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黃河絕戀觀后感
《黃河絕戀》則給予一種較之于感動更深一層次上的心靈觸擊,我把這稱為一種震撼。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黃河絕戀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黃河絕戀觀后感1
早就知道馮小寧拍了一部電影《黃河絕戀》,一直沒有機會欣賞。但一直被一個場面吸引著——女主人公寧靜站在黃河邊上舉起雙臂擁抱黃河的場景。
前天晚上,在電影頻道看到了這部電影。先是這幾個重要重要演員吸引了;接著是被演員的演技吸引了;最后是被馮導的場面設計吸引著。看完之后,我被感動了,尤其是結尾部分讓我泣不成聲。
看過王新軍主演的電視劇,好像是《垂直打擊》,在那部電影中,他扮演的軍人剛毅的一面。在這部電視劇中他扮演的是抗戰英雄英勇不屈的一面。一句句耐人尋味的東北話,穿著紅肚兜的男子漢,再加上那開闊的心胸,驚人的舉動,確實吸引著觀眾。
寧靜在這部電影中塑造的是抗戰女英雄的角色。最吸引觀眾的就是身前掛著的手榴彈,那是一個女人不屈不撓的堅貞寫照。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老外塑造的是寧靜的戀人,但在故事的最后才表現出來。說得不太標準的中國話和那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很耐人尋味。
這部電影采用了回憶和想象的方式,增加了人們的聯想,提高了視覺的沖擊力。一個個鏡頭,一個個片斷把人們帶進了抗戰時代,帶進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中。最讓我欣賞的鏡頭就是寧靜張開雙臂擁抱黃河的場面,這個場面給人以無數的聯想空間。是對將來生活的渴望,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是發泄都表現在這一個畫面中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這個老外拉著寧靜跳入黃河往前游的情景,面對生死選擇愛情,面對生還選擇愛人。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馮導的最后兩個鏡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把真實情景與想象的美好的場景進行對比。當我看到想象的場景時:老外拉著寧靜一瘸一拐的從黃河邊走上岸時,我落淚了,真的被人生的無情現實擊打著。人生就是這樣:有時無情,有時有情,讓人琢磨不透!
年輕的朋友們,看看這部電影吧!
影片黃河絕戀觀后感【篇1】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你所報道的東西是假的、編造的,受眾便會有被欺騙、遭愚弄的感覺,對你嗤之以鼻,甚至懷疑你的人品。對影視作品而言,也存在同樣的道理。只不過與新聞作品不同的是,影視作品屬于藝術范疇,可以創作、虛構,它的真實性表現在必須符合生活的邏輯,說直了,就是橫豎要讓人覺得可信。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故事編得再好,畫面拍攝得再精彩,一旦讓人覺是它是假的、不可能的,你讓觀眾,尤其是今天變得越來越挑剔的觀眾們怎么喜歡得起來呢?
