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書筆記個人領會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秱拧纷x書筆記個人領會,希望大家喜歡!
《傷逝》讀書筆記個人領會【篇1】
找來《傷逝》一讀,多少是為“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說”這個名頭。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總會有個如子君的女孩兒:及肩短發(fā),條紋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還有臉上一笑就顯出來的酒窩?!拔沂俏易约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喊出了新時代的宣言,標志著個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覺醒。但誰曾想這純凈的愛情和決絕的勇氣竟過早地燃盡了她的生命。
涓生與子君談新文化,論雪萊的詩,或是家庭專制、男女平等……兩人相對,時而沉默,時而相視彼此。他們堅執(zhí)而盲目地愛著,絲毫察覺不到背后絲絲的不確定與危險。同居后,愛情便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伙伴——生活。日子多了些油煙,少了起初的浪漫與寧靜。漸漸地,猜疑、不安打破了兩人原有的和諧,眼中曾經(jīng)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樣,最終,“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涓生親手打碎了他們早已斑駁的愛情。
當他再次回到住處,一切照舊,只是,沒了子君。她已隨父親回去,獨留了一句,“我去了”。涓生不久后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則將毀滅了的愛情深埋在心里,在悔恨與悲哀中生活下去。
愛情,亙古不變的話題,到了魯迅手里,依然動人,只是他把美好的東西在特定的時代打碎,拋出矛盾給讀者,悲劇中更多了幾分思辨。
這有關那個時代。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決命運,追求自主的愛情。但她的覺醒是跛腳的。個體的獨立有賴社會的進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質基礎的支撐。愛情是水晶宮,但是構建它的仍是鋼筋鐵骨。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們飛舞,自己稚嫩的翅膀又不夠健碩去披荊斬棘。子君的悲劇,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有關生活。生活,簡單的兩個字,卻有太多的內容,可只一點,愛情決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為第一要義也可以爭論。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睈矍椴皇强罩袠情w,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長成的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沒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再豪華絢麗的愛情大廈也會轟然坍塌。愛情是浪漫的和感性的,但支撐它的卻是現(xiàn)實和理性。子君的悲劇,源于她所立足的現(xiàn)實生活。
這有關愛情。愛情,內涵復雜,但它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
有人說愛思考的人總是無法好好地享受愛情,因為愛情是經(jīng)不起細想的。也有人說,愛情最美的就是起初朦朦朧朧的階段??晌蚁霅矍橐彩怯猩模牛灿谢ㄩ_花落,她會結果,也會老去,可這一切,并不影響她的美麗……
《傷逝》讀書筆記個人領會【篇2】
傷逝,傷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傷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與涓生是一對在五四時期幸運地自由戀愛了的青年,他們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卻又離散了。和整場運動一樣,兩個青年有滿腔熱血,卻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對他們的生活負責,都未為做好去應對各種磨難,只是熱烈而單純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卻沒料到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沒有爭取完全自由的能力。這樣的反抗,最終只能走向妥協(xié),走向失敗。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誘惑,才有勇氣追隨了爭取自由解放的隊伍,才敢于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英勇的話。子君是受了誘惑的,被未知的、也許美好的東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說:“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因而婚后,子君與《倪煥之》中的金佩璋一樣,自覺地沉淪在繁瑣而無趣的日常生活上,滿足于個人小天地里的幸福,喪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歡愉。也許到死,子君自己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爭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為領路人的涓生,卻讓我感到更大的失望。當與子君同時上街散步,只有看見子君高興而自豪的走著時,才敢也抬頭挺胸起來。當丟失了本來就不高薪的工作時,涓生不敢面對自己失業(yè)的恐懼,就將自己的這份恐懼轉嫁給子君,認為是子君在恐懼。也許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經(jīng)病》中的方正英一樣,對生活的擔憂使自己神經(jīng)衰弱,卻對別人說是自己的妻子發(fā)了神經(jīng)。
涓生是虛偽的,高調追求自由,卻在上街時縮在子君后頭;涓生是無能的,面對失業(yè)的壓力,家庭的責任,只是選擇躲在通俗圖書館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讓子君打擾吃飯的他,卻計較自己吃飯介于油雞與趴兒狗之間的地位;涓生是邪惡的,在艱苦黑暗時期,竟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諾拉一樣,子君與涓生都是因一時沖動而做出反抗現(xiàn)實壓迫,都是不成熟的、沒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終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諾拉會回家繼續(xù)當她的“小鳥兒”、“小松鼠”抑或走向墮落,沒有任何資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離別和失敗。反抗,就這樣行走在消逝中。
《傷逝》讀書筆記個人領會【篇3】
夢想的旅程帶著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于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xiàn)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tǒng)女性。不管怎樣說,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我。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杯具,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杯具。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杯具,更是子君把感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杯具。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應對帝國主義的罪行能夠義憤填膺,而應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么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敘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溫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并且被命運復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感情的理解子君的杯具在于把感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齊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里,子君的執(zhí)著,卻給她帶來無數(shù)鄙視的目光?!拔沂俏易约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边@種絕然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注定她把感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杯具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沖擊,我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感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jīng)歷著的、心碎著的感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愿去分析,不愿去推敲的。個中原因是經(jīng)不起。
在感情夢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期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杯具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最終站起來,“向著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說他必須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傷逝》讀書筆記個人領會【篇4】
對于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梢哉f《傷逝》也不例外吧。但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后,我都會把書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里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里想要表達的東西?!秱拧防镉羞@么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么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余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fā)現(xiàn)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xiàn)實壓垮了腰,屈服于現(xiàn)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可以為了愛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起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斗。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起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yǎng)阿隨來打發(fā)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于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盡管比先前已經(jīng)頹唐得多。后來,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繼續(xù)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xiàn)實壓垮了腰之后,屢敗屢戰(zhàn)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愿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條不后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于我的意義。
《傷逝》讀書筆記個人領會【篇5】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說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后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內容。向我們展現(xiàn)主人翁追求愛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愛情充滿激情,到后來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愛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愛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于向封建傳統(tǒng)挑戰(zhàn),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筑理想中的家園,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面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經(jīng)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jīng)濟基礎,在愛情中便沒有了發(fā)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yōu)橐粋€怯弱的、傳統(tǒng)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后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愛情必須實時更新、創(chuàng)造”,的確,愛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激情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據(jù),加速兩人愛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或多或少是對現(xiàn)代愛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愛情是的熱情,得到愛情后的滿足,拋棄愛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愛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愛情而死。其實這種愛情悲劇的產(chǎn)生,并不完全歸咎于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說現(xiàn)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jīng)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讓我們感悟到現(xiàn)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于愛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愿為愛情舍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愛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后的女人,拋棄自己的理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jīng)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fā)言權和自主權。對于男人,事業(yè)抱負往往比愛情更重要。一旦發(fā)現(xiàn)愛情成為自己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F(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愛情而舍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愛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愛情才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