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
《趙氏孤兒》對程嬰的主動獻子的處理,比較嚴謹、合情合理,尤其對程嬰與公孫謀劃此計的處理,不僅豐富了原劇的情境,也很有古典戲劇的風韻。其雖對元雜劇做了很多改編,在人物形象、戲劇沖突上增加了很多細節,但還是尊重原劇之魂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篇1)
影片落幕的時候,臉頰上一片濕熱。
劇中的每一個主角都是活的,包括代表忠正的程嬰和代表奸佞的屠岸賈。作為影片的《趙孤》經過一番改編,屏除了作為元雜劇的傳奇色彩和好人至好壞人至壞的元素,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較生活、較貼近的《趙氏孤兒》。
元雜劇《趙孤》作為中國古代十大杯具之一,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晉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慘遭滅門,幸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后為家族報仇的故事。
看完陳導的片子,我感覺改動頗大。甚至說是把一切都設計在人的情理之中。例如,改動最大的不是韓厥未死和公孫大人撞階變被殺,而是程嬰救孤的出發點,以及其子之死的出發點。元雜劇中的程嬰似乎是一個無畏的大英雄,為救趙孤,親眼看見自我的兒子被剁為三段……陳導所塑造的程嬰,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父親。他能夠救別人,但他作為一個父親怎能放棄自我的孩子?
劇中還有三個人:莊姬、韓厥、公孫杵臼。
原文中此三人的死法分別都被改換,莊姬并非拔劍而是自縊,韓厥乃是自刎,公孫大人則是撞階而死。無論何種死法,他們都是忠正善義、悲壯的靈魂!
其中,葛優扮演的程嬰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他的面容上刻著兩個字“父親”。他不是什么大英雄,他只是一個父親。抱著兒子會開懷大笑的父親……當他親眼看見萬惡的屠岸賈將自我的兒子摔在地上,只一聲,沒了聲響……他,他崩潰了!那是怎樣的一種心境?我沒法體會。可當我看到嚴肅的父親在一旁潸然淚下時,我想我明白了。
陳導的程嬰有一個鮮明的特點,他很膽小。他只是個普通的郎中。當莊姬夫人叫他力保趙孤時,他不知所措,他推辭,他猶豫,他覺得這不是他這種人該承受的。就在這時,莊姬夫人說出了那一段作為一個母親的話:
等他長大了,不要告訴他仇家是誰,就讓他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他明白了!因為他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
劇中描述程嬰喪妻兒后的悲痛,陳導所給的行為是:釘門。在寂靜的空房子里,僅有趙孤的哭聲和那令人心疼的釘門聲……
二十年中,程嬰忍辱負重,帶趙孤一并投奔仇家,為報血海深仇……
在拍攝片場,還沒開拍,葛優這個大老爺們哭了。我想,這是父親的力量!
二十年后,趙孤應對程老爹對事實的解釋,毫不相信。是啊!任誰也不回相信吧?他對程嬰大吼:“你有兒子嗎?你有兒子嗎?”他深埋心底的將近二十年的委屈和苦楚通通爆發了!他滿眼血絲道:“我怎樣就沒有兒子?我怎樣就沒有兒子?“當那扇釘門打開的時候,那里,一個嬰兒籃……
結尾,程嬰死了,他身著白衣,白發飄飛。那一片紅霞掩映處,他仿佛看到了自我的妻兒……趙氏大仇得報,兒子的仇也報了,于是他安然睡去……
程嬰,以父之名,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程勃,一個叫趙氏孤兒。
而他們的父親,名字叫程嬰!
