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我看來,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傳播的正能量,期望能讓“迷途”的黨員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堅定使命,也期望我們的黨員干部能夠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腳踏實地、多一份求真務實、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精選篇1
一個國就如同一個家,家里有事情做家長的是最難過的,而國家的領導就如同一個家的家長,哪里發生問題或者底下欺上瞞下不匯報,這是家長最悲痛的事情。看完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不禁感慨,在那個時代,國家經濟陷于危難之中,雖然公社主任郭鳳林不愿年事已高的總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實情景,為老百姓過得不好而感到難過,采取欺上瞞下、層層弄虛作假的態度來瞞著總理調研,出發點也許是善意的,但卻嚴重影響中央了解實情,對地方政策做出正確確定。
由此延伸,在進入我們和平年代,作為基層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應當在把工作做實、做真,讓上級領導部門真正了解基層、真正感受到群眾的需要,進而方便制定政策,為百姓辦實事,體現“找差距、抓落實”,一切先從“真”開始。
周總理在調研中,深入群眾,把百姓的苦看在眼里、把百姓的樂當成自我的歡樂,崇高的投入到共產主義事業中去,其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和體察民情的恭謙禮讓也是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黨務工作者去學習的。作為基層,在應對老百姓上門辦事、尋求服務時,我們是否首先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接待來訪群眾,而不是敷衍了事。
在在接待后將百姓的訴求真正貫徹到實處,而不是草草結束,遇到真正難以解決的事情時,也不推托,而是協助居民去找相關部門協商溝通,真心實意的為民辦實事。誠然,基層工作很繁瑣、很難辦,每一天應對形形色色的居民與各種臺賬、學習資料,但把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讓別人滿意一件,確實是我們應當做到的事情。期望有越來越多的基層工作者,能夠真心的熱愛本職工作,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說純粹奉獻這么柏拉圖式精神崇高,只要做好“愛崗敬業”我想老百姓們就會對我們豎起大拇指,對我們稱贊說好了。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精選篇2
“公而為民,官而不顯”“勤政為民,廉潔為政”是周總理令人最深刻的個人寫照。做人民的勤務員,心中要始終有人民。新中國成立后,周總理的衣服上時刻緊扣著一枚“為人民服務”的胸章,也始終在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看紀實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被他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深情、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所折服,知群眾所難,解群眾所憂。
他對自我工作的定位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勤務員”,一名能夠為百姓做點實事的黨的普通干部。在伯延公社的四個晝夜,主動融入到群眾中去,與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同甘苦,不搞特殊化,注重工作方式,實事求是重調研,時刻把群眾的酸與苦記在心中,殫精竭慮,苦撐危局,扎實穩步推進工作不斷前進!
一個真正的人民“勤務員”,必定是時時刻刻想著人民,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這就是周總理交給我們后輩們最寶貴的財富!加入組織部大家庭半月余,一向在努力的融入到組工工作中來,以前對組織人才工作的概念是模糊的,只依稀記得旁人都在吐槽“組織部苦”“組織部加班多”“組織部……”真正接觸后才發現這是因為組織部的工作太重要了,工作太繁雜了,一環扣一環,幾乎能夠用“牽一發都動全身”來形容。要立足崗位,調整好自我的工作節奏,擺正心態,主動進取融入到人才科的工作中去,不懂的多請教,不了解的多看材料,勤總結,多思考,不斷錘煉工作敏銳度,努力把好事辦好,做一個本本分分、勤勤勉勉的黨員、“勤務員”。
有時總在想,為什么人民群眾對于周總理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摯和虔誠?是否可簡而言之,是因為周總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一向在教育著我們。家風相連匯民風,民風相融立國風。多期望周總理能看到今日中國的崛起,多期望周總理能看一眼現代社會的繁華,多期望能告訴周總理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愿!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精選篇3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為人民所敬愛的周總理深入革命老區伯延了解民情,從公社主任安排的虛假場面里明察秋毫,覺察到浮夸之風的嚴重。于是他不要當地干部陪同,到群眾中訪貧問苦,和群眾交朋友,苦口婆心、身體力行,最終讓群眾坦誠直言、道出實情。周總理堅定、沉穩、睿智、謙和的氣質和博大、悲憫的情懷,正是他高尚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
領導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種非權力影響力,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卻往往勝于權力的影響力。時常聽到一些干部講,此刻人難管、兵難帶,要求提了很多,道理講了不少,效果卻不佳。還有人反映一些領導說話不硬氣、糾風沒底氣、部屬不服氣。原因何在?多與自身人格魅力不夠有關。靠權力發號施令,能夠使人服從,但未必能使人服氣。
