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后感600字
借著學校組織的教學研修時間,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雖平淡卻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1)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皮埃爾后來成了指揮家,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派皮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派皮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后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派皮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后來又不忍心,回來把派皮諾帶走了。派皮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我十分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2)
看了這部電影以后,我只體會到了愛與責任。那幫被關在學校里的還孩子們,或許由于缺乏愛或許由于過于溺愛而被送到那里。他們叛逆反抗情緒強烈,與所有管理他們的人為敵,整天調皮搗蛋,搞惡作劇。真的像放牛的孩子一樣自由散漫沒有任何紀律性和集體觀念。
那個校長和那個音樂老師就是兩個典型的對比,校長只顧個人利益和名利,而那個音樂老師卻一心為學生只想教好學生,用自己的愛和責任去感化那些學生讓他們發想自己的長處重新振作起來。或許真的是老師的愛心感動了孩子們,有原來和老師作對到最后于老師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可惡的校長,孩子們也唱出了最純真的聲音,當那美麗的聲音響徹藏從的時候,老師醉了,孩子們也醉了,所有的人都醉了,多么美妙的歌聲,像春天的甘露滋潤人的心田。孩子們是多么的純真,他們終于找回了自我,或會了屬于他們的天地。是愛挽救了他們,是責任挽回了他們,最后那勢力的校長也得到了報應,這才是真正的蒼天有眼。
從校長對老師說的那話中,也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跟確切的說是對音樂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想說我選這音樂教育專業我不后悔,我覺得當老師難,當音樂教師更難。需要更多的責任與愛,我們不是學監,我們是園丁我們是成就夢想的工程師,我們是用心工作的職業者。沒有誰可以蔑視我們,因為愛讓我們始作俑者,因為愛讓我們甘于奉獻。我們是音樂教師不是學監,我無悔。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3)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發自內心的一種想法,那就是這話太絕對了。說這話的人要么沒有教過學,思想太趨于理想化;要么教過學,所遇到的可能就是理想的學生。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的我們,總是勞心于各種紛雜的事務,總是讓這些紛雜的事務攪得身心俱疲;身心俱疲的人,情緒總是有種沖動或易發泄的傾向。于是乎,工作中遭遇了學生的違紀,更多的不是想著去分析孩子的為什么犯錯?可不可以不犯錯?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孩子犯錯的辦法……而是想著,不要受學校的批評,更不要被扣發獎金。當人們工作的出發點變得功利以后,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具有了現代社會的特征——快。
今天,難得寧靜了心情,坐在電腦邊,搜出來《放牛班的春天》,凝神屏氣地看了一遍,頓覺有很大收獲與震撼。
獨斷專行、殘忍冷酷的院長——哈善
哈善,池塘畔底輔育院的院長。先說其獨斷專行,馬修老師初到輔育院,就撞上了一個孩子在用碩大的刷子,跪在地上刷地板。用麻神父的話來講,那是院長在罰他。一個院長事必躬親的這種地步,尚未出場,已經在我心里奠定了一個基礎,那就是,這個輔育管理孩子的方式肯定是高壓政策,簡單粗暴。而這個院長在這院里邊肯定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在老師與學生的面前,讓人感到他就是制度,他就是這個院里的一切。
不錯,當他的第一次出場的時候,是馬修在與麻神父正在開教室的門卻又開不開的時候,他悄然地出現了,并且攝影師也給了他一個能夠表現其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形象的鏡頭:他站在樓梯的拐角處,俯視著初來乍到的馬修,并給了他一個下馬威,用馬修的遲到作為見面禮送了過去。這種作法,使他的不近人情、冷酷無情初顯端倪。接下來,麻神父因中了葛賀克的圈套被擊中了眼部的情節,再次讓我對他有了更深的認識。請看他的作法:1.立刻命令馬修去拉鈴,集合學生,他要“違紀,處罰”。違紀了接受處罰,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處罰到了這位院長的手中,卻讓人有種不寒而栗的感覺。“按照本院的規定,一犯規就處罰。”“三秒時間主動站出來,否則就學生就輪流關禁閉”“只要有一天找不到兇手,取消課外活動,禁止親友探視”……這樣的規定出自一個主宰學生將來命運的院長之口,真是不可思議。而馬修老師在背后的一句疑問“這不是在鼓勵相互告密嗎”,竟遭到了院長的呵斥。
我們不防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些孩子都是些問題孩子,但他們是不是生下來就是有問題的呢?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成為了問題學生呢?對待問題學生,不用說是問題學生,當一個正常人遭遇院長這種處事方法的時候,你又該作何想法呢?我想起來了張校長的一句話“一個人有病,大家吃藥”,當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曾經用“殺雞駭猴”、“殺一儆百”這樣的言詞為自己注解理由,現在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看待這種作法,真是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啊。
所以,獨斷專行,只會滋生漫長出學生的抵觸情緒;殘忍冷酷只會讓學生“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中國的一句俗話道出了真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對于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只能滿懷愛心去在孩子心中播種“希望”。
善體人意、媚上欺下的院長——哈善
如果哈善是一個長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并且一直從事這樣的教化問題學生教育,隨著時間的長久,滋生出一種職業倦怠,或者是職業給他的精神帶來的很大的精神刺激,以致于讓他對待問題學生簡單粗暴、息事寧人,我們從人性的角度考慮,抑或可以給予一點同情,因為畢竟年紀那樣大了,不容易,因為那些學生也確實是問題學生。可是,隨著劇情的推進,情節的鋪展,哈善院長,卻暴露出了善體人意、媚上欺下的行為,讓人不禁對他的厭惡更增長幾分。
