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大結局觀后感評價_看想見你大結局有感
《想見你》講的是黃雨萱相戀多年的男友王全勝空難去世,無法釋懷的她巧合下靈魂從穿越到1998年和她長得一模一樣名叫陳韻如的女孩身體里,重遇了和王全勝長得一模一樣的李子維并相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想見你》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想見你》大結局觀后感【篇1】
《想見你》大結局已經播出,相信許多小伙伴還沒有從中緩過來吧。《想見你》全集高能,讓你永遠想不到編劇的腦洞到底有多大,也猜不出來它下一步會怎么做,正所謂好看的永遠在下一集。不過還好,在熬過了這么久后終于迎來了大結局。
之前在對于結局的形式會是怎樣的,關于這個問題有媒體朋友問制片人,會是確定性的結局還是開放性的?制片人麻怡婷回應:這個問題因為接近尾聲了常常被問到,但我們全體都下封口令,所以不能多琢磨,只能說,所有看過劇本的主創及主演們,都很喜歡這樣的結尾,觀眾在罵的角色也會得到一個新的觀點。對我們而言,不可能再有更好的結局了。剩下的答案需要觀眾和我們一起去尋找。
現在在看完結局后我們會發現,其實《想見你》并不是說完全是傳統上的確定性或者開放式結局。因為看過劇最后兩集的觀眾都會發現,雖然時間不長,但它沒有一點廢話,敘述表達的恰到好處,把前面中提到的所有坑都填上。把所有的人物漏洞補上了,比如謝芝齊對黃雨萱說“應該是你對陳韻如做了什么吧!”,原來最后黃雨萱發現原來在冥冥之中是自己害了陳韻如;比如李子維死了黃雨萱怎么辦、陳韻如到底是怎么死的等等問題。
最后兩集的大概就是黃雨萱穿越失敗,只能被鎖在陳韻如曾經待過的小房子里看著她學著自己的行為習慣來生活。陳韻如說“你的夢做完了,我的夢開始了”“如果當黃雨萱可以擁有這一切,那我為什么要當陳韻如”,但是她的夢持續的時間并不長,最終還是被李子維識破,通過字跡和行為細節。觀看劇情時我們會發現其實陳韻如之所以能夠被識破,還是因為她們兩個人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從李子維角度有這么一個細節,同樣在雨下,黃會說不要管了,行為不遮掩自然毫無畏懼;而陳則是一手遮頭發,害怕照片淋濕,畏手畏腳放不開。這也是李出現矛盾和懷疑的一個點,在這里不得不佩服柯佳嬿的演技,同樣樣貌的人被完全地塑造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看劇的時候只要看演技就可以區分兩個人,這也是令觀眾驚訝和喜歡的地方了吧,不愧是視后!
到后面會發現陳韻如死亡的真相其實是“自卑”,在所有人都說,以前的陳韻如肯定不好,不要再回來了,作為陳韻如本人肯定不會開心,雖然她也討厭以前的自己。所以最后她選擇在小年夜制造自己被殺死的場景,想要讓所有人都記住自己,不會認為她是為了逃避這個現實世界,不會認為她是膽小可憐的。自卑和語言可以成為使一個人死亡的鋒利刀刃。人終要記得記得一句話,謠言子弟以謠言殺人,也以謠言被殺。
這部劇最可憐的應該是莫俊杰,在李子維發現陳韻如變得不一樣的時候,第一時間告訴了莫,但是莫可能是知道陳在為了李改變自己,是心疼但也是為了友誼。他說過“這是我唯一可以待在他身邊的辦法了”,看到這里不免讓人心疼,果然男二才是最讓觀眾愛的。
最后黃回到,李也沒有醒過來。但是事實是真正的結局才剛剛開始!
