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捕手觀后感1500字以上
《天才捕手》 ,歸結為一點就是千里馬遇見伯樂的故事。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天才捕手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才捕手觀后感1500字以上【篇1】
在某段時光中,與心儀的作家碰面,聊一聊文學,酒喝得開心了,關系走得近了,順便再聊一聊文壇、情感八卦,是不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中就曾暢想了一把。
《天才捕手》由英國戲劇界翹楚邁克爾·格蘭達吉執導,妮可·基德曼、科林·費爾斯、裘德·洛等出演。影片再現了傳奇編輯珀金斯的職業生涯,以及天才作家沃爾夫的寫作人生。邁克爾·格蘭達格導演的《天才捕手》也有著這樣的情節安排,只不過在《天才捕手》中出現的文學大師,比《午夜巴黎》要少一些,但能夠看到托馬斯·沃爾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這三位,對于喜歡他們的讀者來說,也值得面帶微笑去關注。我個人更期待菲茨杰拉德的戲份,《了不起的蓋茨比》《美麗與毀滅》《人間天堂》都曾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投入足夠的時間,并且愿意沉湎在他營造的頹廢文學氛圍里。但在《天才捕手》中,菲茨杰拉德的飾演者并沒有展現出十足的魅力,他與澤爾達在片里打了個醬油。畢竟是沃爾夫與他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的故事,裘德·洛的表現才是衡量這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關鍵。
在片中,沃爾夫是個精力旺盛、熱情四溢、略有點神經質的家伙,這樣的人天生應該是個作家,因為才華的緣故,他的旁若無人、桀驁不馴,也變得可愛起來。“天才多少都有點魔鬼的面孔”。沃爾夫在成名之后,有段時間狂傲得不可一世,對給予過他巨大幫助的珀金斯,也有過不屑與背叛。跟沃爾夫不同,珀金斯則敦厚、和善得像位天使。科林·費斯非常棒地詮釋了這個角色,乃至于在他表演的時候,時常會讓人感覺到珀金斯的背后有潔白的翅膀扇動。用中國影視劇當下流行的套路來看,沃爾夫與珀金斯無疑是一對“好基友”,他們各自的妻子對待這種非同尋常的關系,都抱有強烈的質疑和深深的嫉妒,沃爾夫的妻子甚至還闖到珀金斯的辦公室,試圖槍殺“情敵”……但格蘭達格導演,壓根沒有渲染“基情”的意圖,《天才捕手》的情感內里是正經的、嚴肅的。在第一個層面上,珀金斯對沃爾夫的欣賞,是商人式的。如同掘金家發現一個富礦,“一輩子只能得到一次”,這樣的機會,珀金斯不會放過,他的專業精神,他對出版的熱愛,以及他對公司盈利的追求等等,都不允許他錯過沃爾夫,他們的合作,在商業上是天作之合。在第二個層面上,沃爾夫的超凡個性和精神氣質,恰恰彌補了珀金斯所欠缺的一面。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男人,珀金斯喜歡并欣賞沃爾夫身上離經叛道的地方,但作為在家庭生活已經墨守成規的中老年男性,他在行為能力上,已經沒法像沃爾夫那樣酗酒、泡妞、我行我素,但在內心沖動中,珀金斯仍然渴望擁有沃爾夫那種永遠屬于小伙子般的叛逆與沖動,在一腳踹碎沃爾夫曾經租住的房屋窗戶玻璃時,那是珀金斯與沃爾夫走得最近的一刻。但歸根結底,珀金斯對沃爾夫的喜愛,是父親對兒子的寬容甚至溺愛,他對沃爾夫的批評,也是一位父親對兒子式的“恨鐵不成鋼”。