固然,影視作品的真實性說起來要比新聞復雜得多,多就多在要從“虛假”中演繹出“真實”來。它包括故事情節的“真實”,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真實”,場景的“真實”,等等。其中,只要某個方面讓人感到失真,就會動搖整部作品的真實性。就好比一部車子,人們發現外國車就是好,它的“好”來自車子的每個部件都是出色的、過關的。國產車總體上也不錯,往往就是扶手啦、擋光板啦、噴漆啦等一些部件不行從而影響了整車的質量與形象。
愚以為,影視界大腕馮小寧奉獻給觀眾的《黃河絕戀》就存在這樣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由于影片中的場景“失真”,就有可能導致人們對整部影片的真實性產生疑問。《黃河絕戀》的成功,對于中國電影突破性的貢獻,已得到評論家們和觀眾的充分肯定和褒揚,這里不再贅述。單說該片中的這種場景“失真”,正是眼下一些影視劇作中存在的尚未引起編導們重視的通病。當然,這里說的失真,不是指某個具體、單獨的畫面場景的不真實,而是指敘述故事時,對于一些重要的、關鍵的故事情節,空間(場景)的轉換與時間的要求或允許發生矛盾而造成失實。換句話說,在某段時間內還不可能發生的場景轉換,編導們卻讓它發生了,不可能出現的畫面,編導們讓它出現了。另一種失真表現為,場景的轉換全然違背了人們熟知的自然或地理知識,缺乏畫面場景之間內在邏輯聯系,讓人們觀賞時感到影片不真實。
就看看《黃河絕戀》。從中國東北地區的某海面到黃土高原的某座土山山頂,中間跨越幾個省區,一架二戰時期的且負了重傷的飛機還能一次性飛那么遠嗎?遺憾的是不可能的事編導卻讓它發生了。因而影片一開始,從海面激戰到黃土高原山頂極險著陸的不真實的場景轉換已定注。
我們大膽地替編導設想一下,影片中不是有日本飛機突然飛來炸死中國小男孩一節嗎?假如主人公歐文的飛機不是在海面上被日軍軍艦的炮火擊中,而是改為在與前來追擊的日本飛機的空戰中——為不使觀眾對歐文的高超飛行技藝和英勇精神產生信心動搖,甚至可以設想是兩架或三架日軍飛機同時追擊歐文——在黃土高原 jl空不幸被日機擊中而迫降,不就讓人感到順理成章而又可信了嗎。
說到這兒,讓我想起了《黃河絕戀》的姊妹篇《紅河谷》,似乎有著同樣致命的缺憾。同樣是在影片一開始,主人公之一的雪兒被族人們用來祭神時獲救,場景選在舉世聞名的、作為西北風光典型代表的黃河壺口瀑布,給人留下的印象實在深刻。然而緊接下來主人公一行被追殺,直至砍斷浮橋繩索,墜人湍急的河流中,片中給人們展示的是叢林、浮橋,一派典型的南國風光。從黃土高原到南國,少說也得“逃”上十天半月吧,怎么一會兒就到了呢?還有,熟悉中國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國的河流中,大約沒有哪一條是能夠把人倒流到青藏高原的雪山腳下的,影片中的雪兒卻莫名其妙地被“做到”了。總之,在這一段關鍵性的故事中,場景轉換給人造成的印象就是主人公雪兒在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處被救,緊接著就在南方某地的山谷中墜入激流,旋又被河水倒流著流到了藏區某座雪山腳下的湖邊,而這一切的發生僅在最多不到半天的時間內。這可能嗎?影片接下來的故事演繹就使觀眾感到是在強行編造而索然無味了。
也許你會說,你老兄是否太過于吹毛求疵了,難道觀眾都那么了解地理知識么?然而編導們須知,今天的觀眾已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只有《沙家濱》、《紅燈記》,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的時代了。他們的整體知識層次,觀賞水平就像他們的消費水平一樣達到了能夠也有條件對商品從容貨比三家,精挑細選,擇優棄劣的境地。更何況,一則電影、電視、閱讀、上網,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文娛樣式為他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余地;二來他們的知識、信息來源同樣地變得極為寬廣了,中央電視臺不就天天在播放著壺口瀑布的畫面嗎?編導們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不懂得消費者的心態、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又怎么產出他們接受、喜愛的作品來?因之,今天的影視人在選擇那些經典的、廣為人們所熟知的場景人影時,須要格外慎重,切勿因一“場”、一“景”的不到位而降低了作品的整體質量。
