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瘋狂》電影觀后感1000字
《上帝也瘋狂》系列講述的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地區,生活著一群生性樂觀、知足自在的布希族土人,兩萬年來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上帝也瘋狂》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上帝也瘋狂》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故事是講述三個發生在不一樣地區的故事。一個發生在原始部落區,一個發生在野外,一個發生在現代化的城市里。
影片一開始就是說原始部落區的生活和人們,他們的生活很簡單,自給自足,而且很團結,他們每一天都過著平凡平等平靜的生活。那里的主人公是凱。突然有一天,凱撿到了一個瓶子,那個瓶子對于城市里的人來說之但是是一件垃圾,但是,對凱他們來說卻如獲至寶。他們認為是上帝給給他們最好的工具。那個瓶子對他們每一個人有很有用,幫忙很大。然而,正因人都有私欲,因此,他們開始正因那個工具而吵架、打架。原本和睦的一個部落,變得血腥,凱認為那個不祥之物。于是,他決定要走到世界的盡頭,把那個瓶子仍掉,還給上帝。
片段二,講述一個壞人組織到政府辦公樓殺了一批政府人員后逃之夭夭。警察們不厭其煩的追著他們,追到原始森林,到野外…
史帝先生是在貧窮山區工作的,這天,他要去接一位從城市來的女教師,湯小姐。但是,自史帝先生見到這位湯小姐開始,就狀況連連,因此湯小姐對他印象不佳……
這三個故事看起來并沒有關聯,但是,它們卻是緊緊相關的。
首先是凱為了走到世界的盡頭而離開了原始部落,漸漸地走到了史帝先生工作的山區。從小以狩獵為生的凱看到山區里人們飼養的羊便捕殺它們,但其實他并沒有惡意。而山區里看羊的人都誤會了他,并將他關進牢房。之后不知怎的,他又被放出來了。然后又來到了史帝先生和湯小姐工作的地方,跟史帝在一齊。之后便是壞人在警察的追擊下逃到山區,并挾持了當時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湯小姐和孩子作為人質。又不知怎的,凱以他那驚人的視力看到了遠處正被壞人們挾持著的湯小姐和孩子們。于是史帝和他的同事決定要去救湯小姐。湯小姐和孩子們最后被解救了,所有人都平安無事,而她對史帝先生的誤會也化解了。凱走到一個懸崖上,他以為那就是世界的盡頭,因此他將那個“不祥之物”拋下深淵,便離開了,朝著那個屬于他的家園而去
影片中我最喜愛的人物是凱。他很淳樸、很單純,沒有私心。雖然傻傻的,但是很可愛。同時,我覺得他很可憐。
當他被關在牢里的時候真的很慘,看到那里,我突然覺得世界很不公平。他并沒有惡意,他也不知道那些羊不能夠捕殺,為什么要把他關起來呢?很不公平。他生活在落后的原始部落,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世間百態已經很不公平了,人們居然還把他關起來,真實豈有此理。但是深入想想,此刻這個社會,什么地方還存在公平呢?也許,這就是世態的炎涼吧。
《上帝也瘋狂》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影片一開始就是介紹一個原始族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很簡單,自給自足,而且很團結,每天都過著平凡、平靜、并且和諧快樂的生活。這里的主人公是凱,在平靜的生活中突然有一天,凱撿到了一個瓶子,那個瓶子對于現代城市里的人來說只不過是一件垃圾,但是,對凱他們來說卻如獲至寶。他們認為是上帝給給他們最好的工具。那個瓶子對他們每一個人有很非常有用。然而,也是因為這個瓶子,讓族人產生了私欲,所以,他們開始因為它而爭吵、打架。原本和睦的一個部落,變得暴動自私,族人們都認為那個是個不祥之物。于是,他決定要走到世界的盡頭,把那個瓶子仍掉,還給上帝。
緊接著是另一個片段,講述一個壞人組織到政府辦公樓殺了一批政府人員后逃之夭夭。警察們緊追他們之后逮捕他們……
還有一個情節就是史帝先生在貧窮山區工作,這天,他要去接一位從城市來的女教師湯小姐。但是,因為史帝先生的內向,使得自史帝先生見到這位湯小姐開始,就狀況連連,因此湯小姐對他印象不佳……
這三個故事一開始看起來并沒有關聯,但到了影片的后面就可以看到它們的緊緊相連。
首先是凱為了走到世界的盡頭而離開了原始部落,漸漸地走到了史帝先生工作的山區。從小以狩獵為生的凱看到山區里人們飼養的羊便捕殺它們,但其實他并沒有惡意。而山區里看羊的人卻都誤會了他,并將他關進牢房,后來他才被放出來。然后來到史帝先生和湯小姐工作的地方,跟史帝在一起。接著壞人在警察的追擊下逃到山區,并挾持了當時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湯小姐和孩子作為人質。凱以他那驚人的視力看到了遠處正被壞人們挾持著的湯小姐和孩子們,告訴了史帝,于是史帝和他的同事決定要去救湯小姐和孩子。湯小姐和孩子們最后被解救了,所有人都平安無事,而且她對史帝先生的誤會也化解了。最后凱走到一個懸崖邊上,他以為那就是世界的盡頭,所以他將那個“不祥之物”拋下深淵,便離開了,朝著那個屬于他的家園而去……
三個故事最根本的關聯點在哪里呢?表面上看是在影片將近結尾處三個故事中的人們意外的“會合”。往深層去看,我覺得影片要展示的是讓人們重新去審視現代文明發展至今對人類自身的影響。
在影片中我們既看到了原始族人的淳樸、善良,深刻體會片中的原始族人,在捕殺動物時對它說:「對不起,我是不得已的,謝謝你讓我得以為生。」時的境界,也看到了“文明”所帶來的權力的爭斗、戰爭,人與人之間的敵對……作為“現代文明”中的我們該如何反思?
