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死亡圣器電影觀后感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主要講述了十七歲的哈利本應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繼續最后一年的學業,但為了完成己故魔法學校前任校長鄧布利多留給他消滅伏地魔的任務,哈利和好友歷經艱險,最終銷毀多個魂器并戰勝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偉大勝利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電影觀后感篇1
昨天,我去影院看了期待了大半年的影片:《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說是期待,影片真正上映了我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勇氣去面對:終結了,一切都要結束了。
影片以哈利三人想方設法在拉環的幫助下進入了古靈閣中萊斯特蘭奇的金庫開始,哈利在霍格沃茨與伏地魔決戰結束。那無與倫比的情節、牢不可破的情誼、三位主人公成熟的演技,還有那恰到好處的配音,都給這部跨越了十年的魔幻巨片畫上了一個極其完美的句號。其中有無數的驚險,可是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位哈利整整討厭了七年的西弗勒斯·斯內普。
斯內普教授在少年時期與哈利的父親詹姆似乎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們倆看對方都特別不順眼。詹姆曾經在許多同學面前羞辱斯內普,后來發生了一件讓斯內普永遠也不能原諒詹姆的事情--詹姆救了他的命。是的,許多時候事情就是這樣讓人不可理喻。所以斯內普教授后來在霍格沃茨處處給哈利找麻煩,成了哈利在最討厭的老師。
他親手殺死了阿不思·鄧布利多后,大家都認為他是個臭名昭著的食死徒,鄧布利多錯信了他。后來伏地魔控制了魔法部、預言家日報和半個巫師界,斯內普當上了霍格沃茨的校長,原來d。a。的成員還是天天給他找麻煩??墒牵聦嵳娴氖沁@樣的嗎?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中,導演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斯內普之死。真相被完全揭開了:斯內普愛了哈利的母親一輩子--從他孩提時代到死亡,他一直都沒有改變。莉莉死后,他一直給鄧布利多當間諜,暗中保護哈利。最后自己馬上就要離開人世,還要看著哈利的眼睛--那雙綠眼睛跟莉莉的一模一樣。他要看著自己深愛的人的眼睛離去。這才是真正的愛啊!我又想起了現在周圍同學所謂的戀愛。跟斯內普相比,就是可笑的兒戲!
130分鐘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
過去的三年,總是認為哈利的故事還很長很長,這時猛然意識到真正終結了,簡直是天方夜譚。難道我們真的再也不能期待著《哈利波特8》問世了?不可能,這,不可能……
還記得三年前,在廣州的一家新華書店,僅僅是為了消遣,我看了哈利波特第一部的電影,又買下了一本《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當時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想到:簡簡單單無聊中的消遣,后來竟然陪伴著我一直成長。
那一年,哈利十一歲,我也十一歲。還記得十一歲生日的那一天,明明知道不可能,在內心一個小小的角落還是滿懷期待。整整一天,我不停地朝窗外眺望,似乎期望看到天空中出現一個黑色的小點,越來越近,是一只貓頭鷹,越來越近,最后從敞開的窗戶中闖進來,帶給我來自霍格沃茨的入學通知書。
就像用了赫敏曾經的時間轉換器,時光一彈就過去了。哈利已成為我生活中完全不可分割的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整整七本書,從第一部的不到兩百頁到最后一部的五百多頁,我看了不知道多少個n遍。伴著哈利,我哭過、笑過、思考過、感動過……
上完了初一,我驚奇的發現:哈利波特中的世界,不僅是那奇特的魔法令人向往,更重要的是比魔法更為真實的感情。哈利、羅恩、赫敏之間牢不可破,相濡以沫的情誼;還有斯內普對莉莉的那份執著的追求……
哈利的故事走到了終點,在過去的十年里無論他們的演技有過多少瑕疵,十年來巨大的進步有目共睹。丹尼爾、魯伯特、艾瑪變得更加成熟,越是到了旅程的盡頭,他們之間的友誼便越加深厚。丹尼爾即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即丹尼爾--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一切都終結了,一切也并未終結。哈利,還將陪伴著我們一直都下去--直到最后的最后?;蛟S,唯一缺少的就是大銀幕上一句例行的官方告別:“本劇終”。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電影觀后感篇2
雄雄的戰火正劇烈地燃燒著,黑暗與光明的激烈交鋒正進入高潮。黑暗似乎占據了上風,它咆哮著,想要肆掠整個世界,但光明挺身而出,它的力量似乎并沒有黑暗那么強大,但它的身上有一個天下無敵的武器,也正是黑暗所不曾擁有的,那就是愛。戰火紛飛,無數光明中正直、勇敢的英雄在戰斗中倒下,為光明獻出了自己的熱血。黑暗在狂笑著,世界似乎將被吞沒,但愛的洪流終于得到了回應,一名少年臨危受命,勇敢地挺身而出,他用心中的愛和喪親的仇恨,帶領著光明一派,將那個最強大的魔鬼制服。
