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作文 > 讀后感 >

春秋左傳讀后感1500字

時間: 小龍 讀后感

左丘明的《左傳》作為中國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代表了先秦文化和文學的最高成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左傳讀后感,歡迎查閱!

春秋左傳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1

隱公二年到隱公四年,魯國顯得很安靜,旁邊的衛國卻亂得很,三年內,王位上先后坐過四個人。第一個,是衛莊公。衛莊公挺有艷福一個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說,還有一個相當漂亮的大老婆,是誰呢?就是詩經衛風《碩人》的女主角莊姜,她是齊國公主,詩經云:齊候之子,衛候之妻,東宮之妹,邢候之姨。她長得美,衛國人用了種種比喻來贊美她,這些比喻堪稱經典,為后世傳唱,“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傳說莊姜是一個非常賢德的女子,她膝下無子,后來莊公娶了陳國兩姐妹,姐姐厲媯,妹妹戴媯,戴媯生了桓公,莊姜很喜歡,就當成自己兒子來養。莊姜的兒子,按禮自然就是繼位之人了,那個時候莊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后,桓公順理成章繼了位。可惜王位沒有坐幾天,就被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叫州吁的公子,給滅了。

這個州吁是當年他父親相當寵愛的女人的兒子,好暴力,目中無人,莊姜就很不喜歡他。當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給莊公敲過警鐘,說這個娃娃沒被好好教育,以后一定是個禍害。他的推理很簡單:自古以來,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克制的意思)的人,是十分少的,州吁寵愛太多,以后一下子都沒有了,不崩潰就只能造反了。可惜莊公不聽,桓公即位,而被州吁殺了。州吁也是個上進的主,要政績的,他一上位,就決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肅上世的恩仇。- 這又要說隱公一年的時候,鄭伯討伐共叔段,當時共叔段的兒子共叔滑流竄到衛國,衛莊公幫他打鄭國,結果來來去去鄭衛兩國就結了仇。現在州吁想去打鄭國,一則他得找個同盟的(鄭國挺強大的,衛國單挑肯定不行),二來也得找個合適的借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他觀看了一下國際形勢,也是碰巧,就在那個時候,宋國和鄭國有了點過節。

那是在隱公三年的時候,宋穆公去世了,他是個講仁義的人,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他哥哥的兒子(后來的宋殤公),只因為當年他哥哥把王位傳給了他。他把自己的兒子馮送到了鄭地居住。鄭國人覺得馮很委屈(不知道馮是不是也覺得其父對自己太不公平,嘰嘰歪歪了幾句),決意幫他(一方面也是利用他,如果馮當上了王,自然強大的鄭就和宋是同盟沒得說)。這個時候,州吁就去找宋國,挑釁殤公打鄭國,說如果宋出兵,他衛國就出兵出力,連帶著還有當時與衛交好的陳國和蔡國(可惜州吁殺了陳國戴媯的兒子,陳國還與衛國交好)。

這是在隱公四年的時候。左傳上記載伐鄭有兩次,一次在夏,一次在秋,都很可愛,第一次打了五天,估計是不分彼此;第二次勝了,正好又是秋天,把鄭國的糧食扛了回去(取其禾而還)。

然而州吁老是打仗,國內人民不喜歡了,所謂民可以覆舟也,州吁這個道理就算不明白也是有直接感受的,可他還是個愣頭青,扶持他的石厚也沒什么主意,就跑回去問他的父親石碏。石碏當年就警告衛莊公關于州吁的事,也讓自己的兒子石厚少跟州吁往來,結果都沒聽他的,石碏在莊公死后就告老隱退了。現在石厚跑回來問父親,怎么樣能夠穩固州吁的地位。石碏說,很簡單,去見周天子就行。他還告訴他的兒子,因為陳國正與周交好,陳又與衛關系好,你和州吁去打點一下陳國,通過陳國的關系去見周天子,就一定見得到。兒子一聽,像是個好辦法,就和州吁去了。哪想到虎毒不食子,石碏卻大義滅親,他一面又去陳國,說州吁和石厚都是弒君(衛桓公)之人(而且衛桓公無論怎么說,都和陳國有血親關系阿),自己年老無為,建議陳國把他們殺了。陳國于是把州吁和石厚逮捕起來(自己送上門的),等衛國自己發落。兩個都被殺了。宣公即位。這就是有名的石碏大義滅親,史書謂之曰“純臣”也。看上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古人都多子,親情總顯得很單薄。兄弟殘殺,父子殘殺,常見得很。可怕。

另外,隱公三年的夏天,魯隱公的親生母親聲子死了,大概是因為隱公乃“攝政”,所以并沒有以大禮葬之書之。又一嘆。

2. 這幾節里,出現的諸候國,有幾個重要的,一個是齊國。齊國是姜子牙的領地,都城在山東淄博附近。一個是陳國,媯姓,都城在今天河南周口淮陽一帶。一個是蔡國,是周室子弟的封地,都城在今天河南上蔡(駐馬店不遠)一帶,離陳國很近。另外一個,就是美麗的莊姜的姐姐嫁去的邢國,在河北境內,以后碰到的時候再細查。