原始部族中,人的淳樸、善良,人與人之間其樂融融,是一種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我們也看到影片中凱因與外界的人無法溝通,帶來的諸多“麻煩”。我們就需要思考,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既保持自身的本性和優良品質傳統,又能融入到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認,文明的步伐需要繼續向前邁進;另一方面,現代文明不能成為埋葬人類自身的銳利武器,所以在人類越來越現代化的同時,更要保持我們的本性。
《上帝也瘋狂》的情節很簡單,但它展現的精神世界確很豐富。我們總認為我們的現代文明是很偉大的,但同時也忽略了很多精神方面的東西。這部影片很值得我們反思。影片中的景物很美,正如淳樸的布希族人,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愛,樂于助人。而這種品質也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影片很好的表現了這一點。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看作是現代優秀文明中的兩個代表。這一切都很好的體現了布希族人的團結友愛、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希望大家在看完這部影片后,也能很好的自我反省,真正的體會其中的意義,更好的把握自己!
《上帝也瘋狂》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在我們說明設計美學的誕生和定位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設計美學一定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你甚至可以說它是近現代的;在遠古社會或是說像電影里的布希族那樣的原始部落里,是絕對不會有什么設計美學的。剛才已經提到了,設計美學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一門致力于研究產品與人,技術與藝術,功能與形式,客觀與主關的學科。它的產生與工業革命有著密切的關系,既與人的技術革新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在當時人們需要解決技術與藝術如何結合的問題。“所謂設計美學,就已蘊含在藝術介入技術的過程之中了。”隨后,“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帶來了產品的極大豐富,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質量的核心可以說是審美”。所以說設計美學的誕生是人社會發展,技術革命,生活質量改善后的必然需求。
設計美學的誕生可以說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既基于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又引領著人們的審美方向。但是從哲學的層面去思考,何為美,又或是說什么樣的東西才算是真正美的?是讓人看了之后能夠產生愉悅的東西?而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對于美的認知,是更多的出于本能的感受,還是我們的思維已經被某種理論所模式化。既我們在看到某種客觀事物時,產生的愉悅感是自然而然的本能,還是某種已經被訓練出來的條件反射?而我們又如何確定這個模式一定是正確的。亦或是說,人類走進自己建立的迷宮,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過,如果有個神,哦不,當然也可以是人站在這個迷宮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現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而在電影里這個人就是“凱”!
由于一個被“眾神”丟棄的玻璃瓶突然降臨在“凱”的村落里,給村子帶了全所未有的“災難”,于是“凱”踏上了“還瓶”的旅程。整部電影在兩種不同的視角間切換,布希族人“凱”和“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這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的碰撞,人類最質樸的本能感受與接受過設計美學“良好熏陶”的現代人類審美觀。在兩方的眼中,對方都是丑陋的,不可理解且可笑的。正如電影中“凱”描述我們眼中的金發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樣。但是雙方又是有共同點的,他們都向往著美好和諧的生活。不同的是,布希族認為他們已經處在這種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這種現狀;而另一邊則認為他們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當然現在還不是最好,他們還在通往未來“最好”的道路上“艱苦奮斗”著。為什么“他們”會覺得自己過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為“他們”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沒有;因為“他們”有“可以隨身攜帶的水瓶”,原始人沒有;“他們”有“可以代步的汽車”,原始人沒有;“他們”有“可以維持秩序的法律規定”,原始人沒有……但是,這些東西真的是必要的嗎?!它們真的是美的嗎?!擁有這些東西我們還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沒有的布希族卻(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達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們的一個用來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亂了布希族的“美好幸福”。這些東西,到底是給我們帶來“美好幸福”,還是帶來更多麻煩?正如,電影一開場說的那樣,人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學會了不斷改造身邊的環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斷被改造的環境反而越來越復雜,以致人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適應這個不斷變化著的復雜環境……想想電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學家的破車吧。它是如此復雜與脆弱,以至于連它的主人都很難HOLD住它。這樣的工業產品真的是“美好的”嗎?
