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
好作文的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有文采,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作者的表達技巧。寫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
清明節,是個讓人傷感的日子,因為在那一天里,我們要祭祀祖先、上山掃墓、懷念已經逝去的親人。詩人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正是道出清明特別的情感。
今年清明節,我并沒有那么悲傷,因為那一天里,艷陽高照,據說這是十年以來天氣最好的清明節,這個清明節顯得有點與眾不同,這次我們沒有上山掃墓,但我們做了另一件有趣的事—吃清明餃子,清明餃也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過來送飯的時候,他迎上前去,母親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母親想不開投河自盡,金蘭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金蘭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為了紀念母親,金蘭將母親放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清明餃便是用來告誡子孫要孝敬自己的長輩。
而如今我們吃的清明餃卻不是苦的,相反,味道好極了,有豆沙餡的甜餃,有咸菜肉末的咸餃,還有艾青拌成的青餃,米粉裹成的白餃,簡直讓我大飽口福,清明餃的味道越來越豐富,但它蘊含的意義可不能忘記啊!心中要愛自己的長輩,懷念去世的親人,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這是一個多么有意義、與眾不同的清明節啊!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2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飄香。每到清明節時,我們余杭人家家戶戶都會吃上清明果,那也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供品。這里的果可不是水果,也不是堅果哦,而是用艾葉和糯米做成清香滑糯的清明果。
每到清明節時,田間地頭就會看到一簇簇、一蓬蓬的艾草,走在田梗上,微風中會夾雜著一股清草味,摘一棵放在鼻前,那香味就更濃郁了。每當這時候我就會隨奶奶一起去田野里喜滋滋地采艾草。艾草一定要挑那種顏色淡綠、又嫩又大的,上面還會有一層細細的毛,毛絨絨的像嬰兒的皮膚一樣柔軟。回家看著那青青鮮鮮、滿滿當當的一籃子艾草,我的腦海里早已浮現了一個個又大又綠、又香又糯的清明果,不禁往肚子里咽了一口口水。于是就纏著奶奶趕緊給我們做清明果。
接著,奶奶就開始了復雜的工序,先把艾葉洗凈放入鍋中,再加點石灰煮五分鐘,撈出,放入容器,用石頭把艾葉搗碎,直到莖都看不到為止,那一撮撮的艾葉就變成了綠糊糊,這時再把綠糊糊摻入白白的糯米粉中。一開始是白綠分明,漸漸地是半白半綠,最后變成了全綠,圓圓的米粉團,遠遠看去就像一個“麒麟瓜”,翠艷欲滴,看著就讓人嘴饞。
這時,媽媽則在一旁準備著清明果的餡,有蘿卜絲餡、有咸菜冬筍肉餡、有豆沙餡。等粉揉好、餡準備妥當,就開始包了。奶奶先從“麒麟瓜”身上揪下拳頭大的一塊,把它揉成碗狀,再把餡灌入碗口,最后把碗口收緊,上面捏出一個小尖尖頭,就像綠包子一樣。而這時的我總會嘻皮笑臉地在奶媽身邊晃悠,央求奶奶給我一團揉好的粉團,奶奶總是極不情愿地揪下一小塊給我,我則樂顛顛地在一旁做起專屬于我的清明果,有兔子清明果、有刺猬清明果……
一會工夫,奶奶就把整個麒麟瓜都變成了一個個“綠包子”。最后就在蒸籠上墊上箬葉,把一個個“綠包子”整齊地擺放在箬葉上。爺爺早已坐在土灶邊生起了火,最后把做好的清明果放在鍋里蒸十幾二十分鐘。我總是等不急地搬個小凳坐在灶頭邊等清明果出鍋。一出鍋,奶奶總是第一個夾在碗里遞給我。我迫不急待地送到嘴里,咬一口,餡里的油就會從咬破的皮里流下來,再嚼一口,餡和皮就混在了一起,這時候,餡的油膩就不再油膩,皮的清香也不止是清香,只剩下油而不膩、滿嘴含香,讓人吃完一個還想再吃一個。
清明時節雨綿綿,艾果柔柔親情牽。每想到清明果,就會想起一家人其樂融融地一起做清明果的場面。而清明果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用來祭奠先人,而是讓忙碌的現代人可以坐下來一起感受一家人團聚的濃濃親情。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3
