關于這樣一部作品,可以領悟地實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譯家所言,許多人在看過第一遍后,就再也沒有勇氣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閱讀,都會害怕深陷激情而無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連死亡都無法寬恕的愛燃燒殆盡。
這就是小說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動人心的內核——愛與恨的糾纏反復。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愛,愛到彼此的靈魂合二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歡欣,承擔彼此的靈魂和生命;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恨,恨到寧愿死后也不得安寧,在彼此糾纏、彼此折磨中期待團聚。
很難想象一個十九世紀終身未婚,保守、內向、沉默寡言的女性會寫下如此驚世駭俗的愛情宣言。難怪自小說問世以來就倍受爭議:在女作家活著的時候,惡評如潮、罵聲不絕;在二十世紀中后期,卻被評論界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說之所以被不斷爭論的關鍵,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厲夫的角色定位。這是一個內心陰暗狂野,耍盡手段報復世界的魔鬼。
他從出場就是個被歐肖家收養的,沒有來歷的街邊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凱瑟琳兄長亨得利的長期虐待和壓迫,性格扭曲變態,仇視人類,甚至仇視世界。在他得知深愛的凱瑟琳嫌棄他而選擇嫁給富有貴族林頓后,憤然離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嘯山莊,開始了邪惡的復仇計劃。最終,他用齷齪卑鄙的手段毀滅了兩個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懲罰下一代的生活,在這片野風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話來形容克厲夫的人格最為貼切:“克厲夫先生他可是個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瘋了?如果不是,他可是個魔鬼?”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6
上回說到希斯克利夫因誤會而憤然出走。
晚上,凱瑟琳發現希斯克利夫出走后,不顧狂風暴雨,奔走在英格蘭荒原上,四處尋找。她不聽勸告,淋雨在屋外等待希斯克利夫,徹夜不眠……
三年后,凱瑟琳嫁給埃德加·林頓為妻。由于丈夫的細心照顧和呵護有加,婚后生活還算幸福。可她的心里,有一個比埃德加更重的人,那就是希斯克利夫。
故事看似歸于平靜。然而這確是暴風雨來臨前短暫的平靜。
在凱瑟琳和埃德加婚后半年,希斯克利夫從外地回來了。
凱瑟琳得知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每天都要去見希斯克利夫。她希望自己和希斯克利夫的交往得到丈夫的許可,甚至妄想丈夫和希斯克利夫成為朋友。然而事與愿違,埃德加不滿于妻子和希斯克利夫的交往,和希斯克利夫的矛盾越來越深。 畫眉田莊的生活逐漸陷入了混亂。
再說希斯克利夫。他出走又歸來后,就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像原來那樣沒有教養,任人欺壓。而是變得十分有男子氣概,高大威猛,且頗有紳士風度。然而,他的內心早已改變,那里充滿了復仇的火焰。他一心想要報復亨德雷的欺壓,以及埃德加搶走他的心上人。然而有一點卻沒有變,那就是對凱瑟琳的愛。
希斯克利夫在呼嘯山莊住了下來。通過賭博的方式,把亨德雷的財產全部霸占了下來,包括他的兒子哈里頓。
凱瑟琳,埃德加,希斯克利夫的矛盾與情感不斷升級。終于大爆發了出來。在一次激烈的沖突之后,埃德加警告希斯克利夫再也不許來畫眉田莊。而凱瑟琳也在這一次劇烈的沖突之后,一病不起,身體每況愈下。
希斯克利夫在和凱瑟琳的交往過程中發現,搶走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貝拉可以報復埃德加,于是主動和伊莎貝拉交往,而伊莎貝拉也對希斯克利夫產生了好感。然而希斯克利夫的真情還是只屬于凱瑟琳。
希斯克利夫強迫畫眉田莊的女管家,也就是以前呼嘯山莊的女管家,丁恩太太,在埃德加去教堂時帶他去見凱瑟琳。神志不清的凱瑟琳依偎在希斯克利夫的懷中,她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埃德加回家后發現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帶仆人強行驅走了希斯克利夫。
當天晚上,凱瑟琳死了。死前她產下了她和埃德加的孩子——一個女孩,取了和他母親一樣的名字——凱瑟琳·林頓。小名叫凱茜。(以下均以此稱呼)
希斯克利夫徹夜不眠,守候在畫眉田莊外的松林中。等來的卻是凱瑟琳的死訊……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7
