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
為斬草除根,屠岸賈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搜捕趙氏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嬰與老臣公孫杵臼定計,救出趙武。為救護趙武,先后有晉公主、韓厥、公孫杵臼獻出生命。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于趙氏孤兒讀后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精選篇1
經(jīng)歷從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慘痛失敗后,現(xiàn)時的陳凱歌已經(jīng)聰明了許多,肯低頭示好,不過骨子里的高傲貴族氣還在。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蘭芳,再是中國古典悲劇,相當親民,又不降格調(diào)。比之國師的偷工減料順手拈來,他還是有認真做事的地方,一絲不茍。只是在《趙氏孤兒》里,當頻頻出現(xiàn)的女高配樂從背景飄蕩而來,好似詠嘆、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陳凱歌撫胸長嘆——他依然封閉在自我的世界里頭,沉浸在自我營造的悲劇感當中,無法自拔。
縱觀這些年的賀歲檔片子,《趙氏孤兒》當然不是一部太壞的電影,但也絕對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電影,沒有驚世更沒有回歸。陳凱歌能拍出動人心魄的大場面,像宮廷上趙氏蒙冤;能點上一兩個很妖的配角,像晉王和謀士,而光有這些,他卻還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電影,就跟《梅蘭芳》一樣,讓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戲,豈不料中途馬上停下,說麻煩先生下次再來。該做的沒做完,這就是《趙氏孤兒》的`最大毛病。這必然到來的復仇沒完,就好似斷掉了一口氣,它本該比開場還有畫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說兒戲化的三人連環(huán)刺處理,整個復仇過程沒有懸念,打得輕飄飄,簡直毀掉了葛優(yōu)在前面幾十分鐘的忍辱負重。即使除去這個,有那個靈魂出竅的超現(xiàn)實結尾,《趙氏孤兒》仍舊是一本爛尾戲,好似號召大家趕緊圍觀程嬰的悲劇命運,家毀人亡好悲慘。我直接就聯(lián)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圍著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實乃做作矯情。
再者幾個人物立不起來,先不說既毀容又毀掉電影的黃曉明,他的韓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娛樂效果,大大沖淡了片子的悲劇色彩,真不知是陳凱歌開的玩笑還是黃曉明的自我發(fā)揮。真正立不起來的人物是程嬰,影片把太多筆墨浪費在了生活瑣細上。由于他的被動,《趙氏孤兒》始終無法交代出他的真實動機,更無法表現(xiàn)出人的崩潰。由于程嬰受制,趙武也不停搖擺,他如何接受事實并向義父刺出劍,這些都表現(xiàn)得太想當然了。電影給出的邏輯是這樣的,程嬰跑到屠岸賈面前,趙武自然會幫程嬰,沒有為什么。影片有意不斷強化趙武的矛盾遭遇,他一邊是養(yǎng)父一邊是義父,本該有一個精彩的內(nèi)心斗爭乃至于自我潰敗,然而這些在《趙氏孤兒》里都是消失不見的,多了徒勞無益的外景打斗,基本可以說是功虧一簣。
說到底,《趙氏孤兒》還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大片。你會有相似的笑場經(jīng)歷,更會有片刻的穿越錯覺。那些一望便知的影視基地搭景,那些灰頭土臉的群眾演員,那些踐踏史實的各種漏洞。所以,《趙氏孤兒》并沒有能讓陳凱歌脫胎換骨,更無法在這個時代里脫穎而出。
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精選篇2