四月,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一個月,同時又是帶著淡淡哀愁的一個月。花木芳香,草長鶯飛,怎奈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我喜歡假期,但我不喜歡清明節,因為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我永遠逝去的親人。
買一籃菊花,踏著泥濘的山路,我和我的家人來到這墳山,給我死去的太婆掃墓。
來到太婆墓前,我仿佛出現了一種錯覺,太婆還沒有走,她還在,還在我身邊。我走到墓旁,將菊花籃放在那里,拿著掃把掃去太婆墓前的灰塵。然后又輕聲的說了一句:太婆,我想你了。我退到后面,爸爸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想要幫太婆去一去晦氣,讓她在天堂能過的快樂一些。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全家在太婆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就離開了,離開時,我轉過頭望了一眼,我心里有一萬個舍不得。
在回家路上,太婆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現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記得小時候,太婆對我特別好,每次我去她那里,她總是特別開心,不停用她那飽經風霜的蒼老的手撫摸著我的額頭,還總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給我。
當然,清明節不可能只有掃墓一項活動,清明節也有很多習俗。清明節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每個地方清明節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這兒過清明節喜歡吃清明粿。每當到了清明節,我奶奶就會做清明粿,我也會在旁邊幫忙。做完后,我們一家人就其樂融融的坐在餐桌前吃清明粿,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內心無比的滿足。
古人有許多贊美清明節的詩句,比如張繼的那首《清明》: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難忘清明!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這個含著悠悠哀思的節日,它總會引起人們對逝者的思念。
每到清明節,我們家總會去給已逝去的親人掃墓。吃過午飯,我們一家人帶上香、紙錢和我們深深的思念,前往老家。一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小草在沉睡了一個冬天之后再一次探出了小腦袋。雖有這么美麗的景色,但是心中卻沉甸甸的。到了老家,家長帶著孩子們去到墓前給已逝去的親人們上墳。每當看到墓碑上的名字,我就會感到我肩上還有一份責任——我要銘記著家中的長輩,銘記著這份思念。
香被點燃了,一縷白煙帶著淡淡的清香飄往天堂,裊裊上升,向親人們帶去我們的哀思。紙錢也要燒,畢竟祖先也要用錢。但因為有些墓時間太久遠,上面長滿了花草,爸爸無奈之下只好用打火機將花草點燃,沒想到,迫不得已的一個舉動,竟給綠色洋溢的春天帶來不一樣的風味。黃黃的紙錢在火中燃燒著,風卷著黑煙亂飛,我們這一輩人跪在地上磕頭祭拜,在心里默默的祝愿親人在天堂過得很好。看著紙錢在火里飛舞,我不禁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寒食野望吟》中的那句:“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所描寫的風景。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金燦燦的油菜花、粉嫩嫩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都競相開放,抬眼望去,皆是一片姹紫嫣紅的景象。其實憂傷的清明節還有另外一面,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都是清明節的習俗,遠離喧鬧繁華的城市,親近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看到滿眼的春光,看到藍藍的天空,看到高高的風箏,沉重的憂傷也消了一半了……
清明時節是喜,是憂。喜的是美麗的春景,憂的是春景中的哀思。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5
