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時可以對電影的某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其他人的評價和觀點來支持自己的看法。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1
今日,我和爸爸、媽媽一齊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爸爸告訴我:《建國大業》的演員陣容強大,百名巨星齊上陣,共同來為祖國成立60周年獻禮,幾乎囊括了中國電影界的所有明星和知名導演,可視為對中國電影演藝隊伍的一次大閱兵。毫不夸張地說:一不留神一個大明星出現了,一眨眼功夫幾個大明星就出場了。要是想在這部片子里面去看大明星,那你必須會看的眼花繚亂。據說這些赫赫有名的大明星們都是不計報酬自愿來演這部戲的,因為大家都想為自我母親的60歲華誕奉獻一份自我的力量。爸爸異常強調:“全世界僅有中國才能匯集如此多的明星,才能拍出如此震撼、如此生動、如此精美、如此優秀的電影!”并且一邊兒看,一邊兒給我解釋我看不懂地方。
我們看得都很認真,最終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喜悅和歡呼聲中,我們開始建設我們的新中國。我想:新中國成立真不容易啊,看看毛澤東和周恩來他們喝酒,把頭緊緊地碰在一齊,可見他們的興奮之情,對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尤其看過《建國大業》之后,對毛主席更加敬佩和崇拜了,還有周總理、朱老總、任弼時等革命老前輩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代價,當演到開國大典那一時刻,毛主席在神圣的禮炮聲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我必須要好好學習,熱愛自我的祖國!長大了為建設祖國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2
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后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后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后,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解放上海,我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更有無數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萬眾沸騰。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臺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更應該珍惜。因為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3
今年是祖國60華誕,我覺得今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是中影的《建國大業》,真是心想事成,姐單位團購觀看《建國大業》,姐有事把票送給我,哈哈……《建國大業》的明星陣容強大,不太看電影的我覺得是“史上最牛獻禮片”,是中國電影人對共和國誕辰的一次集體獻禮。真是“群英薈萃”影片中所有的配角無一不是一流當紅影星。172位演員聚集在140分鐘的電影里。
——郭曉冬;再比如畫面上突然放到一個士兵的背影,正奇怪干嘛給他特寫,鏡頭一轉,居然是王寶強;葛優一出來,全影院的人都樂了。但最搞笑的還是范偉。那一場戲說的是毛主席見廚師。前一個鏡頭還是黃曉明扮演超級帥氣的‘警衛員’,下一個鏡頭就是范偉忙不迭地跑進了畫面。而且,他是一臉仰慕地看著毛主席,憨得特別可愛。
眼花繚亂的最后10分鐘,邀請各民主人士討論建立新中國細節。這下,章子怡、趙薇、任達華、甄子丹、鄧超……一張張熟悉的明星臉一股腦兒地涌了出來。最后10分鐘的‘主角’其實是劉德華。
因為這10分鐘里的腕兒太多,大家才弄明白原來演員里還有周星馳。演的還是周作人,啊!真好……
在此我祝祖國“生日快樂”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4
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毛主席飛赴重慶,和國民黨和平談判。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然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國支持下,一面偽裝和平,一面加緊部署____內戰。中國人民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偉大的革命戰爭。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戰役,轟動了全中國,乃至人世界。共產黨組織群眾,關愛百姓,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與尊重,擁有了許多的人才。打了一個又一個的勝仗,解放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老百姓歡天喜天地,載歌載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選定《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他代表著全國人民大團結!
每當我看到與革命戰爭有關的電影,我就想到:革命烈士的辛苦,是他們用一點一滴的鮮血,換來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沒有他們的英勇,也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也就沒有現在的生活,也就沒有現在強大的祖國。他們是我們尊重的人!
