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觀后感200字
寫觀后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思想更加豐富,形成愛思考的好習慣。這里提供優秀的八佰的觀后感200字,方便大家寫八佰的觀后感200字參考。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1
影片中有大量對比,蘇州河兩邊,一邊歌舞升平,一邊槍林彈雨;一邊是國軍全面撤退,一邊是400多名壯士舍身守城;一邊是小人物的貪生怕死,一邊是士兵的大義凜然……翩翩白馬是對民族的希望,密密麻麻的彈孔是殘酷的現實。
影片的最成功之處在于,我沒有認出任何一位演員,也沒特別記住哪一張真切的臉,但是那種對生命的渴望,對家園的守護,深深打動了我。一句“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后的陣地,也是我們的墳墓”,感天動地!沒有預演、沒有動員,綁上手榴彈說跳就跳,令人聞風喪膽!
影片的人物塑造也挺真實,沒有偉光正,一個個小人物的猥瑣、惜命、冷漠、親情、仗義、轉變、熱血、英勇……都交融在一起,這才是人性。
第一個感受是:不想打戰,戰爭就是個屠宰場。政治、經貿、科技等各方面的爭議,能坐下來談的就不要戰爭。無論是膽小鬼還是真英雄,無論是走狗還是義士,哪一個不是血肉之軀、父母生的?那些血肉橫飛、鮮血四濺、砍頭顱當人體靶子的,都不是人類行徑,已經把人降級到了動物階段。特別是,如今的武器今非昔比,一旦打起來,那是真正的灰飛煙滅。
第二個感受是:那些用生命用血肉來守護家國的戰士們,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之魂。明知倉庫就是墳墓,甘愿舍命守護;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搏命也要遵守軍令。他們很傻,傻得不計算性命的價格;他們很真,唯有這份真,才能守護真正的家國大義。
第三個感受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弱了。日本入侵,東北潰敗、華北潰敗,淞滬戰場上,80萬的正規軍打不過20萬的日軍。為了掩護50萬正規軍的撤退,也出于政治秀的需要,把租界對岸的四行倉庫當成了劇場,把一個營的戰士當成了演員。但是這群戰士是當真的,他們甘愿視死如歸、舍生成仁。無奈他們的表現再好,戲終究是戲,沒有實力的民族終究只有被人欺壓的份!
第四個感受是對歷史的哀嘆:過橋之后的戰士成為棄子才是歷史真正的悲哀。最后的過橋片段,是當年戰爭中死傷最多的場景,影片展現出來的戰士幾無生路,而歷史中,過程雖然慘烈,但414(有各種說法)名戰士,經過四天的戰爭,傷亡十余人,其余成功撤入租界,相對幸運些。
但是,沒有了戰爭和鎂光燈的高光,殘酷的現實才剛剛開始。一進入租界,這些戰士就被繳了械,扣押在原是萬國商團意大利的兵營,但是該處早已被遺棄,是堆垃圾、扔死嬰的一片荒地,稱為孤營,他們也被稱作孤軍。租界還在四周拉上鐵絲網、配上哨樓。既非敗軍、又非俘虜的戰士們就在自己的國土上被租界給囚禁起來。
雖然缺衣少食,軍人們面黃肌瘦,但是他們依舊每日操練,軍容整肅,如果想要突圍,租界的武裝力量根本擋不住。但是軍人有軍紀,謝晉元向國際聲援,也向蔣介石求助,換來的是蔣介石的冷漠回應(1938年6月19日):“五月三日函悉,尚望忍受一切艱苦,以維護國家榮譽。”
于是,謝晉元選擇忍辱負重。接下來的時光中,軍隊與租界不停地沖突,戰士內部也矛盾不斷,在物質越來越貧乏,連飯都吃不飽的境地中,日漸走向奔潰,出逃暴動,加上外部的暗潮涌動,最后謝晉元被自己的部下刺死。
余下的部隊還被汪精衛誘降過,但是他們沒有答應,于是整個隊伍被拉著去各地做苦役。害怕他們整個團隊的合力,戰士們又被分散流落到各地。在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當年的約400名戰士最后只剩下了100余名。
兇狠的日本軍沒有消滅他們,無情的政治和殘酷的現實把他們打得七零八落。
電影《八佰》呈現了戰士們最輝煌最英勇的一面,但我期望中國再沒有那么屈辱的一天,也再沒有讓戰士們“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悲壯。如果不幸有那么一日,那么請善待我們的英雄,不要讓他們在為民為國奮戰之后成為棄卒。
翻看現今上海的夜景,83年前的故事恍如隔世。然而,20__的時局并不太平。歷經了一戰二戰,被裹挾其中的,哪一個民族不災難深重,不深刻反思?唯有遠離戰場、發戰爭財的民族才會熱衷其中。戰爭、冷戰絕不是兒戲,平和和發展才是人類主流,需要我們用極高的智慧和強大的實力來守護。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2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于放棄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們的“白”在于愿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于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不能死,我娘還等著我回家呢。”這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端午說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們所令人憤怒的“黑”其實是由每個人對團圓盡孝這一期望的“白”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有恐懼,每個人的無畏都需要被喚醒。
影片中的蘇州河(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后被上海人稱為蘇州河)隔開了租界和四行倉庫,隔開了浮于表面的繁華與令人戰栗的荒蕪。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說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著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梁。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己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臺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希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后在廢墟中踏出的帶著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著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駒,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3