今天是清明節,上午我和哥哥、媽媽、爸爸、姥姥一起回老家掃墓。
在路上,我發現路的兩旁有許多又高又粗的柏樹,大約有六層樓那么高,大約有碗口那么粗。抬頭一看,我驚訝地跳了起來,原來是像龍卷風樣的鳥巢,大的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遠處就有一個,甚至一棵樹上還有兩個鳥巢,一邊走一邊數,一共有三十多個。我多想讓車停下來,在有鳥巢的樹上做個記號,等我放了暑假來看看鳥蛋和小鳥。
我又發現柳樹不但發芽了,還長出了嫩綠的小葉子,多像媽媽辮的長辮子,十分好看。正在我欣賞風景的時候,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我哥哥想噦:“停車,我想噦。”可我爸爸卻說:“忍者。”不過,我和媽媽還是把方便袋準備好了。過了一會兒,我看我哥哥有點不對勁兒,就說:“不如快拿方便袋。”我們把方便袋撐住之后,我哥哥就嘩嘩地吐了,可能是我沒撐好,流到了我、我媽、我爸的褲子上,我爸真是倒霉透了,因為袋子漏了,他的褲子都濕了,于是我們急忙開開車門讓他站在外邊吐,他吐完之后我們又上路了。
不知不覺到麥地,綠油油的麥子,微風一吹像綠色的波浪。再往前走,看見了三個用土圍起來的土堆,原來那就是墳地。媽媽說:“這個就是你老爺的墳,前面的是你太老的,再前面的是你太太老的。媽媽小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都是你老爺省吃儉用供媽媽上學,才有今天,為了紀念他,每到清明節都來上墳。”媽媽嘴里一邊說保佑全家平安,一邊從籃子里拿出了紙錢和元寶,點燃后冒出了一股煙,好像那邊已經收到了,還有供品燒雞、香蕉、白酒等。我作了個揖,磕了四個頭。
我們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飯,又玩了一會兒,就走了,在路上我睡了一覺,還做了一個夢,夢見老爺讓我吃香蕉,這一覺真長。等我醒來后問媽媽:“到濮陽了嗎?”媽媽說:“正好到了。”
盡管我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2021年的清明節如期而至。我在陽臺上望著窗外,不由得吟起了這首小詩。看著小區里戴著口罩進進出出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我深深地知道這是一個不平常的清明節。
往年的清明節,每吃過早飯,我們全家都要回老家給我們老成家的祖先們掃墓,并且我還可以盡情地在田間玩耍,折幾節柳枝編一頂柳葉帽,用柳樹皮做柳梢,采摘紫色黃色無名的小花,都讓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而今年清明節前一天我就聽見爸爸對爺爺說:“現在雖然復工復產了,可是疫情還不容忽視,雖然外國輸入病例距我們小縣城遠一點,但是無癥狀感染者讓人防不勝防,我們臨市的平頂山郟縣就有兩例無癥狀感染者感染了別人,現在郟縣是封城的狀態。
我們現在抗擊疫情取得的重大勝利是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無數英雄們辛苦工作、甚至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相應國家號召,聽黨話,今年不回家掃墓了,老家親戚也比較多,我們呆在家里就是不給國家添亂,我們今年就在網上祭奠親人,災網上祭奠抗擊疫情犧牲的英雄們。”
年近八十歲的爺爺聽了連連稱是,我也連忙向爺爺豎起大拇指,夸獎爺爺“真是與時俱進啊!”
可是今年清明節,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天安門廣場降下半旗,上午十點整全國上下默哀十分鐘,火車、飛機、地鐵等防空警報全部拉響,向在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致哀。
我作為一名小學生穿著校服,戴著鮮艷的紅領巾在電視機前默哀。此時此刻我暗下決心,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鍛煉身體,珍惜生命,全面發展,將來做一個像鐘南山爺爺那樣在國家危難之時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的英雄,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今年的清明節除了下半旗,就連電子產品各網站界面也成了黑白色。此情此景,我心中充滿了對抗擊新冠疫情而英勇犧牲的英烈的崇敬,你們是最可愛的人!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豐功偉績,我相信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將取得勝利!