昨天去看了場《趙氏孤兒》,至少從散場后觀眾的交談中來看,這部電影起碼在普通觀影者應該是博得了還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陳舒了一口氣,總算沒有像像《刺秦》那樣叫好不叫座,《無極》那樣慘遭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如潮惡評。首先,劇本非常周密地就戲曲中相對簡單的“獻子救孤”的行為進行了擴容與想象。戲曲中“獻子”,是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后聯(lián)袂演出的“苦肉計”,由程嬰先將自己的孩子帶到公孫處,然后向屠岸賈舉報公孫,遭圍捕的公孫杵臼遂大義凜然地痛斥程嬰,為的是以其真實的表演取信屠岸賈。大部分戲曲文本都是這樣演繹的,公孫痛罵程嬰歷來是《趙氏孤兒》中的一段好戲。
電影的敘事中程嬰和公孫杵臼素不相識,程嬰奉公主臨死之命前去尋找公孫杵臼托付孤兒,未想屠岸賈搜查質押全城嬰兒,妻子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賈交出了趙氏孤兒。如此一來其親生兒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對象。得知嬰兒下落的公孫杵臼來程宅接孤,為同時保全兩個孩子,程嬰一邊讓妻兒跟隨公孫杵臼出城,一邊去認領真正的趙氏孤兒。半路上程妻向公孫說出了事實真相,公孫料定屠岸賈必定前來追拿,遂將母子藏入墻壁夾縫。而程嬰誤以為公孫妻子一行已經(jīng)逃生,便向屠岸賈舉報了趙氏孤兒的去向。屠岸賈夜襲公孫府,公孫杵臼為取信屠岸賈舍身救子,軍士在夾墻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賈當眾摔死他認定的“趙氏孤兒”,刺死了程妻。戲曲中韓厥效大義放孤自刎,電影改編為受屠岸賈一劍之傷并與程嬰密謀十五年。編劇的構想豐富了救孤的情節(jié)和動作性。確立一種基本的敘事角度和基本立場,是導演思想的關鍵,按照陳凱歌導演本人的闡述,電影不是表現(xiàn)一個英雄人物伺機復仇的故事,是為體現(xiàn)“因其渺小,才見其偉大”的思考。
為了符合新的歷史語境中的群體審美心理,導演把程嬰這位義薄云天,感天動地的藝術形象從“崇高”的悲劇座基上搬下來,取下其頭上的光環(huán),賦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現(xiàn)代觀眾的親和力,以求獲得更廣泛程度的認同感。把程嬰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許是一種面對商業(yè)社會和娛樂時代無法嚴肅的尷尬和妥協(xié),但我們更愿意相信對人物的定位源自導演對新的歷史態(tài)度和闡述立場自覺的認同與探索。此外,電影在某些場面和細節(jié)的處理和運用上還是頗現(xiàn)功力的,比如“趙朔之死”“莊姬護子”“程嬰封門”“開墻搜孤”“空的搖籃”“魚的運用”等場面令人記憶猶深,電影的結尾“身死魂游”的處理雖然在《角斗士》等電影中有著類似的方法,但此處出現(xiàn)抒情性結尾也是較為妥帖和理想的。“程嬰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時空令世人動容,它呈現(xiàn)出的是中國士子和知識分子的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心態(tài)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求仁”,這便是志子人格歸趨的“道”,即社會理想人格,它主宰著主體行為的方式和深層心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應當弘揚的。與此同時,疏離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追問,參與經(jīng)典的解構,參與對歷史的闡述,其本身就是參與歷史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多元化的解讀和闡釋方式既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動了個體對于歷史的融入、審視、思辨和體驗。