古人說:“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領導者的人格魅力本身不是道理,往往勝于空講道理;不是規范,往往勝于硬性要求;不是命令,往往能讓人不令而行。人格連著事業,也連著人心。領導者的人格魅力,隨時隨地都在感染和影響著周圍的人。領導干部到群眾中去,能不能交人交心,聽到真話、摸到實情,關鍵看能否充分發揮人格魅力的“橋梁紐帶”作用。要帶著感情主動與官兵溝通,多說基層官兵的語言,多參加基層的活動,多聽聽官兵的心里話甚至牢騷話,切實把官兵當“家人”、把官兵反映的問題當成自我的事對待,著力解決與官兵利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僅有這樣,才能拉近與官兵的距離,更好地團結和凝聚廣大官兵。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人格魅力等不來、要不來,只能來自長期的修養、嚴格的自律、高尚的追求。領導干部的高尚人格,體此刻勤政廉政、公而忘私上,也體此刻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生活情趣上;體此刻日常的真情感人、真誠為人、幫困助人上,也體此刻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謙謙君子之風上。境界的高度決定人格魅力的大小,人格的完善僅有起點沒有終點。領導干部應在“立言”和“立行”的高度統一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體力行,鑄造貼合時代要求的健康高尚人格,以此來贏得官兵信任和發自內心的擁護支持。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精選篇4
看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令人不禁深思,災荒時期人民餓得頭暈眼花,為什么還能體諒國家的困難?是什么動力讓垂暮之年的老奶奶賣了壽棺,只為讓總理吃上一口自我親手做的抻面?究其原因,正是周總理所說的“大食堂解散還是保留,人民群眾說了算。”正是這“讓人民群眾說了算”的承諾和履行,才讓人民群眾如此的堅定的擁護共產黨。
觀后,我們不僅僅感動于周總理彎腰給汪教師穿鞋;雷雨天給搶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而讓所有人感觸最深的應當是周總理說的那句“讓人民群眾說了算”。為何讓群眾說了算?片中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仆,我們為了群眾,我們依靠群眾。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正是周總理的肺腑之言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吐出了心聲。
細想一下,我國能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半封建地國家,變成世界東方的巨人;能從一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東亞病夫之國,變成56個民族大團結的統一大中華;能從一個飽受外國列強任意欺凌半殖民地的貧困之邦。變成備受世界尊重和信任的偉大民族;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黨堅持讓人們群眾說了算。忘記了這個真理,我們黨就不會有億萬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我們就不能走出貧窮落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常說為人民群眾說了算,那就應先弄清楚新形勢下怎樣讓人民群眾說了說。首先請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有最大的參與權。讓群眾充分參與決策、實施和評議的全過程。我們從"工作請群眾監督",期望經過群眾的監督和評議,來了解群眾對我們的工作的滿意度。到之后,"做群眾工作"就要"為群眾工作",也就是"決策請群眾參與"。其次堅持群眾路線,讓人民群眾有最大的發言權。千條線,萬條線,最重要就是群眾路線。
我們要走群路線,就是要讓老百姓說心里話,讓他們打開話匣子。往往有個別領導干部對群眾反映的話會采取壓制或不予理睬的態度。這使得很多人感覺到“說真話的成本遠遠大于收益”,只好緘默不語。所以領導干部對群眾的意見要認真對待,進取反饋,保障群眾的權利,勿挫傷群眾真話的勇氣。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黨員觀后感精選篇5
我單位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全體人員觀看電影故事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電影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愈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里,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這段史實沒有大事件,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沖突,然而,創作者們深入到伯延,實地了解到周總理在伯延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受到老百姓對總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創作的靈感和熱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群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
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景……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于群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導演和演員把握住周總理堅定、沉穩、睿智、謙和的氣質與博大、悲憫的胸懷,準確挖掘其精神特質。一場沖毀白薯秧的暴雨后,周總理一人坐在房門口,那沉思的神態,深邃的目光,把總理應對人民疾苦時的沉重、焦慮又愧疚的內心展露得淋漓盡致。影片重復出現深夜總理在伏案研究材料、書寫報告的靜態畫面——此刻
無聲勝有聲——凸現出他憂國憂民,不辭辛勞,肩擔歷史重負的精神力量。一位親民為民,共產黨領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周恩來在伯延的四個晝夜涵蓋了他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別周總理的熱烈場面將影片推向高潮,一雙雙手緊緊地握別,一張張滿含熱淚的臉……人民和總理間親厚的情誼在那里凸顯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結尾定格出周總理雙目凝視、深思的神態。以警語式的畫面告誡人們,告誡干部:中國共產黨永遠不能忘記人民,永遠要為人民執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歷史的記憶映照現實,傳遞出強烈的時代精神。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群關系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黨群關系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
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樸和真摯,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也學習到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經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景,廣大黨員干部僅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