為了讓觀眾明白這一點,導演有點兒刻意地突出了珀金斯有四個女兒、缺少一個兒子的遺憾,并含蓄表達了珀金斯身上的父性。就是這樣,合作上的互相需要,性格上的互補,乃至于人性幽暗深處的契合,使得珀金斯與沃爾夫的組合,成為一個文壇傳奇。影片花費了不少的篇幅,來表達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改稿過程。潦草的手書、古老的打字機、紅色的刪改筆、裝幀精致的出版物,把20世紀30年代那種人人熱愛文學的浪漫氛圍,良好地呈現了出來。影片因此擁有了一股獨特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審美,對應當下寫作與閱讀均快速數字化的環境,給予了觀眾一種微妙的觀感——它能夠激發觀眾的懷舊情感,并于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時代對比的沖動,得到故事之外的某種觸動。
天才捕手觀后感4
《天生捕手》是由美國獅門影業發行的傳記片,由邁克爾.格蘭達吉執導。影片講述了美國天才編輯麥克斯.伯金斯與天才作家托馬斯.沃爾夫之間的各種恩怨。
《天才捕手》,托馬斯是天才,麥克斯是捕手。
在多次受拒之后,早已習以為常的托馬斯出現在了麥克斯的辦公室,第一筆的預付版稅仿若一道黑暗中的強光直刺托馬斯的心臟,自此其滿溢而出的激情一發不可收拾。第一本書《天使,望故鄉》在麥克斯的指導下猶如夜空中的一響禮炮,瞬間在文壇引起巨震,一夜之間,鐵樹開花,璀璨萬眾。也因此,兩人越發投契,盡管時時會有分歧,但也是火花最閃耀之時。為此,托馬斯的女友艾琳心聲怨念,執著甚至于有些偏執的她為了從麥克斯手中“奪回”托馬斯,極端地用手槍威脅麥克斯,以死相逼只為尋求托馬斯的回到自己身邊。《時間與河流》的刪改足足花了兩人兩年多的時間,這一路上兩人因為其中的可刪性與否爆發了無數次的爭吵,為了這部作品,兩人幾乎是廢寢忘食,朝不保夕,除了艾琳,麥克斯的妻子亦是開始有了怨言,在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兩人都幾近崩潰。但最終,兩人都力扛重壓,《時間與河流》得以面世并再次引起轟動。
縱觀全片,幾乎沒有什么太大的轉折與高潮,但其人物的刻畫有力強勁,深入人心。特別是托馬斯的人物設定,瘋瘋癲癲,有些神經質,但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其直率異常的性格。影片最后以托馬斯的死亡為結局,在歷經了對麥克斯的不信任,想要拉攏杰拉德一起“背叛”麥克斯,但在杰拉德的
極力辯護之下,托馬斯得以醒悟,但卻為時已晚。患上腦膜炎的他在第一次手術醒后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便給麥克斯寫下了最后的一封信,是對麥克斯的告解,亦是醒悟之后對他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示感恩。
從懷疑到醒悟,影片只用了很短的篇幅去呈現,顯得有些過于倉促,使得作品整體重心偏向前,頭重腳輕。但是從整體來說,《天才捕手》仍是一部很值得觀看的偏文藝性的傳記電影,無論從道具和人物設定都有了很完美的還原度,很適合喜歡上世紀九十年代歐洲風的觀眾。
天才捕手觀后感1500字以上【篇3】
想看電影卻不知道看什么,而現在的電影,特別是國產電影已經提不起多大的觀看欲望了。偶爾有內涵的影片,卻被大家淹沒在口水中。其實電影的本質是好的,只是大家都被先入為主的觀點影響,對于電影的評價就不客觀了。
在簡書上看到有人推薦了這部《天才捕手》,看到介紹是關于作家的電影。說來慚愧,作為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竟然連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都沒有拜讀。這不得不說我還不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寫作愛好者,如果大師的著作都沒有去認真的去閱讀與學習,那還怎么可能讓自己的作品變的豐富呢?
