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0字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電影院里,看著銀幕,我感覺自己就生活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南京。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0字篇1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愿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眼眶濕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后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在一個教堂發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著是中國軍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坦白說,在“神槍手”在大樓里和小鬼子同歸于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后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后逃進天主教堂避難,接著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教堂里,女學生單純、善良、純潔,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里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在天主教堂里,風塵女子世俗、放蕩、妖艷,她們出于無奈,卻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幸免于難,然而最后她們還是選擇了保護她們。在天主教堂里,喬治善良、感恩、責任,他甘于奉獻,時刻保護著教堂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后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強權,在異國他鄉他愿意用性命來保護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盡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社會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凌辱,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盡管她們曾和女學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難關頭她們卻愿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盡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么,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群世人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世人“商女亦知亡國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所感動。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為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當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生。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0字篇2
最近《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正在上演,看《金陵十三釵》,淚紛紛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訓,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戰爭中的教堂在鐵蹄和淫威下風雨飄搖。唱詩班的女學生,從墻頭爬進來的妓女們,還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國傷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陳喬治,這些人物暫時被迫呆在一起,這十三個妓女,以出賣肉體為生,說話、做事、舉手投足都表現出了她們那個圈子里的習氣,英格曼神父反感她們,怕她們影響那些稚氣未脫的女孩子,但又無法拒絕無路可逃的她們,勉強收留她們暫住教堂,豆蔻的凄慘遭遇,讓這些風塵女子開始正視現實,,身邊的姐妹慘遭,救過來后已瘋瘋癲癲,而那幾個中國傷兵,下場更慘,連做了截肢手術的王蒲生也身首異處,妓女們冷靜的埋葬他們,這些人沒有前途和將來,死亡,是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玉墨隨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該是一段預示,與其遭蹂躪慘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媽書娟幼小的心靈對玉墨充滿仇恨,這個破壞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毀了她的臉。然而,為了救唱詩班的這些女孩子,這些妓女,她們化裝成女學生的樣子,去替她們,日本兵帶走了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們義無返顧的帶著剪刀,牛排刀、發釵,帶著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茍且偷安,何如轟轟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給這些孩子們,妓女,這些最最下層的人身上,閃現著傲人的光輝。書娟懺悔了,玉墨再也回不來了,或許,她該早一些原諒她?
