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以加深對所讀書籍的理解和記憶,可以通過記錄筆記來反復思考和消化書籍中的內容。那要怎么寫讀《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呢?這里提供一些讀《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讀《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1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在六年級的時候我媽就給我買回來了,原因很簡單:這本書情節扣人心弦心弦,更是因為書中故事真實,震撼人心。
讀完這本書,心靈已經被洗滌、被震撼。戰爭,種族清洗在我們現在中國兒童的眼里是多么遙不可及,但在我離我們很遠的東亞,戰亂不斷。書中的阿米爾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但實際上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因為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十分招人排斥。(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兔唇。)
……
哈桑和阿米爾的故事,讓我想到一句話:真心的朋友是在你離開時哭泣,虛假的朋友是在你哭泣時離開。用這句話,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知心都是赤誠相待,而虛偽的朋友都是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漠然離開。阿米爾難道不是這樣嗎?就是阿米爾虐哈桑千百遍,哈桑還是會待阿米爾如手足,為他千千萬萬遍。
讀《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2
“哈桑!”我大喊,“把它帶回來!”他的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已經飛奔到街道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段來自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沒有任何華麗的語言,只是真實動人的友誼之情,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此時正是陽光最烈的中午,炙烤的地面傳遞給我的更是一份熱騰騰的溫暖。
想讀這本書,是因為它名字,因為我想知道,這個人在追逐的“風箏”是什么,于是便闖進了這兩個人的故事。故事聚焦在阿富汗這個充滿戰爭和神秘的國度,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
本書一開頭就寫主人翁阿米爾在美國接到他父親生前一位好友拉辛汗的電話,在此陷入深深地回憶之中,他說十二歲的那一幕才使自己成為現在的自己,這次回到巴基斯坦是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贖。童年時代,阿米爾急切的想證明自己,想得到父親全部的愛,他試圖改變自己在父親心目中的形象。在奪得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風箏大會第一名時候,他萬萬沒有想到,哈桑在誓死追回風箏的忠誠下忍受阿塞夫的欺辱,他卻膽怯的啜泣著,掩埋在陰暗的角落。
這是一種懦弱?還是一種背叛。我想阿米爾心中滿是悔恨與恐懼,讀到這里,窗臺上飄落一片黃葉,仔細端詳,葉脈很清晰,他的心恐怕也是如此枯萎冷漠,毫無活力吧,不,或許,這是像葉脈一樣可以清晰數出他的罪愆。
而后,為了躲避自己的罪愆,逼走了哈桑。在阿富汗局勢動蕩下,阿米爾舉家遷移到美國,而后幾十年里,無論在父親的關愛還是在愛情的甜蜜下,也無法淡忘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他躲避了這段往事,不愿救贖他的人性靈魂,阿富汗那片土地,他不敢踏足,他恐懼面對那個曾經的自己,害怕戰亂那段不可磨滅的痕跡,害怕見到阿塞夫那群紈绔,其實最害怕的是見到哈桑,被割斷的“風箏”。或許這時候需要人拉他一把,當風雨打濕他的未來,他曾經的朋友拉辛汗伸出了手,打通了電話。到后來,阿米爾獲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纏繞在心間。當阿米爾從開頭的拉辛汗的電話中了解到哈桑的糟糕狀態時,他明白了太多,從沉入大海的往事撈起了那段記憶,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真正的救贖。
時間是洪水猛獸,戰亂讓阿富汗民不聊生,他看到自己荒廢的家,也得知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但是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落到阿米爾兒時宿敵阿塞夫的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一直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但是這次,他選擇了面對,從那個陰暗的角落里走了出來,與懦弱搏斗,和哈桑一樣,索拉博拉起了彈弓,為你,千千萬萬遍。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但是阿米爾救贖了被割斷的“風箏”,人性的良知和友愛。讀完這部書,花了7個小時,從晌午一直到太陽西下,那是怎樣一種感動,余輝鋪滿了屋檐,學校的白樺林沙沙作響,窗臺下邊的伙伴們打鬧著。
友情,親情是多么寶貴,以至于你無法估量它給你帶來的力量。在你垂頭喪氣滿臉惆悵徘徊時,你的伙伴會對你報以一個微笑,你的心很溫暖;在你思念家鄉,看著發黃的老照片時,你的伙伴,拍拍你的肩膀,給你一個支撐。我不知道,有多少個傷心的夜晚,是那么一群人陪我度過,面對困難被擊倒,是那么一群人挺身而出。珍惜身邊的伙伴,因為他們是你的支撐,你的動力。珍惜,救贖,《追風箏的人》給我呈現了阿米爾對友誼的轉變,他在人性的救贖中,追到了已飄失已久被割斷的風箏,找到了真正的生活。我想,你也一樣,會把雙手放到嘴邊,對自己的伙伴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讀《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3
剛剛讀完《追風箏的人》前6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個男孩需要的父愛。
第六章寫了男孩阿米爾雖然喜歡與仆人的孩子哈桑一起玩,但是他更想親近自己的父親,他希望與父親待在一起說話,所以,他父親要和他出去時,他都不要哈桑。文章描寫到阿米爾寫了一篇文章,想給他父親看,他父親卻看也不看一下。還有,阿米爾問他父親問題,他父親總是“嗯、嗯”地,不回答,阿米爾就很失望。而哈桑比阿米爾能干,打水漂打的多、跑得也比阿米爾快,阿米爾的父親也經常摟哈桑,因此,阿米爾很生氣,就不喜歡哈桑了。
由此可見,父愛的重要性,孩子不能失去父愛,父愛對孩子很重要,它能使孩子感到溫暖、感到父親對他的重視。阿米爾希望父親用胡子扎他的臉,雖然很疼,但是卻能感受到愛,所以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