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精選篇3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去看了《趙氏孤兒》,不能說這是一部稱絕的電影,也并沒有期待的那么好看,但是,卻讓我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揪心到了最后。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春秋時期,大將軍趙朔的夫人——國君的姐姐莊姬懷上了趙家孩子。但是屠岸將軍卻被國君誣陷,屠岸就要滅掉趙家300多口人。他們精心設下了一個局——趙家在趙朔打勝仗回來的時候,送了一些酒給國君,國君喝酒的時候,屠岸的手下就放了一只毒蟲,讓它去毒死國君(事先在國君的脖子上用紅油畫了一個圈,而毒蟲就吃這種紅油),借機當作是趙家送的酒毒死了國君,再假傳圣旨,乘機滅掉趙家。而民間的大夫程嬰正在為莊姬把脈,而這時,被人差點害死趙朔踉踉蹌蹌地來到莊姬那里,讓莊姬快逃,之后就死了。莊姬讓程嬰給她接生,然后叫程嬰保護好嬰兒,之后便自盡了。后來,全城的嬰兒都要上交,因為趙家的嬰兒就藏在這個城里的某一戶人家中,而程嬰的夫人把帶回家的趙氏孤兒交了上去,夫人和自己的孩子躲到了公孫大人的夾壁墻里。屠岸找到這里,摔死了孩子,殺死了夫人——程嬰用自己的孩子替了趙家的孩子。程嬰決定,好好的把孩子養(yǎng)大,再為自己的孩子、夫人報仇。這部電影的最后,程嬰和屠岸都死了,這部電影落幕。
看完這部電影,我竟然哭了,不為什么,就為程嬰的命運和注定悲哀的趙氏孤兒(化名程勃),他們,注定不會得到幸福,即便是報仇了,又怎么樣呢?只有15歲的孩子還能撐下去嗎?自己如同父親的人死了,知道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真相,這種打擊,是多么巨大啊。從一開始,命運就再也沒對程嬰和程勃微笑過,程嬰為了趙家的孩子,舍棄了自己的妻兒,把趙家的孩子養(yǎng)大,只是為了報仇,這對孩子不公平。程嬰也許忘了,莊姬死前說的話:“不要告訴孩子他的父母是誰,不要讓他報仇,讓他過平民的生活。”
這部劇有點像反面教材,看了這部劇之后,我看出了世間的丑惡,在這個世界,每個角落都有可能有很多生存在痛苦中的人,他們挺著,面對上天對他們的不公,他們從來沒想過報復、報仇,只為了好好的生活而努力著,這就是在丑惡中的一點美好了吧。只要心是端正的,不是扭曲的,是多為別人著想的,不是自私的,就不會有“恨”這個詞存在,更不會有“報復”、“報仇”。
多一點愛,少一點恨;多一點微笑,少一點憂愁;多一點閱讀,少一點嘀咕;多一點運動,少一點美容。生活本來平淡如水,放一點鹽它就會是咸的,放一點糖它就會是甜的,放一點咖啡它就會是苦的,放一點茶它就會是香的,想調(diào)成什么味道,全憑你自己。安靜一點,淡然一點,沉穩(wěn)一點,隨意一點。這樣,世界才會更美好。這是我們都可以做到的不是嗎?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爸說:“這部電影的功底還是不夠。”確實,我們確實不一定比得上世界級的導演導出的電影,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喜歡它告訴我們的道理,告訴我們“放開一點”,告訴我們“多笑一笑”。看到最后,我哭了。
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精選篇4
《趙氏孤兒》由史料的記載到話劇的演繹,經(jīng)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史學家的認真考據(jù),也有作家的情感演繹……
第一次讀《趙氏孤兒》是在初三的時候,那時候不懂得其中所蘊含的東西,只知道講述了趙朔遺孤復仇的故事,那時候就只是故事。后來隨著的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大,再讀的時候卻別有一番風味,文中的趙氏孤兒,顧侯,屠岸賈,程嬰,屠岸冶姮等人的形象更加的鮮明。兩代人的仇,一次次血腥的殺戮,他們都是被仇恨扭曲的俗人,對趙氏充滿仇恨的顧侯,扭曲到每天訓練“西域靈獒”,以待有朝一日用它來咬斷趙氏一門的喉嚨,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殺戮。屠岸賈也是被仇恨扭曲了的,他甚至為了搜捕趙氏孤兒,將全城的嬰兒都給抓來,進行屠戮,真可謂“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這樣扭曲的人還有很多……全書唯有的一絲溫暖人心的東西就只有趙氏孤兒和屠岸冶姮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超越了一切世俗的東西,真真正正的驗證了一句話,那就是“愛,是一切毒藥的解藥。”在不同版本中,趙氏孤兒的故事有不同的結局,有的說是趙氏孤兒報了滿門的血海深仇,有的是趙氏孤兒放棄了報仇,不同的結局顯示了不同人的心理態(tài)度。在愛情的的深海里,趙氏孤兒和屠岸冶姮的愛情是一出悲劇,他們的愛超越了世俗人的狹隘情愛觀。
