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
烏塔這篇作文的作者是汪曉潔,這篇作文主要寫了:有一個14歲的小女孩自己游遍歐洲,在酒店里遇到了作者,后來作者和烏塔一起在談旅行的事,分享心得。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希望大家喜歡!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1
在最近的幾天里,我們認識了烏塔。她是一位美麗漂亮的小姑娘。她熱情活潑;她生存能力強;她有責任感;她做事有條理、有計劃;她才十四歲,就獨自一個人游了歐洲。烏塔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
烏塔的生活自理能力強,因為她獨自一個人游歐洲都沒問題。每次遇到問題都能很好地化解,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的特別好。再想想自己,每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次次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件事情都是家長代替我做的。我看了烏塔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自己的事情就應該自己做,不應該讓別人代勞。
烏塔不僅生活自理能力強,而且做事還非常有條理、有計劃。烏塔在游歐洲之前,她用了三年的時間做準備。她提前在家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烏塔每到一地就查一下當地警察局的電話號碼,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一張明信片。我有時候做事會沒有計劃,知道了烏塔的故事,以后我再也不那樣做了,一定要向烏塔學習,做一個干任何事情都有條理、有計劃的人。
我想要告訴大家,要學習烏塔并不是要學習她一個人游歐洲的事情,而是要學習她那種精神。以后,我們要更好地學習烏塔的精神,做一個獨立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強的孩。我希望早日為父母撐起一片天。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2
今天看了文章《烏塔》,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Uta獨立旅行到歐洲很多國家的故事。看完之后我拿自己和Uta比,真的是千里之外!
我生活在一個小康家庭。我10歲了,依然過著安逸的生活。再說說上學的事。學校離家只有15分鐘的路程,但是現在我上四年級了,一次都沒有一個人去過學校。先說做家務,洗衣服,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媽媽幫我洗,或者讓洗衣機給我做;洗碗也是可以的,但是爸爸媽媽一般會幫忙洗干凈。一篇流行的作文,說:“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很久以前就開始掌管他們的家庭,但是我種在溫室里的花卻沒有機會去實踐掌管他們的家庭。”
其實Uta和我一樣,都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德國和中國的教育理念卻大相徑庭。在家里,父母把我當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捧在嘴里怕化,所以我恨不得永遠和我在一起。在烏塔的家里,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家都很安心,很開心。
我覺得爸爸媽媽應該學會放手;我也想向Uta學習。也許我不需要那么獨立,但我需要照顧好自己。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3
學了《烏塔》這篇與眾不一樣的課文,我被烏塔的勇氣深深地震撼了。
課文講述了一個14歲的叫烏塔的女孩獨自一人游歷歐洲,在途中遇到了本文作者,與她之間發生的故事。
一個才14歲的孩子,獨自一人游歷歐洲,讓我對她十分敬佩,也覺得烏塔異常勇敢,不怕困難。歐洲大到難以形容,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游完的。一路上走走停停,那得花多長時間呀,況且還沒有家人陪伴,是獨自一人!烏塔也太獨立了吧!
她使我想起了我自我,平時爸爸媽媽總是護著我。如果我餓了,爸爸立刻下樓買食物;如果我渴了,媽媽會立馬盛滿一碗開水,直到吹涼了才給我端來,生怕我被開水燙著。我猜想同學們也是與我差不多的情景。所以,我們漸漸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
一天,爸爸媽媽出去有事,留下我一個人待在家里。臨走時,媽媽對我千叮嚀萬囑咐:“在家里得認真寫作業,不能分心;寫累了的話就休息會兒,看會兒電視;電視不能看太久,太久了對眼睛會有傷害;有人敲門千萬別開……”總之,媽媽說了一大通,嘮叨得我都煩了,不就是出去一會兒嗎?又不是再也不能見面了。我有些羞愧,這些小事都要大人們瞎操心。烏塔卻完全不一樣,她完全能夠自理。
親愛的爸爸媽媽,要明白,只要放開溺愛的雙手,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請讓我在屬于我自我的那一片藍天自由翱翔吧!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4
今天,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烏塔是一個非常自立的小女孩,她住在德國,用自己打工,和父母平時給她的零花錢,攢下來一個人去了歐洲旅游。她自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的孩子缺少自理能力,加上父母的溺愛,幾乎家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可是,我們能否想到,父母總會有一天會去世,如果你連一點生活的本領都沒有,你就會被社會淘汰。
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們。他們每天早上要爸爸媽媽叫起來,衣服要父母準備好,甚至,還要父母給他們穿好衣服!什么事情都要父母做,無論大事小事,父母都會寵著孩子,不讓他伸一下手。
有一則新聞報道,一名大學生輟學回家,可他家的經濟條件足夠供他上學,那他為什么要輟學呢?是因為這名大學生不會洗衣服,生活不能自立,所以只好輟學回家。就算他考上了再好的學校,沒有自理能力,又有什么用呢?