《呼嘯山莊》是英國著名作家艾利米 ·勃朗特的一部煥發異彩的天才之作。整個場景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兩個孤立的山莊和開放的大自然與荒涼。書中人物身上體現愛與恨的兩種極端,極度的愛混雜著極度的狠,使小說在顫栗中呈現出極為強烈的戲劇化色。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刺克厲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后,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后對于其女友結婚的人——地主林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全篇文章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浪漫氣氛。使人感到自己就是書中的人物身臨其境。
有關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8
本周讀完了《呼嘯山莊》。書如其名,感情激烈如北風呼嘯,讓我驚艷于奧斯丁的風趣之后,又對艾米麗·勃朗特這位女作家的激情產生深深的敬意。
沒錯,勃朗特是位深閨中的女作家,但她這書中的激情驚世駭俗。書中希克厲和卡瑟琳各有警句,譬如閃電,照亮千古。譯者方平的注釋說的好,作者內向羞怯,甚至不主動出面敘述,而是由保姆愛倫或洛克烏先生轉述,把自己深深隱藏起來。但這樣的人仍有無限激情,讓讀者驚心動魄。讀的時候因為過于驚悚,必須歇息平靜一下才敢繼續下一章;看完之后我又立刻去回顧高潮情節。這書實在有太多值得思量的地方,不是情節上的愛恨糾葛,而是人生或者哲學問題。
首先是靈魂伴侶與生活伴侶的問題。這書難得地提出靈魂伴侶這個主題。愛情小說里有不少情侶是天生一對,靈魂相依的,比如我大愛的《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埃德蒙與范妮,比如《飄》里面衛希禮與韓媚蘭,都是溫柔纏綿。水與水可以交融,火與火是否能相伴?希克厲與卡瑟琳這對,本來性格就超乎尋常地暴烈,畸零之人互相吸引,每次兩人共處的場面都火花四射,勢必要一起燒毀。《羅密歐與朱麗葉》里說太熾熱的愛情像流星終將毀滅,說的是一見鐘情的那一對,尚且如此;而青梅竹馬的這一對,又在多年的耳鬢廝磨中積累了怎樣的深情,無法想象!卡瑟琳選擇埃德加·林敦為偶,是清晰地把靈魂伴侶與生活伴侶區別來看。這個區別,是范妮、韓媚蘭等小姐們沒有遇到無法想象的,只有卡瑟琳這樣心胸才能面對和承受吧。林敦是好的生活伴侶,因為年青俊俏、性格溫柔、家財萬貫,還有——愛她。保姆說如果沒有前三條,那么愛她這條也沒有用吧?的確是的,這也是作為生活伴侶必不可少的。卡瑟琳與林敦是相親相愛的生活伴侶。有一個細節特別說明問題,卡瑟琳項鏈上有個盒子,里面是一束柔軟金發,顯然是林敦的,后來被希克厲丟掉,換了自己的進去。卡瑟琳與林敦既然有這等旖旎風景,可見他們,特別是她,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生活和愛情,哪個都丟不開,所以最后盒子里一起放了金發和黑發,墳墓也是三人并肩,就是象征這個。卡瑟琳臨終發飆,說你們兩個把我的心揉碎了,也說的是兩個人。反過來,林敦能容忍卡瑟琳與希克厲的親密關系,多少也是意識到自己在卡瑟琳心里不可或缺。我想這是因為卡瑟琳與林敦年少時都喜歡讀書,喜歡思考,形成了靈魂伴侶與生活伴侶的意識,以及和重要的人和諧相處的模式。然而希克厲缺乏教育和思想,只能暴力闖入卡瑟琳和其他人的生活。在那個狂風暴雨之夜,卡瑟琳說如果她嫁給希克厲,兩人只好去做乞丐,說的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希克厲這人適合戀愛不適合生活。只有她把希克厲看得那么透,又愛得那么深。畢竟她和他是靈魂伴侶。
希克厲與卡瑟琳這對,相愛不能相伴,好比《希臘古瓶詠》里面定格在一吻之前的愛人,“她將永遠秀麗,你將永遠愛”。或許正是因為不能得到,才能一直追求。一開始卡瑟琳初遇林敦,盛裝回家,希克厲報以黑面;后來卡瑟琳臨終相見,希克厲也有片刻背對。反之卡瑟琳也說過十分嚴厲的話,她明知希克厲不喜歡小孩子(因為兩人心意相通,后文果然如此),卻說希克厲將來惦記小孩子勝于她。為什么要把這點默契用于互相傷害,唉。
希克厲既非佳偶,也不是常見的令人喜愛得到男主角。還記得林敦的三個優點吧:年青俊俏、性格溫柔、家財萬貫,他有點像《飄》里面的衛希禮,但希克厲比得上白瑞德嗎?一點也不。仔細想想白瑞德之為男主角,恰恰也滿足這三個優點。電影版讓奧利弗·勞倫斯當主角,改變成類似基督山那樣復仇的紳士,怕是嚇到觀影的太太小姐,畢竟剛成書時的文字版就嚇到了許多讀者。為什么要塑造希克厲這種粗獷又邪惡的形象為男主角?前幾天我讀了一篇談《紅樓夢》的文章才有點理解。這是寫出了現實的不完美之處。“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希克厲就不是讓人舒服地代入的角色。他沒有優點,沒有美,只有愛,也只需要愛。大部分小說給主角堆上各種各樣的美,這位堆滿了愛。而且是純粹的精神之愛,無關宗教,無關家庭,亦無關身體。好神奇呀。順便寫出了卡瑟琳的慧眼和信心。舉個例子,愛人為了復仇吃苦受累倒也罷了,而主動娶仇人之妹,一般女人受得了嗎?卡瑟琳竟然毫不嫉妒,反而知道用意之險而阻攔,因為她深知希克厲愛的是她自己。這就比有猜疑有嫉妒的愛深多了。
最后說一下,我跟毛姆還有譯者的感覺相同,第二代的故事多余了。小卡瑟琳徒然美貌善良,沒有大卡瑟琳的眼力胸懷,小林敦和哈里頓都配不上她。希克厲的結局得其所哉。毛姆引艾米麗的情詩,說明深居簡出的艾米麗也曾深愛過,說明艾米麗既是卡瑟琳也是希克厲。感謝作者留下了這樣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留待未來同樣激情之人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