黃雨萱在繼續流逝的時間里生活著,但是好像哪里都變了,她變得不像自己。而這就是一個伏筆!在后面黃雨萱去看海的時候,她再一次穿越了,這才是真正大結局的開始!不得不承認編劇的厲害了,到現在還在轉折,不過我相信大家都喜歡這個繼續下去的結局。因為陳沒有死,莫沒有被抓,陳醒過來也變得想開了,李也可能不會在死去。
只不過這一切的代價就是所有黃雨萱和王詮勝記憶都化為零,變成陳韻如地黃雨萱也不可能存在了。不過我們都知道這只不過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罷了。也許在新的故事里李子維會以自己原本的身份與相差十歲的黃雨萱相遇相知相愛,這個伏筆就在七歲的黃雨萱與十七歲的李子維的巧遇上。雖然已經結局,但是在觀眾心里他們都是值得被記憶的人物。
《想見你》大結局觀后感【篇2】
《想見你》這部劇真的讓我對臺劇刮目相看!這部劇不僅劇情燒腦,讓“寶藏男孩”許光漢圈粉無數,更讓我們認識了“颯姐”柯佳嬿!李子維和黃雨萱的愛情更是讓人動容!《想見你》,真的是愛了!
《想見你》里有很多值得抄寫的句子,比如陳韻如日記里寫的詩,莫俊杰的獨白,老李對黃雨萱說的話……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片頭的TRACK!我剛開始只是粗略瞥過,看了26集以后,我才明白每一句話的份量!對于這些話,你都知道了嗎? TRACK 01.想念離我如此之近,才發現你多遙不可及。 雖然看不見正面,但我覺得這個戒指應該是李子維給黃雨萱的求婚戒指。斑駁的底板,感覺滄桑且有韻味!
TRACK 02.你的出現,就足夠占據我余生的那些年。 劇組將片頭引入的小標題采用了手賬的方式呈現,很符合當代青年人的口味!不得不為劇組的用心點贊!這張手賬上的紙條的排布看似凌亂,卻充滿韻味。特別是那個“金三角”裝飾,更是點睛之筆!
TRACK 03.失去了你的時間里面,我的世界從未往前。 右邊的書信讓人充滿好奇感!看似是幾張紙簡單的堆疊,其實細節十分精致!不管是顏色還是排列,都充滿巧思!
TRACK 04.所有的離別,都是我在練習失去你。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TRACK里手寫的句子都是柯佳嬿小姐姐親手寫的,不得不說,小姐姐真的是多才多藝呢! 干花是手賬制作中的重要裝飾,既有浪漫氣息,又有生機!
TRACK 05.要我怎么穿越時間,重新和你相識一遍。 這張手賬運用了不同材質的材料的拼接,作者用巧思,帶給了我們全新的體驗!翹起的紙袋更增加了立體感!
TRACK 06.在想念的時候,就把溫柔的自己都用完了。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透明葉片的運用,感覺很有仙氣呢!旁邊的植物也很有風味,讓人感覺畫面內容很豐富!
TRACK 07.慢慢把自己擱淺在無法拼湊的昨天。 隨手撕掉的報紙也成了重要裝飾品!簡單的黏貼就給了人滿滿的故事感!
TRACK 08.有些喜歡能夠穿越時間,依然來到你面前。 《想見你》里的喜歡,可以穿越時間,哪怕不同時空,也不能阻止我們相愛!1998年的李子維可以找到的黃雨萱,所以喜歡,可以穿越時間! 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火柴盒的封面,走心的文案,精致的細節,樸素簡約,是干凈的“鹽系風格”!
TRACK 09.你一不小心,就掉落進我的夢里。 在這部劇里耳機是很重要的道具。孤獨的陳韻如喜歡用耳機把自己和外界隔開,而的黃雨萱只有戴上耳機聽《LAST DANCE》才能遇見1998年的李子維!所以這個紅色耳機也算是見證了他們的故事!
TRACK 10.我寧愿這樣記得,你從未離開過我的世界。 即使已經失去了,大部分人也會對曾經的愛人念念不忘吧!簡單的細線穿插在幾張不同材質的紙之間,給人無限遐想!
TRACK 11.如果我不再如初,你是否會愛我如故。 黑色卡紙上,白色紙條的簡單組合,就好像密碼一樣!這樣的排列組合,可以遇見李子維嗎?
