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錢學森觀后感心得
挺喜歡片子把紀錄片和影片混合在一起的這種手法的,看著很舒服。今天終于看到翹首以待了很久的《錢學森》真的很高興。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錢學森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電影錢學森觀后感心得(精選篇1)
今日我觀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錢學森有著“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的很多美稱,這些背后不僅僅有著他自我的努力奮進,更有著祖國這個強大后盾的支持。
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后,克服了美國的重重阻撓,在祖國的幫忙下,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科研條件,回到祖國的懷抱。
那個時代的中國,航天事業還沒有起步,全靠別的國家幫忙,錢學森決心研制出中國自我的導彈,建立中國自我的航天事業。他看到國家沒有專業人才,就親自為大家講解專業知識,因為大家的知識底子太薄,他就孜孜不倦一遍又一遍的講解,大學在他的帶領下刻苦的學習,都取得了很大提高。導彈的研制有了進展,可是國家現有的工廠卻制造不出需要的零件,錢學森苦思冥想,利用現有的制造條件,調整方案,解決了這個難題。
那個時候,國家正在經歷自然災害,人民的生活十分艱苦,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情景下,國家卻集合了全國的力量支持錢學森的導彈研制和實驗工作。錢學森帶領他的隊伍來到大漠荒原,開辟土地建立了導彈基地。在那里,每一個人都貢獻著自我的力量。士兵們,在風沙中建設基地、保衛安全;氣象專家用他們的知識確保發射時天氣情景良好;負責發射監測的技術人員,在地堡中冒著生命危險保證導彈順利上天。最終,第一顆導彈、第一顆原子彈都實驗成功了。
這不僅僅是錢學森實驗出來的導彈,還有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團結一致,勇往直前,不懼險換來的呀。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中國最終有了自我的原子彈,有了自我的航天事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呀,不管在多么艱苦的地方,不管多么艱難的條件,每個人都一齊堅持,一齊努力,一齊向著一個目標總能成功。錢學森是偉大的,和他一齊并肩戰斗的人是偉大的,我們的中國更加偉大。
電影錢學森觀后感心得(精選篇2)
周六上午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錢學森》,我實在感慨萬分。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放棄在美國的優厚生活待遇,沖破美國當局層層阻撓,返回祖國,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錢學森,我國當代杰出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曾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其身價被美國稱為“一個錢學森,能頂海、陸、空軍五個師”。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毅然踏上回歸祖國的道路呢?通過看電影,我從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錢學森胸懷祖國,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當他決定回國的時候,加州理工大學牡布里奇校長就不解地問他:“從一個發達國家回到農耕社會,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錢學森微微一笑,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么都行,哪怕是種蘋果?!?/p>
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不久人才缺乏,科學技術相當落后,錢學森才一回國就馬不停蹄帶領著科研人員艱苦奮斗,成功研制出東風系列導彈。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著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了兩彈對接,并且在羅布泊試驗成功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東風二號。成功面前,他沒有更多的喜悅,而是陷入了沉思,在他離開美國的那一瞬間,牡布里奇校長的談話,面對祖國的落后面貌,怎樣早日改變世人心目中的看法……也正是他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所以才能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帶領著科研人員用于拼搏,克服一個又一個奠定困難,取得重大成就,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奠定了基礎。
這部影片無不表現出錢學森對于祖國母親深沉的愛。他說:“我一定要用我的學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錢學森,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科學研究的驕子,一生是貢獻的一生,夫人蔣英對錢學森說:“中國可以缺少一個歌唱家,但不能沒有你這樣的科學家,作為你的妻子,為你而犧牲,不是遺憾,是光榮!”
