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
通過不斷地寫讀后感,人們可以逐漸掌握用文字表達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規(guī)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供大家參考。
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篇1
錢鐘書先生曾說,古代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古代是幼稚的,經(jīng)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才慢慢地進化到現(xiàn)代;讀《伊索寓言》可以增進我們對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最近我重讀了一遍《古人觀止》,也覺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愛,那些正兒八經(jīng)的散發(fā)著頭節(jié)氣的見解,如不加以糾正必“貽害”后人。因此,我以錢先生為榜樣,拈出幾則故事,作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喪欲速貧。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應該迅速窮下去,以免別人誤會他在位時是個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這般迂腐!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臺上時,縱有千二八百萬也不敢露財,下臺了修高樓、泡包廂,又有誰管得著?在臺上時生意不敢“做明”,與大款不敢傍得太緊,下臺了正好利用舊日關(guān)系,以權(quán)易錢。
昔日做官,今日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觀魚 魯隱公想要棠地看捕魚,臧僖伯為此發(fā)了一大通議論,反對隱公去。魯隱公只好說:“吾將略地焉?!笨磥黻百也莻€不識時務(wù),沒讀過“下級學”的書呆子。領(lǐng)導有雅興下鄉(xiāng)釣魚,他不備小車、不置釣具,積極陪領(lǐng)導鍛煉身體,還要“稱疾不從”,天底下有這樣的傻子嗎?奇怪的是,《古文觀止》中這類角色還真不少,比方說里革,比臧僖伯還要惡劣,魯宣公看著就要拉一大網(wǎng)魚起來,他竟然揮刀割斷魚網(wǎng)——好在“適者生存”,這種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將筑臺于夏氏 陳靈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與夏征舒的母親有染,還要老百姓在夏家修個高臺,以致于章子大搖其頭,預言陳國必亡??磥恚愳`公吃虧在于他太老實,假若他生在現(xiàn)代,就決不會大張其鼓地修屋筑高臺了,而是要大力發(fā)展“兩非經(jīng)濟”、“路邊經(jīng)濟”,今天“夜來香”,明日“康樂城”,不亦快哉! 四、杜蕢揚觶 晉平公與師曠、李調(diào)一起飲酒作樂,杜蕢進來讓師曠喝了一杯,又讓李調(diào)喝一了杯。平公覺得奇怪,問了原因,主動罰自己一“觶”。這就是“杜舉”一詞的來由。
看來浪費人材的現(xiàn)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蕢這樣善于勸酒的人材,當“公關(guān)”或是辦公室主任,才真正物盡其材。甚矣!平公之無珠。 五、白珩猶在乎? 趙簡子招待楚國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當作響,并問客人:“你們楚國著名的玉器白珩還在嗎?”看趙簡子的舉止,讓我感嘆那時真是落后——一塊石頭是什么寶貝?少見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個一官半職,他一定會拿出手機說:“這是哥們才送一個,款式新,功能強,上網(wǎng)、發(fā)短信息、傳真樣樣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樣老土?磚頭似的!”
