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
卓別林始終認為肢體語言的表現才是電影藝術的真正的精髓,而這一理念在現今電影技術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極具指導意義。在卓別林的堅持下《摩登時代》正如傳統無聲電影一樣屏蔽了對白,只留下少許音響和背景人聲,而它也證明,經典不會因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精選篇1
昨晚看的《摩登時代》,至今不能讓我釋懷。最近看電影很多,也被感動過很多次。可只有《摩登時代》,讓我既悲且笑,讓我想把這份感動記錄下來。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自導自演的一部拍于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無聲電影。記得大學時我看過,沒有看完,但對卓別林滑稽的動作很有印象,還特意模仿過他鴨子式的走路。當時歡笑居多。
而昨晚是一個人無聊,特意找的喜劇。想不到看著看著想流淚。電影的時代意義和所表達的譏諷我不想多說,大抵時代不同。我想說的是引起我強烈共鳴的東西,讓我不能釋懷的東西。
電影首先是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小人物。生活如此不易。他機械的上班,木然的被抓到精神病院和警察局。這是小人物的悲劇。還有那個女孩,搶劫超市的工友。都是被現實所逼,為生計所累。每個時代都有底層的人,他們的悲喜如此簡單,他們的表情最后木然。人,要么隨波逐流,要么就此沉溺,要么踩在沉溺人的頭上。
最近總是被感動。我的內心如此敏感。查理和女孩相遇,一起逃亡,開始憧憬自己的家。那個想象的家如此美好,如此豐富,如此細致,卻只是想象。到后來女孩在水邊找到那所破爛的房子。他進門的那句:宛如天堂。瞬間讓我內心崩潰。大概年紀越大,就越想有個家。在一個屬于自己的地方愛和被愛是多么幸福。所以查理后面的努力我完全理解,我要上班,我要工作,我要養家。哪怕再苦再累。
電影這段如此之真實。即使中間再多滑稽,也改變不了它的厚重。再后面他們一起努力,在餐廳差點就能開始美好的生活,社會又讓他們一起逃亡。在最后的路上,查理說:會好起來的。多笑點,你笑起來很美。
如此完美的結局!
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精選篇2
在這部影片中,卓別林演繹了一個衣衫襤褸、窮困落魄的流浪漢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紀20__年代的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跌美國對外面臨著克服全球經濟危機,對內面臨著整治大量工人失業造成的混亂治安的沉重任務。國內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治安混亂,工人大量失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別是美國的下層階級更是難以承受資本家夜以繼日的赤裸裸的剝削。卓別林演的夏洛克就是這樣混亂時代下層小人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廠里不斷加快的傳代式的工作線,最終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出院后經歷了很多事與愿違的事情,使他覺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監獄。
我覺得,他想法設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進監獄的一系列場景設計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這是一個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場景設計啊。可笑的是卓別林那無奈的表情和行為舉止,可悲的是當時可以稱得上是新興強國的美國竟然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本來監獄的開設是為了減少犯罪,穩定社會治安的,現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樣飽受欺壓、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心儀向往的好地方。夏洛克從一個被壓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為要為溫飽而甘愿進監獄的流浪者,這不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嗎?從一個受盡壓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會的黑暗,資本主義的罪惡。而這部電影正是選擇了這樣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來詮釋流浪者的悲哀,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角度雖小,給人的震撼力卻很強。這樣的設計真是一針見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結局并不是悲劇,流浪者夏洛克因為好心在一次次幫助了一位身世可憐的女孩之后贏得了女孩的芳心,結局部分他因為幫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獄,當再次出獄時,他和女主角一起向著遠方走去,留給觀眾兩個弱小卻充滿希望的身影。他雖生在亂世,雖受盡壓迫,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敗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也會氣憤的用他的小拐杖進行還擊,即使最后希望和夢想再次破滅,他還是只要輕輕聳一下瘦弱的肩膀,轉身離去,繼續尋找下一個機遇。在我看來,他這是多么堅強而又充滿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個罪惡的制度下,飽受煎熬。盡管他的眼神里充滿了迷茫,但是他那種不會輕易放棄的精神和毅力,不僅僅激勵了當時的很多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而且更成為感動觀眾,震撼熒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仍會情不自禁的發笑之余,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動。
