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1000字
《盜夢空間》這部電影講述了柯布和他的團隊,穿梭于各個夢境盜取別人的機密、財富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1
只有到達這種“失神顏真赤苦悶”般搜腸刮肚思索的境地,你才能夠說你是真正地融入了《盜夢空間》的世界;相信我,只要你還有一點點好奇心,你都會不由自主地一頭栽進去的,問題是你會在什么時候選取放下——或者說——“懂得”放下。
因為,對于電影的全面欣賞,要求我們既能“融進去”,還能“跳出來”,適當的“難得糊涂”是值得鼓勵的。況且,如果諾蘭僅僅是滿足于設置迷宮來困住觀眾,那本片還是脫不了機巧的嫌疑,電影也會顯得過于注重形式與結構而缺乏豐滿的感覺。《盜夢空間》在情節細節上帶給的,的確是個能夠令人沉迷的結構;但正因為如此,它也相當于故意設置了一種全盤把握的障礙:它讓你執著于將巔峰的“99”變成完滿的“100”,不少影迷將超多的精力花在對結尾的完美解釋上,以為是在追尋某個經常“雄軀巨震”的老師所提的“逝去的一”;其實,過分執著,也可能因為那個“一”而變得“一葉障目”。所謂“逝去的一”的終極奧義,就在“逝去”二字:你得感悟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正因為留有“1”這個口子,才有無限想象空間;這種創造無限想象空間的思維本身,才是那“逝去的一”。
按照這種思路,在適當的時候,不妨跳出諾蘭構造的電影資料,將電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你會體會到諾蘭以往沒有表現出來、或者沒有表現如此充分的元素——情感。更為關鍵的是,他讓你無論怎樣構建自我對劇情邏輯的解釋,都會發現無法繞開感情這個核心。大致說來,片中有三種愛,一種奠定了整個過程的經驗前提(沒有這個,“種夢行動”之多重夢境的設定就無法完成,同時過程也不會變的如此復雜與緊張),另一種則是促成種夢行動得以發生的動機,還有一種,則是完成行動所能利用的最佳心理邏輯;單單是看似作為利用道具展現第三種情感,其曲折與細膩的程度,也令人既拍案叫絕又心有戚戚焉。
而且,當你發現繞來繞去,始終都得繞回男主角的內心隱痛時,你也會逐漸體會到片中的他為什么無法釋懷的心境,這時候,你才會意識到,電影在劇情結構上的超復雜細致設定,還不止是讓電影顯得很吸引人這么膚淺,而是在創造一種與表現資料“同質化”的體驗:你能夠解不開紛繁復雜的線索,但你會更加認同影片的情感主線;在適當的時候,你或者因為找到了自圓其說的解釋而釋然;或者因為領悟到所有這一切都但是是因為那段難舍的愛而感動,至于這種愛引起的是怎樣的行動過程,對你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或者,你兩種體驗都能感受到,你能夠清晰地分辨它們但你可能不愿意那樣做,因為在資料、形式、風格與結構上能如此完美融合的感覺,是一個影迷夢寐以求的終極體驗。是的,《盜夢空間》的情感核心,畢竟不像“心靈雞湯”類影片那樣容易把握,它需要你在欣賞編導玩弄觀眾預期的過程中去體會隱含的好處。一部分觀眾,可能喜歡直擊人心的東東,不太愿意要經歷一番曲折琢磨之后才能有所觸動。可我個人認為,歷經頭腦風暴的情感,才是真正縈繞纏綿的。因為你想過,辨別過,才能篩選到真正有價值的。
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3
如果理性化的夢境設定只是單純貼合劇情需要,那本片最多只是從一個不一樣方向重復《黑客帝國》等先驅走過的路;然而,當你真的有興趣認真去體會諾蘭哥哥設定的夢境世界時,你會異常驚訝地發現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設定”之類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學邏輯為依據、全面貼合日常夢境特征的電影:你我所有在夢中有過的體驗,諾蘭在本片中都以一種絕對真實的影像與邏輯展現出來,好像你自我就在夢中似的。這種夢,不是你事后回憶起來覺得光怪陸離的那種夢,而是一種讓你身在其中、無法辨別現實與夢境的真切“入夢體驗”。當然,這一切都有個前提,就是你務必是CQ(CuriosityQuotient)較高的、總愛好奇幻想的童鞋。如果你沒有一點探索精神,只是被動地理解表層物理光影,那你會失去欣賞本片99%的樂趣。因為,正如偉大領袖“阿金特史密斯”(AgentSmith)教導偶們的:一切事物的好處,在于目的(purpose);在《盜夢空間》那個看似機械的夢境設定背后,只有當你開始針對一個個小細節開始自問“為什么”的時候,你才可能開始意識到影片中原先還有如此多精妙好玩的細節設定(how/what/when),你的大腦會敏捷地捕捉到一個、兩個火花,然后火花開始不斷迸現、越來越多、越來越快,你越想搞清楚