看了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沖擊。不僅是電影情節,更重要的是我被主角烏爾夫對寫作的熱情和激情所感染。他是那么執著和專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這似乎就是瘋狂。而他能讓自己的靈感如源泉一般傾注而下,變成一個個文字。不得不感嘆,寫作確實需要一種與生俱來的創作天分。
片頭,主角烏爾夫幾乎被全紐約的出版社都拒絕為他出書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放棄。他在雨中堅定的看著珀金斯所在出版社,他的眼睛里充滿了那種希望與絕望。也許換成其他人已經不會那么的執著,在碰壁了幾家出版社后,就會失去繼續前進的勇氣。當然烏爾夫對于自身作品的自信,以及那種在身上散發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氣,也是成就了他。
而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成功的發表了自己的小說《天使,望故鄉》,而且收獲了巨大的成功。當然在這里有珀金斯慧眼識英的前提條件。不過我覺得就算沒有得到珀金斯的發掘,烏爾夫也還是會成功的。作家不會因為沒人發表他的小說,就會停止創造。而且珀金斯自己也說,也許未修改的小說,說不定更能體現它的價值。而作為編輯的珀金斯他的職責是要將作家的思想更好的表達出來,讓大眾能喜歡小說的內容。在珀金斯要求刪減小說時,烏爾夫幾乎懇求的說不舍得刪掉哪怕一個字。作家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發自他內心的情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就是要有這種感覺。這樣自己就會專注。讓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精心雕琢一字一句。當然,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要做的就是首先持續自己的寫作熱情與激情,讓自己的思想要永不斷電。只要你能努力讓自己變的優秀,你才會碰到發掘你潛力的伯樂。
在取得《天使,望田野》的第一次成功后,烏爾夫也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再接再厲的開始第二部小說《時間與河流》的創作。成功之后的烏爾夫更是完全的著魔了。之后,他不顧愛人的以死相逼,繼續沉浸在與珀金斯修改小說的狀態中。這種精神確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那種專注、瘋狂和廢寢忘食的狀態。如果做一件事能有這樣的狀態,成功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的。所以《時間與河流》能獲得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當輝煌過后,剩下的就是不堪的生活。烏爾夫雖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漸漸的變了,他開始變得更加恃才傲物了,開始嘲笑菲茨杰拉德靈感的枯竭。就連影片中海明威也對烏爾夫開始頗有微詞。在獲得名譽與地位時,我們還是應該不忘初心,避免讓自己沉浸在那過眼云煙的虛幻繁華之中。好好的對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們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而在電影進入尾聲時,烏爾夫因為患上腦結核而不久于人世。一代天才作家的生命就此嘎然而止,不由覺得天縱英才,可惜可悲。在他留給珀金斯的信中,他也懺悔了自己過去的種種。
所以成功并不代表什么,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過好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有意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后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并且要義無反顧的去實現它。
天才捕手觀后感1500字以上【篇4】
這部《Genius》中文譯名《天才捕手》,先不說有些雷同《心靈捕手》的感覺,影片海報的無論是柏林影展版、法國版還是美國版,無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與上個世紀早期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兩人并肩走在曼哈頓破舊的大街上,抑或是兩人的關系映射,執著的托馬斯·沃爾夫,以及雙目直視他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來,是兩位的一個統稱,沒有偏重。這部影片雖然側重講述了編輯的傳記故事,但是其實,故事涵蓋了數個文學天才一起共事的關系,其中還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以及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即便這部電影的評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也沒有引起熱點性的話題,但是依然有發行商買來了北美的發行權,并且在暑期前進行了小范圍的上映。相信擁有文字情結的人,都會想去影院感受一下這段傳奇般的人物故事。影片結束后,更是有很多觀眾遲遲不愿離開座位,似乎在等待著一些真人歷史照片出現在滾動字幕的間隙。