TRACK 12.借我一點你的時光,許我一點美好難忘。 說實話,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瞬間居然開始同情起陳韻如這個“惡人”了!其實她不過是一個愛而不得的孤獨女孩…… 撕碎的照片加上穿插的紙條,像極了這個部劇復雜的故事線!
TRACK 13.也不是所有碎片都能拼湊,就像那些昨天無法重新擁有。 適當的放下,其實是進步!就算昨天無法再擁有,但我們可以擁抱明天!就像陳韻如放下了李子維,才看見莫俊杰! 磁帶是這部劇的“靈魂道具”,所以它壓軸登場了!被拉扯出的磁帶和被撕碎的照片,既有年代感,又有故事感!
雖然整部劇一地玻璃渣,但對于大結局我還是很滿意的!李子維又遇見了黃雨萱,陳韻如也終于看見了莫俊杰。世界,又變成了美好的樣子!
《想見你》大結局觀后感【篇3】
或許,陳韻如才是《想見你》這部劇的“真核”。
雖然在這段故事中,相愛的人從頭到尾都是黃雨萱與李子維,即便穿越時空,他們依然可以找到彼此,愛上彼此,完成這段羅曼蒂克之旅,但陳韻如,并不是背景板般的存在。
《想見你》結局的揭秘,與不少網友所料相差無幾。打破劇中莫比烏斯環的關鍵在于1999年的小年夜,在于陳韻如自身,只有陳韻如不再堅持放棄生命,這個穿越閉環才能終止,所有人才能迎來新命運。
可以說,在“青少年認同”的主題下,《想見你》講述的其實也是“陳韻如自我救贖”的故事,但它并非說教式的將“青少年認同”直接搬上臺面,而是將其與靈魂穿越、懸疑、愛情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將爛俗偶像劇故事玩出了新意與深度,也為國產青春劇的創作帶來了新啟示。
陰影的后面,是光的方向
“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 正如《想見你》編劇林欣慧所言,這部劇想要傳達的內核是“青少年認同”,承載這一內核的關鍵角色,無疑是陳韻如。
陳韻如17歲的人生,在她自己看來一無所有,沒有和睦有愛的家庭、沒有交心的朋友、沒有甜甜的戀愛,她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在日記中記錄下來的也全是悲傷的心情。因此,黃雨萱三穿后,即便知道自己即將被殺,陳韻如仍選擇“暫時將眼睛閉起來”,假扮黃雨萱接近李子維,接近她唯一能看見的光芒。
但是,所謂陳韻如的“黑化”,不是因為她向往變壞,而是錯以為偽裝就能把握幸福。黃雨萱一穿、二穿扮演陳韻如的過程中,慢慢改善了陳韻如與周圍人的關系,不僅包括她愛慕的李子維,還有她的母親、弟弟以及同學等。所以,陳韻如偽裝黃雨萱,不僅是為了得到愛情,在她的認知里,或許只有扮演黃雨萱,才不會失去周圍人的愛。
《想見你》中,編劇花了不少篇幅去呈現陳韻如、謝芝齊等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心理問題。黃雨萱三穿失敗后,陳韻如偶爾通過鏡子與被鎖在小黑屋的黃雨萱對話,“鏡中我”的影像,或許也暗示了陳韻如性格的成因。
庫利在“鏡中我”的概念中提到,在社會互動中,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對陳韻如而言,不斷被周圍人忽視、被告訴以前的自己很討厭,都在加深陳韻如對自身的厭棄。
如果站在現代社會及女性對自身的預想上看,黃雨萱這種個性開朗、獨立、勇敢的人更容易獲得認可,而陳韻如就像是透明人般的存在,很少會有人去聆聽、去欣賞她。現實生活中,或許大多數人的處境不會如陳韻如一般極端,但或許,我們在某個時候都是“陳韻如”。