黑暗逐漸退出,光明籠罩了整個世界,驀然回首,這里血流成河,成千上萬的勇士為光明拋灑熱血,光明傷痕累累。但這場大規模戰爭告訴了我們,無論黑暗有多么強大,無論與黑暗斗爭要付出多少代價,要流多少鮮血,最終勝利的永遠者都是光明!這也就是中國古代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邪不勝正。
“黑暗的最大的威脅,它們并不知道,其實,那就是愛。”
黑色的迷霧正席卷著整個世界,黑魔法與善良的巫師們的斗爭正進入高潮。
黑暗漸漸籠罩了大地,伏地魔的崛起已成不可挽回之勢,它的實力著實十分強大。那個救世之星——哈利波特率領著鳳凰社,與伏地魔殊死搏斗,然而,想要徹底地擊敗伏地魔,就必須先找到伏地魔保存靈魂的死亡圣器。為此,哈利波特肩負著無數人的希望,踏上了漫漫征程。在尋找和摧毀魂器的路上,無數人為了保護哈利,揮灑了自己的鮮血,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阿拉斯托·穆迪,萊姆斯·盧平,尼法朵拉·唐克斯……每一次,哈利都是強忍著悲痛,踏上了新的征程。
終于,魂器被全部摧毀了,哈利也站在了伏地魔面前。伏地魔使用了世界上最狠毒的,殺人于無形之中的阿瓦達索命咒。但奇跡這時發生了,哈利波特竟死而復生,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他心中有看似強大的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被伏地魔所輕視的,那就是愛,愛的力量,促使伏地魔暴斃身亡,也使光明重新揮灑在人間。
殘陽如血,驀然回首,無數英靈正閃耀在空中……
我認為《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它告訴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青少年讀者,正義永遠存在,有時,為了正義的存在,我們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流盡無數英雄的鮮血。要敢于與黑暗斗爭。也許,黑暗有時會非常強大,遮天蔽日,看不到一絲陽光,也許,為了正義,我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揮灑鮮血,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但是,正義總會在最后贏得勝利,邪不壓正的古話在最后總會被詮釋。
在當今這個龍蛇混雜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許多人看到了這一幕,都會感嘆社會的黑暗,社會不給人以公平的競爭條件,根本沒有正義的黑暗。但讀過《哈利·波特》之后,我發現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么黑暗是不重要的,正義的存在,并且自始至終堅定地支持正義,不能認為黑暗給我們一時的名利亦或是榮華富貴就去投奔它,我們要堅信,不論黑暗有多么龐大,多么可怕,那終歸是一時的,取得勝利的永遠是正義,是光明。同時,當我們周圍已經被黑暗所包圍時,我們應該潔身自好,勇敢地與黑暗作斗爭,這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
貫穿整個系列的一條重要思想也同樣讓我頗有感觸,記得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有這樣一條發人深省的話,哈利在被老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從伏地魔手中救回,并聽完那個“救世之星”的預言后,曾不解地問過鄧布利多“我既沒有強大的魔法,也沒有伏地魔所沒有的武器,我怎么可能擊敗他?”鄧布利多答道“你有,哈利,它是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他所忽視的,那就是愛啊!只有愛才能戰勝靈魂破碎的他。
這里的“愛”,并不是我們青春期中男女生口中所謂情愛,而是一種人文的關懷。我們都在抱怨中國的人口素質過低,好心扶一個跌倒的老人卻被素質低下的對方誣陷,以至于現在沒有勇氣去幫助那些不幸跌倒的老人,只好做一個路人甲,冷眼旁觀,其實這素質低下,無論在兩方的任何一方去看,根本在于我們的國民缺少“愛”。試想若老人心中有一種博愛的成分,別人將他扶起,他想到的只會有感謝對方,從何談起誣陷他人的想法?再想,作為一個正當中年的人,如果心中充滿無私的愛,即使在已經有好人被冤屈的背景下,心中的愛也會油然而生,會立刻沖去攙扶。再舉一例,據一份調查顯示,有超過85%的少年犯的家庭都并不是和睦的,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少一些爭吵,多關心他們的孩子,多給一些愛給他們,他們還會走上不歸之路嗎?所以,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我認為在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應該多培養我們善良友好關心他人的品質,而這些都是愛的集中體現,我堅信,如果人人心中都能夠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禮記》中的大道就一定會施行,大同社會就一定會被建立。