這個有著棕色系海報的影片,故事是豐滿的,結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鐘掏空了每個觀眾的心。當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再無第二位托馬斯·沃爾夫,也不再見麥克斯威爾·柏金斯那樣的偉大編輯。我們只剩下了他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無數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話一樣的編輯,還是慧眼的編輯一手發掘了這些文壇巨匠。麥克斯威爾·柏金斯給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斷告訴人們:“作品是屬于作者的。”,“編輯沒有創造任何事物。”。柏金斯傾其一生,對于作者的職業生涯,給予最真誠的支持和鼓勵,作為圖書編輯、心理分析、戀愛建議、婚姻顧問、職業管理、財務借貸等等。他堪稱是作者的“忠實伴侶”,從不會情緒化的對待他們,而是不斷的去解決那些,妨礙作者創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煩事。影片的開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馬斯·沃爾夫的作品前,他還在幫助妻子病倒、陷入財務危機的菲茨杰拉德解決收入問題。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閱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丟給他的,托馬斯·沃爾夫《天使,望故鄉》的初稿。結果,一頭讀進去,就沒有停下來。從最后一班火車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車返回辦公室,麥克斯威爾·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英國導演:邁克爾·格蘭達吉是知名的話劇導演,他做過演員,但是他說這個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導筒。于是他聯手兩度奧斯最佳編劇提名作者:約翰·洛根(《角斗士》、《飛行家》編劇),拍攝了這部《Genius》。影片的制作被評價為中規中矩,更多的焦點圍繞在三位主要演員身上:妮可·基德曼、 科林·費爾斯、以及裘德·洛 。真人傳記固然難不倒幾位大牌演員,這也都不是他們第一次出演真人傳記影片,《王國的演講》《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爾德》里飾演過一次英國作家,這次與妮可·基德曼在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戲的部分,頗有看頭。
科林·費爾斯飾演的這位,傳說中,從不脫下自己的帽子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會令你分分鐘入戲。你會一下就被這個在幾尺見方的辦公室里,背后羅列著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編輯,每日在這里不厭其煩的一句一句批閱文本的編輯,肅然起敬。這位編輯的沉穩和電影開篇的基調一致,緩慢的列車載著柏金斯回家,而他開始了與托馬斯·沃爾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而影片用車窗外的空景,結合托馬斯·沃爾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聲音貫穿柏金斯的閱讀過程,也讓觀眾體會到了這位作家的深沉氣魄,同時感受到了編輯柏金斯那顆,同樣被震撼的心。
隨著托馬斯·沃爾夫第一次走進柏金斯的辦公室,故事開始了一段,不羈天才與卓越編輯的友誼與交鋒。他們的友誼建立在相互的認同與賞識,他們的交鋒針對于作品的刪減與修改。影片大量的通過兩人的對手戲,表現他們在辦公室、酒館、車站,不斷的修改調整每一個段落,從繁復的形容詞語,到一句簡單的表達。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編輯來建議,而最終要表達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這個勸服與拿捏的過程,極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創作,也不能過多影響作者的表達。
沃爾夫與柏金斯兩個人對于第二部作品《時間與河流》的修改,長達9個月,兩個人吃住一起,辦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第二個層面,即是展現兩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處事態度。沃爾夫與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飾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機,都彰顯了沃爾夫沖動、自顧自的行為態度。而柏金斯在保證作品順利出版的情況下,還要不斷的安撫被沃爾夫拋下的、處在崩潰邊緣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殺或槍口威脅。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當他徹底對沃爾夫的行為失望后,告訴他生活不僅僅是自己,還要替別人著想時,固執的沃爾夫選擇了離開。