公爵夫人前來視察學校,哈善院長在回答公爵夫人的問話“我們十分注意院長人性化教學……成立合唱團是誰的主意?”時,他非常肯定的搶了過去,將成立合唱團的功勞攬在了自己名下。也許,在當今社會上,下屬做了成績,一般都會感謝領導,那是對領導的一種客套,如果領導真是支持了,表達出對領導的感謝,這都無可厚非,可在這部電影里,自始至終,院長對合唱團都沒表現出應有的關心與支持,可在功利面前,我竟然泯滅了羞恥,當著眾多學生與老師的面,做出如此令人作嘔的回答,真可謂“善體人意”了。
因此,有了這樣的院長,急功近利,當然要不擇手段;不擇手段,當然要厚顏無恥;厚顏無恥,當然要媚上欺下。有這樣的人當領導,學校的制度還不往死里整,對待學生還不往死里整嗎?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4)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 Barratier導演的電影。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貝漢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狄迪爾·弗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 Mathieu,杰拉爾·朱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后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Francois Berleand飾)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封閉的心靈。
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師們的不易,回想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無數,每個老師都是悉心教導我們這些頑皮、天真的孩子,可是,至今我們記得的老師還有幾個呢?寥寥可數吧,也許映像深刻一點的就是我們的初中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也一樣,對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記憶猶新,三年來,她一直悉心教導我們,不管是書本知識還是為人處事,我從初中班主任身上學會了很多,當然,也有抱怨過,當初的自己太單純,還不懂太多的人情世故,犯過錯,班主任責怪過,教導過,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對于班主任的教導我應該是感謝的態度的,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教導,我也許會犯更多、更大的錯,也感謝班主任一直的信任,知道畢業為之,也是對我充滿了期待,老師們真的很辛苦……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5)
也許不會有人知道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通過一條幽長而寧靜的梧桐樹圍成的小道,坐落著這樣一個充滿暴力,恐怖,嚴歷制度的少年管制學校。這里住著一群不學無術,冷漠,野蠻無知的孩子。他們是使家長無奈,老師煩惱的問題少年。誰也不會在意這些尚未成熟的心靈中所懷揣著的天真爛漫的夢想:將軍,熱氣球飛行員,建筑家……刻板的校長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罰”的準則加以暴力來懲罰他們。原任班主任束手無策,無奈調職,然而一個人公認為一事無成的馬圖來了,就這樣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瑰麗而至。他們的夢想也逐漸開始萌發。
是的,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從頑皮的孩子那一莊一勰的嘻笑怒罵間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圖的善良、寬容、耐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最后校長一敗涂地。插班生莫丹,心理醫生把他放到這所學校作實驗。莫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后被送進警察局,在校長準備因竊取了馬修的成功而摘取勛章時,莫丹從警察局逃出來一把火燒了學校的某幾間房,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勛章。
而馬修取得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在他被校長解雇時,害怕被關禁閉而不敢出來送行的孩子們在窗口揮動著小手,帶著祝福的紙飛機從窗口不斷地飛出來,宛若花兒朵朵。而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小不點,在馬修即將踏上離開的巴車時,跟著來了,乞求馬修老師帶他一起走,最終,出人意料地,馬修果真帶他走了。
馬修的這種成功的背后,是他對學生的父親般的愛——我沒有見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親,馬修填補了這一空缺——而這種愛心的表現往往是超乎一般教師的對學生過錯的寬容。馬修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為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于被關禁閉,他“ 包庇”了他,并把它作為教育的契機,讓他去醫務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讓這位孩子在內疚中悔悟。即便是他發現了那位偷了20萬法郎的孩子,他也沒有簡單化地將他移交校長或警察局,他冷靜、耐心地找他談話,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動機——僅僅是為了買一個熱氣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樣,馬修把這位孩子的簡直是不可饒恕的錯誤當作了教育的資源。當馬圖聽到淘氣的孩子以嘲笑他的口氣唱著那支“老禿頭,老禿頭……”時,馬圖并沒生氣,他曾在日記中這樣記載:“我念念不忘那支歌,唱得差,但畢竟還是在唱歌,”
誰能做到如馬修般地對學生付出徹底的真愛,誰也許就能轉化至少一個后進生。我之所以在“愛”前加上“徹底”和“真”字,是因為很多“愛”不“徹底”,也不“真”。
然而教育,僅有愛是不夠的。馬修成功的背后,還有一個因素,他愛好音樂,他把這班因各種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學生訓練成了一個合唱團,在悠揚、和諧的歌聲中,孩子們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無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為老師,應該有一點特長。設若馬修一無所長,可能就沒有這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