所以,《想見你》中黃雨萱這個接近完美的角色是承載觀眾期待的最佳載體,但陳韻如才是一個活生生且具象的個體。在陳韻如這個復雜的角色身上,寄托了編劇對弱勢群體及邊緣人物的關懷,從陳韻如的結局,觀眾或許也能領會到編劇的心聲:沒有必要成為別人,人只要走好屬于自己的道路就好了。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青春期身心的巨變會讓個體對自己產生陌生感和失衡感,他們不僅難以回答“我是誰”這種哲學性難題,在社會關系中,他們在半成熟的狀態下一方面想融入社會,一方面又想退回兒童世界。若不能正確處理青春期的認知障礙,便有可能劍走偏鋒,甚至可能患上神經質、厭食癥、網絡游戲成癮、自殺傾向等心理疾病。如今,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了熱門社會議題。
因此,《想見你》的內核是值得所有青春劇學習的。當下年輕一代的青春里除了甜美的愛情、詩和遠方,也存在著許多陰暗面,這不應該被青春劇創作者忽視。“我們很容易忽略青春期少年的煩惱,覺得他們還這么年輕能有什么大不了的煩惱,但其實這個問題很嚴重。最近演藝圈我們也是看到很多年輕的生命動不動就消逝,我們很喜歡多給這些人一些溫暖。”《想見你》編劇道。
《想見你》大結局觀后感【篇4】
由柯佳嬿、許光漢、施柏宇主演的懸疑劇《想見你》終于在2月16日迎來了大結局。作為近期評分最高的華語劇情片,《想見你》的結局早就引發了觀眾們熱烈的討論,有關于大結局的諸多猜想也不絕于耳。
在一場又一場的穿越中,悲劇一次次地發生。因為黃雨萱的到來而愈發扭曲最終放棄生命的陳韻如,因為陳韻如而坐了冤獄家破人亡的莫俊杰,因為謝芝齊的穿越而發瘋的謝宗儒、被殺害的蔡文柔,他們的人生,只有通過打破莫比烏斯環才能被拯救。
在大結局中,陳韻如死亡的真相終于正式揭開,陳韻如想要借由謝芝齊殺害自己來離開這個令她絕望的世界,因為這樣能免去別人對她軟弱、缺乏勇氣的指責。雖然謝芝齊因為被警察抓捕而回到,沒能傷害到陳韻如,但是陳韻如還是選擇從廢棄的高樓跳下,一旁的莫俊杰沒能阻止這個悲劇,而莫俊杰不知是因為想要達成陳韻如被他人在意、不被指責的心愿而不加辯解還是根本無從辯解,就此被污蔑為殺人犯。
好在編劇最終給了《相見你》一個溫柔的結局。其實當那些微小的細節悄然發生著改變的時候,陳韻如最終在1999年小年夜的晚上存活下來也就有了可能。終于在最后一次,黃雨萱在用夾心王詮勝留下的那臺舊車播放了《Last Dance》的卡帶,伴隨著伍佰的歌聲,黃雨萱再次穿越回了1999年那個恐怖的晚上,而她穿越的時間點正是陳韻如馬上要墜樓的那個時刻,黃雨萱配合著莫俊杰的施救,瞬間被拉了回來,保住了陳韻如的身體,就此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莫比烏斯環終于被打破,黃雨萱和選擇成全所有人,除了她自己和李子維。
黃雨萱讓莫俊杰銷毀了那個可能讓謝芝齊穿越的卡帶,只身回到了。可是穿越閉環的打破,讓后來的夾心王詮勝的存在變成了不可能,于是有關王詮勝和黃雨萱的一切都在慢慢消失,直到黃雨萱自己也消失了。一切又回到黃雨萱穿越的原點,這次在醫院醒來的是陳韻如本人,而在一旁守著她的變成了莫俊杰。不會再有謝芝齊的穿越,不會再有陳韻如、蔡文柔的死亡,不會再有莫俊杰的蒙冤,也不會再有謝宗儒被另一種聲音折磨的愧疚發瘋。
好在黃雨萱對陳韻如的開解以夢的形式留在了陳韻如的心里,她終于想明白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失望源自于自己內心深處更多的期望,她愿意以正向的方式去試著接受莫俊杰這個想要照亮她、對她充滿善意的人。終于,陳韻如這個曾經自卑、封閉、敏感又孤傲的女生能夠坦然地面對世界,露出了明媚的微笑。李子維和黃雨萱的故事則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進行著,十七歲的李子維再次遇到了走丟的小黃雨萱,請她吃白糖粿,把她送回家。