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篇2)
“趙氏孤兒”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很著名,解放后卻被刻意冷落了,它當中宣揚的忠、義、信,如敝履般扔到一旁。得知有人要巨額投資拍成電影,我便期盼這電影早日上映。周日值班忙了二十多個小時,昨日午時回來后像爛泥般躺了四多個小時,體力、精神便恢復過來了。晚上,忽然想起能夠獨自去電影,在醫院QQ群里打聽了時間,晚上九點五十分還有一場。九點鐘連忙趕往市橋。
買票時,旁邊站著另一個男人等著買票,我掏出一百塊錢(每張五十元),說:“我要一張票。”可能我說話聲音小了些,那女售票員抬頭著著我,問:“要兩張嗎”“就一張。”我豎起右食指,稍大聲說。男青年不能獨自看電影的嗎
言歸正傳。《趙氏孤兒》作為賀年片,各媒體廣泛宣傳,老少配“王學圻--范冰冰”的緋聞也造了出來,也夠狠的。網上都說是看了前半部好片。我認為那有失偏頗了。前半部分講述趙家被害,托孤,換孤,情節驚心緊湊,場面有氣勢,后半部則較溫情,講述程嬰撫養趙孤。最終才再來個馬戰和不甚激烈的決戰。導演想在影片后半部展現溫情和人性,從網上所謂的影視評論家眼里后半部分是失敗,可見導演又超越了人們的理解本事。
程嬰帶著趙孤投奔屠岸賈(殺趙家仇人)當門客,并讓趙孤認賊作父,認屠岸賈為干爹,暴戾、奸險、惡毒的屠岸賈信以為他真是程嬰的兒子,教他習武,還教他做人的道理,十足一慈父。屠岸賈發現眼前的義子程勃(劇中趙孤的名字)竟是趙家留下的唯一血脈,當年斬草除根行動并未成功。馬戰時想借刀殺人,生死攸關時刻卻于心不忍。
最終趙武(趙孤在歷史上的真實名字)帶著程嬰上門決斗時,屠岸賈對付一個十五歲少年和一老弱的郎中,完全能夠幾招內置他們于死地,也多次不忍心。最終屠岸賈刺程嬰時,分神,才被趙武一劍刺死。--這便是陳凱歌導演竭力要渲染的人性。精彩、刺激,有半部電影就夠了,在復仇片里講人性,我認為是禮貌、提高之舉。虎毒不吃兒,奸惡之人也有父子深情。渲染血腥和暴力的被批判,宣揚人性的又嫌不夠刺激,觀眾的胃口太難侍候。陳凱歌導演敢在一商業大片里不順從大眾,而是站在高位引領大眾,也是有膽識之舉。
對應著歷史講情節吧。春秋時代晉國重耳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終在秦國的幫忙下成為晉國國君。即歷史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多年跟隨他的人當中,除了被燒死在綿山的介子推,都封了官,趙衰是其中一員。由趙衰起趙家在晉國政治界位高權重,這是個起點,隨著歷史的發展,趙氏的后人最終參與了“三家分晉”,建立了戰國七雄中的趙國。“趙氏孤兒”故事雖然于《史記》有記載,但不可全信,《史記》之前的史書很多沒有記載,有記載者也多有出入。“趙氏孤兒”故事有多個版本,元代紀君祥的《趙氏孤兒》中,程嬰讓趙武認屠岸賈作義父,可見陳導演的版本與紀君祥版較相似。
紀君祥版太著名了,此刻很多人說陳導演版有“大改編”,則有點牽強了。“趙氏孤兒”在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里,程嬰攜趙武遠走荒野。一老頭(古人壽命短)帶著一小孩躲藏于荒山,要教他文化和武藝,還要幫忙他復興趙氏,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如果認喪子的屠岸賈作義父,則趙孤長大成人,并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就很大,并且活在國都政治圈中,日后利用政治斗爭復興趙氏的可能性便高出許多。即便從情節的曲折性,以及忍辱負重的道德說服力來看,紀君祥版也是值得今日的投資者借鑒的。