今年這個特別的清明節,雖然沒能踏春、祭奠,但我更加認識了學習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知識的必要性;通過與往年不一樣的網上祭奠,我更加明白了“英雄”二字的含義!這注定是一個讓億萬人黯然傷神的清明節,有人永遠留在寒冬,只為更多的人迎來春天!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誠如杜牧所說,清明時節,常常陰雨連綿,漫山遍野盡是濕淋淋的,猶如一幅水墨畫。臉上寫滿感傷的人們,撐著一把把油紙扇,微微低著頭,走在前往墓地的山路上。雨水順著傘面滴滴濺落在地上,我想,也許是老天爺不愿意看到人們太多的傷悲,于是就用雨水洗刷記憶中的沉痛。
每逢清明,我們全家都會去拜山。印象中的清明掃墓,既沒有“雨紛紛”,也難以覓得“行人欲斷魂”。一路花紅柳綠,春光爛漫。遠處泛綠的樹木進入我的視線,連鳥雀也開始嘰嘰喳喳唱著春天的奏鳴曲。只有近處,雜草中林立著一座座墳墓,平添了一絲絲肅穆的氛圍。“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起這詩句,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傷感。我們走到祖先的墓前,虔誠地放置了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雙手合并放在胸前,閉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悼念。奶奶嘴里念念有詞,我卻聽不清在說些什么。也許是祈禱,也許是祝福。愿先人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
想起奶奶曾經對我說起的祖輩們度過的那些艱苦歲月,那些困苦生活,我不禁潸然淚下。我們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可是我們讀過中國歷史。清末的頹敗,民國的慘凄,抗戰的艱難。國家衰亡,民不聊生。江姐的英勇,五壯士的不屈。無數英豪,慷慨赴死。是他們,用鮮血捍衛了國家民族;是他們,用悲壯換來了和平安寧;是他們,用艱苦換來了今天的幸福。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先輩們的艱難創業,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清明時節,作為后代子孫,我們又怎能不深切緬懷他們,怎能不虔誠祭拜他們呢?
紙錢燒完了,留下一堆灰燼。我往山上一望,空中飄著的盡是紙灰,如同一只只灰色的蝴蝶在跳著一支悲傷的舞。隨著清風,連同我們對祖先的懷念一同飄飛、遠走。我端起一杯酒,灑在墳前,合上手,再一次虔誠地跪拜。此時的我,心中的波濤再次掀起:忘不了,忘不了先烈們對祖國的功勛;忘不了,忘不了祖輩們對兒孫的貢獻。
先輩們雖遠在天邊,卻近在咫尺。他們一直活著,活在你的心中,活在我的心中,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8
再過兩天,就是清明了,我遠在異鄉的伯父回來了。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有幾年沒有回來過,今年是爺爺去世十周年,他特地告了假回鄉來給爺爺掃墓。正趕上學校放假,我便陪同伯父一起去爺爺的墓地。
伯父是個大學教授,他高高瘦瘦的,戴著眼鏡,溫文爾雅,很有學識的樣子。我提著東西跟在伯父身邊,聽他講述他小時候和爺爺之間的故事。他深情的講述把我又帶回到爺爺身邊。到了爺爺的墳前,他把準備好的鮮花放在爺爺墳前。伯父在墳前幾度落淚,我們大家也都沉浸在悲傷中。
回家的路上,我們慢慢從悲傷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伯父給我講了很多關于清明的知識。他說:“清明是我國節日體系中,唯一把節日和節氣相結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會發現,清明其實既是個悲傷的日子,又是個歡樂的日子。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進入耕種時節。在宋代,清明把比它早幾天的寒食節里的祭奠內容收納進來,人們開始祭奠先祖。同時,清明還把農歷三月的春嬉等習俗收納進來,發展了郊游踏青、戶外體育娛樂等活動,成為一個綜合性節日。”
