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
要想以有限的記憶力讀無窮的書籍而不遺忘,最好的辦法就是寫讀書筆記。好的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1
涼風吹透扉頁,螢火婉轉指尖,手中的書本微微泛黃,蒼勁的字氤氳著墨香。我走進歷史深處,猛抬頭,卻看到了你。
你生活在一個承平日久,危機四伏的時代,求變圖新的呼聲與努力不斷高漲,又不斷被無法更改的制度弊端所扼殺,你懷揣著“奮厲有當世志”的儒家思想,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胸襟坦蕩,正氣凜然,不向任何權勢低頭。你想成為這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驚醒昏聵的統治者,救活苦難的國與家。然而,事與愿違,你卻在這紛繁錯亂的局面中碰得頭破血流……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得意時,你是譽滿京城的新科進士,赤紱銀章的帝王之師;失意時,你是柏臺肅森的獄中重囚,是啖芋飲水的南荒流人。然而“成固欣然,敗亦可喜。”你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你四任知州澤生民,戰饑荒,驅疾疫,急民之所急,雷厲風行,政績卓著。盡管已經年過半百,盡管已在政壇之中飽經風霜,但你對于國家和民眾的摯愛始終沒有淡漠,你所淡漠的只是個人的榮辱得失,所厭倦的也只是無休無止的恩怨爭斗。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心境恬淡的你,將一切得失榮辱、升沉起伏視若浮云。你能在艱難困苦之中豪氣不墜,亦能在富貴名利之中堅定自我。迫害和打擊沒有消磨你,致君堯舜,匡世濟時的政治熱情,亦沒有斫傷你批判現實,敢為天下先的勇銳之氣。
我想像你一般,做奮發向上的少年,養浩然之氣,攜凌云之志,赴星河之約,上九天攬月;做志存高潔的少年,以蕙草為心,蘭葉為質,胸懷皎月,不媚于世俗,不讒言富貴;綻放光華,為泱泱之中華再添流光溢彩。
歷史的煙云淹沒不了你的音容,更無法抹去你留給我們的文化、精神與風骨。
人生不如意又如何?前途渺茫又如何?“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縱使人生多風雨,卻越千難萬阻,破陰霾迷霧,不畏浮云遮眼,翱翔天地間,萬古流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2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生有味是清歡”談及蘇軾,滿心蕩漾如歌的行板,遍地的詞花。可東坡,不止于東坡之詞所流露出來的淡然自如。讀《蘇東坡傳》才知,他的行止由心,他在與人交往,與內心相處時的和諧,才是他名芳千古的魅力所在。
蘇軾與人之和諧,從垂髫之時與家人相處中便體現出來。讓我感興趣的是他與母親的一段小對話,不僅早早地見出他的心之所向,更體現出了母親對他的疼愛有加與母子關系的融洽。對話道后漢時朝政混亂,一位名叫范滂的正直學者冒死進諫,被判死罪之后深覺愧于母親的養育之恩,可范母依然支持兒子去做對的正直之事。蘇軾欣賞他的凜然正義,詢問自己的母親會不會容許他長大之后,也變成范滂這樣的人,蘇母說:“你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嗎?”從小事中見出蘇軾與家人之間的和睦,體現出濃濃的親情美。
蘇軾在父親蘇洵和弟弟子由的陪伴下學習成長,在他的日后生涯中同弟弟所表現出來的手足之情,在中國這樣一個倫理道德之邦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成長的道路上,子由同他是最為親近的,即便長大做官之后,他們也常寫詩互贈,身影也常在對方的夢里出現。以前只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只知子瞻對子由之思念情深,卻不知子由對兄長付出得更為深切。在蘇軾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是弟弟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庭;在他的政見最孤立無援的時候,也是子由在背后毫無保留地支持他;政治風暴席卷而來,他們相互擔心,互相幫扶,手攜著手走過了一路坎坷。蘇軾曾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更足以見他們親情之深厚,相處之和諧了。
子由對哥哥的幫助是巨大的,蘇軾卻因他的才華與抱負,還是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風暴中搏擊風浪的海燕。可不管是仕途上的擢升還是貶謫,都沒有改變他自始至終都聽從著內心真實的聲音,一如既往地做到與自己內心的和諧。內心的聲音在呼喚他,不要被利欲貪念所蒙眼蔽竅,身心該放在為人民謀真切的利益上。在朝廷上,他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勇敢地批判一朝之相王安石,批判這位野心勃勃的革命家,反對他的變法將人民帶入水深火熱之中。在地方里,他觸摸心底的汩汩清流,感知心海的波瀾不驚,與心和諧的同時便做到了與人和諧。任杭州太守時,百姓都愛戴這位富有活力的名詩人。他熱心賑災,在杭州疏浚鹽道,平抑糧道,修整西湖,直至今日人們仍嘆賞蘇堤春曉之美。他關心人民,他熱愛人民,他給人民留下福祉,他與人民和諧共處。這,永遠是留在人民心目中的一首贊歌。
“多生綺語磨不盡,尚有宛轉詩人情。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東坡正是做到了與人和睦,與心和諧,才能在俗世洪流中堅定自己的立場,在歷史的潮流中作為巨人屹立不倒。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也應當做到如東坡一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不也有著“和諧”二字正在曉喻著我們嗎?做到與人與心之和諧,我們也就能更好地漫步人生路,展望美好的未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3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是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小川。本書以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展開北宋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刻畫了以蘇軾為中心的幾十個人物形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蘇東坡傳》,歡迎參考!