《哈利·波特》同樣也告訴我們朋友的重要性,哈迷們都很熟悉羅恩和赫敏這兩個在哈利的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朋友,每當哈利遇到危難,他們總會第一時間拔刀相助,為哈利排憂解難,可以說,哈利最后得以擊敗伏地魔,離不開赫敏高超的法術以及羅恩的幫助,透過羅恩和赫敏,我真正的理解了政治課本中的一句話“朋友帶給我們溫暖,給我們支持與力量,得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雖然,《哈利·波特》中的一切都是虛構的,但J.K.羅琳透過文字所隱射出的哲理,著實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電影觀后感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她一共寫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的書,這本死亡圣器是最后一部。我覺得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
這本書主要是寫哈利波特為了打敗伏地魔不惜被驅逐出校,而在外流浪。還好幾次被抓住,歷經千辛萬苦就出了魔杖制作人,知道了一個故事。就是死亡圣器的故事,死亡圣器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隱形衣,復活石和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魔杖(也稱作死亡棒命運棒和老魔杖),他們雖然是故事,但是在近年的歷史里確實有老魔杖的出現,而哈里卻正好有一件隱形衣,所以哈利認為鄧布利多是想讓他去收集死亡圣器來打敗伏地魔,哈里的同伴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堅持要摧毀所有的魂器(伏地魔的靈魂依附),而不去收集那些可能是假的圣器,最終哈里妥協了,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圣器的尋找,最后,當哈里回到學校尋找魂器時,受到了D·A(鄧布利多軍)的歡迎和幫助,而伏地魔大軍的逼近使得哈里不得不加快尋找魂器的速度,當他們找到魂器時,卻被攔住了,馬爾福(伏地魔的小手下,哈里的同學)用邪火封住了,最后當哈里逃出去時順便把馬爾福也救了出來,卻丟了圣器,但邪火可以摧毀一切,這個魂器也被摧毀了,而最后一個魂器卻是被伏地魔保護起來的一條大蛇,當學??煲还テ茣r,哈里選擇了出去。因為這樣,伏地魔才會停止對學校的進攻。最后,伏地魔的咒語擊中了哈里,但是哈里也是魂器的一部份,所以沒死。當哈利理清了事情的經過,最后知道老魔杖的主人是他,所以他和伏地魔同時發出了咒語,哈里輕松的打敗了伏地魔。因為老魔杖是不會傷害主人的,最后哈里想讓老魔杖永遠沒有主人,這樣就不會出現哪些想獲得老魔杖而企圖不軌的壞蛋。所以只要哈里自然死亡,不是死在別人的手里就可以了。
從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中我學到了勇敢的面對事實,當哈利波特眼睜睜的看著鄧布利多被殺死時,雖然很傷心但是沒有耽誤正事。毅然決然的繼續尋找魂器。我還學到了堅持不懈,哈里波特在尋找魂器是不但要四處走訪,還要時刻提防伏地魔的手下。我還學到了做事要做好就要有精心的準備,哈利波特想要闖進古靈閣(防守最堅固的魔法銀行)時,經過了三個月的精心準備和偵查,最后終于成功了。
一本好書,誰不愛看呢?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電影觀后感篇4
懷著期待的心情,我一口氣看完了《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大快人心的故事結局是意料之中的--我自始至終認為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伏地魔死了,而哈利還活著。
哈利在羅恩和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躲避伏地魔的追擊。他們意外得知如果能擁有傳說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將必死無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開始了尋找死亡圣器的行動,并布下天羅地網追捕哈利。
逃亡途中,哈利經歷了友誼的考驗,了解了鄧不利多的生平和謊言,遭受了戰友的背叛……哈利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在最后的一次較量中,伏地魔提出,用哈利的死,來換取巫師界的和平,哈利從冥想盆里得知只有自己死去,伏地魔才能被消滅,便義無反顧的走向死亡。
盡管哈利的魔法遠不及伏地魔高強,可才剛剛成年的哈利卻勝利了,這是為什么呢?鄧布利多對哈利說過:“如果你肯為世界上無辜的人民而死,你就一定能夠活下來?!倍啬Р豢赡茏龅竭@一點。他只知道讓別人為他而死??晒龅搅耍谑撬闪俗詈蟮内A家。
掩卷長思,哈利這個機智、勇敢、善良的男孩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里。從哈利身上,我明白了,一個人如果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就必須有愛,而真正的愛,不僅是索取,還有奉獻。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電影觀后感篇5