黃河絕戀觀后感3
有一條巍然聳立的巨龍,它叫黃河。
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情,它叫愛。
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惡夢,它叫戰爭。
它們交融在一起,一涌一涌的感動,在心間翻滾。
當一幕又一幕映入眼簾時,我被這部電影所迸射的光芒所震撼;當一聲又一聲吶喊蕩漾耳畔時,我被這些戰士的無畏所折服;當一絲又一絲微笑浮現腦海時,我被這群中華兒女的團結友愛所鼓舞。
抗日戰爭時期,主人公歐文先生意外地認識了三位八路軍,這個美國空軍戰士與中國戰友共同經歷了生死,他們曾收獲快樂,也曾付出艱辛。無論何時,她們的心中都有一個信念,一個不屈的信念——一個戰士可以倒下,但中國不能倒下。一次次舍生忘死的戰斗,一次次舍己為人的舉動,三位八路軍都犧牲了。但他們所給予的愛,永垂不朽。
感動,為愛。為兩個素不相識的異國人的愛。
歐文先生駕駛的戰機遇險,一個中國小男孩挽救了他的生命,他們語言不通,他們年齡不同,可是他們的心緊緊相連。當男孩發現歐文的生命已危在旦夕時,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毫不猶豫,急中生智,給了歐文第二次生命,小男孩子單純善良的心,讓我久久無法平靜。在生活中,我們是否也伸出雙手援助過無助的人們呢?如果我們能擁有一顆充滿關愛的心靈,那么一支鋼筆、一枚硬筆、一聲問候、一個擁抱,他人所得到的便是一份溫暖、一縷春風、一片光明、一捧清泉。看著他們相視而笑的臉龐,我哽咽了。
感動,為愛。為兩名士兵在戰場上的愛。
歐文在槍林彈雨中四處躲藏,因伏在貨車下輪胎爆破而腿被壓。此時,是戰友奮不顧身上前讓他得救,而戰友中彈身亡,他卻一次重獲生命。當鮮血從身旁濺出,他的朋友胸前的點點血光,在如火驕陽下閃爍。放棄自私自利,放棄絲絲猶豫,哪怕不能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樣干出轟轟烈烈之舉,但至少能奉獻些什么。朋友落難,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只要竭盡全力努力過,就能讓友誼地久天長,就能創造和諧互助的世界。目光徘徊在群星共舞的夜空,似乎又憶起那一般的血,一顆淚珠在黑暗中滾動。
感動,為愛。為一個小女孩對祖國的愛。
當熊熊燃燒的烈火飛揚在女孩的眼前,當勒得人發疼的麻繩緊箍在女孩細嫩的皮膚上,她有些掙扎。只有五六歲的她,真心希望自己能平安幸福地活一輩子,用明亮的雙眸多瞧瞧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可是,淚流滿面的她,聽到父親撕心裂肺但堅定不移的聲音在勸慰她時,她高聲呼道:“知道!”她或許看到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她或許想起了母親愛傷時蒼白的臉龐與無力的呻吟。她知道,永不屈服于邪惡,為了中國的明天而犧牲,是有價值的犧牲。連一個還不識字的小孩,都愛國心切,何況我們?中國的未來由我們創造,只有茁壯成長,才能創造更加富強的中國!那么我們應從現在的一點一滴做起,豐富知識,努力學習,將來回報我們的母親。女孩稚嫩的童聲還在回響,我眼含熱淚,向藍天呼喊——祖國,我為你奮斗!
感動,為愛。
迷惘中,愛為我指明了方向。
因為感動,所以珍惜;因為珍惜,所以真愛永存。
黃河絕戀觀后感4
壺口瀑布帶著凄怨的故事咆哮而下,沖刷著我心中的歷史之殤,淋漓的痛楚漸漸蘇醒,一向不敢去想那段昏暗的歷史,那些舍棄生命的壯麗的壯舉,那些茫然失措的迷惘,那些殘忍的自我掙扎。
前幾天觀看的《黃河絕戀》不同于傳統的戰爭題材影片,這部影片讓我有一種很個性的感覺,長城的蜿蜒、黃河的呼嘯、壺口瀑布的奔騰,都十分的優美,震撼人心,一下就把我拉進了影片的情景當中,熒屏上的畫面給我的精神震撼久久不能散去,帶著我的思緒一齊風起云涌,硝煙、荒蕪、震撼、羞愧、感動一波又一波的沖擊著我的心。
整部影片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在瀑布下擁抱黃河那個鏡頭。演員年輕的面孔滿是青春與驕傲,因為擁有者偉大祖國這幅完美河山而幸福自豪。每個人都就應一步一步地拾起多年來被我們拋下的崇高的幸福。作為一個南方人,看慣了江南水鄉,走遍了曲徑幽巷,南方婉約的情懷已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沒有見過黃河的濤濤狂流,所以電影中壺口瀑布的磅礴讓我一陣顫栗。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影片把黃河的壯麗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所謂歷史的長河,我不禁會想黃河是在訴說著什么我腦海里一向回蕩著黃河的咆哮,振聾發聵的怒吼是想喚醒我們正視那段屈辱的歷史,洪洪巨浪是在告訴我們永不忘本,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我們務必為多年的思想沉淪負起職責。黃河讓我們自豪,黃河讓我們羞愧,黃河讓我們振作起來,為民族復興而奮進。