春秋左傳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2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來求賻。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癸未,葬宋穆公。

隱公三年,左傳的記載很多,一條條讀下來。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書之。

隱公三年春天,周歷三月壬戌,周平王駕崩了。周平王實際是壬戌日駕崩的,但《春秋》寫庚戌日駕崩,是在告訴諸侯的時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諸侯趕緊去奔喪。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天。

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還發生了天象奇觀:日食。算了一下,日食這一天,離周平王死還有五十三天。

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于諸侯,不反哭于寢,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不書姓。為公故,曰“君氏”。

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君氏是誰?隱公的生母聲子。聲子死了,不通知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辦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寢),不附祭(把死者的靈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靈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說薨(薨的三個必要條件:赴于諸侯,反哭于寢,祔于姑)。

又因為聲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寫她什么時候葬,也不寫她的姓。

但至少她的兒子姬息現在是代理國君,所以跟別的妾還是有所區別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

隱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對比一下兩人身后的待遇,隱公時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個謙遜忠厚的人。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鄭武公和鄭莊公父子先后都成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執政的卿,相當于天子的管家)。周平王又想讓虢公也來做卿士,鄭莊公就心有怨恨,周平王說:“沒有這樣的事。”

周朝和鄭國就相互交換人質。周平王的兒子王子狐到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質。周平王死了以后,周人就準備把政權交給了虢公。

四月,鄭國的祭足(就是那個祭仲)帶領軍隊割取了溫這個地方(周天子領地)的麥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周天子都城)附近的麥子。周朝和鄭國的關系急轉直下。

亂套了,鄭莊公寤生開始公開和周天子叫板了。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這從隱公元年,鄭衛交兵的時候,鄭國調動周天子的軍隊和虢國軍隊,后來又征調邾國軍隊可以看出。卿士的好處之多,權力之大,使得寤生不愿與人分享。而對于寤生的專權,平王也是不滿的,于是有了分權于虢公的想法。

天子要想讓誰來做自己的卿士,是天子自己的事,可是寤生居然怨王,而王也不敢得罪他,說沒有這回事。這至少反映了三條信息。

一。寤生很強勢。

這很好理解,周平王能夠順利東遷,鄭武公出了很大的力。而鄭莊公,順利接過了武公的槍。鄭國,也是一個響當當的大國,鄭莊公和弟弟打架,可以輕易調動二百輛戰車(整整六個師的兵力啊),可見其實力之強。

二。周朝走下坡路了。

周自平王東遷以后,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強,與之對應的是周王的境況是每況愈下。朝中大事不得不依靠鄭伯,虢公等卿士來執行。這些卿士都有自己的領國,實力和欲望膨脹到一定程度,就不大樂意乖乖聽話了。

三。鄭伯有奸細安插在周平王左右。

平王欲分權于虢公,應該是個機密,平王并不會把這樣的想法告訴鄭莊公,而莊公還是得到了消息,并跑去質問平王。平王出于心虛和無奈而回答:沒有這回事。可以看出,莊公安插了能夠探到機密的人物在平王左右。

然而,即便如此,主臣雙方還是無法取得互相信任。于是就發生了非常滑稽的一幕,天子和諸侯互相交換人質。這樣就能夠保證雙方的誠意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平王一死,周人就準備把卿士的權利交給了虢公。那怎么辦?把王子狐干掉?不太合適,公子忽還在周呢。就這么算了?顯然也不符合莊公的性格。怎么辦呢?

莊公要報復(或警告)。莊公派祭仲帶著軍隊,把周天子領地四周的麥子都給收割了。敢讓我下崗,我餓死你們!

這里說一下,四月之麥,七月之禾(八月之前之秋),都是沒成熟的麥子,莊公此舉,不是說自己餓急了搶天子的糧食吃,而純粹是報復(或警告),我要糟蹋你們的糧食,不讓你們吃。

春秋左傳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3

孔穎達是隋唐時期的經學大儒,他博覽群書,滿腹經綸。曾任隋補太學助教、唐國子祭酒等官職,為經學研究作出了極大貢獻,《春秋左傳正義》便是其一。孔穎達在杜注的基礎上為其作疏,使其取得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并獲得了高度評價。

但是《春秋左傳正義》對于初學文獻學的我來說,閱讀比較困難。甚至于對上文所提及的“注”、“疏”的含義,我也不甚了解。幸運的是,文獻老師前段時間剛好提及“注”、“疏”并講述了其含義,我方知:對古書的注解叫“注”,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解釋就叫作“疏”。