他們,就有越多的新問題蹦出來、以至于腦內存負荷過重崩壞生煙……但是,片刻之后你又抵受不住誘惑開始繼續沉浸類似“尋寶”般的精神游戲,因為你明白,諾蘭哥哥十年磨一劍,絕不會就如此把你晾在半空的,必須有個完全的解決方案能夠連起所有的線索……本片強大而富含內在邏輯的細節設定,會像黑洞一樣吸引觀眾。正是這種乍看不起眼、細想無窮盡的東東,像絕頂高手聚氣成線而化成的無形粘絲一樣、在你不知不覺中織就一個迷宮將你包圍,偏偏你自我還樂在其中,一邊歇斯底里地尋找出路,一邊還狂呼過癮……如此說來,諾蘭不止是在電影中講述inception的概念與過程,還等于是從夢境探幽的角度、在觀眾的頭腦里來了個inception:他讓你自我有主動的意愿去圓滿這個故事。
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3
電影《盜夢空間》一部影迷一定不要錯過的電影,就像帝國雜志說的,這部影片就像是《黑客帝國》加上《紐約提喻法》,反物理學的探討、精彩的動作場面、具有沖擊力的情感、以及萊昂納多令人吃驚的表演,都讓人沉迷不已,這是諾蘭電影的一個全新領域。強烈推薦電影《盜夢空間》。
片中最喜歡的角色是forger eames,他在生活中和夢里都是forger。
首先在非洲,他在賭桌上明明輸了,卻到窗口用一堆chips換錢,cobb站一邊說,你還是不會拼寫啊。第一遍我沒看懂,第二遍才想通,這些chips其實是eames自己造的,cobb發現了chip上的拼寫錯誤,才得此結論。
然后到夢里,eames在第一層,也就是綁架fischer那里,變身為他的godfather mr brownings,假裝被拷打威脅,然后套fischer的話。為此他之前還接近brownings大叔學習他的性格。到了第二層,那老頭就不是eames了,是fischer潛意識的投影。但在賓館層的酒吧里,eames變身金發女郎和fischer搭訕,并把在第一層套出的數字作為電話留給他,使得fischer更相信cobb給他灌輸的理論。
inception計劃設計得十分精妙。
第一層的綁架,目的似乎是為了那個combination,但其實是implant那個forger設計的safe的idea,safe里藏著fischer心里最隱私的部分。這層還發現fischer受過反盜訓練,所以投射出一個army保護他的潛意識不被盜取。父親臨終的話和6位數字到手,進入下一層。
第二層cobb通過提醒fischer這是他的夢,而自己是他的投射,為了保護潛意識不被盜取,來獲取他的信任,同時誤導他的記憶。fischer信了,第一層里被套出的數字528和491,投射成夢中賓館的上下兩個房間號,同時還投射出堅持他繼承父業的godfather browning大叔,并在房間里發生對話,其實這是fischer一個人內心的掙扎,在cobb的挑撥下他已經開始動搖了,并因此同意cobb的提議進入browning的夢里,事實上進入的并不是大叔的夢。
第三層雪域堡壘藏有fischer隱藏內心秘密的safe,所以警戒特別森嚴。safe里面是臨終的父親,說的話是eames在第一層變成browning套出的。用combination打開保險箱,里面的風車也是在第一層偷到的fischer的皮夾子里父子合照里的。第一層kick后fischer和eames變身的browning游到岸上,fischer說他終于明白,父親不希望他成為和自己一樣的人,這正是之前eames他們開會設計好的需要implant的小idea,inception順利完成。
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4
新學期的第一個周末,剛好《盜夢空間》上映,我約上三兩同學,一同去購物公園的五星電影院搶險觀看。
不愧是熱門電影,來看《盜夢空間》的人還真多。我們排隊買票之后,趕緊進入放映廳,等待開映。
終于,電影開始了……
故事在一個一個“扣”的揭開中展開,整個電影劇情在親情、愛情、和驚險刺激的場面中深入,在萊昂納多重回現實中結束。
若觀看了這個電影后,不禁被導演諾蘭的敘事方式和創意手法所折服,故事在夢境和現實中不斷交錯,故事情節盤根錯節,讓我看了不禁拍案叫絕。
影片中的主人公似乎是迷失在現實與夢境中,已經完全模糊了,分不清現實還是夢境。由此,我聯想到了我自己。
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夢想成為一名作家,我只喜歡語文、政治、歷史,而不喜歡理科。我文科成績很好而理科成績一塌糊涂。
但是現實是,我必須通過中考才能上高中、通過高考才能上大學,上了大學才能更好的實現我的夢想。而以我蹩腳的理科成績,很難上到好的高中,也就很難上到很好的大學了。
我一直處在糾結中。看看了《盜夢空間》,經過深思熟慮,我明白了現實與夢想的區別,我必須處理好我現在的顯示問題,我必須把理科學好,考上好高中、才能繼續我的夢想。
《盜夢空間》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我很喜歡。
盜夢空間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5