但是,今天的我們可以原諒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諒了,去恨誰呢?軍國主義?還是自己軟弱的祖國?血淋淋的歷史銘記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個善良有正義感的美國人,在親歷和目睹了地獄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最后自殺。活人姑且做惡夢,寧可不活,禽獸的行徑為人所不齒,但愿后代們都記住這段歷史,南京——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只是這鮮血歷史中的小小一段。
嚴歌苓女士筆觸清新,細致感人,一口氣讀完,泣不成聲,這就是我的祖國曾親歷的災難,中國人是不會忘卻這段歷史的,十三釵也將和歷史一樣永存。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0字篇3
今天到電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釵》,怎么說呢?給我留下一路的害怕感,我害怕我會遇到那樣的狀況,雖然我同時也在慶幸我是出生在解放后的年代,但是坐在哪里的我深切的體會到當年如我一般的女子面臨的是什么樣的恐懼,一直冷汗淋漓,連照在太陽下面都沒有辦法感覺到溫暖……也許這個電影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它會讓看過的中國兒女永記那個殘不人道的國家在我們的家園里面留下的一道道血漬那個是真實的!那個年代,身為女子是一個絕對的噩夢,因為同為一個年代的還有一個禽獸之國魔性大發。也許晚了,但是我想說:“安息吧在南京被殘害的同胞們,若實在難以平息你們的怨恨,就像他們自己想象出的貞子一樣纏住那個國家,直到你們舒坦之后再永生~
上次看的鐵甲鋼拳和失戀33天也都在水準之上,不過時間長了,想不起什么特別要寫的了。
所以這次吸取教訓,豆腐不能著急吃,影評卻需趁熱。
話說喬丹已經好多年不打籃球了。當年婁一晨的口頭禪“喬丹畢竟是喬丹” 也已經久未耳聞。不過套在這里的話,張藝謀也當的起一句--老謀子畢竟是老謀子。即使在他最失敗的那幾部作品里,英雄拍的像美工宣傳片,黃金甲至少看到無數大胸部,雖然失敗,好歹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嘛。
這次就更牛逼了,畫面本來就是張藝謀所長,用在了對的情節上的話。
開頭那段教導總隊的阻擊戰,幾乎讓我錯覺是在看變形金剛iv。
歷史上的教導總隊,如果拋開林林總總的我國主流出版物的觀點,死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堪稱悲壯,一場南京保衛戰,一萬多人編制的教導總隊戰役結束時只剩下千把人。南京戰役之后教導總隊罕有什么出色的戰績,但究其實質,當年的堂堂御林軍,基本上在這一仗之后,也就剩下個番號而已了。但又如何呢?不會有任何榮譽留給這些南京留守部隊的。
一萬人的死傷,留給現在人們的感觸,大概還抵不上電影里幾十人幾分鐘的阻擊,和倲大為最后的那個特寫吧。當然啦,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和意義所在了。
看這部電影,其實我是沖著風騷入骨的秦淮河姑娘去的,這么一個細雨綿綿,而又萬幸不太冷的冬天夜里,我一點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多愁善感,可憐兮兮的。這段歷史也早已被主旋律翻炒的毫無意味,就像當年的汶川地震,我們的主旋律就是有這么牛逼的化神奇為腐朽的本領。
但結果大出我之前的預期。風情萬種,在特定環境下會被無限放大。在秦淮河畔看過去的話,最多也就是些艷情了。在這個人死到閻王爺都來不及收的南京城里,在一個殯葬師轉職的神父,一群毛都沒長齊的黃毛丫頭之間,玉墨的眼波蕩漾,薄嗔輕笑,這已經不止是風情萬種,是傾國傾城了。小湯唯之稱其實難符,色戒格局太小,湯唯沒趕上好劇本,或者應該改稱小倪妮才對。
說是好劇本,其實里面的人物還是有點好的過頭了。說好,是因為已經把行善的因果表達的很清楚了。即使是舍己救人的好事,究其原因不過是一些一些看不慣、一些不忍心。若非身處其境,是無論如何不會有也不該有舍身救人的念頭的。所謂人性,或者換用最近很流行的神秘兮兮又文藝腔十足的四個字-普世價值,究竟為何物?很難概括,可以有億萬中表達方式,但不幸的是,我國主旋律宣揚的那些,不屬于億萬分之一。
說好過頭,是因為 千古艱難唯一死,舍生救人已經太難得,舍身救人。關鍵是,比死更可怕的是不得好死。看日本人的av就知道他們有多變-態,落在這些變-態手里,大概速死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而那些秦淮河姑娘本來完全可以趁學生們去赴會的時候溜出南京,這正負之間的差別,何止生死。其實我是真的為這些秦淮河姑娘不值。美國人說人生來平等,何以要姑娘去替學生。我卻覺得這些能把一曲秦淮風唱的那么風情萬種的姑娘們是如此的難能可貴,比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黃毛學生可愛的多,這么交換,太可惜了。
真的很可惜埃不然你想嘛,在這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要找個援助交際的學生妹簡直就是俯仰皆是,手到擒來,你倒是找個會拋媚眼的風塵女子給我看看?翻白眼倒是一個比一個純熟。可能,就是因為南京一役,斷了傳承吧..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0字篇4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4年紀念日,舉國上下好像對這個特殊的日子非常的漠然,大家好像都沉浸在圣誕節前的降價購物的狂喜中,甚至于官方對于這樣的國難日也沒有太大的動靜,中國人是不是太健忘了?以至于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就可以忘記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就可以忘記掉我們的國家曾經遭受過的差點亡國亡種的悲痛,就可以忘記掉我們的同胞曾經經歷過怎樣的人間地獄餓般的劫難。
今天我走進了電影院,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影片又一次把我帶進了那段嵌入我們靈魂,深入我們骨髓的慘痛歷史中,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慘最深重的恥辱,那是永遠也不可能愈合的傷疤,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世世代代牢記的仇恨:南京大屠殺,整整六個星期,南京變成了人間地獄,30萬同胞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無數的婦女慘遭蹂躪,到處是死尸,到處是鮮血,山河失色,日月無光。在這場毫無人性的殺戮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整個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里面有像花骨朵般還未綻放的十三四歲的教會學校的女學生,有秦淮河邊倚欄賣笑出賣肉體的妓女,有一個教堂的小打雜,有一個開始還只是想賺點錢撈點油水的美國殯葬師。當死亡向他們逼近時,當一群花朵般純潔嬌艷的少女即將遭受到日本鬼子禽獸般的蹂躪時,相信每一個身處其間的有一點點做人的良知的人都會挺身而出,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每個人都完成著自己的心靈救贖,那個二流子殯葬師成為拯救女孩們最關鍵的人物,那些秦淮河邊賣笑的妓女們和那位教堂小打雜頂替了女孩們慷慨赴死。