對于此書的注,大多數我不是特別明了,因此我均是借助疏,即《正義》,來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的。但我在書中卻看見一個奇怪的現象:書中大多數采用杜預的注,而極少看見其他人所著的注,這個給了我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感覺。之所以會認為這個現象很奇怪,是因為在文選課上,老師通常會用毛傳、鄭箋、集傳等作為比較,然后取最佳解釋,而該書卻反其道而行。并且據文選老師所講,對《左傳》做過注的大有人在,如西漢劉歆、東漢賈逵、服虔以及隋朝劉炫等,并且也大有可取之處。但為什么孔穎達卻極少用其他人所著的注呢?于是我便去圖書館尋找答案,并從一堆書籍中找到了一個我認為說得過去的解釋。清人焦循的《春秋左傳補疏序》是這樣解釋的:“唐高祖之于隋亦踵魏晉之余習,故用預說作《正義》,而賈、服諸家由是而廢”。大概是因為唐高祖沿襲了魏晉舊習,所以孔穎達獨尊杜注,舍棄了其他人的注解。

眾所周知,“疏不破注”是著疏的原則。華中師范大學安敏博士曾對其做過解釋:“‘疏不破注’是指在一般情況下,疏必須維護注的觀點,以注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解釋發揮,但不得對注進行糾正反駁”。文獻老師也曾說過“疏不破注”這個原則及其含義,而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的疏證過程中也始終堅守這個原則,這也是此書最大的特點之一。

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則,使得孔穎達獨尊杜注,而獨尊杜注又使許多前人的有價值的注疏消失、亡佚,使白璧微瑕。

為了堅持原則,所以在知道各注存在爭議的情況下,選擇了支持杜注。如:“《左傳_隠公三年》:‘庚戌,鄭伯之車僨于濟。’”《正義》曰:“案:‘檢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據當時所見,載于《釋例》,今一皆依杜。雖與《水經》乖異,亦不復根尋也。’”明知與《水經》的說法不相同,卻用“今古或殊”這個簡單的理由簡單地帶過,并且不再找尋資料查證、找出正確的解釋,實在是有失偏頗。“不復尋根”的態度也不利于我們讀者繼續探索、尋求正確合理的注解,此瑕疵之一。

為了堅持原則,所以在知道杜注存在錯誤的情況下,還是選擇避而不談。如:“《左傳_僖22年》: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矣。’”《杜注》:“大司馬固,莊公之孫公孫固也。”根據后文,可知“固”乃是“固執、堅持”意,并不是杜注所解釋的莊公之孫公孫固;大司馬乃官名,這里指作大司馬的那個人。但孔穎達卻未對其進行修改,甚至未指出杜注的錯誤。這樣使得正義不夠嚴謹,此瑕疵之二。

為了堅持原則,所以在知道杜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依舊言辭隱晦緩和。如:“《左傳_莊公三十年》:‘斗射師諫,則執而梏之。’”《正義》曰:“杜此注與《譜》并以射師與鬭廉為一人,不知何據也。”“不知何據”說明孔穎達也認為杜注此言缺乏依據,沒有材料支撐,但他也只是隨便一提,并沒有明確反對杜注。這樣做顯然有失偏頗,缺少客觀性,此瑕疵之三。

但又是因為堅持這個原則,使得注釋龐雜、內容混亂的局面被避免了。孔穎達當然不是不懂變通之輩,在杜預沒有為其作注時,孔穎達也直接采用了前人的有價值的注作疏。這非但沒有違背“疏不破注”原則,而且也使得《正義》更加完備、具體、準確、客觀。

如:“《左傳_桓公九年》:‘享曹大子,初獻,樂奏而嘆。’施夫曰:‘曹大子其有憂乎?非嘆所也。’”正義曰:“服虔云:‘古之為享食,所以觀威儀、省禍福,無喪而戚憂必仇焉。今大子臨樂而嘆,是父將死而兆先見也。’”他把曹大子的哀嘆看作是其父將死的先兆,我認為此處孔穎達取服虔注疏是極好的。因為第二年曹大子的父親曹桓公便過世,曹大子即位,為曹莊公,剛好應了那句“是父將死而兆先見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書雖然有一些缺點,但在我看來此書的的確確是一部佳作。該書始終堅持貫徹“疏不破注”的原則,完全達到了著疏的標準。雖然在這個原則下存在著一些小缺陷,但那也是各種因素造成的結果,不管怎樣,總體上也是極其好的。并且孔穎達對《左傳》中一些杜預未著注處采用了服虔等人的注作疏,對原文進行了適當的補充說明,既未違背原則,又取其精華,也算彌補了一些缺陷。

閱讀完該書,我對文獻學的認識又更深了一步,對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等也更加的了解,對著疏的原則、方法等也有所涉獵,實在是受益頗多。

春秋左傳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4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書櫥,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來,讀到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一文,莊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于,段為莊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于成熟了,莊公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莊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并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系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么愿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干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于也有那么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于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盡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于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愿管不愿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于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們的師長并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莊公?

鄭莊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春秋左傳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5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書櫥,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來,讀到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一文,莊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于,段為莊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于成熟了,莊公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莊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并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系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么愿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干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于也有那么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于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盡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于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愿管不愿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于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們的師長并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莊公?

鄭莊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2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