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對作品或創作者的情感和態度。這里給大家分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方便大家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時參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1
信仰是什么?是印度神話中數以十萬的神,是圣經中的耶穌,是 中的真主安拉?還是其他?在我看來,信仰是很難用言語來解釋、表達的,只能依靠自己內心的理解與思索。
然而在李安導演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似乎把信仰這個問題具體化了一點,影片中的男主角派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思考關于信仰的問題,身為一個印度人,他理所當然地信仰印度教;后來在一位牧師的啟發下,他又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是愛著人類的;后來還信了猶太教。在影片中派的父親還取笑他信仰的宗教太多了,但是拍依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直到他想去跟自家動物園里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交流,當然我覺得他會忽略老虎的兇殘而想跟它交流是因為派相信帕克不會傷害自己,只要自己足夠誠意的對待對方。但是在父親嚴厲的有點血腥的教訓跟帕克的殘暴讓他的原先的信仰坍塌了。他開始迷茫,不知生命的意義,不知活著為了什么。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多時候都會因為身邊發生的某些事情而受到傷害。可能在這些時候我們都會感到迷茫,也會想不通一些事情的意義。我覺得作為一個生存在這個多姿多彩世界的渺小生命,并不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你可以為了父母而活,為了朋友而活,為了自己而活。但是如果說為了上帝而活,你可能永遠都沒辦法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而活,因為永遠也不會有人告訴你上帝是什么。上帝只是信仰的一個折射,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方面。
影片的主要部分集中在派的海上漂流,他看到動物之間為了存活的互相殘殺,最后留下來的是最兇殘的老虎帕克。一開始派很害怕老虎會把自己吃了,但在老虎掉下海中的時候,卻不忍心看著這僅剩的生命離開。于是帕克在船上,派在自己制作的簡陋木筏上,一路互相拼命的活了下來。在海上,派看到了水母發亮的美麗景象、看到了鯊魚、看到了海豚、經歷了十分危險的風暴。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風暴中,派看著風暴中心的一縷陽光絕望的質問上帝,問上帝為什么愛自己卻救不了自己。但同時派也表現出了對活下去的極度渴望。這一點是讓人感動的,對活著的渴望何嘗又不是對生命的信仰呢?
在影片的最后,派在以為自己就要死去的時候,漂流到一個生機勃勃的島上,派在獲救后被采訪的時候說到如果沒有帕克,他不會活下來,早就死在海上了。在現實生活中,激烈的競爭、惡劣的環境可能會打垮一些人,而堅持下來的人則能更加頑強的生存下來,幸運和機會也會降臨。就如影片中的派,不管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依然活了下來一樣。
好電影的意義在于能夠給予觀看者一定的共鳴或者啟發,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反映真實的生活。在這個人心浮躁、信仰缺失的時代,這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夠引起你對信仰,生命的思考。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不通信仰如何,讓生命更豐滿,你的信仰也會在你的內心中清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2
今天是我們班級調到第1組的第一次看電影,在后面總是搶不到前面的“首席”,這次看的電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叫做派的'孩子,在看到了一只孟加拉虎吃掉了一只鹿這樣子的血腥場面后,不禁害怕。由于生意不順利,所以他們一家打算到外地去發展在乘船的途中,船底不海水沖破了,這是,他正好出來了躲過了這次災難,但不幸的是,這一船的人只有他和4只動物活了下來,鬣狗把斑馬和紅毛猩猩咬死了后,突然,從船倉里面出來了一直老虎,而且正是小時候的那只孟加拉虎。
從這以后,他們就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天的漂流,多少次命懸一線,經歷了這么多事情,派還是活了下來,終于,再一次暴風雨后,他們漂到了一個島嶼,上面有很多貓鼬,他跳進了一個清水潭。到了晚上,這個島嶼從側面看像個女人,老師說這個島嶼能吸人的靈氣,但派還是和那只老虎離開了這個島嶼,奇跡再一次的發生了,他們漂到了一個沙灘上,那只老虎離開了,派哭得一塌糊涂。
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發是: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是不會讓自己更厲害,認為世界上沒有人能超越自己,所以就會放縱,而導致退步。這就和我們現實生活一樣的,如果沒有對手,那我們就沒有干勁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3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伊始用3D效果打造出了唯美的畫面效果,影片的小部分敘事穿插在大篇幅的對自然界美景的描述,觀影至此,我只能說李安是個文藝的紳士。如果在此時嘎然而止,你就只會覺得這是部文藝片,但是片尾的點題讓我茅塞頓開,細咀嚼加之往前回想,越覺得毛骨悚然。
