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
在寫讀書筆記時,要抓住重點,記錄重要的概念、理論、觀點、方法等,以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這里提供優秀的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方便大家寫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參考。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1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道德經》,感覺是這個老人家的細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大略瀏覽了一番《道德經》。本人自覺《道德經》的資料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萬物,存在于萬物的發展運行中,即道是萬物之母,時時有道,處處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處世”。老子勸誡世人放下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為進,追求內心世界的平靜寧和,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三部分是“治國”。老子推崇的國家類型是“小國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人民再恢復到遠古的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
老子的思想與眾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們所普遍認為的事物規律當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般人都會認為,事物的數量與獲得之間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這個道理能夠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發現。此刻的人將金錢名聲看得相當重要,金錢越多越好,名聲越響亮越好。為了追逐這兩者,生命能夠忽視了(那么多白領過勞死),良心能夠拋棄了(學術造假、官場權錢交易)。連生命都沒有了,名利從何談起,連良心都沒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于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社會的所謂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人兒呀,在他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他們空虛的靈魂在風中凌亂了。世人所認為的“多則得”雖是有進取向上的意思,但實則在追求“多”的過程中會失去更多,會迷失自我。“少則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錢名利,適可而止,反而能覺得人生更充實。“多則惑”能夠從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問題解釋。當生活中出現一些事情必須要讓我們做選擇,選擇僅有一個,我們不會多加研究,而會從一而終。如果選擇有多個,選擇之初會多加思慮,斟酌再
三。最終確定后,如果事情的發展并不如自我所料,往往會幻想著那條為選擇的路,甚至會期望自我生活在為選擇的路中,所以煩惱、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誠然,老子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現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可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樣贊同。例如,老子說到“曲則全,枉則直”即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伸直。而我覺得委曲不必須能全,屈枉不必須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見小事來說吧。有位大媽跟我訴苦說,她一家子是與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個院子里,院子里僅有一個公共衛生間。衛生間是兩家人公用的,理應是兩家人共同打理衛生間的衛生,可從始至終,僅有大媽一個人去打掃衛生間。大媽就埋怨了,難道僅有她這一家子人需要去衛生間,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嗎,難道他們就不怕臟?大媽雖然在抱怨,但,確實是委曲求全了。兩家人表面看上去還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個院子。可是,這“全”底下,難免會存在大媽對另一家人的芥蒂,并且這個芥蒂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大媽可能會逢人就訴苦,并且很有可能這種埋怨的訴苦會變相為說人是非。另外一家人會覺得大媽人好“欺負”,是個老好人,這種想法可能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剝削大媽的“好心”。這樣下去,看似波瀾不驚的院子,實則暗藏洶涌,隨時都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吵。這樣看來,委曲成全了嗎?
再來看看我們這個國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國家送了多少土地給別國,我這個被蒙蔽其中的學生不明白這個數目是多少,可是看到網絡上飛來飛去的只言片語,我感覺這不是個小數目。為什么中國委屈經土地割給周邊的國家,依舊得不到對方的尊重。眼睜睜看著自我的國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還將幾千萬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兩以謙卑的姿態拱手送給他人,但換來的是什么,是對方的不屑!我們國家大手一揮就將日本二戰的賠償給免了,這一舉動確實慷慨,但對方有更深的懺悔嗎?沒有!靖國神社還不是依舊有人去拜!我們那些千千萬萬死在日本刀槍下的英魂還不是依舊無人問津!那些在世的受盡欺凌的婦女還不是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她們至死都沒有得到過日本的道歉!反觀,同樣在二戰受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族,他們委曲求全了嗎,他們慷慨退讓了嗎?不!他們拒不退讓!他們必須要用納粹黨的血祭祀他們已逝的同胞,與此同時,換來的是德國人的懺悔和敬重。在那里,我并不是倡導以暴制暴,可是,我們的國家能不能拿出點血性,拿出點魄氣,不要一味委曲求全!