毛主席曾經講過“全國人民大團結萬歲”這句話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可是總有那么一些人不自覺,比如:新疆打砸搶事件,聚眾鬧事等。他們妄圖破壞我們的家園、團結。難道他們不想擁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嗎?他們的這種行為是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5
9月12日夜,我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觀看了首映的、翹首以盼、一票難求的國慶獻禮大片《建國大業》。電影放映前舉行了見面會。導演黃建新周總理、鄧穎超、宋美齡的扮演者與觀眾見了面;趕不及參加映前見面會的導演韓三平也放映結束后與觀眾見面互動,征求觀眾意見。現將觀后感一吐為快。
《建國大業》是國產最牛的獻禮大片。究竟“牛”在何處?且聽在下道來。
一是影片主題牛。《建國大業》以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國體為主題,主題重大,集中、突出,類似反映建國題材的影片較之只能望塵莫及、自嘆不如。
二是主創陣容牛。《建國大業》云集了170多位華語影壇一線明星。明星眾多令導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為難“由于參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戲份會被刪除,可我們真是下不了手。”眾多大牌明星難導演為難的同時,多至8位執行導演也有時令眾明星無所適從人。
三是劇情牛:電影《建國大業》再現了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為背景,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校長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的光輝歷程。
四是表現手法牛。《建國大業》充分利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將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真實感和內容上的厚實感。同時,還用虛實相映的手法表述歷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達到再現歷史的目的。如李公樸被害是通過聞一多演講來展示,聞一多及后來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則以畫面來展現。又如用寫意的戰爭場面來烘托建國的艱辛。同時,以大量的'鏡頭展現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為民主建國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敵機轟炸西柏坡x住處未爆炸的炸彈這一細節,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歷史真實感。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6
當學生們涌上街頭,振臂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口號,咬破手指血書“還我青島”,青年一代擔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撲面而來,看得人熱血沸騰。火燒趙家樓、血書“還我青島”以及女學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著一塊寫著冤字的大布為四萬萬同胞喊冤等歷史事件逐一呈現。正是這批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一個青春、激情、奮斗、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的身上,擔負著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
現在黨已經100歲了,從當年的“腥風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甜。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了現在的和平,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員肩上的責任。我們全國的黨員到現在已有8000多萬,這是多么輝煌的成績啊。13名代表,50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能燎原;100年艱苦輝煌,70余年國運昌隆,氣壯山河,我們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帶領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為當代的學生,我們有美好的自由,可這些自由是誰贏取的呢,是黨。她讓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美好的時代下,不用呼吸戰火彌漫的空氣,不需要擔憂衣食住行,只需安然前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斗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和今天,血肉相連。我們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它是由無數共產黨用鮮血換來的。所以讓我們張開翅膀,向廣闊天空飛去,為未來打拼,為祖國爭光!在黨的100周歲生日之際,忠心祝愿黨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再創輝煌。
建國大業300字觀后感篇7
《建國大業》還是一部可看性比較強的片子,較同類型影視而言,對主要人物的刻畫更為細膩,尤其是和現在央視放的《解放》比。不過由于要表現的東西太多,跨度太大,所以大多只能蜻蜓點水,沒有些歷史常識的人看起來是非常累的(光辨別這么多明星演的這么多名人,就很累人了)。當然,只要你讀過初中歷史課,且有些記性的話,應該還不至于云里霧里。
我以重溫歷史的心情,看完了這部片子,內心頗有些激蕩的。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個錦上添花的時代、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
片中淮海戰役后,毛、朱、周、劉、任把酒慶賀,相擁唱起國際歌的場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些老弟兄從長征開始,一步步走向奪取全國政權,我相信是堅強的信念支撐著他們,這是一種類似虔誠宗教徒的信念,他們可以毫無保留地、全身心地托靠在這種信念上。現在大多數人可能已經沒有類似感受了,也很難對他們的激動產生共情。還有就是西苑機場閱兵時,劉燁扮演的紅軍老兵那發自肺腑的吶喊,這份真誠讓人感動,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當今中國的一線電影明星,幾乎都在片中露了個小臉,這恐怕和追悼會上的名單有得一比,因為在片中的出現,說明了在中國影視界的地位。這種盛況與那個年代也是類似的,鄧小平、賀龍、彭德懷等也僅僅在片中露面片刻。李云龍之輩,最多只能在北京城下放個照明彈。那個年代有多少人讓我們無法忘懷,無論國共還是第三種勢力。
至于弱肉強食之說,片中更是借蔣介石之口點明:“對毛澤東要邊打邊哄,那一天毛的軍隊打完了,也就不用哄了”。毛澤東也說,和蔣談判的資本就是幾十萬條“破槍”。等到遼沈、淮海、平津戰役獲勝之后,其實也就不需要再和國府談什么和平,一鼓作氣解放全中國便是了。毛、蔣都明白,槍桿子里出政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民主黨派,則從來一樣,只是政治協商會議中的點綴,無論誰掌權都要拉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廣泛性。記得筆者在尼泊爾遇到個初中生問,中國是不是只有共產黨,筆者義正嚴詞地告知,中國有九個黨派,一個執政黨、八個參政黨。回答這個問題時,真真切切感受到民主黨派存在的必要性。
承上啟下之說,無需細言。沒有建國大業,就沒有社會主義改造、就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和諧社會的今天。只是在看到毛、朱、周、劉、任把酒慶賀、激情燃燒的場景時,想到了后來1969年開封的“劉衛黃”;看到西柏坡會議,想到了1969年北京的“王玉”、1972年的溫都爾汗、1974年的“王川”、想起了1992年南海邊畫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