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篇2
朋友小小發(fā)來一片古文觀止觀后感,沒時間細看,保存先,驚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不過200余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讀書讀人,要讀經(jīng)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 我鐘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癡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弦總是跟著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與武昌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王勃才華橫溢, 詩文俱佳,四杰之首,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guān).后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歷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jīng)被貶出京,慶歷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苯z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 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shù)英雄浠噓不已.對王勃所能說的只是可愛,而之于范老先生卻是高山仰止。
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熱播的電視劇(劇名我忘記了,只記得是陳寶國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數(shù)我認為是一個被閹割的時代.拋開外患不說,統(tǒng)治者的確是足夠腐朽.能稱上大帝的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但都殘暴致極;碰到一個溫柔型的,卻是個玩主皇帝;玩主過氣了,卻來了一個不合作皇帝;就這么拖拉地過了幾百年,終于迎來一個想勵精圖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鐵騎和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夾得他在萬歲山翹了辮子.然而在這么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竟然不斷出現(xiàn)一批鐵骨錚錚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個.最初認識方老先生的時候不是他那寫得縱橫闔捭的《深慮論》,而是“誅十族”. 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面對屠刀視死如歸,抗節(jié)不屈,這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無限贊頌。
就其個人氣節(jié)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那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雖然滅他十族的的朱棣兇殺成性、冷酷無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 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被老先生視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這么高的造詣.其實老先生的《深慮論》中也寫道: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卻偏又逆道而為.老先生在表現(xiàn)出無限智慧的同時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小坑,極帶可愛的迂腐.雖然老先生的迂腐摻雜著一抹血色,但我仍稱之為可愛.少了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單憑那篇《深慮論》可能很難讓人認識他,走近他,景仰他.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篇3
讀《古文觀止》有感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jié)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边@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部書是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叔侄編選評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城鄉(xiāng),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它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cè)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上起東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古文觀止》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梢韵胂罄蠲芙拥綍x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魚論戰(zhàn)》它講述了宋襄公不聽司馬子魚的勸告,使得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我們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聽取別人的建議,然后在自己做決定?!豆盼挠^止》中的文言文雖然難讀,但是自身蘊含這豐富的文學色彩。是我們所有學生的必須品。
由于時間有限我只是讀了一遍《古文觀止》,我深深的了解這對于我遠遠不夠,所以我還會更細更慢的咀嚼這部作品,讓自己能體會到文言之美,開卷有益古人誠不欺。《古文觀止》,智慧的光芒!
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篇4
就拿先秦文來說吧,它主要講了一些古代人說的很有說服力,很有見地,很有哲理的話。有目光長遠的宮之奇,有敢于反駁昏庸襄公的子魚,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獄中能說服梁孝王的鄒陽……各種各樣的賢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戳诉@本書我才知道處以宮刑之后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報任安書》里說:“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意思是: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為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論。在如此環(huán)境下司馬遷而能著出《史記》,那我們健全的人更應該發(fā)奮圖強了,不說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讓人生的旅途留下遺憾啊。
我還知道了虔誠遵循“禮“而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曾子臥病于床,病勢已經(jīng)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問道:“華而睕,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后,吃驚地睜大眼睛說:“然,斯季孫之賜也?!比缓笠髶Q掉床席,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姑息?!眻猿忠髶Q掉它,結(jié)果換掉沒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還堅持不能破禮,要遵循道德。而現(xiàn)在社會的人有些簡直是以無恥為榮,和古代人的堅守禮的思想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獄啊。
從《寺人披見文公》中我領(lǐng)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晉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殺,第二次被斬斷一只袖子??墒墙?jīng)過寺人披的一番話,馬上改變態(tài)度,放棄前怨,接受意見,才能免除一場殺身之禍。
讀書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陶冶情操。古人云:“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彥如玉”。所以多讀書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篇5
沒有《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的對比與爭議,也沒有《詩經(jīng)》中的爛漫與自由,也非《離騷》的華麗與哀怨,更無唐詩、宋詞的豪邁與纏綿,更非《莊子》的遙遙與灑脫,有那么一本書,她除卻一切浮華,卻將古人的智慧彰顯,她就是《古文觀止》。