一直想去看《八佰》,剛好昨天下午有時間,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觸,說上幾句。
先說數據,加上點映,上映三天,票房7。7億,由于疫情對觀眾入院觀看信心的沖擊,我覺得成績什么可觀。貓眼評分9。2,心想豆瓣評分絕對會—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國民評判準信力,國外電影再爛評分至少+1,國內電影自動—1,這不是電影工業發展滯后帶來的附加影響,而是長期外部文化價值觀輸入帶來的直接影響,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影評人根據地多在豆瓣。扯遠了,男女觀眾比接近7:3,20—35歲觀眾占比75%,你別嚇一跳,再過三年我都不算一個適齡觀看群體了,很難過,我覺得我至少還能常進電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說感受吧,票房已經確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戰爭片,但也更像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它以悲壯的表達手法向后人闡述了抗戰史上先輩們不屈的斗爭精神,現實只會比電影更殘酷,因為工作原因,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上過戰場的老兵,當你坐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親身講述戰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電影中士兵被子彈擊中的畫面還原度應該有85%,我見過很多現實中被槍擊的照片,指頭大小的槍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創口,擊中重要部位斷無生還可能,我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深知一個人在槍林彈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氣,活下來的運氣占了一大半,上了戰場,都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后人,只是看到一個個數據,傷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戰場和敵人廝殺,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電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對岸租界隔岸“觀看”的人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覺得人數在55開吧,亂世之中一半的人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著,誰主政并無所謂,河對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無能為力罷了,只能眼看著戰士在一側和敵人廝殺。所以電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資、跑橋送電話線,包括后面的募捐。不過電影對上海女人一點都不友好,也算是一個地域的縮影……
我從不會懷疑士兵們會不會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無懼生死。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給我們一次中繼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過去很多年我們疏忽對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每次你看到網上一些無腦的評論肯定會恨得牙癢癢,甚至有時也會附和一句。教育始終是國之大計,鍵盤俠并不是多了,而是會使用鍵盤的人多了,有句話叫“人出一百,必有鳥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時班級里是不是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體中總有一個言行相異的人,別去做這個人,善待他人。
其實也想帶兒子去看一看,不過才四歲,應該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說。經過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終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訴我,一個人培養好的心性遠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學習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頭就難了。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4
8月最后一天,我來到電影院,看非常有名的電影《八佰》——一個抗日戰爭中的偉大歷史故事。
雖說我們現在的國家很繁榮,但也有讓人悲傷的一面啊!1931年9月—1945年8月,整整14年,我們中國都在被日本折磨,而我們國家的軍隊卻沒有在這種時候退縮。當日本打上海時,竟然有一位小孩也去跟著打仗了!
除了這位小孩,其他人也一樣勇敢。就在日本人開著飛機向國旗俯沖掃射時,一位年輕人毫不害怕,沖過去就開槍,最后把日本人打跑了!他高興得連自己被子彈打到了也絲毫不知道,真是一位愛國者!只是因為重傷,去世了……。看到這,我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除了這位小孩以外,還有些人也一樣。為了炸掉日本人,軍人們把炸彈綁在身上,跳進敵人陣營,與日本人同歸于盡。一個一個的名字喊了出來,一個個軍人從樓上跳了下去!還有那些軍人留下的遺言,使人心里一陣又一陣的痛。
老百姓們也為這場仗幫了忙,國家的軍隊希望有工具幫助他們,于是老百姓一個個想沖過伏擊,跑去幫忙,結果都受了傷,或是直接被打死。
在最后一次戰斗中,軍人們都知道很難打贏,于是準備好了一切。軍人們說:“咱們!來日再見!”這句話說得如此堅定啊!打仗時,軍人只要有一口氣,就會吶喊出這一聲:“沖啊!”只要還有一絲力氣,他們就會沖向前方!
