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的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鴻門宴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鴻門宴的讀后感【篇1】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jié)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jié)”。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xiàn)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jīng)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tǒng)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tǒng)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jié)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yè)。
鴻門宴的讀后感【篇2】
司馬遷的《鴻門宴》是《史記》中流傳彌久、廣為傳頌的名篇之一,對當世和后世的讀者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之大,不可估量。特別是劉邦的人格暗示意義,更是如此。我認為,劉邦人格影響力是極大的,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人格史的一座分水嶺。劉邦把民族的性格引導到另一個方向,引到功利之途,勢利之途,而不是導向之前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
劉邦被作為民族成功形象的第一個平民典范,在當時已產(chǎn)生轟動效應,更被后人不斷的研究,甚至作為怎樣做人的范本。劉邦所作所為也成了很多人勵志人生走向成功的人生指南。換句話說,那就是,具有什么樣性格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更容易出人頭地,實現(xiàn)成功夢想。我想,這可能是《鴻門宴》彌久不衰常讀常新的原因之一吧。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楚漢戰(zhàn)爭就不只是一場軍事政治上的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較量,是項羽和劉邦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的殊死較量。歷史鐘情于劉邦,而拋棄了項羽。項羽是一個楚國貴族后裔,極具君子作風,代表了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這樣的人格夢在后世詩人心靈的天空不斷地回響。李清照詩云:“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人格只是在審美的意義上才是成功的,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說的好聽一點,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他貴族化的人格在起作用,而不是什么優(yōu)柔寡斷。“優(yōu)柔寡斷”只是功利主義的評價。項羽的意思,我要殺你劉邦,我不用這樣陰險狡詐的手段,完全可以憑借實力來擊倒對方。有一次,項羽叫陣,要和劉邦單挑,而劉邦不干。這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所以,歷史拋棄了項羽,同時也拋棄了我們民族的人格夢想。歷史從夢想走向了功利。
孔子是較早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一個人。我們看一看《論語》,就明白了。《論語》中的那些話是可以說的,可以說給別人聽的,但是大多不能做,一做就不行了。孔子也意思到了,他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是,他志在恢復一個有君子之風的國度,使歷史不至于大滑坡,所以他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然而,事實上,歷史確實在迅速的滑坡。孔子啊,你老人家能擋得住嗎?就連雄兵百萬的項羽也悲壯的倒下了,何況手無寸鐵的一介書生呢?孔子和項羽都是為即將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出的一種文化而奮斗,而抗爭,而死去,就像后來的王國維一樣。兩者的區(qū)別只是為了不同的文化而已。歷史的長河,文化的長河,民族人格之河,最終經(jīng)過劉邦一搏,而改變了航道,浩浩湯湯,一瀉千里,綿延千年。
項羽死了,劉邦昂然“履至尊而制六合”。同時,項羽背后的文化也像一陣風一樣隨他而去,劉邦卻帶領世人走向一個新世界,一個虛偽而又功利的世界。“君子”已去,“小人”橫行無忌了。封建主義就是小人當?shù)溃髅o賴主政。看一看《紅樓夢》就再明白不過了,封建主義,一個爛泥塘,一個骯臟的世界。曹雪芹云“欲潔何曾潔”,也無可奈何了。
鴻門宴的讀后感【篇3】
談到楚漢之爭,最出名的不外是鴻門宴,《鴻門宴》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舉辦了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項伯—一個被長期忽略然卻在鴻門宴起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張良,項王對他的不滿以及起來殺意,才讓他有機會逃走。
張良——劉邦的智囊袋,然劉邦卻不能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連劉邦想獨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訴過張良,但張良卻不記前嫌,是他通知了張良,是他為張良出謀劃策,是他在劉邦獨自一人逃走時,鎮(zhèn)定自若。
項王——唯我獨尊,目光短淺,毫無心計,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訴他,劉邦有獨霸天下的心,一開始項羽很生氣,且對劉邦起來殺意。然而卻因為劉邦上門謝罪,而原諒,范增多次示意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羽的唯我獨尊,不善用人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項羽的智囊袋,他說一個老奸巨猾,洞察敏銳,是他最先察覺到劉邦的霸心,他勸說項羽殺了劉邦,劉邦心軟放過劉邦,導致最后被殺。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威風,多么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最終落個自刎烏江的下場,歸根結(jié)底,都是他唯我獨尊,猶豫不決的性格讓他在鴻門宴上錯失咯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錯手可得的江山被他拱手送人,多么可悲啊?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都是因為個人性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最后在烏江自刎,劉邦因為他的性格,讓他廣招賢士,統(tǒng)帥三軍。
項羽,我崇拜,只是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他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
鴻門宴的讀后感【篇4】
鴻門宴上,劉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蓋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騙過了狂妄的項羽。他仿佛經(jīng)過內(nèi)心的重重掙扎,接過寶劍,刺向張良,通過了項羽的考驗。“獲救”的張良,雙腿支撐不住身體,頹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話脫口而出:
“你這一劍,是最錯的棋啊!”