背景:
作者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存心給他寫本傳記的念頭,已經存在心中有年。那時作者希望寫一本有關蘇東坡的書,或是翻譯些他的詩文。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全書概要:
卷一——童年與青年
蘇東坡在兒時和弟弟蘇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蘇東坡更是第一次應試就中了高第。蘇東坡的妻子也很賢惠。父親也終于金榜題名。
卷二——壯年
蘇東坡在朝為官,反對王安石變法,盡力挽救彌補,可惜被貶。被貶期間,信奉了佛教,注重了養生,滋潤靈魂。
卷三——老練
蘇東坡年輕時的火氣已無,只剩下安靜平和的心態。兩耳不聞窗外事,與朋友對酒當歌,生活順心如意,倒也滋潤。后來重新當朝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變法的后遺癥。
卷四——流放歲月
蘇東坡的一生終于了盡,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點評:
摘抄:
蘇東坡此人,是不可預測的。在詩的開端,習慣上總是出之以輕松自然,隨之用一兩個歷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誰也不知道會有什么出現,詩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時,他筆下寫出雖不相連貫的東西,卻構成了驚人的妙文;一首毫無用意的歌,記載剎那之間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變為苛酷、為諷刺、為育有深意的譏評。他不愧為詩文大家,動氣筆來,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風格是屬于那全任自然一發不能自已的一類。
點評:
蘇東坡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顧后果、直言無隱、玩笑戲謔,沒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畫下,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蘇東坡詩歌的放蕩不羈,豪放自由。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他的詩歌,很難找到固定情調,他總是隨意的發揮,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來。
評價:
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蘇東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個天才的詩人、詞人,然后就沒了。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觀點原來是這么的淺顯。蘇東坡的文章雖然名揚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艱辛,四次被貶,屢遭迫害。但是他卻始終不改他樂觀爽朗率真的天性。這“真”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蕩,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氣,讓所有騙他、在背后說他壞話的陰險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貶官的方式貶離蘇東坡,卻暴露了他們自己的齷齪。在黃州,在嶺南,在海南島,不管環境多么艱苦,他都能苦中作樂。“酒足飯飽,倚于幾上,白云左繞,清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灑脫,有過之而無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陽光!
在官場上,他是勇敢的戰士,治病的醫生。譴責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張廣開言路,廢止青苗貸款法,他單槍匹馬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無情抨擊“官官相護”的虐政。這樣敢于為了百姓而戰的人,在那個亂世真的不多見。
如果你沒讀這本書,你永遠只記得宋朝那個“蘇軾”名字,卻不會記起他真正的這個人和那個一心報國的“蘇東坡”!