生活在那個動亂的,權利交織的年代,欲望和金錢腐蝕了人們的內(nèi)心。趙氏孤兒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劇。無論是心狠手辣的屠岸賈,亦或是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的顧侯、程嬰,更有甚者是無辜深陷仇恨的趙氏孤兒……動亂的年代成全了晉靈公的權利欲望,他運籌帷幄,步步為營,完成了權利的過渡。
生活的現(xiàn)實就是這樣,放不下仇恨,就將被仇恨腐蝕。佛家最大的思想除了空就是放下了,所以,放下一起怨懟,才會有更好的生活。
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精選篇5
在國內(nèi)的幾位大腕級導演中,陳凱歌原屬于我不太喜歡的導演之列,而且是越來越不喜歡的那種。陳大導演的早期作品有幾部還 是不錯的,尤其喜歡那部《霸王別姬》,整部電影充斥著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戲里戲外不分情境的糾纏掙扎令觀眾揪心。而這部電影也可能是主演張國榮悲劇的引子之一。但從《無極》開始,陳大導演的電影除了恢弘的場面和炫目的色彩,找不到多少思想與內(nèi)涵。但拍的《梅蘭芳》改變了我的看法,陳導的電影又列入我的觀看計劃中。
近期的賀歲片一部接著一部上演,導演、主演的牌子一個比一個大,前期炒作的熱浪更是一個蓋過一個。老謀子的“山楂”炒的最兇,但其中味道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馮導的“地震”震動了觀眾的心,可說是催人淚下,但“非2”卻成了“戲不夠、噱頭湊”的大雜燴;而姜大明星的“子彈”則飛的讓人眼暈……。那么,陳導的《趙氏孤兒》又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呢?說實話,這部電影比同檔期的那幾部賀歲片要好些,不再那么“無極”。當然,電影好看與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這部電影對《史記-趙世家》中的記載動了較大的“手術”,說是“篡改”可能有點過,但若說是“改編”又有點不夠。雖然改動很多,但故事的主線和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那是絕不能變滴,畢竟還 有“尊重歷史”的原則在限定著。電影與歷史記載相比,改動之處有很多,但差別最大的、最值得評說的應該是兩處:一是程嬰換孤的起因與過程,一是程嬰撫養(yǎng)、教育趙氏孤兒的方式與過程。本人認為:這兩處較大的改動,正是影片“得”、“失”之所在。
《史記》中記載的“程嬰換孤”這一情節(jié)是程嬰與公孫忤臼商議的計策,是程嬰忠義氣節(jié)的體現(xiàn)。而在電影中,這一情節(jié)被做了較大的修改,“換孤”的起因不再是程嬰的仗義,而純屬陰差陽錯和被逼無奈。這樣的改動令程嬰少了些“假、大、空”的英雄主義氣概,多了一份兒溫情,添了一份兒人性。這多少可算是電影改變中的“亮點”,應該屬于“得”的部分。只是在整個換孤過程中,程嬰顯得過分懦弱,過分被動,有悖于歷史上這個人的本性。
而救下趙氏孤兒后的程嬰,原本該隱居深山,獨自撫養(yǎng)教育趙氏遺孤,直至晉王幡然悔悟招其回宮。但電影里卻讓他不甘于深山的寂寞,反而帶著年幼的趙氏孤兒投奔到死敵屠岸賈的門下,且讓趙氏遺孤認賊作父。這一情節(jié)的設計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電影中,趙氏遺孤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屠岸賈諸多的恩惠,而他的養(yǎng)父從未給他哪怕一點點復仇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聚集起滿腔仇恨而手刃仇敵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試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個人若沒有君主的首肯而隨便刺殺重臣,焉能不受到制裁?不受到追殺?因此,這處改動該算是影片中最大的敗筆,最大的“失”了。
另外,電影里韓厥的角色設計也令人感到詫異。歷史記載中,韓厥將軍并沒有參與程嬰救孤的過程,但他同情受到屠岸賈陷害的趙氏忠良,也多少知道一點關于程嬰與趙氏遺孤的事情。是他最后讓程嬰和趙氏孤兒重新回到了“人間”,光明正大地走進了社稷。但在影片中,韓厥基本上成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角色,除了在深受震動而放走救孤的程嬰外,看不出他有任何存在的價值。
