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
在寫作文之前,要認真審題,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題,同時也要考慮讀者的需求和閱讀體驗,使文章更加有思想性和深度。怎么寫好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篇1
年年中秋,又到一個月圓之夜。
以前中秋節都是在家里過,今年的中秋節有些特別,爸爸媽媽帶著我和爺爺奶奶來到山東的青島。
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我們來到了賓館的閣樓上一起賞月吃月餅。
從閣樓向外望去,夜色下的茫茫大海是那樣的寧靜,它溫柔的撫摸著黑色的沙灘,輕哼著不知名的夜曲,聲音是那樣的輕柔,仿佛少女纖細的手指在鋼琴鍵盤上輕輕的劃過。
夜色,給大海披上了一件黑色的外衣,使海面和天溶合為一體,把大海打扮得更加神秘;海面上不見海鷗的身影,唯有燈塔發出斑斕的光芒;海風輕吹著我的面頰,帶著一絲淡淡的.咸意,清爽宜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仰起頭,望著天上那明亮的圓月,此時的月亮像玉盤似的在云中悠然地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寂靜的大海。
看著月亮上的陰影,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正當我沉醉在詩一樣的美景的時候,爸爸又給我講了一個關于中秋節的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處。
原來關于中秋還有這么多故事呀!正在這時,岸邊的小路上傳來了兜售孔明燈的叫賣聲,我急忙的放下手中的月餅,說:“媽媽,媽媽,我們也去放一只孔明燈吧!”我拉著媽媽的手一溜煙地跑下了閣樓來到了岸邊的小路上。
花了十元錢,買了一只紅色的孔明燈,望著親手放飛的孔明燈在空中越飛越遠,我衷心的希望它能把我的祝福帶給遠方的親人。
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篇2
中秋是我國重大節日之一,但今年的中秋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第一沒有月亮,第二下雨天又冷。唉!
不過,我可是去了我妹妹家哦,一大幫人一起熱熱鬧鬧地過了中秋。中午在酒店,滿桌的菜,我肚皮撐得好飽。爸爸喝了很多啤酒,叔叔的臉因喝酒紅得像棗子。我們說說笑笑開心極了。
晚上我們在伯伯家吃大閘蟹,媽媽說:秋風起,蟹膏黃,正是吃蟹好時光。
可是我的爺爺外公外婆不在杭州,我想他們。
晚上到家了,我馬上給爺爺、外公外婆送去了溫馨的祝福。
我的中秋是快樂的,你的呢?
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篇3
中秋將至,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商品真的是琳瑯滿目,川流不息的.車來車往,偶爾停下選上一兩件表達的一下節日的氣氛,所以我也不能閑著,忙于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讓我忙碌著,快樂著,樂此不疲的在友誼的橋梁上來回穿梭,手上的禮物送出一份就能感覺的到收獲著的快樂!
雖然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卻是那么真切的感覺的到,看著朋友們臉上洋溢著節日的歡樂,聚在一起談笑風生,感覺比什么都真實,收到朋友們送來的祝福,心里比密還甜,想必朋友收到我的祝福也是同樣的感覺吧!真好!
有朋友的日子真好!是朋友讓我的日子過得更充實,是朋友讓我的人生更燦爛!謝謝你們,你們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你們是我金不換的知己,所以你們一定要快樂,一定要幸福,一定哦……
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篇4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隨著我們的朗誦聲,你就會知道中秋節快要來臨了。中秋節是個合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吃月餅、賞圓月。今天我就體會到了中秋的快樂。
起床后,我吃了點早飯,便和爸爸一同高高興興地去爺爺家了。逢年過節,我們經常去爺爺家,今年中秋當然也要去了!一出門,涼爽的秋風迎面而來,大概也向我們祝賀呢!今天的空氣仿佛格外清新,也應證了“秋高氣爽”這個描寫秋天的詞語。街上車來車往,一點都不冷清,熱鬧極了。
到了爺爺家的院子里,秋天的色彩更加濃厚。那兒簡直是一座果園。辣椒披上了紅紅的袍子,小花穿上了五彩的衣裳,美麗極了!空氣中也散發著陣陣果實成熟的味道。真好!爺爺家也充滿了秋天食物的香味。葡萄、柿子、青棗,都是我愛吃的。月餅也有幾大盒呢!讓我一看就想流口水。
午飯的時間到了!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品嘗著奶奶的作品:紅燒魚、梅菜扣肉,一樣比一樣好吃!媽媽切開了一塊五谷餡兒的月餅,一人一小塊兒。月餅雖沒有紅燒魚美味,但卻有著一家人濃厚的情感。我一邊品嘗月餅,一邊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真是一種享受!
午飯后,我仍沉浸在那美好的氣氛中。雖然有些遺憾,沒有能和爺爺奶奶一起賞圓月,但是這種美好的氣氛會使我終生難忘!今天下午,我要養足精神,晚上還要觀賞圓圓的明月呢!
中秋節學生教育作文篇5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