影片是以回想的方式娓娓道來,在結尾少年派向聽故事的人說了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在太平洋上漂泊的小船上并沒有老虎、猩猩、斑馬和鬣狗,而只有自己、母親、水手、廚子。為了生存廚子殺了水手吃掉他,又殺了母親,少年派盛怒之下殺了廚子。這“人吃人”的橋段,讓我突然想起了“女王訴達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同樣是四人在游船遭遇暴風的情況下爬上一艘小船,而船上的三個人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吃掉了一個身體虛弱的男孩。把這四個人物重新對號入座放在故事的第一個版本,這樣的折射讓人越想越恐怖。
斑馬:斑馬在故事中是第二個版本中摔斷腿的水手,他是佛教信徒,所以用食草的斑馬來折射他。對于宗教的虔誠也絲毫沒有改變他的命運,在殘酷的現實之下,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下,他無疑是砧板上第一個被宰割的。
鬣狗:在上船的一開始它就暴露了食肉的本性,但是由于殘余鎮靜劑的作用還力不從心。這個如果比喻的是殺人的廚子,那么鎮靜劑就是他在人類社會的殘存的一點道德秩序,但是在本能的驅使下,人的罪惡暴露了出來,才上演了人吃人的慘劇。回到第一個故事,看到鬣狗對少年派和斑馬有躍躍欲試的攻擊的時候,少年派選擇了躲到船桿上,當時我心里的第一反應是:趁著它現在還沒體力的時候,為什么不殺了鬣狗絕了后患?面對敵人如果一味的縱容、躲避,不在適當的時機盡早解決后患無窮。
猩猩:它是少年派的媽媽,她是虔誠的印度教徒,面對鬣狗對斑馬的撕咬,她憤怒而又無法阻攔。正如故事的第二個版本,派的媽媽憤怒對廚子說:你殺了這個男孩就是為了吃掉他!最終廚子把派的媽媽也殺了。影片中在猩猩撲打吃斑馬的鬣狗時,鬣狗忍無可忍咬死了猩猩。
老虎:其實活下來的就只有派自己,根本沒有老虎,老虎只是他自己的倒影。童年的時候他對父親說,他在老虎的眼睛里看到了靈魂。而父親用一只活羊證明了老虎食肉的天性,告誡兒子動物的本能,他在老虎眼中看到的不過是自己的倒影。影片結尾,成年派說多虧父親當年的教導,不然他也不可能活到今天。也許廚子殺死派的母親激怒派是他殺死廚子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起了父親的話,看到了人的本性,他若不殺廚子,必將被廚子殺死。
在飄到岸上之后,孟加拉虎頭也不回地走了,看也不看派一眼。老虎是派人格的一部分,老虎是本能、邪惡的那一面,少年派是人性、純真的那一面,當回歸人類正常的生活秩序后,本能邪惡的'那一個自我便走開,即使它曾給過你陪伴,甚至救過你。
在那個白天是天堂,夜晚是地獄的海中島嶼上,老虎憑本能感覺到夜的危險,在傍晚躲到了船上。而少不更事的少年派直到發現了食人花中的牙齒才明白,天堂亦是地獄,這里不知埋葬了多少被白天假象迷惑的人。復雜紛亂的社會中,處處是陷阱,憑著一顆天真的心遲早要被吞掉。而在這樣一種環境的條件反射訓練下,經過一系列的磨難,心靈不再天真。于是當派到達墨西哥案是,即使水只有兩公尺深,他也不再敢下水了,被磨了棱角的心智便不再相信任何事情。成年派過著富足美滿的生活,可是眼中盡是對人之間抱有距離的態度,還有處事的老成。他終于成長起來了,但同時失了純真和勇氣。
他的結局還算美滿的,有一個妻子,兩個孩子,但是妻子卻不是開始他在印度心儀的女子。他與她約定一定會回來找她,不是忘記了這份承諾,而是渾濁的心再看不到純凈剔透的情感。他問聽故事的人,兩個版本你更愿意相信哪一個?聽者說——第一個。成年派說——那上帝與你同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看你是愿意追隨上帝,還是跟隨魔鬼。悟出第二個版本的人,看到了魔鬼感慨人性的邪惡。相信第一個故事的人,便永享心靈的純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4
我們懷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絕承認現實的殘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們容易幸福。
坦白說,到PI開講第二個故事之前,我的觀影情緒一直在下降,如果說我對整部電影有什么不滿的話,就是作為通俗故事的“我與老虎海上歷險記”,有些松散和寡淡,備受推崇的3D沖擊,效果也完全在預期內。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來拍這個故事,會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會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魚等更飛揚的段落。不過,既然除了討好普通觀眾的功能,海上歷險記更多任務是展現導演的審美追求,那只能感嘆李安的夢太內斂、太乖巧、充滿了東方式的工整靜謐。
當PI緩緩講出第二個廚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時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從沉睡中一點一點被噩夢驚醒,這時候你才發現之前似有似無的鋪墊,全都不是閑筆。吃肉汁飯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約、虔誠包容的PI媽,與斑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對號入座,現實故事版的殘酷,讓人有如墜深淵的恐懼。最殘酷的殘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組,自我還原出來的,這比某些電影哭天搶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簡單的角色對應還原,回頭細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處處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馬、斑馬”,事實上,他就是那匹斑馬。還有那句問猩猩的“你的孩子吶?”。比如那個食人島,“恰好”是人的形狀。再比如介紹印度教的三種佛時,講到在河上淌著的三面佛,世間萬事萬物都不過是他的夢境。真是沒有比這句話更能解釋PI是如何建筑第一個故事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當下,但你主宰得了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幻想。