所有在這場盛大穿越中被誤傷的人都得到了救贖,故事的最后充滿了愛和希望,這或許是編劇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了吧,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阻止這一切悲劇的并不是陳韻如本身想要改變,而是因為莫比烏斯環被打破后的被動選擇,畢竟編劇似乎一直對這個人物有著偏見。
《想見你》大結局觀后感【篇5】
用編劇的話來講,《想見你》是在用偶像愛情劇包裝“青少年認同”的敏感議題。
試想,如果這部劇中陳韻如的身份只是工具人、背景板,那《想見你》還能否在豆瓣拿到9.1的高分?難!如果陳韻如的角色單薄,《想見你》中這段夢幻愛情或許依然完美,但整個故事絕不會如此動人。
不過,如果沒有“尋找世界上另外一個你”、“莫比烏斯環”、“雙向穿越”這些驚艷設定,《想見你》單純從陳韻如的視角講述“青少年認同”這個晦澀的議題,或許走紅的幾率并不大,畢竟,年輕一代需要創新與新鮮感。
觀看過《蝴蝶效應》《恐怖游輪》《九回時間旅行》等海外影視作品的觀眾,對《想見你》中平行時空及雙向穿越的設定或許比較熟悉,但從國內影視市場來看,穿越如今依然停留在 “初級”階段。因此,《想見你》中莫比烏斯環的穿越結構對大多數觀眾而言足夠新穎。
此外,懸疑、穿越與青春題材的融合,在國內青春劇中同樣罕見。《想見你》上半段便拋出了一個問題:當時企圖強暴陳韻如和在小年夜殺死她的兇手是誰?在片頭、片尾及正片里放出的煙霧彈的誘導下,兇手從謝芝齊到莫俊杰再到陳韻如本人高能反轉,讓觀眾始料未及。新鮮的同時,《想見你》也足夠刺激。
創新,并非《想見你》被年輕觀眾歡迎的全部原因。在內核表達上,編劇的聰明之處在于沒有選擇說教,而是通過角色的命運告訴觀眾,一切選擇權在自己手中,未來取決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一直處于自閉狀態的陳韻如,原生家庭中有著諸多問題,如父母離異、重男輕女、母親工作不雅等,這些都是她沒有獲得足夠的愛,不夠自信的原因。
但《想見你》利用黃雨萱的穿越為陳韻如開啟了上帝視角,讓她看到了身邊的愛。弟弟愛她,因為不想讓她失去父母的愛選擇了離家出走;媽媽愛她,愿意拋下工作把她放在首位,比包容弟弟更包容她;莫俊杰愛她,從始至終都在她看不到的角落里關心著她、支持著她。
為陳韻如開啟上帝視角,其實也是為觀眾提供新思路,即換個角度看問題,答案或許就會不一樣,這是驅使陳韻如實現自我認同的動力,或許也將是戲外的“陳韻如們”與自己和解的動力。
當然,編劇對“陳韻如想法扭轉原因”的處理也很高明。最終黃雨萱四穿打動了陳韻如,因為她選擇相信陳韻如,相信她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因此并未強加干預。現實中,相信、鼓勵與強行干涉這兩種溝通方式,前者也似乎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認可。
藝恩數據顯示,《想見你》的用戶畫像中,17-24歲的人群占據了40%的比例,可見該劇在年輕群體中受歡迎度之高。偶像劇總會過時,因為觀看偶像劇的觀眾會長大,但《想見你》告訴市場,沒有真正過時的題材,只看你如何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找到仍能戳中年輕一代的表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