說到底,陳大導演又犯了他一貫的老毛病——虎頭蛇尾。陳導又一次開了個轟轟烈烈、頗為引人的好頭,接續(xù)上一段平鋪直敘的過程,最后卻毀在了讓人莫名其妙的結尾上。
趙氏孤兒讀后感500字精選篇6
年底,單位召開____年黨政工作表彰大會,準備和上年一樣,在會后放映一場電影,慰問到會職工代表。當下幾部賀歲片正在熱映,我對《非2》、《讓子彈飛》、《大笑江湖》之類娛樂片興趣不大,決定看歷史題材的《趙氏孤兒》。工會與影院聯(lián)系,影院表示無法將數(shù)碼機器設備搬到會場。又聯(lián)系電影公司,特地從省電影公司調(diào)來《趙氏孤兒》的拷貝片,用普通放映機放映。
當表彰大會閉幕后,宣布放映電影時,會場里的情形與去年驚人的相似,人們紛紛離去。近千人的會場,剩下的絕對不超過一百人。領導們囧態(tài)百出,發(fā)誓再也不看電影了。不知是什么原因,會議租借的鞍鋼職工文化中心會場里特別冷,電影放映中又凍跑了一些人。坐在那里實在太冷,我站在會場后邊,吸著煙踱著步,好像當年在農(nóng)村青年點場院里看露天電影。好在人一冷就特別精神,感覺頭腦分外清醒,對影片的印象也格外深刻。
電影《趙氏孤兒》的大意是,春秋時代,晉國將軍趙朔戰(zhàn)功卓著,父親是相國,妻子是國君的姐姐。趙家的地位和威望顯赫,受到奸臣屠岸賈的忌恨。屠岸賈利用晉景公為趙朔慶功之機,設計以弒君之罪,誅殺趙氏家族三百余人。趙朔妻子莊姬此時正巧生下兒子,她自殺前委托為其接生的醫(yī)生程嬰,在奉命前來誅殺莊姬母子的韓厥的幫助下,將孩子藏于藥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趙氏孤兒被屠岸賈抓走。程嬰和妻子在趙家好友大夫公孫杵臼的幫助下,設計用自己的兒子換回趙氏孤兒,妻子、公孫杵臼被殺。程嬰被屠岸賈收為門客,在屠岸賈的眼皮底下將趙氏孤兒程勃養(yǎng)大,并讓程勃認屠岸賈為干爹習武、讀書。十五年后,程勃長大成人,在知道所有真相后,殺死了屠岸賈,為趙家復仇。程嬰亦被殺死。
據(jù)司馬遷《史記·趙氏家》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權臣趙朔家族于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滅族之禍,遺腹子趙武在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的保護下幸免于難,后依靠韓厥等人幫助復興趙氏。
在我看來,史記中關于趙氏孤兒一節(jié)記述具體,故事性極強,不似史家手筆,更象是一個傳奇故事。歷史上,由此改編的各類古典戲劇,廣為流傳,幾乎家喻戶曉。曾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改編為話劇《中國孤兒》,流傳到西方。此次,由陳凱歌、陳紅夫妻將這一中國古代經(jīng)典故事改編為電影,無疑是一件好事。
總體看來,電影《趙氏孤兒》是一部比較好的翻拍片。陳凱歌導演比較擅長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荊柯刺秦王》、《霸王別姬》、《梅蘭芳》和《建國大業(yè)》等歷史故事片,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當今娛樂片盛行,人們盲目追求低俗文化之時,相比《子彈飛》之類,《趙氏孤兒》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然,影片亦有不足之處,就是人們普遍關注的,改編應如何忠實于原著的問題。《趙氏孤兒》原著中程嬰是趙家的門客、家臣。原著主題格調(diào)是:忠臣良士除奸懲惡,趙氏孤兒平反昭雪。讀來令人蕩氣回腸。而影片中的程嬰?yún)s變成了政治斗爭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犧牲屬情非所愿,養(yǎng)育趙氏孤兒十五年的動機,是為了讓屠岸賈生不如死。影片將具有明顯古典英雄主義色彩的歷史典故,改編成為反映亂世環(huán)境下,小人物悲情無奈的悲劇故事。這是在舍本求末,畫蛇添足,極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藝術感染力。聯(lián)想到陳凱歌拍過的一些影片,總是給人眼高手低,心高命不強的感覺,其中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