當兩個故事都擺在你面前,就是選擇來臨的時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話的夢幻,但更不愿相信現實的殘酷,而記者則在猶豫了一會兒之后,選擇了第一個夢幻故事,“你跟隨了上帝”,PI的回答,給出了關于真實性曖昧又明確的回答。
我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二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種容易的解讀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獸性來解釋恐怕太草率,PI的父親給出過一個解釋——和它你沒有感情,你從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記,講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與自己相處的故事。PI對虎經歷了恐懼、共生、馴化、依賴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也是人在獸性和理性平衡的過程。最后,老虎頭也不回向叢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還沒來得及與你們好好告別。”——當人步入社會叢林時,何嘗不是決絕忘了回頭?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選擇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認為虎是恐懼的化身。這種恐懼來自對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戰,以及由此而生的內心的孤獨。人的這些恐懼,恐怕是持久而絕望的。成年PI的選擇,恐怕就是李安的選擇——經歷他、面對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與自己獨處,但影片的開始和結束,PI的生活中都有兩樣東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對人來說,這都是逃避恐懼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釋世界的一種猜想,對于個體來說,他永遠是我們面對未知的一種安慰。而家庭,讓我們覺得對這個世界有責任、有聯系、有貢獻,它證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這兩樣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給了我們面對自己的勇氣。
當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并不合理,你必須相信,有些東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須依靠。這不是李安電影里的選擇,這恐怕也是擰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選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5
由李安執導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不急不緩的宣傳中拉開了帷幕。聽了同事的介紹我和老婆在周六團票去影城看3D影片了。喜歡戴3D眼鏡的感覺,且不說音樂讓人放松,影片一開頭森林景觀的唯美畫面就抓人眼球。我自言自語說過太癮了,覺得選這部片子非常英明。
聽說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有點壓抑,心臟不舒服,陸川的《王的盛宴》不管是否舊壇裝新酒反正看過類似的電影不想再重復了。所以選這部不是輕松也不是壓抑可是讓人難忘的“大片”了。
最開始,我聽了這電影名字以為這是一部專為孩子們訂制的片子,可是隨著鏡頭的推進,我錯了,這部片子誰人看了均很受益。我喜歡片中的對白,喜歡那畫面與特效,在海洋中獨自漂流的派眼望無助的暗夜都那么迷人……
電影通過講故事的筆法寫了一個叫派的人從孩子到少年的故事。這橋段多少讓人想起鐵達尼號的路數,可是不影響我的興趣。交待一下,影片重點講述一個叫派的少年與家人從印度乘船搬遷到加拿大在海洋中航行,之后船遇險家人瞬間離世他獨自在海洋中漂泊并生存下來的故事。
我喜歡派對這個世界的種.種疑問與新奇,如果沒有新奇感,那么怎么會有遇險中他想方設法與考慮(孟加拉虎)和平相處,找到樂趣,讓自己活下來呢?或許導演的目的就是像主人公說的:“到什么時候都不能絕望。”
作 為孩子的派拿肉去喂考慮的經歷也夠驚險的,他對發怒的父親說:“動物也是有靈魂的,我從它的眼睛里看到的。”面對父親的嚴歷斥責,媽媽卻給予派更多的貼心 與理解。可是野獸必定是野獸,你看結尾當派與老虎漂流到海濱得救前,老虎看到前邊的叢林注視許久就是沒有回頭看一眼氣息奄奄的派。這讓派心里難受極了。在 深海中漂流的二百多天是讓派難忘的橋段。那些巧合夠奇幻,對食人島的描寫也足夠奇幻。他漂流中讓人想到老人與海,這里是派與老虎的斗智斗勇,善良的派還為 那虎抓魚吃呢。孤單中他想到媽媽的笑臉得到片刻溫暖。是的,一場海難他瞬間失去了家人,這是誰都難以承受的。可是派堅持著,他不想一直在恐懼中戰栗,他只 想活下來。為此,他把渺茫的希望化為求救紙條放在空水罐中使其飄遠。可是毫無奏效,因而他一直在大洋中漂著,救生艇上食物與淡水都用完了,無意中他漂到食 人島上,島上表面的風光讓人迷醉,可是真相出來后他果斷離開了。有些事還真的不能只看表面呢?