“大伯,后天才是清明,我們天前兩天上墳唉,為什么不在清明這一天呢?”我忽然想起這個問題,問道。
“祭奠先人是清明節的主題之一,掃墓則是人們緬懷先人的重要形式。不過,清明節掃墓本來就不該在清明當天進行。掃墓的時間,最好是在節前10天或節后10天農歷的單日進行。中國文化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單日掃墓寄托了親人的吉祥祝愿。而清明當天,則是僧人掃墓的時間,僧人在這一天表達自己不能為祖先傳宗接代的歉意。”還有這一說,我可是聞所未聞。
“很多人在清明節掃墓時習慣燒紙,其實這種做法既不安全也不文明,而且,也并非傳統的祭奠形式。”伯父接著說:“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最原始的祭掃辦法是‘掛壓灑’。就如話劇《茶館》最后一幕那樣,把紙錢向空中揚去,或者在先人墓前用磚頭壓住一張紙錢,表示后繼有人。現在較好的辦法是買一束鮮花祭奠先人,祭拜過后將花瓣撒在墓前。”
伯父滔滔不絕的講述,讓我受益匪淺。我不知道一個節日還有這么精深的知識,以前只知道清明節掃墓,我們可以放假罷了。今天我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清明節,我不禁對祖國的文化產生了崇敬之情,。祖國還有那么多高深的傳統文化,我們真應該繼承和發揚呀!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9
在所有的節氣中,惟獨清明,讓人不可回避的感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腦海里有清明的概念,大約就是從這首唐詩開始的。后來念小學,每到這個時節,學校組織我們到楊根思烈士陵園去掃墓,方曉得了清明節有悼亡和撫今追昔的意義。我們那時高聲唱響的一首歌:“山鳥啼,紅花開,凝望烈士墓,烈士豪氣依然在……少先隊員掃墓來……”亦是唱得莊嚴,唱得蕩氣回腸,直抒胸臆間的沉重與肅穆。
在老家,每逢清明,祭祖活動是必須的。“春風楊柳青,最思清明情。”節前,滿心虔誠地走近先人的墳冢,將荒蕪一年的墳塋整修一番,割掉雜草,擦凈墓碑,鏟兩塊草皮搭在墳頭上,以此寄托內心深深的緬懷和哀思。歇息于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再一次牽動著人們脆弱的神經。
清明隨細雨至。鄉親們踏著微雨,走在鄉間的小徑上,腋下夾著一疊黃紙,默默無言地走向自家的墳園。我小時候總跟在父親身后。他指點著告訴我,某座墳里對應某位先人。我那時心里對墳墓充滿恐懼,加之先人年代久遠,所以一直未曾分辨出復雜的脈絡關系。每到一座墳前,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然后焚紙錢。細雨紛飛,大人們在墳前肅立,小孩子則跪在地上磕頭,祈求祖先保佑。這時繚繞在心間的鄉情和親情,足以讓人感動一輩子。
上大學以后,我在都市里生活,遠離了鄉村,壓根兒感受不到清明的氣息。每逢清明,便不由地想起故鄉,沒有斷魂,只有思念,清明是有關家的回憶,是不忘本的牽念。
荷馬《伊利亞特》第六卷中說:“人類有百代,千樹葉秋橫,一年一度秋風勁,吹落滿地金。待到春歸重灑綠,枝葉復如新。人間萬代皆如此,一代雖死一代生。”由樹葉的榮枯而及整個人類的命運,一榮一枯,一死一生,世代如落葉,代代不息。時令正值陽春,草綠大地,燕子銜泥,在這個時節,體會這段話所包含的生與死的意義,那可是別有一番深長意味了。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0
清明節又到了,我想到了許多,我想到了我們村的為學生們奉獻生命的喬廣老師,喬廣老師是為了自己的學生犧牲的,因此喬廣老師是偉大的。
喬廣老師對教師這份工作非常的熱愛,他每天都早出晚歸地工作。有一天,天山四中的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去達拉湖游玩。有幾個男孩子忍不住湖水的誘惑,打起了水仗。但是出乎意料的是 ,一個叫鄧立法的同學卻掉進了湖里,所有的人都被嚇住了。當學校正在想辦法救人時,忘了自己也是一個不會水的喬廣老師卻縱身一躍跳進了湖里,他把鄧立法同學推到淺水處。而自己卻向同事們、學生們,擺了擺手,在湖面上消失了,不一會兒,水面平靜了……
這時的喬廣老師年僅32歲,這是多么寶貴的年齡啊!