9月3日,是抗日戰爭紀念75周年,我向所有抗日戰爭中的軍人說一聲:“謝謝!我向你們致敬!"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5
一條蘇州河,一岸是槍林彈雨的人間地獄,一岸是霓虹璀璨的人間天堂。人與人的隔膜障壁,近乎絕望的刺眼對比,再現了抗日戰爭背景下真實的上海,真實的中國。
《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而這起歷史事件,便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淞滬會戰。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便加快了侵華的步伐,并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而電影《八佰》,便講述了發生在淞滬會戰期間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電影里年僅13歲的小湖北,跟隨著叔叔哥哥落難逃命,卻在偶然交錯間被帶入四行倉庫。他看著對岸的燈光戲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著才有希望。所有人都照顧他,七月給他帶來洋飯店的蛋糕,端午告訴他打完仗一起去照相。然而戰爭殘酷,戰火無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示威、七月被窗外飛過子彈一槍斃命、端午在對抗敵方戰機中掏空五臟六腑,愛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在眼前驟然離世。后來,他放棄活的機會,用小小臂膀端著槍,眼神堅定地盯緊前方,恨不得一槍斃了日本兵!
最后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是在中國人眼里,是最棒的。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6
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為守上海最后防線四行倉庫,僅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孤軍奮戰4個晝夜,營造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佰人。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在于一河之隔兩種不同的景象,一半繁華景象和一半的戰爭場面給人帶來視覺沖擊。感觸最深的一幕是每個晚上四行倉庫的軍人們看著對面的繁華景象,那是他們向往的、想要的生活環境;對面的學生想要去到對面和軍人們為了這個國家去奮斗;一根電纜線看似平凡卻是用一個個人的尸體趟過去的,他是四行倉庫的軍人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他是托起后半段劇情的重要紐帶。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淞滬會戰便是這部電影的原型。從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以后,日軍就加快侵略中華的步伐,并且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從真實的角度上這部電影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們真實感受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形和人們苦難的生活環境,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19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了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然而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占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占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后,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并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于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只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我想每個為了這場戰爭犧牲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的強大,他們為了現在的繁華生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那些阻礙我們通往美好生活的事情,我們總會努力的跨過它,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我們中國一定會強盛起來,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軟弱無力、任人宰割的中國。
八佰的觀后感200字篇7
足夠真實震撼的戰爭場面,為我們還原了發生在上海四行倉庫這段已然被塵封的困獸猶斗,遠不足八百人,卻為自壯聲勢的八佰宣稱,一河兩岸此岸斷壁殘垣,對岸歌舞升平的戰爭奇觀,這些都使《八佰》中發生的一切,既充滿了戲劇性,卻又顯得殘忍而怪誕,而于此中電影對一群小人物的聚焦,所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更成為了其動人心弦的源泉。
如若將上海四平倉庫保衛戰,放在當時的全國抗日戰場上,其實它并不是一場對抗日局勢起到多么重要的戰役,但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書的一筆,便在于它是一場“被圍觀”的戰爭。河對岸是當時日本尚無法涉足的外國租界,河此岸是上海戰役國軍最后一個據點,天堂與地獄在此時此地僅只一河之隔,面對兵力懸殊,沒有一絲勝算的困守,這群遠不足八百人的將士們,舍生忘死的英雄氣節無疑在當時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熱枕。
所以《八佰》的故事,在先天上便注定了他的不凡,這或許也正是作為導演的管虎要將其拍成電影的執念,而《八佰》與傳統主旋律電影與眾不同的地方,便在于它并沒有一味在開篇便去渲染四平倉庫保衛戰中軍人的英勇偉大,而是塑造了在保衛戰發生前,已經被打殘了的524團,是如何收編潰散的散兵游勇,并以這群人里的老算盤,老鐵,端午等小人物去娓娓道來這個故事,在這樣一個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最為真實的人性,一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視死如歸的真實。
真實的戰爭是沒有主角光環的,可能一個經過精心訓練的士兵在下一秒就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尸體,更不談此時已經瀕臨絕境的524團,散兵游勇的小人物們在被臨時編入524團,被譽為勇士前,不過也只是一群為了謀生計的普通人,所以他們會害怕,會希望在這場已經沒有任何希望可言的戰役里留存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最為真實的人性,而導演管虎也正是試圖在這樣一群人身上去著點戰爭的殘酷,也希望借此引領觀眾真正走進這場戰爭,走進524團的每一個個體。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于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我并不認為為一部群像電影,便是將所有戲份大家均分,它仍舊需要一個靈魂人物,在這部電影中不論是擔當團長,青史留名的謝晉元,還是被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我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的我們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并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后的血與淚。
時至今日,為了留下這昔日的壯舉,遍布彈孔的四平倉庫仍舊聳立在它曾經的位置,它所見證的也并非是一次失敗的保衛戰,而是千百年來,我們雖然曾經被打敗,但從未被征服的原因,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