李安成功了。他不只傳遞給人唯美的畫面、高難的特效,而更教人如何面對意外。所以說少年派真是派,很是酷,如果說1942突出災難中的人性,盛宴詮釋權術,那么少年派讓人深思如何面對困境生存,拋開絕望,找到希望。懂得這一點,人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當下擁有的美好呢?
早就聽說李安大導演非常有名氣,以前他執導的《臥虎藏龍》拿過不少大獎。可惜我沒有看過,這次終于如愿了。不得不說,奇幻得超強,少年派,給力的好片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6
最近有部電影上映——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講述的是一艘孤單小船,一個落難少年,一只孟加拉虎,在南太平洋上進行的最艱難的生存考驗這樣一個故事。網上關于這部電影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地叫好,所以引起了我對該部影片的濃厚興趣。這部影片是由加拿大作者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而來。在觀影過后,我翻開了這本小說并一口氣讀完了。也說不清是這是一篇影評還是書評,總歸是對這個故事的一些感悟。
Pi是一個生于印度并且同時信仰、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個動物園,所以派從小就了解動物的習性……之后迫于生計Pi舉家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的動物,Pi的父親想把它們帶到異國他鄉賣個好價錢。可是動物園園長一家經歷了一次類似泰坦尼克號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難。Pi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隨后劇情正式進入到“奇幻漂流”。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這個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無法戰勝老虎的Pi最終選擇與它一齊應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飽老虎,也讓自我活下來。當然,這場漂流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經歷了無數饑饉和風雨,在海上漂流了227天之后,僅有少年和老虎存活了下來。可是如果故事情節發展到此為止,確實只是乏善可陳的一篇漂流記。可是直到少年派應對調查人員的時候,講出最終那個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其實,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而是搭載了四個人——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后殺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殺死了Pi的母親,于是Pi忍無可忍同樣殺害并吃掉了水手。最終的結局是,僅有Pi存活了下來。這時,往復的鏡頭便一幕一幕在我腦海中閃現,之前的所有好像并無深意的打趣的細節都成為了伏筆,使這整個故事融會貫通的串聯起來,打破了原本充滿和諧、愛心并且奇幻的冒險故事,只剩下一個殘酷無情、血淋淋的故事擺在我們眼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精彩之處在于,每個人看完都會感覺很復雜,心里有許多感想可是紛至沓來,不明白從何說起。根據我的記憶,大概能夠分為幾層。
第一層是事實,什么是事實?海難是不是事實?孟加拉虎是不是事實?由于大多數時候,我們并不能親自見證事實,所以事實不得不依靠于他人的轉述。可也正因為這樣,當一個人開始敘述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捏造了。也許,捏造這個詞太重了一些,那么他就已經在創造了。而當個人的創造開始,就距離真相遠了,因為真相本身不是人類創造出來。你能夠歸結為上天,也能夠歸結為上帝,或者說是命運,但都不應當是人類本身。
第二層是自我。真相不可得,那么反求諸己,是否能夠認識真我呢?少年Pi講述了一個227天的海上漂流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自然是他自我。可是當我們聽到第二種可能性的時候,整個漂流故事瞬間就崩塌了,它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神經病的胡言亂語。可是細細分析起來,每一處細節又都十分貼合邏輯。唯一的破綻是這個故事里的少年勇敢堅強聰慧,顯得太過完美。所以,那里少年Pi敘述的自我,究竟是他自我呢,還是他想象中的自我?小說在那里還有一個巧妙的扣子:強大的孟加拉虎和少年Pi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如果一切故事從頭到尾都建筑想象之上,大概孟加拉虎才是少年Pi自我內心的投射,一個勇敢、強大、無敵的存在。
最終一層是宗教。讀者到了最終,面臨的困境和調查官員是完全一樣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你選擇哪一個?前一個是孤獨的少年和三只動物漂流227天,目睹無數的海上奇景,一人一虎彼此對望,相互提防也相互依存,最終大家上岸一拍兩散。后一個是四個人無水無糧,如何捱過227天,以至于最終僅存一人。可能的真相讓人顫栗不安,于是前者這種明顯的現實扭曲顯得更讓人容易理解。為什么不呢?反正結局都是少年一無所有,孑然一身活在世上。現實太過殘酷也太過猙獰,那么想象力讓人超拔其上,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慈悲么?在這個意義上研究,天堂也好,極樂世界也罷,何以會讓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這也許就是是這個關于冒險、期望、生存的故事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歷磨難而成長,因信念而不凡。