這是一本選摘自周朝到明朝的優(yōu)秀散文的結(jié)晶。書中選摘了《左傳》、《史記》、《國語》、《戰(zhàn)國策》、《三國志》中的精華。還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書籍。從一個教育者的眼光出發(fā),我讀此書的感想如下:
一、忠義篇的鑒賞
讀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誠和敢于直諫的精神所感動。其中,“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納下、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知足”、自謙自制、“慎始而敬終、”三思適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淺。
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義的言論如一面鏡子,使唐太宗從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從而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同樣有意義?!盁o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警示著我們在與學生交往中,教師處理任何問題都宜三思慎重、客觀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難免不被自身的情緒所影響。因此,教師要學會寬容,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們每個教師修身養(yǎng)性的警示牌。知足常樂,學會淡泊。面對眾多行業(yè)的各種福利誘惑,我們的教師仍能堅守崗位,不動搖,不跳槽,仍能樂教,并終身從教。這也是一種品格。所謂“慎始而敬終”不過如此。
魏征是幸運的,他的諫言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為百姓贏得了一個盛世。
另一個憂國憂民的謀臣當推孔明了。他身逢亂世,卻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憂國憂民,最終積勞成疾,郁郁而終。他所著的《出師表》使人倍感其愛國之心,赤膽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擋天下一統(tǒng)之大勢,雖如螳臂當車,卻忠勇可嘉。
相對而言,范仲淹的,《岳陽摟記》,那種彷徨與愁悶,愛國與國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們或許和范仲淹一樣,未曾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
因此,我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遠
本書記載孝道的較少,但李密的〈〈陳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夠孝順。
李密寫〈〈陳情表〉〉本是推辭、拒絕入朝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使晉武帝明白其心志,不僅不被治罪,還受到皇恩沐浴。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的赤誠又另人同情。
這種言論,我將其概括為“感恩”。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經(jīng)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而觀我自身,實在是做得不夠:父母年邁,卻不在身邊。他們有病痛時,我卻不能侍其湯藥。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報答的。因此,工作再忙、離家再遠,我們都當?;丶铱纯?。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首當其沖是〈〈師說〉〉?!皞鞯?、受業(yè)、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钡难哉撌谷穗y以接受。其實,我們的知識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
“不恥相師”回答了這一難題。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于學生,。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只有虛心求學,才能遂心從教。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笔俏覀儜涞?。
再者,我認為有意義的作品還有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過描寫郭橐駝種樹的方法來闡明做官要順乎自然,減少繁雜的政令滋擾的觀點。但從教育者的眼光出發(fā),我認為這篇文章同樣有借鑒意義。
其一: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時時要求他們循規(guī)蹈矩,應允許他們犯錯,并給予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自由發(fā)展。
作為家長,也要盡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間。不要自做主張,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培訓、輔導班。應問問孩子,你們是否愿意學。
由于老師、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因此,孩子們在大人面前很聽話,卻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性格。誰也不知道他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樣引導。正如我們喜歡的盆景,永遠只禁錮在盆中,永遠也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這樣的孩子到社會上,經(jīng)不起折騰。不能承受打擊和失敗。
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過于干涉,只會適得其反。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p>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為家長,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為教師,你了解學生嗎?他們需要什么?我們惟恐子女(學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頭地,更怕他們有陋習。因此,我們要求他們向指定的模式發(fā)展。其結(jié)果只會使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
就像時下的青年整容一樣,美是美了,卻千人一面,失去了本來的真。
我們對子女(學生)的教育很難做到理性。這就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钡慕逃?/p>
孩子門需要什么?不過是一點自由而已。
我們常常抱怨沒有“千里馬”,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我們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
此外,書中的歷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寫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讀的。我才疏學淺,做此論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樣可以為國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們教師也一樣,雖只有一方三尺講臺,卻也足以使我們傳遞智慧、施展才華,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古文觀止讀后感350字篇6
《古文觀止》這部書是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叔侄編選評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城鄉(xiāng),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它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cè)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上起東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古文觀止》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梢韵胂罄蠲芙拥綍x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魚論戰(zhàn)》它講述了宋襄公不聽司馬子魚的勸告,使得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我們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聽取別人的建議,然后在自己做決定?!豆盼挠^止》中的文言文雖然難讀,但是自身蘊含這豐富的文學色彩。是我們所有學生的必須品。
由于時間有限我只是讀了一遍《古文觀止》,我深深的了解這對于我遠遠不夠,所以我還會更細更慢的咀嚼這部作品,讓自己能體會到文言之美,開卷有益古人誠不欺。《古文觀止》,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