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
這本書包含了艾伯特給蘇菲上的所有哲學課程。什么是哲學?在這本書找到的答案是,哲學貌似涵蓋了所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蘇菲的世界讀后感,歡迎查閱!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1)
在某個書店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再見,蘇菲斯》,這不是言情小說么?打六折!我的眼中發(fā)出了奇異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經所剩無幾了。之后,我在另一個書架發(fā)現(xiàn)了《蘇菲的世界》,莫非這和《再見,蘇菲斯》有聯(lián)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樣子……好,就買這本書了。
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在自己找麻煩,這么煩的一本書,我為什么會買?但是,隨著閱讀,我似乎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一個特點——麻煩是肯定,但是不知為什么,我特別入迷,我甚至從中午十二點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雖然沒有汲取多少知識,這里的知識太豐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讓我頭昏眼花的,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方面還是有限的,比如書中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如果要談及中國哲學史估計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說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于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么關系,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
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于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么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于《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fā)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類小說……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之后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么?什么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于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這樣神神秘秘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么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jié),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jié),才開始揭秘。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許作者想說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說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xiàn)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么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說不是很可愛么?
做一回小說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說一點關系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fā)現(xiàn)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2)
在家整理書柜的時候發(fā)現(xiàn)《蘇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書柜上。初中的時候看過一半,當時想的是,這些人到底在講什么,有很多奇怪的詞看不懂什么意思,所以就擱淺了。
時至今日我才發(fā)現(xiàn)差點錯過一本奇書,西方哲學發(fā)展史的啟蒙讀物。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到馬克思,這些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一代一代的促進著哲學和社會的發(fā)展。想分兩點談談讀完這本書的思考。
關于容錯率:
我很喜歡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結尾處小孩指著沒穿衣服的皇帝說:你明明沒穿衣服啊!哲學家們在社會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著對我說,童話里是騙人的。對,現(xiàn)實社會是怎么樣的?蘇格拉底因為求知,與當時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誘導青少年誤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蘇格拉底代表著雅典的良心,當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處死刑的時候,這個城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在當時社會,我也不敢肯定蘇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對的,并且認同他的做法。蘇格拉底只是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了他們的統(tǒng)治。包括后來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話說回來,看著這本簡易版的西方哲學史又覺得很神奇,一個觀點被提出來,不久之后又有人對其進行批判,柏拉圖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應該像姜餅人餅干(有些想吃姜餅人餅干)的模具一樣有個完美的模型,而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對,先有具體的型而后抽象出一個共性。就看著這些哲學家一代一代的推動著世界的思想的發(fā)展。世界是存在容錯率的,直到現(xiàn)在容錯率越來越高,也是經過長達兩三千年的努力。
這讓我聯(lián)想到北京聽過一個關于文學的講座,講的大概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整個講座老教授都沒有否定陶淵明的隱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個詩句從他的解釋中和當下主流思想大相逕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醫(yī)術古籍中,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藥用價值,而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為什么陶淵明要寫“悠然見南山”呢?這里的南山指的是壽比南山。也許陶淵明采菊花是為了服用,延年益壽,壽比南山。
雖然我和其他人討論過,但是好像他們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最后的落腳點就是,我還是應該好好學習,不要去聽一些亂七八糟的講座…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問問陶淵明本人了。這個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罷了。
做人嘛還是要有批判精神,完成內心的否定之否定,才能達到升華。不要怕犯錯,犯錯都很正常。難道要把二十歲犯的錯留到三十歲再犯,把二十歲喜歡的大紅色口紅留到三十歲再涂嘛?
關于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
因為這本書,看了一些與之相關的周邊歷史。在這里也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我們知道古代中國經歷過幾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總來欺負南方農耕民族,這個就挺有意思的。后來看到古希臘,也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傳聞中師從亞里士多德的亞歷山大一路南下席卷整個中東,要是沒有喜馬拉雅山脈,不知道和古中國直接產生交集就是如何,扯遠了。馬其頓構成了一個超大的帝國版圖。他們憑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亞歷山大。那么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較進步的一方嗎?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就在亞歷山大對他國進行侵略的時候,其中也包括猶太這個民族。大家都知道猶太教中演化出來的_正是在這個時候從中東傳到了歐洲,成為歐洲第一大宗教。
順便說一句另外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古希臘人生活富足,幸福所以一直秉承著一種活在現(xiàn)世的觀點,不和別人談論來世。而不幸福的地區(qū)就越是不幸福就越是把思想感情寄托與來世這就產生了來世宗教。_就是來世宗教的一種體現(xiàn)。你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來世嗎?
_對歐洲的統(tǒng)治是思想上的統(tǒng)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嗎。所以到底是誰能笑到最后還不一定呢…腦子里要有東西,才不能輕易被人控制就是這個道理。腦子里沒東西的時候,就應該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會被洗腦。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3)
在某個書店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再見,蘇菲斯》,這不是言情小說么?打六折!我的眼中發(fā)出了奇異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經所剩無幾了。之后,我在另一個書架發(fā)現(xiàn)了《蘇菲的世界》,莫非這和《再見,蘇菲斯》有聯(lián)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樣子……好,就買這本書了。
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在自己找麻煩,這么煩的一本書,我為什么會買?但是,隨著閱讀,我似乎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一個特點——麻煩是肯定,但是不知為什么,我特別入迷,我甚至從中午十二點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雖然沒有汲取多少知識,這里的知識太豐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讓我頭昏眼花的,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方面還是有限的,比如書中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如果要談及中國哲學史估計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說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
《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于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么關系,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
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于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么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fā)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類小說……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之后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么?什么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于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這樣神神秘秘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么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jié),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jié),才開始揭秘。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許作者想說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說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xiàn)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么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說不是很可愛么?