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正義與自由背后的犧牲--《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上)》觀后感。"死亡無疑令人痛苦和悲傷,然而如果死亡是一種必要的犧牲,就有了"舍生取義"的光耀。在《哈7》中詮釋了兩種程度的犧牲,一類是一個人的生命被賦予了象征性,承載著人類的許多信念和追求,"集體為個人犧牲";一類是"以天下為重"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因而"個人為集體而犧牲"。雖然悲壯,但卻詮釋了東方哲學,與共產主義的精神不謀而合,尤其是其目的性:正義驅除邪惡,為了世界的和平、平等和自由而戰,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驚人相似。
在影片的開場,雖然沒有幾句臺詞,確實最大的亮點,通過分別展現三人組踏上征途前的準備營造了壓抑的基調。哈利波特、赫敏、羅恩都用各自的方式與自己充滿回憶的過去道別,并且投身于一場生死未卜的戰斗。赫敏給麻瓜父母修改記憶的片段令人震動,當她用留戀和不舍的眼神遲緩但堅定的對在看電視的父母說出:"一忘皆空"的時候,她的勇敢與獻身精神呼之欲出,要知道從洛哈特教授的各種經歷來看,這個咒語的效果是不能被修復的,也就是說赫敏的父母再也不會知道有赫敏這個女兒,而從影片的后續,抹去食死徒的記憶后,赫敏對父母的回憶看,赫敏的家庭觀念和對雙親的愛是真摯且強烈的。在這種情形下,重新回想影片十幾秒內一張張相片上逐一失去的赫敏的身影,最后形單影只的赫敏獨自一人含淚走出家門,走上空無一人的街道,讓人不由得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古人有言,"忠孝"不能兩全,在大義面前,霍格沃茲學校最優秀的學生拿起魔法棒去保衛人民的安全,她的舍棄也是千萬共產黨員曾經做過的舍棄,對于地下黨員而言更是如此。也許終其一生都不能以真面目示人,即使他客死他鄉都不會有親友記得他們,但無論是《亮劍》《黎明之前》中的地下黨員都是驕傲且滿足的,他們的堅持與博愛是對人情社會中利己主義關系的蔑視,他們有著以己度人的心境,不問結果,不求回報,觀后感《正義與自由背后的犧牲--《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上)》觀后感》。
為了保護主人公哈利波特,鳳凰社的成員們也為哈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影片中穆迪帶人來保護哈利,撞開他們進屋的孩子氣舉動惹得大家一起哄笑,但是這個身經百戰的傲羅就要犧牲,還記得他殞身前最后的場景是這樣的"穆迪咆哮著瞪著哈利,他的魔法眼在眼窩里也有一點顫抖,'這里的人都是成年人了,他們都準備好了為你而冒險。'"不光是穆迪,還有六個喝了復方湯劑變成哈利的人來迷惑敵人的視線,七個哈利波特飛過天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被當做真正的哈利波特而遭到毒手,事實證明,經過激烈的打斗后,喬治失去了一只耳朵,躺在沙發上流血不止的他仍對自己長相相似的兄弟笑道:"這次我不會跟你一樣了…就像個英雄,我是英雄!"英雄色彩與悲劇色彩相疊加,將影片推上了一個小高潮,也讓人們開始思考"犧牲"的意義,這點羅恩在勸阻哈利獨自戰斗時有所闡明,"你認為大家是為了你而死去的么?"緊接著他又說:"你是救世之星,只有你才能與他(伏地魔)戰斗。"在《辛德勒的名單》中有這樣一句話:"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對個體價值的肯定與尊重,就像《十月圍城》中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對孫中山的保護,與保護位高權重的"官本位"的錯誤思潮不同,集體的犧牲是源自于內心的良知、人性的美好和對信仰不顧一切的守護。
家養小精靈多比的出場是最后的高潮,透過教父小天狼星留下的魔鏡碎片,多比聽到了哈利波特的召喚。多比被眾人環繞在中央,站在場景的中心點,大聲的說著:"多比沒有主人!"小妖精發出尖銳的叫聲,"多比是一個自由的小精靈。多比回來解救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那一瞬間我強烈地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友情、愛情、親情、對信念與理想的熱情以及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糾纏在一起。不考慮原因,不計較得失,我就愿意為你付出,我就愿意跟你并肩站在一起,我就愿意和你一起分享種種面對一切。在多比的身上,影片宏大的主題終于有了合適的依托,家養小精靈在魔法師的家中本來是奴隸一樣的存在,但一旦有人給予他關心照顧,付出真正的感情,他就愿意為了誰粉身碎骨再所不辭,活著的尊嚴被認可就有了活著的價值和動力。所以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人民都愿意為了本民族的尊嚴、生存空間和光榮而戰,因為他們是在為自己,和每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人而戰!
電影結束以多比的葬禮作為結束,赫敏替多比合上了他飽含深情的大眼睛,哈利決定用一個普通人的方式親自挖一個墳墓紀念多比,那句畫龍點睛的墓志銘寫著:這里安葬著多比--一個自由的家養小精靈。多比以一個英雄的方式離去了,但是他的朋友們會替他實現心愿,爭取自由和正義,創造一個麻瓜、家養小精靈、魔法師都可以和諧共處的魔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