費里尼說:“夢是唯一的現實。”在我看來,這句話是繼弗洛依德寫下“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之后對藝術(電影)與夢境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強調。當人們置身于電影院,放映廳的燈光暗淡下去,觀眾就仿佛閉上眼睛進入睡眠,同時也投入到銀幕上呈現的夢境之中。如果把電影視為某種夢的觀點在美學上不那么貼切的話,以電影這一媒介去呈現人們的夢境世界則是許多導演們熱衷于嘗試的資料。費里尼的杰作《八部半》正是以超多超現實的夢境表現它的主人公當下所處的現實,電影中的夢境資料成為比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對象。在這一“電影—夢境—現實”的譜系上能夠列出許多大師的杰作:黑澤明的《夢》、伯格曼的《野草莓》、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并不處于這一譜系之上。這樣評價并非為了抬高那些大師而貶低諾蘭,諾蘭在這部電影中呈現的夢境世界與那些電影是如此不一樣,以至于它們之間幾乎缺乏可比性。在費里尼、伯格曼等人看來,夢是超現實的語言,“夢是唯一的現實”的原因在于超現實比現實更為真實。而在《盜夢空間》中,夢就是現實,它甚至比現實更貼合邏輯,更遵守現實世界的原則,它也許能夠透過“夢中夢中夢……”的方式變得無限復雜,但這種復雜與人們在玩益智游戲或者穿越一個迷宮時所遇到的復雜并無不一樣,而人們在夢境中追尋的東西與在清醒時忙碌追逐之物也并無不一樣。于是,夢在那里變得乏味起來,盡管電影本身并不乏味。
諾蘭的“夢”完全不具浪漫色彩,它是現實功利場所的延伸,這一點突出地體此刻電影的英文片名Inception(能夠翻譯為觀念植入)中:夢是出于商業目的把想法植入對方大腦的工具。柯布(列奧納多·迪卡普里奧)是一名“盜夢偵探”,他透過潛入人家的夢境去竊取商業機密。在一次行動失敗之后,柯布投入到對手——商界巨子齊藤手下,他要幫忙齊藤在夢境中把一個觀念植入到競爭對手的潛意識中,使對方解散他的公司。電影的主要情節即圍繞柯布和他的團隊透過精心籌劃、部署去實施這一行動展開。
受過教育的現代觀眾多少會對弗洛依德的釋夢理論、意識與潛意識理論有所耳聞,諾蘭的“盜夢”、“觀念植入”以及對夢境組成部分的安排依靠的正是觀眾對弗洛依德的那點理解,這同他的前輩希區柯克在《愛德華大夫》中對觀眾中普遍存在的偽弗洛伊德主義的利用是一樣的。“盜夢”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首先,你需要一個建筑師,他的任務是在夢中建造出盜夢展開的各種場景,職能有點類似于拍電影時的布景師;之后把盜夢的目標對象和盜夢者透過藥物連接起來,使他們一齊進入建筑師建造的場景中;目標的潛意識會展開防御機制為盜夢者制造各種危險,而盜夢者透過誘騙或者訴諸武力獲取了目標的信息之后任務即告完成,這與現實世界中的商業間諜活動完全相同。在這個“盜夢空間”中會出現各種人的潛意識中殘留的物像和人物,只但是它們的出現規律比弗洛伊德在《釋夢》中解釋的更貼合邏輯一點;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名言“夢是人類對未完成愿望的一種達成”在那里被改寫了:人類真的能夠透過夢達成現實中的愿望。“觀念植入”的過程要復雜一點,同時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混淆也更為明顯。片中的具體方式是使目標費舍意識到自我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是某種誤會,父親深愛著自我,而自我的叔叔兼教父勃朗寧則是野心很大的一個人
影片假定這一明顯的意識資料能夠化為情感因素,進入潛意識,使費舍在醒來之后改變他的決定。至于意識資料究竟是如何進入潛意識的,電影并未真正解釋。電影以夢中夢的方式來表現人的潛意識深度,這已相當具有創意。但是,如果深究下去的話,無論夢境進入幾層,意識終究是意識,不會變成潛意識,這或許也觸及了電影表現潛力的某種邊界:但凡銀幕的資料要為觀眾理解,就務必是意識的,電影不可能表現真正的潛意識。
諾蘭的《盜夢空間》也具有許多類型片的元素。在營造一個依據獨特的原理運作的新奇空間上,本片酷似于《黑客帝國》,但是就創意的新穎和獨特性而言似乎趕不上后者;在具體的情節模式上比較接近于盜竊電影(英語為heistfilm):即表現一群竊賊透過周密的部署和密切的合作展開偷竊行動的電影,比如《十一羅漢》;電影中有火爆動作片的元素:比如邦德式的雪山追逐、槍戰;也有家庭倫理劇的資料:比如柯布和他妻子之間的情感副線。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這些元素或許是必要的,但它們卻談不上出類拔萃。《盜夢空間》最最獨特之處,同時也是諾蘭的拿手好戲之一,是它大型復雜的敘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