故事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想像的空間,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后來過得怎么樣?但是看著他們充滿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結局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卓別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漢的形象已經深深的引入觀眾的腦海里,事實證明,卓別林的名字已經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精選篇3
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教師為我們放了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最終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
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危機,是有史以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深刻動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根基,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也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過渡到壟斷階段。《摩登時代》恰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影片開始的鏡頭是一些巨型齒輪,之后便是一個個工人在流水線上重復著屬于自我的那一個動作。主人公夏爾洛也是如此——不斷地在傳送帶上擰螺絲,經過長時光的重復這一動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動喂食機整得死去活來,還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總的看來,影片里的工人已經等同于機器部件,自由幾乎被機器剝奪了,人的健康也被機器毀壞了。
工業禮貌給社會帶來了什么給資本家帶來了更多的財富,給工人帶來了更多的貧困生活。工人的無時不刻不再給社會創造著價值,當然這些價值全被資本家榨取走了。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來解釋一下: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是資本家階級不付任何等價物就占有的價值額的一般形式。資本家榨取的剩余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光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光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光生產的剩余價值。片中主人公所處的時代,還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所以資本家們通常采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工廠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盡可能地減少他們的休息時光,其中發明喂食機來縮短用餐時光這一成產模式又用能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被管理界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員到達共同富裕的基礎,要到達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為了追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講:“我雇你們來是為了用你們的體力和操縱機器的潛力。至于用頭腦,我們另外雇了人。”顯然他把工人等同于機器,忽視人性。人在有生產力的同時也有主動性。資本家在久而久之地執行這一管理理念時,與工人的積怨則會越來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罷工,工人運動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寫照。
影片中有幾個完美的夢想:夏爾洛的進監獄的夢,伊莎貝爾的“小天堂”夢……監獄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個少女渴望的歸宿。可見當經濟危機到來時,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是這么的悲慘。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一事實,工人農民無力購買商品,這又是一事實。資本家就不能降低產品價格來“救濟”貧困的人嗎我就應多問了,資本家的寧可銷毀食品等商品來限制商品數量從而持續價格不變,甚至還想將商品價格提高。這對矛盾似乎在資本主義世界里永遠都會存在。
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勵,攜手微笑地向前走去,這似乎給影片畫上了一個完滿的結局,但他們會走向哪里那里的生活又會是怎樣他們仍然不知,這一切還只是個未知數……
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精選篇4
《摩登時代——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它讓我們在笑聲中體會出來。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讓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就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被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干活…… 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時間,幫資本家獲得更多利潤罷了。