我認為,“委則全”的“全”應當是“兩全”即成全雙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單方面。中國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換不來“兩全”,只是成全了對方,傷害了自我。這樣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委曲求全只會縱容對方囂張,使對方得寸進尺。我想,這應當是為什么中國始終都不能解決好領土爭端的癥結之一。
國家如此,國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個大媽應當是許多國民的縮影了。用委曲求的雙方的和睦和面子,卻苦了自我。這其中涉及的是國民的面子問題、性格的軟弱性和陰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長期以往的埋怨可能會發展成長舌婦,而另一方可能會有“小人得志”的陰暗面,得寸進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與人的交往缺乏坦誠直率。由此看來,委曲求全會滋生人與人之間沒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認為,“委”不必須能“全”,“枉”不必須能“直”。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2
《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注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就是體現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常互相制約,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于細,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的許多哲學限于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為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為其實是對現實中事物的一般發展規律的總結,只是別人照著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現或許很少發現錯誤。孔子的哲學,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律,生活常識,并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著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銘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終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夠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責于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律,書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代禮貌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開展下去。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3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一種生活的哲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是在現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一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啟示。雖然取自的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一的論點,卻能成為生活的一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當我遇見一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么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與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為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一個人都會是同一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你說不出他哪里好,但他總是那么親切的對你好,大家都說她好,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4
前些日子,學校舉行了書香校園活動,不僅僅每個人發了本《道德經》,還請了教授前來舉行講座。忙里偷閑,我把《道德經》讀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風采,也領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并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之后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魯迅以前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林語堂也曾對《道德經》大加贊賞,他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
《道德經》第一章就講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的大概含義是:”道“是能夠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道的名是能夠叫出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用的那類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堅持從”無“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與眾不一樣;堅持從”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作用之廣大。”無“和”有“是從不一樣角度對同一對象所作的不一樣刻畫,將”無“和”有“統稱為”玄“,一個”玄“再加上一個”玄“,就是一切奧妙的總來源。這一章說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訴人們怎樣去認識大道。在老子看來,”道“是不能夠用語言確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遠而又深遠,是萬物所從出的地方。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成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箓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后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于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構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道教的思想基礎是老子和莊子在當時條件下對大自然和人類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并存的現象,有些思想此刻看來有點無稽之談的感覺,但在當時條件下,正由于這種無稽
之談的聯想的解釋中產生了理論宇宙無極與太極玄學秘籍的大門。也就是說揭開宇宙的奧秘。誰也無法否認我們只有一個宇宙的道理。這就是”道生一“的一個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個理念,存是萬物的基本好處,亡卻是萬物的最終結局。因而迫生出”二生三“的理念,萬物為生存而奮斗,在奮斗產生矛盾,在矛盾中產生新物質,這就是”三生萬物“的理念。這就是潛藏于古代宗教中的哲學思想。
而關于宇宙萬物的”有生于無,無中生有“的形上與形下問題,以西洋哲學的治學習慣來說,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假定宇宙萬物確是從本無中而生出萬有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問題。以宗教神學的立論,從無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發生。但在佛學中,既不承認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認有一情緒化的權威主宰所能左右;但是又不否認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的因果互變,萬有的構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此,與老子的有、無互為因果論,恰恰相近。所以之后佛學輸入中國,與老莊學說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這個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從周末而到現代,幾千年來,一向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代的文學詩詞或學術史上,到處可見,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說,如《紅樓夢》、《西游記》等等。《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與有名的夢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丑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難怪后人有強調《紅樓夢》是一部道書。甚至趕上現代的時髦,又說是一部禪學了!而第一章的”有、無“與”有名、無名“問題告一段落。跟著而來的,便是”常無、常有“的附帶問題。我們既已認可首章的”無“與”有“兩個字各自標成一句,構成一個觀念。當然文從字順,下方句讀,也使承認是”常無“與”常有“,而不照一般傳習,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了。但是,以一般從事學習修道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認定”常無欲“與”常有欲“的句讀才是對的。那也不錯,反正增增減減,都在尋章摘句之間玩弄文字的把戲,如以老子看來,應當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經說到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萬物萬有的來源。因此,他跟著就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故“字,當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詞,也就是現代語文慣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這句話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務必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于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務必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于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余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正如盧川芳郎所說:《道德經》這本書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沒有固有名詞的,是用警句和格言來修改的,但它采取了對偶和韻文的文體,而其資料表現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說法。《道德經》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老子的帶領下,我將繼續前行。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5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并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欲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于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己當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己的生命來愛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斗,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通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該保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于一個從面對面交際向全面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里做人處事的道理并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保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6
我和爸爸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于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于政治的統一于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讀書筆記關于道德經篇7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