影片對這些生活在人群最底層的妓女們進行了很成功的刻畫,有兩組鏡頭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一組是妓女們進入教堂霸占了地窖的畫面,妓女們袒胸露乳,濃妝艷抹,話語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場面。一組是妓女們打算頂替女孩們去赴死亡之約,她們洗去鉛華,剪掉頭發,當屏幕上出現了妓女們脫掉艷麗的旗袍,用窗簾布裹住自己的胸部的時候,我相信所有的觀眾也隨著她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她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高尚,就像小說中寫到的:人生來是有貴賤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災難都不能使這些女人莊重起來,她們也只能是比糞土還賤的命了。這群可敬可佩的妓女們,用她們的生命洗滌了身上的污垢,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展現出人性的光輝,那一刻她們像天使般純潔,像圣母般高尚。
影 片中還有一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為飾演的軍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個沉重壓抑的背景下最亮麗的色彩,他是中華民族沖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線曙光,他是中國人不屈不撓,誓死衛國的精神的代表,中國正是因為有著無數這樣的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才使中國從那個噩夢中驚醒,奮起反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最終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的土地。
向張藝謀導演致敬,非常感謝他能拍出一部這么優秀的電影,整部電影延續了張導原有的對光影對色彩對畫面的高超的掌控能力,濃墨重彩的花卉旗袍,搖曳的女人的身姿,教堂頂上七彩的玻璃映射進的陽光,女孩深邃幽暗的目光,都是整部片子體現出張氏獨有的的電影語言和高超的攝影技巧。同時這部電影也讓人看到了張導對整個故事情節的鋪陳和講述的能力的提高,一百五十分鐘的片長,毫無拖泥帶水,冗長沉悶之感,整個故事情節環環相扣,鋪成自然,有沉重,有壓抑,有悲情,有人性,有希望。影片進行了恰到好處的煽情,讓人忍不住的流淚,但卻不濫情,讓人不至于只沉浸在故事的悲痛中。影片對細節的表現非常細膩準確,比如,豆蔻和香蘭回妓院取東西,途中慘遭日本鬼子的蹂躪,張導很有節制的處理了整個畫面,并不像《南京南京》那樣讓觀眾直視那慘烈的畫面,而是巧妙地利用鏡頭的遮擋讓觀眾既看到了日本鬼子禽獸般的惡行,又顧忌到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面和感情,誰愿意直面那慘痛的畫面?即使是電影當中,我們的情感也無法接受的。特別是影片的最后,當最后一個上車的妓女哭著喊著說自己不是女學生,她不去,那場戲拍得很細膩,體現了真實的人性,沒有人面對死亡會安之若素,沒有人面對兇殘的禽獸會不害怕。
看完整部電影充斥我整個頭腦的就是“禽獸”“仇恨”兩個詞, 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那段慘痛的歷史,讓我們努力地建設我們的國家,因為,我們的命運是和整個國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0字篇5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奸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幸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將數顆手榴彈布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沖進教堂的日軍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后與沖進來的一伙日軍進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里,卻選擇了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涂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著錢,反而被卷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并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后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后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里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毀的群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圣,并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并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松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恒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恒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