再偉大的編輯,始終也只是那個距離天才最近,但是卻可以隨時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編輯人員而已。兩個人如父子般的關系,就此割斷。劇情轉入了低靡期兩個人,沃爾夫拜訪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訪了海明威,作為影片尾聲之前的一段鋪墊。約翰·洛根的編劇,并沒有結構上的驚喜,而是靠著戲劇性的橋段,例如兩人在黑人爵士酒館里的買醉、在辦公室內的爭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漸交代兩人從親密到疏遠的關系。而關于柏金斯的個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線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兒的貼心,著實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可惜過少的家庭線,卻要交代過重的情感,令人難免覺得生硬,不夠巧妙,不過故事依然連貫順暢,結尾也算收的老練沉穩。
對于并不太熟悉這段編輯與作者關系的觀眾來說,結尾更像是一場飛來橫禍的急剎車。當托馬斯·沃爾夫為自己行為開始后悔時,他卻一病不起,醒來之后,顫顫巍巍的向醫護人員要來紙筆,開始書寫一封開頭為Dear Max的書信。這個室內的鏡頭是日光下拍攝的,溫柔的光線穿透白色的窗簾灑在病房里,托馬斯顫抖的筆尖,令人落淚。聯想起他日夜書寫手稿,像著魔一樣,描繪他內心中的美國圖景。如果沒有柏金斯的節制,他可能無法找到那個,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頓的人。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職業操守,對于作者們的幫助,對于文壇難以估量的貢獻,讓他的職業生涯變成了出版界的傳奇。你可能會說,好作者都讓他給碰上了,而反過來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編輯。在近乎絕望的葬禮過后,收到托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書的柏金斯,看到了醫院的地址與托馬斯的筆跡,他起身關上了辦公室的門,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頂,在家中吃晚飯都不曾脫下的帽子,緩慢地拆開了信封,開始閱讀。
影片描繪的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關系,編輯柏金斯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義,就是他曾寫給托馬斯的那句話:“沒有什么比一本書更重要。”。他說:“編輯并沒有讓一本書變得更好,也許只是讓它們看起來不同罷了。”。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換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O Lost》改名為《天使,望故鄉》,永久的留駐在了美國現代文學史上。麥克斯威爾·柏金斯同樣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發掘天才的天才。這部影片可能不夠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們,距離那些想象中的天才們,又更近了一步。
天才捕手觀后感1500字以上【篇5】
這是一個天才,與一個“發現天才的天才”之間的故事。
麥克斯威爾·柏金斯,斯克里布納之子出版公司的卓越編輯,一手挖掘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的傳奇編輯,像是一輩子都這樣頭戴紳士帽,身穿灰色長風衣,行走在曼哈頓的破舊長街上,他乘最后一班火車回家。
列車緩緩行進,駛向原野,田地和山川。空寂的灰色窗外,細雨飄灑,他讀著同事隨手一擲的手稿,隱約中好像聽到了一種涓流之音,從那幾張無名之輩的手稿中,他辨識出一淙溪流:
“周圍這個魔幻世界中的一切——花草和田野,天空和山林,樹林里所有喈喈鳥鳴,所有的聲音、景色和氣味——全部深入了它的肺腑,化作他心坎里唯一的聲音,頭腦里唯一的話語,和諧優美、傷心悅耳”……
回到郊外那幢氣派的屋宇里,每一扇門后面都有一個他熟悉的身影,妻子正和幾個中年女人,“排演舞臺劇”;從青春到稚嫩的五個女孩,或者疏離,或者莽撞,那是他的五個女兒——除了柏金斯自己,這個家庭其余六名成員,全是女性。
在這幢屬于他的房子里,他也從不摘下帽子。尋遍所有角落,他終于找到了可以棲身的一隅——衣櫥。
讀著那些手稿,他又仿佛聽到了溪流在吟唱:
“在死亡之中,紫紅玉與一直在他頭頂上籠罩著、伴隨著他孤獨的人生旅途的每一個腳步的黑暗精靈融合成一體了”......
“我們之中有誰真正知道他的弟兄?有誰探索過他父親的內心?有誰不是一輩子被關閉在監獄里?有誰不永遠是個異鄉人,永遠孤獨?”
他仿佛看見那小溪正在黑暗中閃爍,又像是個飄忽的精靈,他要找到它。
托馬斯·沃爾夫,一個南方石匠的兒子,一個游蕩在紐約這個大都會的文學青年,執著,徘徊,有著一顆孩童般善于感知而渴慕的心,敏于觀察,狂醉于使用澎湃的語言;但他又是一個躁動不安,飄忽游蕩的魂靈。他需要宣泄、共鳴和表達,更需要接納、指引和方向。
他敲開了那扇門。
曾獲得美國戲劇托尼獎六項大獎的編劇約翰·洛根,將影片中柏金斯與沃爾夫,兩個人“父子般的情誼”處理的含蓄巧妙,既不煽情,也不刻意。通過幾處細節,便透露出柏金斯身上獨有的,“父親”般的氣質。
柏金斯的職業座右銘就是:“沒有什么,比一本書更重要。”
他是個一貫恪守編輯信條的職業出版人,個性沉穩、克制;同時,他也是在個人家庭生活中,有著五個女兒,渴望擁有一個兒子的父親。
而沃爾夫,更像個不甚成熟的孩子,像個游子,他愿意向柏金斯敞開心扉,講述與父親分別后,獨自闖蕩的辛酸。
當柏金斯把沃爾夫介紹給家人共進晚餐,并親手為這個過慣了漂泊生活的青年安置睡床的時候,沃爾夫認真地對他說:“非常感謝您的款待,我還從來沒有過一個朋友!”