從喬廣老師縱身一躍的那一瞬間,他想到了把悲劇留給自己,把幸福留給別人。從他搖手謝世的十幾秒內,他和自己的同事、親人、學生永別了。
這時我想起了為我們付出的老師,我們的老師雖然沒有像喬廣老師那樣偉大的事跡。但是,是老師們用那辛勤的汗水來澆灌我們這一棵棵幼苗,是她們像一縷縷陽光,對我們百般呵護,她們和喬廣老師一樣偉大,值得我們珍惜。
在這里我要代表漢林的父老鄉親在這特殊的日子里對喬廣老師表示深深的懷念。
同學們記住我們家鄉的英雄吧!他們的事跡影響我,也影響你。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1
今年清明節并未像往年那樣,淅瀝小雨纏綿不絕,而是微風習習,晴朗溫暖,充滿了春天的味道。
早上6:30從家里出發,本以為走的夠早,卻沒想到,仍是被安排進了堵車的隊伍里,我百無聊賴的望向車外,一排排車仿佛是被按下了停止鍵,絲毫不見動彈,路邊的油菜花開得正盛,我決定下車看看。
下了車,我才發現那油菜花遠比我想象的開得繁盛。一朵朵,一株株,開得那么熱情,笑得那樣活潑。那金黃的花瓣是幸福,是希望,是春風吹過,是萬物的喜悅,是暖陽灑下后萬物的芬芳。我望著油菜花停下了腳步,發起了呆,卻被不遠處的嬉笑聲拉了回來。遠處兩個小女孩正互相推打,嬉笑著,旁邊是一個年輕的阿姨,舉著手機一副要拍照的樣子,想必兩個小姑娘是在爭奪照片的C位吧。我眼中看到的,本是專屬于孩子的純真無邪、活潑爛漫,她們眼里散發著的,是澄澈的充滿幸福的光芒。
幾經周轉,我們終于來到了目的地,一個親戚家。親戚家門前也有油菜花,一簇簇的熱烈鮮艷。表哥帶著弟弟妹妹們在放風箏,我在一邊看著,那真是生活最美的模樣。
下午天氣依舊晴朗,媽媽決定和全家人一起爬山。山下的廣場開滿了櫻花,粉紅色的溫柔的浪,像極了春天柔和的模樣。廣場上有人們在放風箏,風箏乘著風飛上了天,帶著孩子的期盼的眼神,帶著人們美好的期盼,飛上天空。
外婆看到美麗的櫻花,激動的像個小姑娘,執意拉著外公的手拍照,看著他們幸福的模樣,我仿佛看到了外婆的青春歲月,她的羞澀,她的青春,她的被柴米油鹽埋沒了的曾經。
清明,清明。心之清,心之明。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2
又是一個哀傷的清明節,絲絲冰涼的雨澆冷了每一個路人的心。我不禁傷感地吟起那首熟悉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禁又懷念起離我而去已兩年的外公……
記憶里,除了外婆,外公就是最疼我的人。可我卻很討厭他,討厭他的光頭,討厭他的假牙……只有在想買零食和玩具的時候,我才給他好臉色看,跟他套近乎。而他,總是慷慨而又爽快地從自己的小布包里拿出幾塊錢來給我,然后滿足地望著我歡呼雀躍奔向小賣部的背影。
有一次,我在床頭上發現了一臺小型收音機,感到十分新奇,便撥弄玩耍起來。外公見我玩得這么開心,愛不釋手的,就微笑著對我說:“喜歡嗎?喜歡你就拿去吧!”我點了點頭,毫不客氣地收下了這份禮物。現在我才知道,這臺收音機是外公的寶貝兒,是他的“全部”,每次外公都輕輕擦拭著它,然后小心翼翼地撥弄著它,收聽新聞、音樂。可外公竟把自己這么珍貴的東西送給了我!他為了我開心,竟一點也不擔心以后自己再也收聽不到重要的新聞,欣賞不到優美的戲劇唱腔,看不到最喜愛的寶貝兒!
