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
讀書筆記的內容相對比較系統和有條理,通常會按照書籍或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進行記錄。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1
弗蘭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們并不陌生:“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隨筆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比較集中地表現出他的“人生哲學”。
在他其中的一篇隨筆《談美》中,闡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這篇隨筆舉例的美德兼備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覺得這是由于他的男權視角與貴族視角在支配著他的“筆頭”吧!
在談《論厄運》中,他寫道:“幸運中并非沒有諸多的憂慮與災禍,而厄運中也不乏種種的慰藉與希望。”說明在幸運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說不定下一秒鐘就有災難;在厄運中的人不能灰心喪氣,或許也有一些好運而伴隨到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培根讀書的感想,充分的描寫了讀書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隨著讀書的不同而改變。
《論友誼》中,他說:“凡與朋友分享快樂者,都會感到其樂更甚,而凡是把憂愁告訴朋友者,都會覺得憂愁頓減。”強調出人與人之間友誼的重要性。讓朋友來和你一同分享快樂,一同分享憂愁吧。
培根說得好,“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微末節,但對于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讀書的經驗主義者深思。
讀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對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權視角。讀培根的《培根隨筆》和其他的書,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2
培根是英國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1561出生在倫敦一個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識且集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語言簡潔又十分富有哲理,讓我不得不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讀出種.種味道,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篇,就是《論友誼》和《論美》。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并且時刻告誡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個角色,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對,真正的朋友總能原諒你的錯誤,還會支持那個"原汁原味"的你;他會幫助你,并在需要的時候把真話告訴你。如果你轉身走開,真正的朋友會緊緊相隨……
在《論美》中,培根先生的文章告訴我:"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語言簡潔,內涵深刻,且充滿哲理。
仔細想想,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十分華貴卻表面輕浮而沒有美德沒有教養的人是令人厭煩和看不起的。
因此,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3
暑假,我閱讀了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編著的《培根隨筆》,當我剛剛看見這本書沒有深入了解的時候,我想“隨筆”是不是隨意寫的日記?于是,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了《培根隨筆》的精神世界……
首先,我看見了目錄,本書擁有著五十八章內容。培根隨筆里有幾篇人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論家庭》、《論美》、《論友誼》、《論韜晦》、《論野心》、《論帝王》、《論貴族》我印象最深刻的事“論家庭”此篇文章,此篇文章的中心內容是圍繞著子女與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一個充滿了滿滿的愛的一個字眼,如果說家庭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飯菜,父母則是偉大的廚師,我們將可以感受到,這兩位廚師用盡了畢生的心血來完成這一道光芒四射的美味的料理——這就是父母的愛。
第四十三章——論美。也引發了我新一輪的沉思,它的主旨是:沒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敗而難以保持的,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為:人的美是主要指兩個方面的:一是人身上的外在美,就是指外貌。二是指人品內在美,要忠告年輕人不僅要注意外在美,更要注意內心深處的內在美。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就連寫這篇文章的培根也是。于是培根書寫了這篇文章,告誡人們外在美并不是永恒的,一個人永恒的美是內在美。有些人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內心優美的教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的。
《論友誼》這篇文章里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由此可見,友誼在人生中是何等的重要,它的好處是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當一個人面臨危難的時候,而他平生又沒有可以信任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訴他一句話——自認倒霉吧!”而且,在培根的《論友誼》之中,有一句話是廣泛流傳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分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想一個朋友傾訴,你將會分掉一半憂愁。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值得信任的朋友在,那么他就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啊。
后來,經過了解,我弄清楚了“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并不是什么隨意寫的日記。弄明白了這個問題,我才明白我原先的思想真是可笑,但是沒關系,我也學到了很多培根爺爺的思想,嘿呦!讀一本好書真的是受益匪淺啊。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4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五篇——論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懼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安慰與希望。刺繡時,將生動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憂郁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愉快——悅目才會賞心。美德猶如珍貴的香料,只有當焚燒或碾碎時,才最為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該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猶太人說,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漿賣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功,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干來買。且豆腐干也賣不出去的話,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來,變成腐乳。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讓它發芽,那么更加妙極。幾天后,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如果賣不動,那么干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里,當作盆景來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讓它生長,幾個月后,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現在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么劃算的一件事。文章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遇不順時,至少應該比一顆豆子更堅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給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從而也就會得到許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5