葛優不愧是中國賀歲片男演員一哥,把程嬰演活了。真的英雄并非都高喊著口號就義。他就一江湖郎中形象,甚到有點猥褻。本來是局外人,但他受托孤兒,有意無意中以親生兒子替換了趙孤,看著兒子被摔死,夫人被刺死,他還要忍辱負重把趙孤撫養大,還要想辦法讓趙孤為趙家,為程嬰其本人報仇。當然還要復興趙家,這點于電影里并未表述。程嬰的活比公孫杵臼的死,難多了,程嬰是真的英雄!葛優把英雄演活了,范冰冰和黃曉明的光芒都被他掩蓋了。你不得不服他,一個五十多歲的老男人。
最終我還想一些不太和諧的話。或者在很多人眼里無關痛癢,但也期望該博文讀者明白。這影片犯了一個極嚴重的歷史錯誤。2600年前不可能這么壯觀的馬戰!原因很簡單,馬鐙還沒有發明。
沒有馬鐙,騎馬是件很危險,很痛苦的事,要靠雙腿夾緊馬身。坐不穩,何談馬背上瀟灑揮舞武器趙國的“胡服騎射”時沒有馬鐙,秦始皇的輕騎兵也沒有馬鐙,后者可從秦兵馬俑中看到。輕騎兵更多只是騎馬趕路,以到達快速行進。具體何時發明馬鐙,歷史學家也不敢斷定,能夠肯定東晉時期有了馬鐙,而馬鐙在西方的出現,則是八世紀初。決定作戰本事的要素有三:機動本事、攻擊本事、防御本事。在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是騎兵,所以蒙古人能夠一向殺到歐洲。熱兵器時代陸戰之王則是坦克,空中則是戰斗機。制片方不可能不明白這些歷史常識,我估計是為了迎合觀眾,僅有車戰,不如加上馬戰過癮。但這有明顯的誤導的成份。
總的來說,《趙氏孤兒》是部挺好的電影,值得晚上飛車獨自去觀賞。
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篇3)
混亂,哀愁,這是一個可悲可泣的故事,神奇,幸運,這時一段可歌可頌的傳奇。他,舍棄自我的孩子,換一個不相干的趙氏孤兒;她,用愛感動他人救子,用血染紅一方土地;他,是可悲的?永無親故,家族300多號人無一幸存,他,還是幸運的?在如此千鈞一發之際,竟得以幸存,有如此多的人的關愛與關注!
幸與悲的交織,情與仇的過往,愛與恨的勾勒,扣動了我們的心弦。莊姬挺著肚子給自我的丈夫趙朔餞行,送他去戰場。誰料,這便是一場災難的開始。屠岸賈先是借刀殺人,后嫁禍于人,還假傳圣諭,讓趙氏300多號人枉死!實在是十惡不赦,讓我們看了都憤憤不平,于心不忍!血腥,屠殺,殘忍,彌漫,滋長,擴散。趙氏只留下一余嬰,為了他的名,保住趙氏,多人命喪黃泉,他得以幸存,真是天不絕趙氏!程嬰是為莊姬接生的大夫,受莊姬之托,為保趙氏孤兒,他丟子喪妻,這是一個多么無私守信的人啊!趙氏孤兒改名程勃,一場風暴似乎過去,這卻是另一場暴風雨的前夕。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程嬰忍辱負重,攜程勃做屠岸賈的門客,讓趙孤認賊作父。隨著時光的推逝,一份仇在程嬰心中愈演愈烈。程嬰由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長成了健壯的少年,這中間傾注了程嬰多少的愛和精力啊!這一份深情豈是涌泉可報!程嬰備受屠岸賈喜愛,真是造化弄人!直到屠岸賈讓程勃上戰場,穿鎧甲,持寶劍,他由內而外沁出的一股氣概令屠岸賈心中生疑:莫非這是趙氏孤兒!
而后上戰場之際,程勃奮勇殺敵,竟與屠岸賈并肩殺敵,之后又救了屠岸賈!當得知自我的身世之謎后,他義不容辭,要讓所有所以命喪黃泉的人絕非枉死。他同仇敵愾,視死如歸,最終在節骨眼上戲劇化地殺了屠岸賈,程嬰也去了一個他夢想的天堂!