后來,我漸漸長大了,不再討厭外公了,可是因為學習很緊張,就再也沒有去外公家玩了。再后來,我就搬到連江來住,從此學習更緊張,有時甚至忘了外公的存在。直到我轉學上來四個月之后的一天,媽媽突然淚眼朦朧地對我說:“女兒,今天你舅舅來電話了,說你外公去世了!……”我頓時感到眼前一黑,繼而心中一聲驚雷炸響似的:“外公!”我死死地呆住了,直哭不出聲來,只是眼睛茫茫然望著前方,淚水從里面無聲地涌出來……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忽然我眼前一亮,隨即便發了瘋似地翻箱倒柜地尋找起來。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收音機呢?收音機在哪兒……”
今天,我回到老家,來到外公墳前,獻上了一束最美的花。我抬頭看天,默默地想:“要是時光能倒流,一切能重來,我一定不會再這么任性,再這么討厭和藹可親,而又疼愛我的外公!”
雨,無聲地下著,滋潤著我愧疚的心。我相信,這一定是外公溫溫的淚水!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有多少我們武進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地。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義事業而奮斗。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后人樹立了榜樣。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光榮!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句詩句,不免給人添上了一份傷感。這句詩好像更適用,難道古人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人們都已忘記了祭祖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節游山玩水,的確清明節的另一個活動就是踏青。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個活動——瞻仰民族英雄,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就不會有我們的未來。
正是因為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也許我們無法體會戰火紛飛的時代的艱辛,但我們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的道路是沉重和莊嚴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精神和遺志。我們用這種方式寄托我們的哀思,繼承先烈們的遺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學校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跡,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天公作美,天氣晴朗,一陣陣涼風迎面吹過來。在我們這邊,清明節有一個風俗,就是掃墓。
吃過午飯后,我和弟弟,爸爸,媽媽回井巷村掃墓。回到井巷村,我們去到祖先的墓那,有許多阿姨,老婆婆,老爺爺,叔叔在除草。有人用鏟子挖,有人用除草刀割,有人爬上山去摘草……
我和弟弟一我望,覺得他(她)們有點像農夫在收割糧食。過了一會兒,爸爸對我和弟弟說:“快去幫忙除草,不要給我呆在這”。我又說“:憑什么,老爸,小孩子沒有力氣,應該讓大人除草”。爸爸又接著說:“不管這些了,快去除草,要不你死定了。”我無可奈何,只好去除草了。那些草扎根在地里,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草拔出來。
除完草,要開始拜山了。我拿起紙錢,一張一張的放下去,而我奶奶就燒紙制作的西裝。我一看,一下子把紙錢給弟弟,自己也去燒西裝了。而旁邊的一位大叔在燒紙鞋。在前面的一位大叔,他在燒黑色的大紙鞋……過了一會,開始放鞭炮了,鞭炮噼哩啪啦,吵的不得了。還有些嬰兒被鞭炮嚇哭了呢。
接著我們要去另一個地方掃墓。我們來到墓這,因為這里是水泥地,所以不用除草。開始燒東西了,有些人燒一堆紙錢,有橙色,白色,銀色……有些人把自己折的小紙船放在火堆里燒了,有些人在燒小銀紙……又要開始放鞭炮了,一大堆鞭炮連著爆了,非常的大聲。放完鞭炮,我閉上眼睛,合上雙手,誠心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學業進步。
清明節這天,我拜了自己的祖先,知道了清明節的意義。其實學業進步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
2021年清明節中學生感想作文篇五
在清明節里,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說:上墳、包艾餃、玩一些游戲……讓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上墳
要上墳了,(有很多人一起去,有我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姐姐、弟弟、妹妹……)
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還一邊大聲叫著:“耶!太好了!”