做一回小說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說一點關系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fā)現(xiàn)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4)
閱讀前幾章,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chuàng)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chuàng)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chuàng)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xiàn)代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帶領我們走過了幾千年來的哲學的發(fā)展史。從最初的自然派哲學家,到理性主義,到古典派哲學家,到繁榮蓬勃的希臘文化,印歐文化、閃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文化,再到豁然開朗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以及現(xiàn)代的笛卡爾,經驗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存在主義。。。。。。豐富的內容帶我們走過滄桑,讓我們得到一種哲學的洗禮與升華。畢竟,從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著如此多的理論,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他們對于世界、生命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創(chuàng)新著。而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我們看著哲學的發(fā)展歷程,看著古代哲學家們一些關于世界的荒謬的解釋,或者看著一些哲學家們的全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看著這些突如其來、迎面涌來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觀念的確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自己也對這個世界開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而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可以是看做對于哲學的思考。比如在書的開頭作者就提出了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也反映了哲學家們的任務,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關于生命、世界等本質的問題的答案。從古至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還沒有出現(xiàn)能夠說服全人類的一種理論,因此也需要無數(shù)的后繼者給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觀念里的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學。也許我們并不能人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是我們都可以成為哲學的思考者,去尋找自己的生存的意義。
其實每一位、每一種在各個時代叱詫風云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都是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等等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展開的。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呢?,書中提供了一些線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識”“要站在兔毛的頂端”“用兒童的眼光來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細地觀察周邊的世界,有勇氣發(fā)表自己的思想。那我們如何不能結合自己在書中所學與生活中所見所聞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哲學呢”?
雖然人們對歷史上各種哲學流派褒貶不一,但那些哲學家確實應當受人尊敬,他們是如此勇敢而執(zhí)著地探尋著真理與實踐的奧秘。哲學的世界亦夢亦幻,它像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卻又源于我們身邊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們現(xiàn)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風霜雨雪的成因,我們還知道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上,火箭為什么能飛上月球。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沒有丟棄好奇心、或再次點燃好奇心的人。這些人仿佛不認識這個世界,不相信這個世界,不承認這個世界。他們懷疑,他們思考,他們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義,老莊的逍遙;于是有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哥白尼的日心說;于是有了浪漫主義的反諷,于是有了經驗主義的體驗;于是有了笛卡爾的二元論,于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古以來多少先人嘗試了無數(shù)方法想爬到兔毛頂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著不懈努力。而我們,這些習慣了安逸,習慣了一位接受事實的人們,難道不該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該幡然醒悟,奮起直追嗎?
知識可以積累,技藝可以傳承,但人生的經歷,理性的感悟卻只能從零開始慢慢體會。上地對待古今的哲學家是公平的,都給了他們一生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也許就是哲學發(fā)展了幾千年卻依然連最初的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們不必懷著對哲學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學家們知道的并不比我們多,但他們好奇的東西比我們多,他們思考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內在聯(lián)系。這好奇的能力,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給了我們啊。
“也許我們也是星塵”結尾時的比喻一位沒有帶著隱隱的神秘感,我們在這宇宙間只是曇花一現(xiàn)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運轉著,輪回著。它會如何呢?這我們我從知曉,世界如此之大,還有無數(shù)個秘團我不曾揭開,還有無數(shù)個空間我不曾體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不停地探索著。放飛哲思,傾聽它們振翅翱翔的聲音……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字(精選篇5)
假期,班主任工作室發(fā)了一本哲學書——《蘇菲的世界》。我隨手丟到了一個角落。在我看來是個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一次非常偶爾的機會。《蘇菲的世界》這幾個大字不停地在我眼前晃悠著,好吧!損手拿起就翻了起來。一次截然不同的感覺讓我如饑似渴的讀了下去。她割了我截然不同的感覺。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學的心情。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個問題過于瘋狂,因為他們會告訴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來就存在的”。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對嗎?事實上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為什么有很多人覺得哲學是不切實際的呢?為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學性的問題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個他們生活的世界習以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說到這讓我想到作者一個用的很好的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當然這只兔子極其龐大。我們每個人都出生于這只兔子的細毛頂端,大家剛開始對于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個完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順著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享樂。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當大人們的心靈逐漸習慣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規(guī)則,當他們不再有想孩子一樣看到什么都覺得好奇,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那么不可思議而又理所當然,當他們過慣了喧囂吵鬧、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便不再去追求那與他們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學,便不愿離開溫暖舒適的兔毛深處,不愿像哲學家一樣盡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就是這樣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們都不會再去思考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了。
合上書本,我閉上眼,細細回味著書中的內容,腦海中就閃現(xiàn)出許多關于書中所說的人和事。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不過,當我發(fā)現(xiàn)蘇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讀到的一個故事,而席德和她父親只是我們讀到的一個故事時,我甚至天馬行空的想:會不會我們身邊也存在著這種我們看不到的“人”,它們可以像席德讀蘇菲一樣讀著我們呢?讀了這本書后,我想我對了哲學有了新的認識與頓悟,但也有許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就像艾伯特說的:“哲學便是教會人們思考,教會人們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問題雖然不能得到答案我們還可以思考,很多事情雖然不能達到目的我們還有過程。
哲學教授傅佩榮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哲學不是萬靈丹,但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將會陷于心靈之封閉與終結。這或許是這本書在世界各國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為了使人從困惑到覺悟,本書提供了一盞明燈。”是的,哲學會使我們醒悟。而這本書使我們走進哲學,使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所以我建議大家來看《蘇菲的世界》《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心里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后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看過之后,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chuàng)你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