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需要思考和整理所讀的內容,這會加強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怎么寫好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
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篇1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誰是誰的太陽,誰又是誰的月亮?
《燦爛千陽》真實地展現了水深火熱的阿富汗,戰爭摧毀了人們的生活,內憂外患的阿富汗在風中搖搖欲墜,而人性的丑惡卻仍在上演。瑪麗古姆童年時出于一個孩子對父愛的執著而將自己的母親推上了死亡之路,父親的草率和不負責,卻讓她從此走上了悲慘的婚姻生活。而萊拉聰明,有遠大志向,和哈里克青梅竹馬。本以為瑪麗和萊拉是分開的兩個故事,但戰爭把這兩個女性聯系到了一起,哈里克為了躲避戰爭而遠走他鄉,萊拉為了生下和哈里克的骨肉而委身于拉希德。在苦難的生活中,兩個女人備受拉希德的毒打和欺凌,慢慢建立起了深厚的愛,萊拉和她的孩子們讓瑪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和滿足。哈里克的歸來讓拉希德當初欺瞞萊拉的謊言破滅,瑪麗殺死了拉希德用自己的犧牲換取了萊拉的自由,最后萊拉和哈里克提到了喀布爾開始新的生活,這一個還算完滿的結局也讓人感到慰藉。遺憾的是,瑪麗至死也沒有看到父親的懺悔。
愛的確是最偉大的,但在戰爭不斷的國度里、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愛又是那么奢侈。戰爭讓痛失兒子的母親神魂顛倒,上學的兒童描炸得粉身碎骨,而黨派紛爭讓硝煙四起。胡塞尼用社會變革做大背景,用感人的故事作為線索,描述了阿富汗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讓人感動也讓人憤怒。作者還在多處設了伏筆,如拉希德精心編造的哈里克死亡的騙局,扎里勒在瑪麗窗下的等候和懺悔,其中哈里克的歸來最讓人震驚和驚喜。
這是一部描寫女性的小說,女性意識的覺醒是這部小說的重點,作者用濃重的筆墨描繪了阿富汗婦女的悲慘生活。娜娜和扎里勒偷情而生下瑪麗,卻被逐出家門,帶著瑪麗住在小石屋住了十幾年,受別人白眼。而瑪麗則被父親和所謂的幾個母親被許配給大她二三十歲的拉希德。女性沒有什么地位可言,拉希德逼迫著瑪麗和萊拉穿上布卡,稍有不滿就大打出手,而自己卻道貌岸然,內心骯臟不已。最讓人憤怒的是塔利班頒布的那些法規,對女性更是摧殘。但萊拉一直在追求自由,偷偷策劃和瑪麗的逃走,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而瑪麗,深信自己的命運和人生只有黑暗和悲慘的她,勇敢地為了萊拉拿起鐵鍬將拉希德殺死。屋頂的明月依然皎潔,而幸福是靠自己爭取的。
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篇2
《燦爛千陽》是胡賽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說,出版之前即獲得極大關注,2019年5月22日在美國首發,贏得評論界一致好評,使胡賽尼由新人作家一躍成為受到廣泛認同的成熟作家。
《追風箏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曾經霸占了《紐約時報》排行榜數周。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里:愛、恐懼、愧疚、贖罪。但是相對來說,《追風箏的人》的文字略顯稚嫩。
瑪麗雅姆在阿富汗一個偏遠貧窮的地方長大,被人稱作“哈拉米”。她想上學,母親卻告誡她:“學校怎么會教你這樣的人?一個女人只要學一樣本領,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瑪麗雅姆的童年在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定期探訪的父親也仿佛陌路。她成為了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后,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亦被迫嫁給拉希德。
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著屬于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騙局(塔里克還活著)終于被揭開。當萊拉再次看到塔里克時,多年前的夢想又重新浮現在腦海中,但是拉希德根本不可能放她走,終于在當天晚上多年來積蓄在心中的怨恨爆發了,拉希德想要殺死萊拉,瑪麗雅姆為了救萊拉,殺死了拉希德。為了萊拉的幸福,瑪麗雅姆一個人背負上了殺死丈夫的罪名,最終死在的搶下。但是卻給萊拉換來了幸福。
關于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燦爛千陽》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時空跨越三十年,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家族制度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曾經受過的傷,覺得一輩子也忘不了,可還是都過來了。曾經離開的人,以為一輩子也放不開,可后來還是發現,原來真的不會,離開誰就活不下去。曾經說著的夢想,你也沒能實現,可是卻在實現夢想的努力中,找到了喜歡的那個自己。
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篇3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么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向往,可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著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僅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干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蕩,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后又研究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么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于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于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所以,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系,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后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系。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為關系密切。可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并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提高,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應當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于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必須做的。