這個孩子般熱情的天才作家也把麥克斯帶入他的生活。
在酒吧里,麥克斯感受著爵士版的《阿夫頓河靜靜流》,這個永遠戴禮帽的紳士,不由自主地用腳打起了拍子,臉上露出了快樂的微笑;他們一起探尋托馬斯剛到紐約時的簡陋寓所,麥克斯居然揮臂一擊,幫托馬斯打碎了玻璃。
這個一貫理性的、永遠戴著禮帽、穿長風衣的中年男人,在托馬斯面前,表露出了不那么刻板的一面。
夜以繼日,同吃同住的忘我合作中,一個激情感性,一個沉穩理性,一個肆意沉醉,一個清醒明晰。但基于對文字的共同熱愛,對于生命美妙強音的追求,兩個原本陌生的靈魂默契精妙的配合,再一次共創了美國文學史上偉大時代中的優秀巨著:《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
當一起俯瞰這座“帝國之城”的時候,一個天才和一個“發現天才的天才”,在胸中自然生出了一種消融了各自孤獨的情誼,近似父與子的情誼。
這部影片呈現出的,又不僅是一段合作伙伴間的傳奇佳話。
托馬斯成名之后,對愛人漠不關心;他放肆地當面羞辱菲茨杰拉德,令其精神失常的妻子遭受殘忍的刺激。
麥克斯開始對托馬斯的傲慢與自私有了痛心的認識。當他看到托馬斯的妻子因內心的痛苦在電梯口無助地顫抖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彌補自己造成的無心傷害。
但他仍只能眼看著自己一手發掘的天才沃爾夫,這個激蕩的小溪沖出了河道,任性泛濫而去。他痛斥沃爾夫:“你是如此殘忍,你從未真正明白除了寫作還有其他重要的東西,你從未明白生活的意義!”
當麥克斯的幼女問道:“為什么沃爾夫先生不來我家了?”
他輕輕回答:“有些人總是會離去,有些人,就是要自己去經歷......”
影片的結尾,依然秉承著開篇的老道風格:柏金斯關上辦公室的門,第一次摘下了帽子,拆開了沃爾夫生前絕筆的那封信。讀著讀著,一向理性克制的他,剎那間潸然淚下。
柏金斯之于沃爾夫的那顆深沉期望的心,終于得到了安寧,那條不羈的溪流在最后的時光里,找到了方向。
“火車開始全速前進,正平穩、疾速地穿越城市的邊緣地帶,穿越郊區,穿越星星點點、模糊的燈火,然后穿越小鎮,行駛在黑暗、狂野、神秘孤寂的大地上。他即將回到南方的家中,回到夢境般陌生的生活中,回到快要死去、如同鬼影的父親身邊,回到悲傷、死亡、痛毆的現實中去……我們就像一個個陌生者孤獨地生活在大地上。在孤獨地夜色中,我們穿越大地,身在強大的火車中,在美國大地上一路朝前疾奔。”——《時間與河流》
從柏林電影節和全球多地放映效果來看,《天才捕手》得分并不算高。但是相信,熱愛文學,熱愛美國文學偉大時代中脫穎而出的眾多著作的讀者們;與彼時類似的,游蕩在巨大的衰落與繁華面前,如天使般回望精神故鄉的孤獨靈魂們,應該能從這部影片中,找到些許共鳴和感動。
天才可敬,發現天才的天才編輯同樣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