去上墳了我的姐姐和弟弟也一樣高興,可是這一次不是劃船去的,而是開汽車去的。這時,我的心情又不是怎么開心了,因為乘船別有一帆滋味,可以在船上聊聊天,說說話,吃吃瓜子……可坐在車上,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坐車還經常會頭暈,后來,上了車,我覺得坐車也挺不錯,可以聽很多優美的歌曲,還可以吃一些好吃的東西……想著想著就到了一座大山,我們去祭奠太太爺爺,我們把一些美味家肴擺放在太太爺爺的墳墓前,然后,拱起手,拜九下。拜好后,就來放禮炮,震耳欲聾。
拜好了太太爺爺,又去了另一座山,祭奠(和前面一樣祭奠)太爺爺和太奶奶,祭奠好了,就到山上去摘艾草,摘好艾草,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包艾餃
我們一回家,就開始做起艾餃來,我們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后,把艾草裝進一個籮筐中,再去洗干凈,把艾草燒熟,撈出放進糯米粉中,把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后,開始包起艾餃來,在艾餃里面包滿甜甜的芝麻。我可和別人做的不一樣,我做了個“女人像”那個女人的“肚子”中,裝滿了芝麻。燒好后,咬一口,汁水從中間噴了出來,我大聲叫道:“哇!真好吃呀!”
清明節中學舉行征文篇15
桃紅李白,草綠柳青。在鶯啼燕歸中,在杏花春雨里,清明如期而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因萬物皆潔齊,氣清景明而得名,故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又因介子推的傳說而使后人又為這春耕春種的時節增添了一絲人文情懷!
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家庭,無一不是先人有限生命的延續,無一不是他們作為社會建設者的見證。在舉國上下追思哀悼,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今天,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收起昔日的浮躁與功利,沉淀自己,直面心靈。這既是對祖先與英烈的尊重與感恩,也是和逝者進行心靈的交流。
清明時節,春雨紛紛,匆匆的掃墓人迷亂凄涼,悲思愁緒。但是當我們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沉痛思念中時,是否應該提醒自己珍惜眼前人,走好人生路?是否要在陰陽相隔時才悔不當初,痛恨自己沒有多陪陪自己的親人?人生中有一種遺憾莫過于“子欲孝而親不在”,年輕人更應放慢腳步,陪著親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當我們佇立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是否應該警醒自己將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社會建設的洪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如今這樣一個安定的社會中生活的人,更應牢記那些為共和國灑下熱血的無名英雄們,用己之所長為這個和平年代增強綜合國力。這樣,才是對犧牲將士們最崇高的祭奠!
我曾經故作聰明地把這種勿忘根本,化哀思為正能量的精神稱之為“清明精神”。(當然,有人會認為我是在胡謅)但驀地發現,身邊的榕樹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玉顏年少發蒼蒼,榕樹枝繁須亦長。”到“秀姿喜處優容所,地上生根地賀嘉。”不難發現,古人早已把它作為一種意象在詩詞中吟詠。在自然界中草木皆向上生長,顯出一派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模樣。而榕樹卻在枝干向上生長的同時生出樹須向下低垂,在我看來這正是以此感恩為其提供生長養分的樹根。而它又把這份感恩與思念深深扎根在泥土,匯聚在枝干,努力地生長。枝干越是粗壯、高大,它所散發的樹須便越長、越密。我想,這樣對根的情意也許就會越深吧。
天地間,自然萬物皆有靈性,樹猶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