那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許Iphone5的廣告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剛開始看這部廣告的時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幫家伙。我見過扯淡,沒見過這么厚臉皮扯淡的……但是全看完后,我意識到,蘋果公司是希望他們的Iphone5不僅僅是個產品,更希望它能成為一種理論和思想。一種引領世界設計的的思想。我的一位老師說過,Iphone5提出的是交互設計的極致。也許美好的產品就應該是這樣,它不是突兀出現或是強加給你的,它是如此自然而然,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人融為一體;它是如此和諧,以至于你都發現不了它。但是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你身邊,幫你解決任何問題,不需要的時候它又會回到環境中去。正如布希族身邊的那些樹木,動物,水,天空……擁有和運用這些,布希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讓我們回味一下電影的題目《上帝也瘋狂》。在布希族人眼里,我們就是神;而相對于“我們”,布希族所處的位置就是“神的視角”。再次借用一下那個經典句式,到底是布希族瘋了,還是“我們”瘋了;到底是“神”瘋了,還是“人”瘋了?恩,沒錯,也許現在“神”正坐在我們頭頂上,吃著爆米花,看我們笑話呢。
《上帝也瘋狂》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上帝也瘋狂》是個挺好玩的電影,基本處在石器時代(這個詞用在布須曼人身上還不大準確,他們生活的沙漠里面沒有啥石頭,只有點木頭)的土著人,成天樂天知命的活在大漠桃花源里面,外面怎樣富裕或者是怎樣貧窮都跟他們沒啥關聯。突然有一天有個閑著沒事的飛行員“叭”把一個可口可樂瓶子扔給了他們,于是那個叫“凱”的土著人可高興了,這是上帝的大禮啊!沒別的東西比這個玩意兒更硬了,能夠搓蛇皮敲木頭還能夠吹出點聲音啥的,但是這個好東西好是好,卻——催發出了這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里的私有制根源,大伙都想用,可瓶子只有一個,凱哥很生氣,他也得用啊,大家就正因這個干起來了,不和諧了。
凱倒是一個原始共產主義好戰士,覺得這個玩意兒不是啥好東西,是上帝給他們的不祥之物,堅決要扔掉,先埋到地里,叫土狼給刨出來了,沒法子,凱索性去尋找“世界之盡頭”去解決私有化的害人精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外面有“又丑又白”的女老師湯普森小姐,外面有會“收集肥料”開破吉普的搞笑博士,外面有懂布須曼話的“白毛神”修車師傅,哦,最重要的一點,外面還有一開槍干掉半個政府的壞人,所有的這些,對于凱來講都是神仙般的存在,神仙的生活不比布須曼凡人,要泡妹子,開破車和搞得教室叮當響是不行的,正因一點小破事搞得大博士跟流氓似的是不行的,要開車,把車掛到樹上也是不行的,與洪荒狀態的布須曼人相比,禮貌社會有點可笑。
最重要的一點是,來到外面的世界的凱哥完全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打死一只牧民的羊,還要邀請牧民家的小孩吃烤羊肉,結果——上法庭了,法庭對于他來講完全是個不知是何物的勞什子,再穿上那件勞什子汗衫,再理解那個勞什子的審判,再進那個勞什子的監牢,哎,堂堂布須曼男子漢,居然成了1980年出生的小嬰兒,整個世界都勞什子了!凱哥怕得要命,連東西都不想吃,好在世上還有好心人,大博士救了他出來。
全篇最超多的亮點就在于從壞人手里解救人質這一段,大博士利用自己的智慧,凱利用自己的特技顯示了他們都不是吃干飯的,但是……真正逞英雄的,卻是那個開狩獵車的小資,好在編導似乎不愿意讓我們感受到禮貌社會太糟糕,連一群洪荒時代的人們都比不上,最后還是讓大博士和湯美女團圓了,但對于凱,這一切與他無關,他只是要-處理掉那個上帝給他們的麻煩,那個倒霉催的瓶子,好在他也找到了他想象中的世界盡頭,一切都大團圓了。
兩個幾乎無交集的社會這樣碰過了頭,好在結果萬事大吉,沒出現啥太大的禮貌病問題,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編導還是期望我們生活簡單一些的吧,他也許會成為老莊的信徒,可如果真要絕圣棄智,我估計——還是把我們這個世界的瓶子,以及一切私有財產消滅掉吧,可惜,這種恐怖的實驗,已經做過了
《上帝也瘋狂》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上帝存在嗎?竟然也會瘋狂起來?瞧這名字就夠吸引人的!那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些什么呢?看后才知道,原來是上世紀80年代城市發展進程中,不為人知的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沖撞中的一些縮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靜祥和的生活場面開始的,在那里居住著原始部落------布希族,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雖然艱辛,但卻沒有私念,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相互幫助,分享果實。在他們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視并保佑著他們。然而這樣與世無爭的生活被“上帝”扔下來的一個酒瓶給攪亂了。