影片中運用了一個美國人的視角是相當的新穎出色,那些歲月中國總是被其他國家瞧不起,但我們不是美國人眼里那么猶豫怕事,我們是當機立斷、剛毅果敢的,應對外敵的侵犯,我們從不退宿,我們堅持立場,奮起反抗,保衛祖國。在美國人心中,生命高于一切,戰爭是經濟發展的源泉;而我們的革命先烈以戰魂高于一切,戰爭是保衛家園的手段。自古以來孔氏哲學教會我們中庸,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職責感,任何事情,個性是發動戰爭都應思考后果,因為我們對生命負責,對大自然敬畏。戰爭中,我們從不輕言放下,每一個戰士心中都有一個金戈鐵馬的夢,每一個戰士都忠于自己心中的那個英雄。影片中男主人公與黑子在保留生命這一問題上的分歧,一方面體現了男主人公的睿智,另一方面體現了黑子的民族氣節,不低頭,不畏縮,這是中國戰士的代表,為了家園為了祖國,他們不僅僅愿意放下自己的生命,并且能夠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祖國的安危才是最大的傷痛。男主人公為救小女孩假意投降,是一個很犀利的角度,不僅僅僅是中美軍事思想的碰撞,更是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融合與統一,影片塑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有情有義的美國戰士,更是一個擁有崇高的職責感的英雄。
觀看時每每看到殘忍的日本人的暴行,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發出一陣遺憾的嘆息聲,在這一片嘆息中,我們是在悔恨自己的弱小,我們是在贊嘆偉大的革命先烈。
雖然結局是凄美的,但這部影片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生命力,包括影片末尾,女主角那鮮活的生命與黃河的結合,無一不在傳達著一種精神,那是一份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每一個都會帶著生命的贊嘆來回味這部影片。
總體來說,這部影片的制作也許不算豪華的,但是真的十分精妙,影片中展現的不僅僅是民族情感,更有友情、親情和感情,整部影片都洋溢著滿滿的愛的感覺,觀看時總是會被一些小小的細節而感動。并且弘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是一部很有覺悟的巨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我們對歷史的記憶不再那么深刻,但那段紅色革命歲月永不能忘。我們是幸運的,革命先驅們給了我如今的安定完美的生活,我們更就應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黃河絕戀觀后感5
記得以前看過這部電影,但是那時候還小,注意力都放在了捉蝎子上了。昨日聽音樂時,無意聽到了那首夕陽山頂,讓我決定看看這部片子。
影片還有著傳統片子的,英雄美,敵人丑的老套路,故事的情節上也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是那遠山,那淳樸的人,那咆哮的黃河,那綻放的感情,彌補了那些不足。
影片中的連綿的大山,仿佛整個天地都是自己的,嘹亮悠長的信天游在那里肆意。
男主的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害死了護送他的戰士。女主的二小姐身份救了他們。吉吉影音黑子靠著民族大義感動了債主。片子想表達的太多,戰爭,屠殺,親情,感情,職責,國家與家庭。但反而表現的又都不太好。片中的三炮實際上是個很杯具的人物,被黑子家給弄的性生活不能自理,最后能報仇了結果被寨主給放了,寨主死后給二小姐發信號后,又被活埋了。命運對這個在大山里飆歌約炮的屌絲只能說是比較冷酷。
這個片子的音樂真心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