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篇4
“每個布滿灰塵的面孔背后都有一個靈魂。獻給阿富汗的女性。”
——題記
燦爛千陽,完美、溫暖的名字,也是我如此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這個名字來源于一首美麗的詩歌——《喀布爾》: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集/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部小說雖然有點沉重,卻又帶給我感動與一種信仰。正如作者胡賽尼所說:“盡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期望的陽光。”
這部小說讓我們見證了兩個女人的悲慘命運。私生女瑪麗雅姆,在十五歲生日時:母親自殺,有三個妻子的富商父親,為了面子將她嫁給大她二十多歲的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后,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被鄰居拉希德所騙,為了心上人的骨肉被迫嫁給了拉希德。從此兩個女人的命運聯系在了一齊。
能夠想象,在生命完美的年華時被迫嫁給比自我年長很多并且不喜歡的人,還要遭受那個人的粗暴對待,這樣的生活必定是痛苦的。瑪麗雅姆能做的就像母親娜娜當初警告過的一樣:“像你和我這樣的女人,這輩子只需要學會一種本領就好了。僅有一項本領,就是這個:忍耐”。而在忍耐了十八年以后,丈夫竟然又再娶了一個更為年輕的女人回來,甚至可是說是女孩也不為過。瑪麗雅姆與萊拉,同住一個屋檐下,剛開始時彼此看彼此不順眼,水火不容,背著丈夫吵架、打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遭受丈夫殘忍對待的兩人,同樣有著悲慘遭遇與滿腔痛苦的兩人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瑪麗亞姆從心里慢慢理解了萊拉這個純真的女孩,她給予她一個母親般的愛護。
最終拉希德的謊言戳破,萊拉的戀人塔里克并沒有死!就在拉希德毒打萊拉之時,忍受了幾十年家庭暴力的瑪麗雅姆揮動鐵鍬打死了拉希德,讓萊拉帶著兩個孩子與塔里克一齊逃到了巴基斯坦,而瑪麗雅姆自我走上了斷頭臺。萊拉則帶著瑪麗雅姆那份深沉的愛,以及對瑪麗雅姆的愛與懷念,繼續生活著。
以往,瑪麗雅姆跟萊拉是多么的水火不容,可到了之后,她們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到最終,瑪麗雅姆甚至愿意為萊拉的幸福付出生命;我想,是一種大愛,讓瑪麗雅姆在隱忍了這么多年、麻木了這么多年之后為了萊拉而不惜代價“挺身而出”;這也是瑪麗雅姆的一種自我救贖,死亡對她來并不可怕,甚至能夠說是一種解脫吧。
作者胡塞尼還展示給我們一種信仰:人們心底埋藏著關于期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期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
瑪麗雅姆跟萊拉的故事并不是一個特例,我相信在阿富汗還有千千萬萬的阿富汗女性同樣過著苦難的生活,有著悲慘的命運;但在這樣的困境里她們始終堅持著完美的品質——她們善良、溫柔、多情、勤勞、樸實、忠實、忍耐、堅強。我期望她們的未來不是灰暗的,而是如一千個太陽的光芒那樣的燦爛。
燦爛的千陽讀書筆記篇5
阿富汗是一個會被人們淡忘的國家,關于的新聞基本都跟戰爭有關,屬于他們的似乎永遠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燦爛千陽>這部小說還是蠻震撼的。是書中的時間的讓我震撼,將近2000年,離我們這么近,但卻像不屬于我們80后時代的中國,甚至可以導致于中國的清朝時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是經某人推薦的<追風箏的人>,看后還是挺震撼的,兩個小男孩之間的純真友誼,以及阿米爾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輩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內心救贖。<追風箏的人>高潮和轉折點應該是哈桑被侮辱那次,總體而言,整體小說還是趨于平淡細膩的發展的。
<燦爛千陽>給我的沖擊遠比<追風箏的人>強多了,它描寫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劇,兩個女人的悲劇,不是三個人,不,或許是那時整個阿富汗婦女的悲劇。有時想想我們總抱怨現代的社會不好,但我們慶幸我們所在的時代,這個中國,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數的我們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不用擔心隨時而至的炮火取走我們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途徑捍衛我們正當的權益。
小說一開頭,就渲染一個女人的悲劇,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兒瑪麗亞姆和萊拉,她還是幸運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個時代,讓一個女人爭取權利,不現實,尤其是一個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瑪麗亞姆14歲被逼嫁人,一生無子女,她自認為這是她害死娜娜該有的報應。整部小說,我認為最悲劇就是瑪麗亞姆,萊拉受過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瑪麗亞姆從來都是逆來順受。是不是一個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著被傷害,所以我覺得一個女孩子還是潑辣點好,太溫柔遷順,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自己。
萊拉這個角色是我比較喜歡 的,她敢愛敢恨,在那么一個環境,她應該算是個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沒有死,一切不過是個悲劇,她浪費那么多的青春。不過小說對于她的結局還是完滿的。也讓我們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這部小說以女性的視角展開的,女權問題我覺得是每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必然問題,在中國對于女權現狀可是說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個世紀阿富汗還處于那么一個封閉的情況,總覺得他們戰火不斷,但思想其他應該跟我們處于同一水平線,果然是自己視野狹窄了。
在我心里,一個完美的女人,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經濟能力,有一個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夢想的愛人,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強大的包容性,但原則問題從不退縮。為這個目標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