《烏塔》一文讓我懂得了自立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向烏塔學習,做一個自立的人,這樣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5
自從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
《烏塔》這篇課文主要寫十四歲的德國女孩烏塔自己掙到路費后,獨自一人旅游全歐洲的是,表現了烏塔機智勇敢、聰明能干。
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我當時深受感動。拿自己跟烏塔比,我慚愧不已。一個人去旅游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我都快十二歲了,可除了上學以外,我從沒有一個人出過遠門。因此,我一個人不敢到爺爺家去,不敢到外婆家去。
“六一”那天,是我的生日,爸爸為了慶祝,給了我10元去買零食。可我不敢自己去,非要姐姐陪我去,而姐姐不愿意去,我就說:“我不知道買什么零食,要是買得不好吃怎么辦?”這樣一說,姐姐就只好陪我去。
烏塔的父母可以給孩子們自由地玩耍,而我們的父母呢?他們對我們過分的寵愛、溺愛,他們把我們寵成了霸道、自私、嬌氣的“小皇帝”、“小公主”。是他們很少給我們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我們便享受慣了。
親愛的家長,我們知道你們的用心良苦,更能理解您那偉大的愛。可是我們有翅膀,請您不要把它折斷,我們會自己行走,請您不要總是扶著我,我們想像雄鷹一樣在藍藍的天空自由的翱翔,請您不要把我們的理想破滅。
我們是明天祖國的棟梁,不光要學習好,還要學會獨立,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強大。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6
讀了《烏塔》這篇課文,我不禁愣住了,心中感慨不已。一個14歲的女孩,獨自一人游走四方,竟把足跡遍布了大半個歐洲!這可是何等勇氣,令人勇闖天涯;那又是何等懶惰,讓人足不出戶呢?
在中國,有誰哪怕是大人能獨自走上個十天半個月游遍亞洲已經要讓人捧上天了,可歐美遍地的小冒險家們已經屢見不鮮。恐怕我不用談美國“驚世駭俗”的對于中國學生可望不可求的教育法,也不用說枯燥的大道理,單看看身邊的小事就知道為什么美國一些乞丐都叱責中國人 “胡鬧”:若有秋游、夏令營之類的活動,哪怕兩三里路也會有家長不時地“跟蹤大部隊”;每個人總不會一無是處,而家長們總是“恨鐵不成鋼”,稀里嘩啦地把雜七雜八的補習班一股腦兒潑到孩子身上,反倒越學越糟……這類事情基本上遍布三分之二的家庭。能怪孩子不爭氣嗎?只能說家長太溺愛,被樹陰蔽護的芽苗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整日地對孩子“捧在手里怕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背在背上怕摔了”只能害了孩子。獨立,孩子才有進步的空間。
再看看烏塔,一個僅大我3歲的女孩,整整準備三年游走歐洲!讓我到她那么大也就是3年。我能準備好嗎?不能!我能下決心嗎?不能!我有她的膽量嗎?沒有!究竟為什么?為什么?不得而知。奉勸老師們上這堂課不要問學生“敢像她一樣嗎”,答“敢”的話,你對他們關于誠實的課全白上了。
那么,你們敢嗎?唉,我也是有此心,無此膽吶!
《烏塔》的讀書筆記個人領悟精選篇7
今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烏塔這位德國女孩另我十分欽佩。
課文主要寫了“我”在羅馬旅館認識了德國女孩烏塔。烏塔對“我”說她花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查警察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求助。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名信片。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從中我感到了烏塔的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家里,我們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都生活在父母的疼愛,甚至溺愛中。把孩子呵護得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使孩子像溫室里的花朵。結果我們事事都依賴父母。父母們每天都把孩子埋在書山題海之中,一心只想著我們學業有成。所以我們每天讀書,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所以很多孩子認為是為父母而讀書。
有一次,我的姐姐要去旅游,我也想跟著去。但爸爸媽媽卻說:“你和姐姐去旅游,父母不在身邊,我們不放心啊!萬一你迷路了或遇到壞人,那可怎么辦呀!”爺爺奶奶也和爸爸媽媽唱同樣的調子:“要是你怎么了,那沒人幫我捶背,沒人逗我笑了,可怎么辦啊!”無論我怎么說他們就是不同意。最后我沒去成,多可惜呀!
我多想對爸爸媽媽說:“我多么希望能像一只小鷹一樣在天空中飛翔,不要像一只風箏一樣總是被你們拽在手里!我們要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