凱在外面游獵的時候撿到了飛機上落下的瓶子并帶回了部落。很快,聰明的布希族人發現了這個瓶子的多種用途,都想使用它,遺憾的是上帝太吝嗇了-----只扔下一個瓶子!于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不和諧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大家為爭奪瓶子的使用權而相互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發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凱決定把這個攪亂平靜生活的罪魁禍首還給上帝,于是他開始了趕往世界的盡頭的旅程。一路上凱經歷了種種奇遇,也引發了無窮的樂趣,
與此同時,一群笨手笨腳的反政府武裝分子襲擊總統未果之后,開始了流亡他鄉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開著無剎車,既能無人駕駛、又能上樹的破舊吉普,代替牧師去接來做鄉村教師的湯小姐,這一路可讓湯小姐見識了這輛吉普的與眾不同和安德魯斯蒂博士頭銜之外的另一面。在“車上樹”的時候凱第一次遇見了安德魯斯蒂和湯小姐,并以為他們是神仙!當他把瓶子給安德魯的時候,安德魯斯蒂卻讓他丟掉,于是凱憤怒的走開了。凱離開之后由于射殺了文明時代馴養的山羊被當地政府收押3個月,幸好安德魯斯蒂雇傭他做了11星期的義務服務。這就為他們合伙智斗武裝分子埋下了鋪墊。當反政府壞人闖進村子,挾持了湯小姐和她的學生時,正在戶外做研究的安德魯斯蒂發現了這一危情,并準備了對策開始了對唐小姐的營救。而作為安德魯副手的凱則機智的完成了安德魯斯蒂交給他的任務。最終,所有人被救,而且無一人傷亡,當然,除了反政府壞人。
故事雖然結束了,可是對于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還是無法磨滅。
來自原始文明的凱與現代文明的事物撞了個正面,于是喜劇誕生了,就像卓別林的啞劇一樣充滿了趣味和歡樂。凱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圣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賜,神圣而高貴。以至于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只破瓶子當作慈愛的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處可見這樣的垃圾,人們為名譽、利益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勾心斗角的無煙戰爭。反動分子也公然襲擊總統發動武裝斗爭。
相比之下,凱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許就是人類最后的精神凈土。可愛的布希族人,純真、簡單、善良、執著,沒有嫉妒,仇恨,權利之爭,非常純凈的種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的為生存而生存。沒有煩惱、負擔,快樂的生活,真是感嘆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簡單干凈的種族。里面有這樣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話:在卡拉哈里,日子隨你高興的過,高興的話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時鐘或日歷來決定作息。這與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人們推動社會進步的初衷是為了更舒適地享受生活,使得現代文明得以發展前進。可是先進的文明卻使得大家過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以至于一些不堪重負的人就更向往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反復的投胎,讓自己只過小時候的快樂日子;還有些人選擇到處去流浪,隨遇而安,餓了就討口飯吃,煙癮犯了就去借個火,困了就找個汽車軋不到的地方席地而臥。那叫一個超脫。
而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不愧是個頑固的知識分子,用中國的話說就是一個“書呆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頭錯喝了乙醇的小鹿,到處亂撞搞破壞。他雖然有時犯渾,但在關鍵時刻還是展現了男人在危急時刻的勇敢,更何況還是在自己心儀的對象遇到危險時,更是義不容辭。這時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資源,讓凱用藥劑把6個壞人麻醉后,主動出擊把另外2個玩牌玩到頭腦發燒的土賊緝拿就擒。紳士的安德魯斯蒂在最后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時候,機會卻被別人搶走了!
在中國,這顯然是知識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謙虛,以至于功勞被竊取也不愿去捍衛自己的成果。不過這個“可愛的笨男人”最終還是獲得了“棄城就鄉”湯小姐的芳心。也許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種噪音的喧囂和爾虞我詐的勾心斗角,相比之下,這種淳樸而無意識的搞笑節目更讓她覺得舒心、快樂,讓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看來,這個虛擬的上帝并沒有發瘋,而是在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種下一些帶刺的玫瑰,在國家政權的康莊大道上安排了一個強盜,但最終一切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繼續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話,他看到這里發生的一切,一定也會暗暗發笑:一切皆有定數。聽到這話,如來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