書中如真似幻的海上歷險與天真、殘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蕩出高潮不斷的閱讀驚喜。無論是開放式的結局還是小說對于信仰、生存,乃至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展現,都會成為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問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篇7
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講述的是一艘孤單小船,一個落難少年,一只孟加拉虎,在南太平洋上進行的最艱難的生存考驗這樣一個故事。網上關于這部電影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地叫好,所以引起了我對該部影片的濃厚興趣。這部影片是由加拿大作者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而來。在觀影過后,我翻開了這本小說并一口氣讀完了。也說不清是這是一篇影評還是書評,總歸是對這個故事的一些感悟。
Pi是一個生于印度并且同時信仰___、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個動物園,所以派從小就了解動物的習性……之后迫于生計Pi舉家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的動物,Pi的父親想把它們帶到異國他鄉賣個好價錢。可是動物園園長一家經歷了一次類似泰坦尼克號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難。Pi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隨后劇情正式進入到“奇幻漂流”。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這個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無法戰勝老虎的Pi最終選擇與它一齊應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飽老虎,也讓自我活下來。當然,這場漂流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經歷了無數饑饉和風雨,在海上漂流了227天之后,僅有少年和老虎存活了下來。可是如果故事情節發展到此為止,確實只是乏善可陳的一篇漂流記。可是直到少年派應對調查人員的時候,講出最終那個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其實,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而是搭載了四個人——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后殺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殺死了Pi的母親,于是Pi忍無可忍同樣殺害并吃掉了水手。最終的結局是,僅有Pi存活了下來。這時,往復的鏡頭便一幕一幕在我腦海中閃現,之前的所有好像并無深意的打趣的細節都成為了伏筆,使這整個故事融會貫通的串聯起來,打破了原本充滿和諧、愛心并且奇幻的冒險故事,只剩下一個殘酷無情、血淋淋的故事擺在我們眼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精彩之處在于,每個人看完都會感覺很復雜,心里有許多感想可是紛至沓來,不明白從何說起。根據我的記憶,大概能夠分為幾層。
第一層是事實,什么是事實?海難是不是事實?孟加拉虎是不是事實?由于大多數時候,我們并不能親自見證事實,所以事實不得不依靠于他人的轉述。可也正因為這樣,當一個人開始敘述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捏造了。也許,捏造這個詞太重了一些,那么他就已經在創造了。而當個人的創造開始,就距離真相遠了,因為真相本身不是人類創造出來。你能夠歸結為上天,也能夠歸結為上帝,或者說是命運,但都不應當是人類本身。
第二層是自我。真相不可得,那么反求諸己,是否能夠認識真我呢?少年Pi講述了一個227天的海上漂流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自然是他自我。可是當我們聽到第二種可能性的時候,整個漂流故事瞬間就崩塌了,它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神經病的胡言亂語。可是細細分析起來,每一處細節又都十分貼合邏輯。唯一的破綻是這個故事里的少年勇敢堅強聰慧,顯得太過完美。
所以,那里少年Pi敘述的自我,究竟是他自我呢,還是他想象中的自我?小說在那里還有一個巧妙的扣子:強大的孟加拉虎和少年Pi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如果一切故事從頭到尾都建筑想象之上,大概孟加拉虎才是少年Pi自我內心的投射,一個勇敢、強大、無敵的存在。
最終一層是宗教。讀者到了最終,面臨的困境和調查官員是完全一樣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你選擇哪一個?前一個是孤獨的少年和三只動物漂流227天,目睹無數的海上奇景,一人一虎彼此對望,相互提防也相互依存,最終大家上岸一拍兩散。后一個是四個人無水無糧,如何捱過227天,以至于最終僅存一人。可能的真相讓人顫栗不安,于是前者這種明顯的現實扭曲顯得更讓人容易理解。為什么不呢?反正結局都是少年一無所有,孑然一身活在世上。現實太過殘酷也太過猙獰,那么想象力讓人超拔其上,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慈悲么?在這個意義上研究,天堂也好,極樂世界也罷,何以會讓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這也許就是是這個關于冒險、期望、生存的故事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歷磨難而成長,因信念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