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300字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是一種自學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掌握知識。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論語300字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論語300字讀書筆記。
論語300字讀書筆記篇1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第二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為這句話,我便思索了起來:
君子兩字在過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貴的人,小人在過去則是指身份地位低賤的人。而孔子卻將這君子與小人重新定義了,現在很多時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則是指品行低下的人。所以我們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則相對陰暗一些,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大大方方去做人,而不應該鬼鬼祟祟去做人。
周而不比,是指合群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總是疏遠大家,幾個人混在一起,像個小圈子,就像我們班有些同學也是如此,組成小圈子是沒什么錯,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里陰暗地對別的同學說長道短,是非,這種行為就是小人了。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隨便講別人的是非。
論語300字讀書筆記篇2
曾參說了具體的“三省”,但這句話的核心還是在于一個“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這三處,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極高的自覺性和很大的勇氣。
生活百態,人生復雜,在曲折且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例如:當我們略有成就時,就會飄飄然不知自己為何許人也;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又會自怨自艾。只有這世界撤去喧鬧,我們冷靜下來,愿意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有什么事做錯了?什么事做對了?做錯的錯在了何處?這才是自省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學會自省,并且學會自省,才會正確認識自己,才會找回迷失的自己,擁有更好的心態。所以想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人,就必須時刻自省。
吾人最大之知識,系反躬自省!(賀鈺珺)
論語300字讀書筆記篇3
在我們班的圖書角里,我利用課余時間,讀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書——《論語》。這本書是春秋戰國之際,記載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語言簡練而形象生動,里面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就很危險了。”告訴我們讀書人如果只接受書本的知識,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想把它作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留給后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兒童就是接過這火把的最好人選。這束火把,一定會陪著我們更好的走過屬于自己的人生。我建議,同學們都來學習《論語》,多讀古典書籍,一定會受益無窮,這燦爛的火光會照亮一生。
論語300字讀書筆記篇4
《論語》是我過一部著名的語錄體散文,主要記錄了我過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我國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引導意義。
《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十分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中國人心中孝為先,正是因為千古以來儒家思想的主導,與《論語》在我們祖宗身上留下的習慣一向傳承下來。
除了孝道外,《論語》還講到了政治,自古以來一向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僅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論語》是我國歷史上一部經典的著作,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論語300字讀書筆記篇5
在學習和禮儀之間,我認為學習重要,如果不學習,是不可能得到禮儀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是謂大家出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會禮儀,禮儀也是從學習中得到的。再說,孔子也是要先學習,才能得知禮儀傳授給大家的。
還有一點,如果孔子真的看重禮儀,那為什么論語上第一章又是“學而第一”呢?為何不是“禮儀第一”呢?看來,孔子也是很看重學習的。再者說,我們小孩子現在重要的是學習。每天你的媽媽回家會問:“今天你講禮貌了嗎?對老師尊敬了嗎?”不會這樣吧!你媽媽只會問:“你今天學得怎么樣?有沒有不會的?”等等有關學習方面的。
也許聽了這些,還會有人問:“那論語僅僅是孔子的弟子傳下來的,又不是孔子所說”學習第一“。如若這樣想,你從論語中也就可以得到答案。”二三子以為我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于二三者,是丘也。“看到孔子是不會向弟子隱瞞自己的想法,那剛才同學那一說,就被推翻了。
論語300字讀書筆記篇6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