說話需要謹慎當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談論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發現什么不對,就像在飯菜里找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要了解說話的對象,不能跟所有人都暢所欲言。否則就有可能像蘇東坡一樣,空有自己的才華,卻無人幫忙施展,還要一次一次關入監獄。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4
翻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字里行間,一串悠長而又深刻的回憶被逐漸喚醒。
青山隱隱,波浪奔涌,水氣彌漫。云霧繚繞間,站著一位中年,長袖寬袍,眼望前方,眉宇間散出一種氣定神閑,手持折扇,豪放卻暗藏淡淡的惆悵。這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帶給我對蘇軾的印象。
初識蘇東坡源于宋詞。兒時的我總是搖頭晃腦,咿呀念經,常常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掛在嘴邊。那時還不懂得其中大意,就覺得寫的真好,月亮上那些神話里的良辰美景都被包含其中了。再長大一些,經歷過些許悲歡離合,我才終于明白“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千古絕唱中蘊含著綿綿情思與長長久久的美好祈愿。
詩詞比賽讓我走近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他作為一位觀賞者和詩人,對西湖之絕美抒發的贊嘆;“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彰顯著他強烈的報國之心,卻又飽含著即將步入老年而壯志未酬的無奈;“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他作為一位丈夫對亡妻跨越時空的深深思念。
偶然的機會,我觀看了《經典詠流傳》,譚詠麟演唱的蘇軾的《定風波》讓我印象頗深。當聽到他用粵語唱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瞬間,我的心被深深擊中,整個人久久地怔住。恍惚間,一位白發飄飄的老者,拄著拐杖,在風雨飄搖中,步伐顫顫巍巍地向我走來,他伸出雙手,仰天大笑。這種豪邁與樂觀,仿佛是與生俱來,又深入骨髓。無論怎樣的磨難,任憑無盡的風雨,他也毫無畏懼,永不言棄,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跌宕起伏,但足以擔得起“精彩”二字。我作為一名中學生,即使不能洋洋萬言,寫下許多豪邁詩篇,也希冀在閑暇之余去感受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達觀心態;去體味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胸懷大度,收放自如。
在匆匆流年的時光長河里,在喧囂陸離的世間百態里,我愿沏一壺清茶,細品東坡詩詞之風度,探尋內心深處最平淡樸實之清歡。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5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我研究烹飪之法、自我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我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歡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6
對蘇東坡的認識始于一首《念奴嬌》,也似乎止于一首《念奴嬌》。一提起蘇東坡我頭腦中便立刻閃現出一個長衫大胡子的中年人在滾滾的長江邊上想心事的畫面來。
十多年來,這幅畫面就像是成語坐井觀天里面的那個井口一樣尾隨著我,讓我這只青蛙目力不周。一個人,要知道他的身高、體重、愛好、血型,那種認識就就直觀多了;現在的許多明星乃至詩人、作家給我最初的印象多是通過這么一個小小的介紹。而蘇東坡呢?我努力想去追尋他的時候,中間隔了許多東西,包括那恍惚一千年的時光。
我原本并不喜歡蘇東坡,盡管也并不討厭他。東坡能詩,則有李白;東坡能詞,則不合規則;東坡能書,則有王羲之、柳公權及幾位和尚。于詩而言,我喜歡魏晉之人,于詞而言,我喜歡柳七、易安;自習現代詩以來,則又多喜現代詩人,人命眾多且生疏,不一一列舉。
但在讀過一本薄薄的傳記只后,我卻重新認識了蘇東坡。從古至今,只要成其一家,便可流名千古,而蘇東坡則幾乎精通世間業務,并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
先摘一段文字過來: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績卓著。北宋文壇領袖,有多方面文學建樹,唐宋八大家之一。各種書目對其介紹相差無幾,但僅憑這么一點文字來概述蘇東坡,顯然是蒼白無力的。
蘇東坡出生于眉山一個寒門地主家庭。其父蘇詢自稱“西南之匹夫”,蘇東坡說“家世至寒”,蘇轍說“田廬之多寡,與揚子云等”。可見蘇東坡雖出生于地主之家,但門第并不顯赫。不過這些多蘇東坡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其父蘇詢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出眾,其母程氏為大理寺丞文應之女,想必也頗有才學;作為父母,他們為蘇東坡提供了良好的啟蒙教育。
東坡文長,前人之述備矣,我不消多言。我所欽佩的是他廣闊的胸襟和超強的動手實踐能力。
出仕后,東坡在險惡的官場中幾經沉浮,最后一再貶謫,從內地到廣東,再到海南,始終以一種廣大的胸襟承受著一切,樂觀、堅強地生活著。我們現在還年輕,日后肯定會遇到各種曲折,而東坡絕對是一個好榜樣。
東坡自己釀酒,自己選茶,自己做飯,甚至自己務農。歷史上的詩人,自己親自動手務農的只寥寥幾位,而東坡一位大文豪,一位官員,能親自動手來做這些事情,實在是難能可貴。在這個方面,我有點討厭不識五谷的孔子。
東坡還有很多優點,如對廣大人民的悲憫等。作為一位封建的文人士大夫,這樣的全才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說了半天,我始終感覺沒有把東坡說清楚,只好惶惶擱筆。
幾千年來,東坡只此一位,東坡不朽!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三千字篇7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于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云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