命運決定他是悲的,而愛決定他是幸的。人性的善惡,結局的幸悲,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篇4)
昨日去看了場《趙氏孤兒》,至少從散場后觀眾的交談中來看,這部電影起碼在普通觀影者應當是博得了還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陳舒了一口氣,總算沒有像像《刺秦》那樣叫好不叫座,《無極》那樣慘遭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如潮惡評。
影片的開頭氣場很大,情結絲絲入扣,毫不拖沓,宮廷政變更是一個視覺上的小高潮,讓觀眾產了較強的代入感(盡管這樣的刺殺場景和十月圍城一樣,按照現實邏輯分析幾乎不可能這么驚心動魄)。而大概出場十分鐘左右就被秒殺的那個“王”雖然是一個沒有多少戲份的配角,但卻讓我印象深刻,在凱歌的電影里,統治者往往是用荒誕手法塑造的集昏庸陰陽怪氣于一身的主角,這和膚淺諂媚的張藝謀的構成鮮明比較,敢用隱晦的藝術形式去控訴極權主義政治,真實而不媚俗,是我最欣賞他的一點。
當然,依然不能否認這部電影里并沒有完全褪去陳凱歌式的一些固有弊病,他對電影電影情節和結構的把握上,舞臺化的痕跡還是比較濃重,講故事的技巧和對全局的把握一向是他的弱點,尤其在人性刻畫層面上總是缺乏一些貼近現實生活化的思考邏輯。
范冰冰在生產后看不出產后虛弱的狀態,在自絕前也沒有明顯的內心掙扎的心理軌跡,依照常理起碼應當苦情的眸視自我的孩子一眼;黃曉明放過趙氏孤兒的動機僅僅用良心發現來解釋也太咸蒼白無力,因為從之后的劇情推進中能夠看出,這個主角的性格陰冷沉靜,幾乎不可能如此感情用事;葛優一向不讓趙孤上學也未作交代。如果說以上都是些不痛不癢能夠忽略的漏洞,那么以王學芹縝密詭詐的性格特點來分析,完全會在一開始殺掉真正的趙氏孤兒,更不可能有收留葛優作為門客的反常理行為;葛大叔在最終一刻突然放棄盤亙在內心十五年的復仇計劃要帶趙孤去過平淡的生活也顯得突兀,莫名其妙;“三人連環刺”的結局處理太過于兒戲化,打得輕飄飄;葛優在被刺后倒下給了一個近五秒鐘的面部特寫鏡頭,一個常看電影的人應當有經驗,這是給死人才運用的鏡頭手法,但沒想到最終竟然葛大爺又支撐著殘軀跑到大街市上兜了一圈(讓我想到了《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直到把觀眾折磨到死的橋段)。總之電影后半部分情節有些分散,不緊湊,復仇的高潮走的綿軟無力。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還是讓我看到了陳凱歌電影中人文訴求的回歸(前作《梅蘭芳》簡直就是一部流水賬式的講述藝術人生,感情人生,愛國人生的文藝版“葉問”),也不像《無極》那樣過于晦澀的隱喻和指涉,讓不明就里的普通觀眾如墜云霧,外加糟糕的劇情架構,嚴重破壞了一根本來很有深度的故事主題。
再去看時光和豆瓣(應當說中國最權威的兩個影評網站)上的6分低評實在有失公允,我不明白為什么《生化危機》《敢死隊》這樣的電影都能得分比他高,如過我沒記錯的話,在時光網上,這部電影未上映前它已經是這個分數了。雖然陳凱歌一向力圖將電影升華到成深層的人性探討層面上,雖然他駕馭劇情和思想性融合的功底不夠深厚,時常讓這種追求把影片的邏輯弄得混亂,但我經過《趙氏孤兒》顯然看到了陳凱歌在后者方面的努力改善。而這部電影受到的詬病顯然超過了它本身所應當所承受的批評。
趙氏孤兒電影中學生觀后感(篇5)
葛優這個腕比較熟悉,主要是從廣告上認識的,但還從來沒看過他演的電影,雖然我老早就聽說他被譽為影帝了。
也許是看過的,但我有個特點,或者說缺陷吧,就是人意化妝,異常是古裝,我就認不出誰是誰了。
