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觀后感
《飛越瘋人院》影片的開頭是對著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給每個人一個特寫。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飛越瘋人院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精選篇1
飛躍瘋人院,講述了一群瘋人院的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較正常的人,特別是一個只是因為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的病人,給井井有條的瘋人院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想要看世界杯,棒球賽,還想出去downtown轉一轉等等,瘋人院給病人的治療方式,定時吃藥,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給病人治療,完全合乎醫學理論,從醫學上評論是優秀的醫生護士,在不停地給病人進行著持續的治療,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心理本質問題,仍然是停滯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親,似乎就開始口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但平時,很正常、很平靜。幾個典型的病人,醫生護士沒能將他們的內心激發起來,而是在mcmurphy的帶領下,心理問題得到了治療,但billy被所謂的優秀護士扼殺了,心靈還有生命;而另一個則成功了,那就是最后的自由者,chief,治療好他的不是優秀醫護人員,不是醫藥和心理治療,而是mcmurphy,另一個病人!
Billy,那個說話口吃的人,肯定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高壓;到最后,本來他的心里問題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卻在那個所謂的優秀護士的威嚇之下,自殺而亡!這是高壓父母種下的惡果。
Mcmurphy,一個沒精神病的搗亂分子,充滿了活力,能將精神病院的病人調動起來,給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里疾病的人,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改變,最終被做了腦外科手術,他右額頭上的傷疤,和他的癡呆樣兒可知這點!他的失敗在于:融入社會,遵守規矩方面太特立獨行,太鋒芒畢露,遭到強權勢力的堅決打擊!但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領導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總能帶來活力,帶來驚喜。偷逃出去,帶領其他所謂的crazy 開著schoolbus 到港口,開著漁船到近海fishing 。(但我搞不清為何他們又回瘋人院去了??)瘋人院的夜晚狂歡,給很多壓抑的病人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結果很悲慘,被chief,那個身體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悶死了!但或許也是一種解脫,對chief來說,mcmurphy是他的希望,精神所在,但現在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罷了,chief讓他得到了解脫!
電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認為誰都搬不動的石臺子,砸開鐵絲網罩著的窗戶,奔向自由,而此時,有人為他歡呼,他們看來是適應了瘋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動物不愿被放生一樣!
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說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快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不過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直在思考作為父親,應該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快樂!沒有人不希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著,忘記了自己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快樂與長期快樂的關系,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后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著愛的大旗。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精選篇2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說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為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為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生鑒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借口。
于是,一個不瘋的人進了瘋人院。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著快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著。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著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瘋子跟著他對著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著大家越獄,去游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著酒來院里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 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己想做的。因為幫助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著了,錯失了夜里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著我們的生機和活力。有時候,也像你周圍彌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境,做自己想做的,有夢想 ,并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說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 自己本源的生命 的熱情,怎樣不被環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后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了酋長的希望和生機,酋長終于擺脫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希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希望,激勵著我們往前走。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3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精選篇3
1848年的歐洲革命已成陳舊的歷史回憶,詩人已化為西伯利亞一抔黃土,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吶喊,已成為人們心中不朽的不朽詩篇。
初識《飛越瘋人院》,是在初中時,收音機里的電影錄音剪輯讓我朦朧間感覺到一些什么,但是卻無從捉摸。今日重看這一部美國電影歷史上早期的自由主義經典,仍能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中,麥克被警察從勞教營押送到瘋人院的時候,禁不住擁抱了如釋重負的警察。從一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自然流露的活力。而當他一次又一次反抗護士長為代表的瘋人院管理當局的時候,病人們看到了希望,從麻木不仁中蘇醒過來并自動集合在他的旗幟下。從麥克爬出鐵絲網帶領大家在游艇上釣魚為第一次高潮,我們看到了一個什么壓制也不能動搖的自由戰士。第一次的電擊并沒有損害他的斗志。一次次,我感受到的是以追求自由這一最高價值為原動力的永遠不死的反抗精神。而在最后一次劇烈的反抗后,麥克被當局的強力電擊變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當晚,曾經形神呆滯,而被麥克的精神所喚醒的酋長在呼喚麥克一起出逃,卻失望地發現那個自由戰士麥克已經死了的時候,用枕頭悶死了病床上的麥克,帶領大家逃出了圍著高高鐵絲網的瘋人院。
麥克死了,他是被自己喚醒的酋長悶死的。瘋人院里,只有酋長知道麥克被從肉體上剝奪了反抗精神以后將會生不如死。麥克就是自由精神的體現,當自由不再時,可貴的生命也不再可貴。我最后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了。借助于酋長的手,麥克用他的死實現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吶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麥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從此我想到我所鐘愛的另外兩部影片:《刺激1995》和《天浴》。他們和《飛越瘋人院》其實都屬于自由主義題材的影片。前者和《飛越瘋人院》一樣,表現了對自由的不屈追求,凸顯了一個以個人自由和解放為目標,不惜為此抗爭到底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人物,從外形上可能是平常的,但精神力量則是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這兩部電影都通過藝術手法傳遞了一種"自由至上"的西方觀念,而它也是以"平等、民主、自由"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后者則體現了國內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某個特定人群的時代悲劇,這種悲劇正是源于病態自由后的反自由狀態。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5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對部分內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己,不會和他人起沖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后,他試圖改變這里的一切,相信酋長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幫助他,也以為他倆可以一起逃脫出去。所以,對于他們兩人來說,對方都是瘋人院里特別的人,特別的朋友。對于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于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助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后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后,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癡。當麥克終于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非常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著麥克一起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來設想的方法“帶著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后他撼動并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并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里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個擺脫墨菲的自己。
可以說,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愿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著,并感染到瘋人院里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因此盡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只有麥克變成白癡,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同,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內心。在瘋人院里,每天重復著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可以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形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后剩余并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后出現中毒癥狀,后經送醫救治無效于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系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