可悲如項羽,竟聽不出話里的弦外之音,最終被人用計逼走范增,一敗涂地。
攜手作戰(zhàn),最要緊的便是凝聚力,而這種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沒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盤散沙,又如何能夠凝聚的起來呢。稱帝成功的劉邦,又何嘗不是因為不信任自己的將士兄弟,輕信范增,將他們趕盡殺絕,最終只能孤獨終老。
信任,是一個團隊的力量的源泉。回首歷史,何處不是信任涉足的腳印。劉備,并無過人之處,軍事謀劃,他不如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關張二人,那又是為何這些賢士才人都心甘情愿的跟隨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這些知己、這些左膀右臂。
信任,是社會中人與人聯(lián)系的紐帶。若失去信任,人們之間會更加冷漠。還記得幾年前的彭宇案,好心扶老奶奶卻被她趁機敲詐,我想,他在震驚心寒之余,對別人的信任也一點點流失了吧!看到這種事的我們,也會同時一點點丟掉信任不是嗎?
信任陪在身邊時,我們或許不會在意,但當我們漸漸丟失它時,便能體會它的可貴,劉邦在彌留之際,見到了從他的追殺中逃生的張良,他伸出顫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說:“這些年,我過得很不好,晚上總是睡不踏實,我總覺得他們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獨毫不掩飾的流露出來,讓人同情。但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嗎?若不是當年的他不相信一同與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將他們趕盡殺絕,又怎會換的這身心俱疲,孤獨終老的下場呢!
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人生之幸,莫過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過于失信于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寶
鴻門宴的讀后感【篇5】
從古至今,世人皆喜歡歌頌那些“重情義”的人。但我覺得“重情義”并非好事。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典例。
在秦朝統(tǒng)治時期,項伯因殺人而觸犯秦律而惹來殺生之禍,后因張良動用關系把他救出來。這也是為什么當項伯知道項羽攻打劉邦的計劃的時候連夜敢去劉邦的軍營中向張良告密的原因。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項伯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人。這也完全符合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重情義”的人往往會擁有許多的好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有較多的人愿意為他伸出援助之手;“重情義”的人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提升:“重情義”的人在社會上是很容易取得到別人的好感,這樣有利于自己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但是“重情義”并非好事,就拿項伯來說,如果項伯沒有因為“重情義”而跑去張良那里告密,那沒我覺得項羽就不會輸?shù)倪@么慘,到最后還要以“烏江自刎”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到最后在關中稱王的不是劉邦而是項羽呢。因為項伯“重情義”而加速了項羽的悲慘的結(jié)局;因為項伯“重情義”導致了他變成了軍中的叛徒;因為項伯“重情義”把項羽軍中成千上萬的士兵的安危推向死亡的邊緣。
所以,我覺得“重情義”這種品德固然是值得發(fā)揚的,可是“重情義”也要分清場合,不然“重情義”就會適得其反。
時至當代,古人有因為中“重情義”而壞事的例子屢見不鮮;今天生活在激烈競爭和毫無“情義”可言只重視利益的社會下,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重情義”的好人,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都以為自己的“重情義”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就像,有位好心人看見老人摔倒在地上,他就連忙把老人扶起來,但是當他送老人回家后老人的家人不感謝他反而說是他故意撞倒老人的,硬是要他賠償;另一位好心人,在回家的路上發(fā)現(xiàn)發(fā)生老人車禍暈倒了,他急忙打電話叫救護車把老人送到醫(yī)院,一直等老人醒來。可是沒想到老人一醒來就說是他把自己撞傷的,并要求他賠償醫(yī)藥費及一大筆精神損失費。
像上述我說的這類事件還有許許多多,這些“重情義”的好心人因自己善意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所以,我說:“‘重情義’并非好事”。
鴻門宴的讀后感【篇6】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jié)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jié)”。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tǒng)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jié)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yè)。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