最近看了《趙氏孤兒》,黃曉明、鮑國安、趙文卓都是一眼就認出來了,莊姬和程嬰是誰扮演的愣是沒看出來,只是覺得十分面善。看完后百度了一下才明白,那是范冰冰和葛優。。。
影片很好,起伏跌宕,錯落有致,轉折驟然,吸引眼球。看完之后會讓人至少是讓我產生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看到很多人都貶斥屠岸賈,說他殘忍貪權,大逆不道,嘴臉丑惡。我實在難以茍同。
首先,說他陷害忠良?陷害沒冤枉他,忠良很難說。不要跟我大談史載,以為你跑題了,我們在說影片。趙朔是個次要人物,鏡頭很少,但也足以炫顯出他的張揚、狂傲與自以為是,著實不遭人喜歡。他的父親趙盾也只是寥寥幾個鏡頭,很難準確分析人物性格。能說的只是,他貴為相國,趙氏旗幟人物,很有魄力,臨危沒有昏厥,如此而已。趙氏,屠岸賈,誰忠誰奸,很難說。歸根到底這算得上一場權勢的爭奪吧……
追溯追溯殺戮的緣由吧。我以為有四:一、太監的煽動,這在影片中顯而易見;二、權力爭奪的必然,屠岸賈的功勞漸漸淡去,趙朔出征大勝而歸,此消彼長下,采取些手段也是人之常情;三、復仇的情緒,屠岸賈以往迫于趙氏的責問無奈而又無辜地吞下了一只馬眼,難吃是次要的,尊嚴受損才是怒根;四、禍起莊姬,屠岸賈是愛莊姬的,又多愛我們不明白,總之他厚葬莊姬,終生未娶,而她卻恰恰嫁給了自我的政敵……
先不說他們。我最欣賞的是趙盾的護衛隊。勇猛,忠誠,精明,無畏。我認為,這等壯士,絕不是金錢所能收買的,如此看來趙盾還是頗有人格魅力的,士為知己者死嘛。
要說還有褒揚的,那就是公孫杵臼了。這個人太瀟灑了!正值,隨和,勇敢,還有很多還有詞宇以供形容的高潔品質。趙氏滅門時他敢于收容遺留的孤兒,平民協助時他肯自降身份向人作揖,執意犧牲時他先遣散下人,應對__時他沒有一絲慌亂,中劍身亡時他沒有丁點后悔。趙氏能結交這等君子,也不枉一死了。
再說說程嬰。只能說這是命運的捉弄,竟把他這個局外人安置在那個糾結的場景。他試圖不介入,卻被莊姬一句“先生,你的藥箱忘了”逼上刀山。之后便是一連串的變故。嬰兒誤換,開口難言;性命要挾,不得不招;骨肉夭亡,發妻被殺……他還能怎樣樣呢?他活下去的支撐怕是僅有莫大的仇恨與韓厥的對飲了吧。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情節的法展,隨著程勃的長大,事情的變換遠不如他所料。勃兒漸漸疏遠他,為難他,不信任他,而當他不得不揭開十五年前的血腥畫卷時,怕是都早已模糊不清了吧……
往事如風,如煙,散了就什么都沒有了。仇恨只會釀造血與淚的杯具,而不會帶來絲毫快感。世界上最失敗的事莫過于讓一個一無所知的孩子去背負仇恨。“孩子是無辜的”,韓厥的話是對的。
然而韓厥的人生軌跡為禍打亂。這怨不得別人,更怨不得他自我。“換了我我也會這么做”,屠岸賈如是說。可見人性往往是相同的。亦即是說,在應對同一件事情時,我們的做法往往一樣,只是我們各自在扮演自我的主角,邂逅與經歷不一樣而已。
公孫杵臼用生命闡明了什么叫交情;
莊姬夫人用生命闡明了生命是母愛;
貼身護衛用生命闡明了生命叫忠誠;
程嬰本人的死卻充滿了無奈,矛盾,糾結。
屠岸賈也絕不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武功蓋世,用兵如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也可是是命運撥下的一顆棋子。他本能夠不愛,卻選擇了愛;他本能夠不救,卻選擇了救;他本能夠不死,卻選擇了死……
人世間就是這樣,紛繁復雜,難以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