電影錢學森觀后感心得(精選篇3)
在知道要看一部名為錢學森的電影時我激動難平,因為不久前我剛剛看完一本名為錢學森的書。這使我在看電影時能夠多角度的更全面的看透影片中的每一個小細節,而且我并沒有純粹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品愛欣賞,更能是我感動的是影片傳遞出來的一種錢學森精神。
影片開頭是運用了大量的珍貴歷史現實影片與虛擬飾演錢學森的陳坤的活動交替上演的,這是我們體會到了故事的真實性與嚴肅性,而這樣的概括也能很好的讓觀眾們大概的了解錢學森是一個對我國有多大貢獻的人,這種由粗到細的敘述方法倒是讓我耳目一新,讓我不得不正襟危坐的來期待故事的展開。
故事的前一半是在美國展開的,故事的后一半是在中國展開的。而這兩個部分的設計卻讓觀眾深刻的體會到了影片團隊的用心。在美國時,大家都說英語,不管是錢學森還是蔣英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美國佬在交流的時候都在用英語交流。而回國后,每個人運用的語言又有變化了,雖然大家都在說普通話,但每個人的普通話中都帶有他們自身的獨特的濃濃的鄉音。或許有人覺得我大題小做,美國人不用英語談話用什么?中國人不講中國話說什么?但是問題是,這只是一部電影,現在大多數電影都只為了博票房而把電影規范化,通俗化,雖然這讓更多的人能看懂聽懂,卻失了事件本身的真實性。我覺得尤其是那種拍傳體時,真實性是尤為重要的,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影片沒有把錢學森完美化也是他的成功之一,影片中在錢學森教導大家關于導彈的問題時,錢學森的惡語傷人,也讓錢學森更貼近我們,是這一幕又讓我們感到真實。而且對照我看的文獻資料,影片中展現出來的事與現實發生的相似度達到百分之九十,而沒達到的那一部分卻是在是電影這個平臺的限制。
影片的細節拍攝也是我為之叫絕的一個。我從資料上了解到,錢學森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理科男,他的作業可以達到一氣呵成且沒有任何修改的地步。而在影片中我也確實感受到了,錢學森筆直熨燙平整的西裝,秀麗工整的草稿,甚至一幕錢學森講課的那一幕,黑板上粉筆字的設計也讓人強烈的感覺到了錢學森的知識淵博和態度嚴謹。影片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在美國研究所時,一個研究人員把一個程序中的小地方由于粗心算錯了,這使錢學森大為不滿,這也符合錢學森對自己苛刻要求以致對別人也要求嚴格的性格。
電影錢學森觀后感心得(精選篇4)
看過《錢學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氣凜然在胸,同時也問自己,如果我是錢學森,能否像他那樣為了祖國放棄在美國優質的生活和研究條件,回來過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國核領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造出兩彈?尤其是后者,錢學森徒有高級的大腦,但是雙手被中國核背景缺乏的現狀束住,他在面對慘淡現實的時候,應該是何等的無力與無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對聽不懂他講課的中國技術人員,臉上顯出的表情是受到沖擊、是無比失望,不過,他沒有像對外國學生那樣,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講一遍。
對于錢學森的毅然回國和回國后的廢寢忘食,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精神,也生出了無力與無奈:現在這個時代還會不會出現如錢學森般擁有高尚情懷和強烈愛國責任感的奉獻者?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人們對國家的責任感漸微,或許只能在面臨重大災害后顯現出來;同時由于不再有“唇亡齒寒”的情況出現,人們對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為青年人,我想:如果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向往報效國家或回饋社會,而是看到國家和社會的不足后不思改變或無力改變,反去崇敬外界更加發達的環境和美好的生活,爭先涌出國門,那么我們的國家不僅是用資源為外國培養半成品,而且也將會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我想,每個看過這個片子的年輕人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抱著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另外還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合,哪怕只是一點,但也是對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的一種回報和推動。
想到一句話:“孩子,你是否想過,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為在你之前,有人抗議過、奮斗過、爭取過、犧牲過。”如果我們意識到現在還算美好和安穩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嘔心瀝血甚至捐軀為國,也許我們就能少點自我,多點大我,為這個國家做點不算驚天動地但也能推動改善的事情。
電影錢學森觀后感心得(精選篇5)
我今天讀了一篇關于錢學森的文章,這篇文章是記者采訪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就是談了錢學森在兒子眼中是什么樣的啊,還有錢學森怎樣工作的,錢學森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最近10年,錢永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策劃出版有關錢學森的書籍,幫助籌建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參與拍攝錢學森的專題片、舉辦錢學森生平圖片展,協助西安交大、清華大學辦“錢學森班”等,使錢永剛對父親有了更深的了解……
錢學森晚年有一次跟錢永剛聊天時說:“那個時候工作特別忙,壓力也很大,就顧不上你了?!卞X學森1955年10月回國,當年錢永剛7歲?!盎貒笪腋赣H在一起的時間很有限?!卞X永剛說,小學六年中,一到四年級是走讀,五、六年級住校;初中三年是走讀,高中是住校?!案赣H對我的教育,可以說是‘不教育’。從小到大,他對我的功課基本不管?!?/p>
我覺得錢學森不是不關心自已兒子的學習,而是自己根本沒有時間來關心。錢學森第一次回國的十年,正是自己風華正茂的十年,但他并沒有把這十年留給自己,讓自己好好的來生活。他卻把這十年給了國家。為國家怎么怎么樣。在這十年里,錢學森和他的同事們用10年時間把導彈、火箭搞成了;又過了幾年,把衛星做成了。錢學森那時承擔著非常大的壓力。那時候和現在是天壤之別,現在科技發達,但那時候國家就那么點錢,又要做成那么大的事,只允許試一次,一次就得成功。這樣錢學森就累了,方方面面都得考慮得很周到。為什么后人這么敬重‘兩彈一星’的功臣?就是當時的環境和條件遠遠不能和現在比,完全是憑著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奉獻‘拼’出來的,不是‘試’出來的?!?/p>
我讀完這篇文章才知道,原來閃亮的名譽下,還有這么心酸的歷程。
錢永剛說,“人們對他的敬仰,除了對他成就的尊敬,就是對他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的一種贊嘆,一種佩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