在那迷信和缺少對人生正確理解的時代,弗蘭西斯?培根用一本普通的筆記本記錄下了自己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理解,希望借此來指導后人,讓人們得以使用正確的方法走上正確的道路。
迷信,迷信可以在困境中給予他人希望,將一個人引向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個人的信仰,像太陽散發著熾熱的光,能照亮所有內心灰暗的地方。只是有光明的地方便會擁有黑暗,倘若真的有神,他寧愿沒有人認識到他,也定然不希望自己的名聲被用于欺騙人民,前者只是不信神,而后者卻是利用神,利用神的威望和名譽。當在人民和迷信本身丑惡之間的華麗幕布被掀開時,神的名譽便是迷信的第一層護盾。
財富,培根覺得這是富人們所承受的一個巨大的負擔,他認為財富就像是軍隊中的輜重,古人云“兵貴神速”,但輜重卻會拖慢軍隊的行軍速度,然而軍隊不得不依賴于輜重,富人的財富,對于一些人就像是一座會走路的金山。巨大的財富并沒有讓他們們安全,反而因巨額的財富而慘遭不幸的人就從來沒有減少過,當財富越加巨大的時候,其的價值和意義將會越來越小,帶來的風險越加巨大最終達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假使這樣,他們也不愿放棄手中的財富,富人之所以被稱為富人就是因為他們手上的財富,使他們放棄擁有的一切又談何容易。
死亡,這個名詞自生命誕生之際便回繞在其左右,人們的迷信,人們的財富,都是為了遠離此事。黑暗是可怕的,但是自黑暗過后便是光明,任何小孩經過歲月的沉淀都能將對黑暗的恐懼無限的削弱,但死亡的恐懼卻沒有人能夠抵擋,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事更可怕,從懂事的小孩到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都會怕死,他們都怕失去對自身無比重要的回憶和珍視的感情。但這不一定是生命的懦弱,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明天陽光的渴望,渴望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難道他們都不夠堅強嗎?不,為了心目中的美好他們都可慷慨赴死,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那了不起的名聲,也不是為了呼風喚雨的權勢,只為了捍衛自己心目中那塊最質樸最美的凈土。
一篇篇樸實無華的短文,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培根用他的筆,寫下了多少人都未曾明白的道理。雖然那個時代早已過去,當初呼風喚雨的人們卻早已長眠于地下,唯有《培根隨筆》還流傳至今,向我們敘說著培根不朽的精神世界。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6
很多人喜歡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培根,我不喜歡!我討厭培根,他站在貴族和父權的角度。我討厭培根,他詭計多端,老于世故。我討厭培根,他思想功利,深諳官場運作。
然而前兩天看了《培根隨筆》,發現了另一個和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激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永不輕易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突然意識到:‘哦!“有這樣一個熏肉,”
在這幾十篇短文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由既有美又有德的男皇帝寫的。這是一部關于美的經典作品。重點是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善如寶石,鑲嵌自然之美;擅長美容的人無疑是最美的,但是漂亮的人不一定要長得帥,只需要有端莊的氣度和令人愉悅的儀態。“是的,形式美勝于色美,舉止優雅美勝于形式美。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只有外表只是一個身體,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美呢?所以,人可愛是因為漂亮,而不是因為漂亮才可愛。
看完這本書,突然想到人并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他們追求的東西和追求的夢想也是不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別人。況且人是有兩面性的!要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以后漫長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深思,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學邏輯修辭使人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讀書的感覺《培根隨筆》。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00字篇7
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著閑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熏陶,長大后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后,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里,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復揣摩。《培根隨筆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今年八下期末考試的結果已塵埃落定,自己馬失前蹄了。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靂,本還抱有一絲渴望,但在那一通電話之后,便都無處尋覓了。等自己反應過來,頃刻間淚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記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沒人容我傾訴。那好幾個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說。而其也得到了收獲,模擬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個咸魚翻身仗呀!對這次的勝利,我已經"蓄謀"很久了,可事與愿違。在那幾日,我極度消沉,墮落,不敢和同學通電話,上網也常隱身。悶悶不樂幾日后,父親終于發話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懂,誰都懂。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找"錯因",正如諸葛亮所說: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不然再多的失敗也不足為奇,同時也是徒勞的。經過這一次的慘訓,我悟出了兩個對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試前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試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匯成一句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說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說到做到"的人,但說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屬于后者。考試前,我刻意的去復習了英語,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奮,卻不然,我還未深入的去復習,那時有太多的"柱子"擋在我面前。
相通這些后,我便不足為奇會得此結果了。再說,經過這一番深思,尚且也對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語考試得了八十二分)。
現在回眸這件事,心中還為有些遺憾和委屈。但豁達些看待這件事,縱觀歷史,誰無遇到過點小挫折呢?本書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嗎?只要我們在犯錯中得到進步,不也是好事,也就應了那句話:"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