在影片開始時,首先是有一群羊走過,緊接著就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很接近,讓我產生一種啞然失笑的感覺。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這么的機械受社會控制著,而查理正是這群人中的一個。
影片中還通過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暗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饑餓所困擾。卓別林扮演流浪漢那時就希望永遠都關在監獄里,無憂無慮,就不用為了找工作養活自己而感到煩惱。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饑而痛苦。就如與卓別林一起流浪的女孩,在那現實社會,只能靠偷東西吃來養活家里的兄弟姐妹,最后,卻弄到無家可歸。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摩登時代》讓我們在笑聲中感受到當時農民工被資本家的欺壓,擔任了機械的工作,我永遠都忘不了主人公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里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眼里充滿的只有迷茫。這就是摩登時代。
電影卓別林摩登時代觀后感精選篇5
一部名叫《小時代》的電影在人人都背負負能量的大時代背景下引發了無限的爭論,在當下這個時代每個人人都必須要應對殘酷的現實,我們腦海里的那種夢幻生活似乎成了支撐我們不斷前行的惟一動力。電影《摩登年代》夢幻般的出此刻眼前,殘酷現實下小人物無奈掙扎,最終被一種魔幻般的力量救贖。
自從寧浩的“瘋狂”系列收獲了瘋狂的票房后,華人電影圈看到了黑色幽默的力量。只可惜其后的追隨者都未能把握住黑色幽默的精髓,模仿得不倫不類,不僅僅票房難以再現奇跡,更是成為了爛片的重災區。徐崢是個對喜劇有深刻認識的人。在喜劇片毫無起色的黯淡時光里,僅有他主演的幾部作品《夜店》、《人在囧途》和《搞定岳父大人》還算得上是值得一看。于是乎,他自導自演的《泰囧》爆了。大家最終再次見識到了優秀喜劇的力量。他主演的新作《摩登年代》備受關注,就在于我們從中看到了徐崢所堅持的那種喜劇----以濃濃的情感做依托,以荒誕的生活際遇出笑點,以實現苦中作樂的堅持為魔法。
《摩登年代》中有喜劇、感情、勵志等眾多原因,但筆者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親情電影。魔術混混歐大衛作為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被魔幻般的親情所救贖,最終收獲到了感情和人生。
好的電影得來源于生活,似乎是所有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甚至還為其發明了“接地氣”這樣一個稱謂。可是由于電影圈此刻熱錢多,很多人圖得也變成了來錢快。基于生活搞創作這種耗時間的事兒,遠不如山寨和模仿來得利落。徐崢近幾年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讓觀眾看得舒服,便在于它們往往更貼近觀眾的生活狀態。他參與的喜劇段子都不依靠于演員的出丑賣傻,而是讓他們在生活中跌入兩難之境,或面臨未曾想過的巨大落差。《摩登年代》中徐崢飾演的騙子魔術師既不丑也不傻,卻依然在被女兒刁難時萌得可愛。00后小鬼靈精張子楓飾演的女兒,雖然咄咄逼人的時候有些不給人活路,可是腦筋轉動賊快的她總能做出驚人之舉,讓觀眾用輕揚起來的嘴角對其表示佩服。
其實《摩登年代》里的這個年代一點兒也不喜劇。這是我們此刻處在的時代,具備十分殘酷的現實。富人往往不具備與其財產相匹配的素質,窮人往往得不到證明自我本領的機會。已經把一部分人踩在腳下的人一抬頭便會發現,自我依然被巨人玩弄著;已經破罐子破摔的Loser一低頭竟然發現,自我還被更加弱小的人依靠和信任著。那些并不心存害人之心的好人,也常常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大發雷霆,以至于傷害到與自我最近的身邊人。然而《摩登年代》告訴我們,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中,依然存在著令一切歡樂起來的魔法。并且,僅有心底最純凈的人,才會相信并看見這個魔法的施展。
喜劇再搞笑,也必須要有情感作為地基。沒有情感的喜劇,就只剩下了鬧騰。《摩登年代》不是瘋癲喜劇,而是情感喜劇。徐崢和張子楓這對兒“大叔+蘿莉”,繼承了這一經典模式的情感可塑性,在影片的后半段,用細膩的對手戲,把親情主題做出了厚度。這一招以柔勝剛,讓《摩登時代》的格調精致起來。觀眾會看到自我所生活的殘酷現實,原先能夠被這對兒父女,以這樣一種魔法,變得歡樂起來。
在影片的后結尾部分,歐大衛為了圓女兒一個夢,在女兒生日那天邀請福利院的小朋友一同見證自我真的是一位大魔法師,表演自然成功了。當大家還沉浸在喜悅之中時,大BOSS魏總卻帶著黑幫沖入現場,將歐大衛硬生生塞入水箱。那位冒牌魔術大師歐大衛,在水里掙扎的速度越來越慢,在場的小朋友顯然不明白危機。在魏總歇斯底里地歡呼中,歐大衛在水中沒有了呼吸。故事眼看要成為杯具,就在這時,逆轉發生了……在看到這部分時,同場看片的一位8,9歲的小男孩流著眼淚一頭扎進了媽媽的懷里。
《摩登時代》里,融入了你腦海中所有的魔幻元素,深水逃生、星空蕩漾術、百變錢幣術、大變活人術,還有魔術師的大沿帽、煙霧、濃重眼影。一位新人導演,能將影片與西方魔術師題材在本土化改造中能打磨的這般自然,實屬不易。這一方面得益于徐錚的表演,這種骨子善良有點兒小壞的主角他信手拈來。從人在囧途,夜店,拜見岳父大人,泰囧一路走來,徐錚簡直就是內地草根喜劇的代言人,電影中的江湖騙子這個主角對他來說駕輕就熟,十分自然。影片中的小女孩的演技也為該片加分不少,她與徐錚的多場對戲不落下風,讓觀者笑中帶淚。
該片的種種情節設置展現了導演的深厚駕馭劇本的功底,配之以優美的場景,讓片子確實顯得很摩登,這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片名,確實有點兒向默片喜劇大師卓別林致敬的味道。片子之所以定名“摩登年代”,其實是在揭示當今時尚都市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大夢想和無奈的生活狀態,讓觀眾在戲劇化的沖突中感受到心靈的洗禮。
電影《摩登年代》講述了一個并不完美的成人童話,影片以一個落魄的中年男人與陌生女孩之間看似荒誕的故事展開,從陌生人到至親,滑稽的情節卻包含了無盡的親情。其實這部電影更適合成年觀眾觀看,它給你展示殘酷現實的同時又給你夢幻的過程與結局,在一個人人背負負能量的大時代背景下,還有什么比夢幻更完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