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征,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征,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電影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精選篇1)
一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個也不能少》的影片。雖然影片沒有歐美大片那樣惹人看,但它卻有另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撼著觀眾--那就是責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鄉村民辦小學教師魏敏芝到水泉小學代課,學校里只有28名學生,她的責任就是在她代課期間保證28名學生都能上學。在她任教過程中,有兩名學生由于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而退學到城里打工。魏老師憑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學的兩名學生。經歷了千辛萬苦:徒步走到城里,四處尋找,張貼尋人啟事未有結果后,終于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失學的學生,并由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想,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鼓舞著她。記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高老師在去省城辦事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托,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前留下了這樣一席話:“這里的28名學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來前,一個也不能少!”魏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托,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淚下的情節里。我為一名年齡幾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課老師為了找回輟學學生歷經千辛萬苦的強烈責任心所感動;為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貧困山區小學兢兢業業教學數十載的敬業精神作感動;
為28名貧窮山區小學生在四面漏風的艱苦學習條件下依然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為幫助代課老師回找輟學孩子的社會眾多好心人所感動。回想我們生活學習在舒適的環境中,有茅老師等這樣一批耐心負責的好老師教我們,可我們卻不能充分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機會時,我的視線已被淚水模糊 …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精選篇2)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 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精選篇3)
由張藝謀導演,真人演自我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未公映之前,已被新聞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這是張導電影歷來注重的操作手段:廣告效應。
全部采用非職業演員拍攝電影的人也僅有張藝謀才敢這樣做,張在追求電影的真實自然方面,可說是獨秀一枝,開創影視文化的歷史先河。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是張導演一貫的藝術風格,也能夠說,這正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魅力所在。
《一個都不能少》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貧困鄉村的村辦小學教師高教師因老家母親生病而要請一個月的假,只得將日愈學生失學的班級交給一位小學剛畢業的代課教師魏敏芝看管。為了50元這在貧困山區的人看來是一筆不少的數目的代課金,魏教師接管了這批二十余人的小學教師之職,高教師臨行之前,反復叮囑她,不能讓學生失學,回來時一個都不能少。
魏教師剛開始采取不聞不問,只把學生關在教室里的辦法對待學生。當學生在教室里不好好學習,吵鬧時推翻了講臺,踩碎了珍貴的粉筆學生質問她“你是教師,為什么不管”時,魏教師最終意識到應當履行一位教師的職責。于是在學生念完記述踩碎粉筆的日記中受到觸動,開始真正管起學生的紀律來。那名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慧科被魏教師糾出來,并讓他當面向同學認錯的片段,表現了一位教師的公正何職責。
接下去發生的故事是省里來校選拔體育苗子,為了完成高教師交代的任務,魏教師始終阻止他們要將班上跑得最快的學生帶走。然后圍繞為了追回輟學出外打工的那名叫張慧科的學生的故事,展開了一系列尋找活動:為籌集路費讓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演算并發動學生們到磚廠搬磚頭掙錢;在火車站尋人,書寫“尋人啟事”,廣播找人,甚至到電視臺找臺長等了一整天,露宿街頭的場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貧困山村的小女孩身上那種執著、機敏和毅力,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盡心盡職的形象讓觀眾肅然起敬。導演經過這個故事引導大家思考一個社會問題:讓社會都來關心失學兒童。
導演在這一幕毫無矯揉造作的自然樸實的畫面中滲透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職責感,讓大家看到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讓我們從一個導演身上看到了一種社會職責心,同時也讓廣大喜愛張導風格的觀眾再次看到這位被譽為第5代導演的代表與眾不一樣的創造想象力。
能夠說,這是部宣揚拯救失學兒童的最具影響的公益廣告片,導演的本意是為為社會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讓觀眾能在欣賞之余產生一種社會職責感的共鳴。
不管此片在公映之后能否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我私下覺得中國有這么一位具社會洞察力和良知的好導演,在當今人們都忙著追逐名利的社會是相當不容易的。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不是沒有前途,其實潛力還是很廣闊的,關鍵就看一個從事文藝的人能否用自我的眼睛去看、去思考、去深入發掘社會的各種方面,這樣拍出的電影才會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精選篇4)
看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贊嘆“多好的一位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課教師魏敏芝僅僅13歲,小學剛畢業,當時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告訴她:全班28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也不能少”!
內因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敏芝帶來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縣里選拔明新紅為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第二次張家慧因家庭貧寒,突然離校進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子,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么辦?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個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得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著,她到長途車站,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車尋人啟事,又進電視臺……
魏敏芝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勵著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實黨的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膽忠心。
我今年也是15歲了,我也要長大,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親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為祖國做貢獻!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學生觀后感(精選篇5)
《一個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過,這次在學校里算是復習了。一個真實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實魏敏芝踏上講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為她有多么熱愛教育,一個剛小學畢業的學生,稚嫩的面孔,應當來說,還談不上什么遠大夢想、高尚情操。一向以來,水泉小學僅有一位教師,那就是高教師,但高教師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須得離開學校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的課必須得有人站崗,于是,村長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就成了魏敏芝走進教室的“動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危房,墻壁千瘡百孔。那也是一所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學校,旗桿用一根彎曲的木桿代替,講桌僅有三條腿,粉筆的使用精確到每一天一根,沒有鈴,只能根據太陽光在燈繩上留下的影子來確定上課和放學。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課文,當然還有負責幾個住讀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始終沒看到兌現,村長說找高教師要去,高教師說找村長要去。但高教師離開前在拖拉機上說了一句“如果村長不要,我給”,前提條件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當然在之后魏敏芝的表現中,她的所作所為,已經超越了這五十塊錢。對張會科的不斷尋找過程,其中所受的艱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幫忙,僅有她自我才能夠體會。把張會科帶回了水泉小學,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師的囑托,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雖然還是少了一個被體校帶走的特長學生。
從這部影片中看到,其實很多人從事某一件事情,當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個陰差陽錯的開頭,就將自我帶入某個領域。在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里,有的人想方設法地掙脫,結果有兩種,一是最終在另一個領域里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掙脫后仍然碌碌無為;另外那些既然暫時不能掙脫的人,也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終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從此扎根于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后也成了一番成就。
于是想到,開頭其實并不重要,起點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始后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應對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