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
通過寫讀后感,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內涵,從而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和人文素養。優秀的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篇1
每次翻閱這本書,撲面而來的是壓抑和撕心裂肺的源于作者的嘶吼。仿佛看見了作者將自己血淋淋都內心撕碎,縫進了字里行間。整本書最為痛苦的,并非身處地獄的純粹之痛,也不是獨居天堂的落寞之憂,更多的是在不斷尋找反思自己時的無可歸屬感。
整本書講述了葉藏的一生,相對于悲憫這個詞而言,貫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與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反思所帶來的絕望才是葉藏混混度日的原因。
作者用荒誕的手法,透徹的刻畫了當時社會對于親情的漠視,家人之間的欺騙與虛偽,校園內的無聊與無越,社會的冷酷與欺詐。將愛與恨,痛苦與幸福二者融合而非放在對立面,將人間與失格、罪與罰的辯證置于文章的高潮。這種荒誕與現實的碰撞,給予讀者了痛擊心靈的一次莊嚴審問。
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劇性人物,一個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融合體。整本書講述了葉藏的一生,相對于悲憫這個詞而言,貫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與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反思所帶來的絕望才是葉藏混混度日的原因。他既是個無賴,又是一個似神一樣純潔的好孩子。敏感脆弱的性格迫使了他努力迎合別人,也造就了帶著面具生存的結局,從一開始不被理解,到最后沒有歸宿被眾人恥笑都為葉藏掛上了“異類”的代名詞,而這個代名詞深深的烙在了小葉藏的身上,使他不得不拖著沉重的腳銬,在這個社會里選擇了極端的生活方式,走完他悲劇的一生。葉藏所恨,不過是這個時代對他深深的排斥,而葉藏所愛,也無非是對他的認可與了解。他迷過三個女人,并非同時能獻出一個物質的東西或者具有一個特殊的性格,而是擁有將他從人類與異物的邊緣扯回來的能力,防止他掉入墮落的深淵。
說到墮落,不得不提到的是葉藏的朋友掘木。掘木的出現是葉藏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是他帶領葉藏去了解所謂“吃喝嫖賭”,讓葉藏學會了在自我麻痹中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掘木本人也可以是名正言順的成為一個“壞孩子”,可掘木溫柔的答謝媽媽做的年糕紅豆湯時,葉藏發現連最淘氣最浪蕩的掘木也有自己內心拼盡全力想去守護的的人時,他的“異類感”似乎將小葉藏吞沒了,而當良子因為善良而被侵犯時,掘木的所做所為更近一步的將葉藏擊垮。
葉藏所愛的三個女人也改變了葉藏的命運。第一個女人了解葉藏的痛苦,葉藏愛她委屈低微的樣子,因為這種感覺讓葉藏背負的異類感減輕;第二個女人愛葉藏愛的深沉,使其體會到愛的溫情,把葉藏從怪物與人的邊緣拉回;第三個女人至純至美,人畜無害的樣子讓葉藏體會到了天真的美麗,讓葉藏明白了自己仍有做人的資格。他們都給了葉藏尋找自己時一個方向,讓葉藏的異類感消減,給了他希望。而隨著葉藏逐漸對人間有所愛戀的時候,第一個女人與他自殺未果,他成了所有人指責的對象,第二個女人的女兒雖小卻從未接受他,因不忍心打擾她的幸福葉藏選擇離開,他再一次失去了光明,第三個女人正因她的潔白無瑕遭人玷污,葉藏開始尋找罪到極致的含義。這三起三落,猶如巨石一樣砸在葉藏的背上,讓葉藏感受到無法言喻的痛苦。
若進行一個夸張的比喻那么我不禁聯想到了深淵。對于葉藏來說,他既不像凝望深淵的人所有的恐懼,也不像掉落深淵的人所體驗的絕望的悲愴。更多的,葉藏就像是那個深淵一樣。更多的復雜的心情,更在于無法將自己與世人融合,對自己的無限未知所帶來的恐懼。在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下,我們卻仍能看到一個積極向上,陽光的男孩。葉藏似一個漂泊的旅客,路過無數的人,卻始終未找到自己的渡口。他的一生并非救贖,更不是所為厭世,最多的是理解自己,自渡的過程。從深深的不屬于這個世界,到之后去嘗試理解世間這個詞的含義,再到最后一切的崩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與身處人間與失格的泥潭卻無法自拔,世人與異類的定義中迷失。
有一句話久久在我腦海浮現:“生之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篇2
20__年8月5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
這本書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記共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后記作者以第一人稱,訴說“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后的感想。中間的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一人稱來敘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歷以及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一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嘆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郁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了戰后日本人“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杰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于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后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一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丑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為什么要活著?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你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失業,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并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著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后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篇3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干燥的冬天頂著酸澀的鼻腔翻開了這本書,看到這句話時不由得渾身打了個寒戰,內心像有一股暗流在涌動,在發聲,在共鳴。
太宰治的文字是那樣的平靜憂傷卻又如明鏡一般令人自省。《人間失格》充滿了對自我的否定,但絕對不是頹唐的消極主義,而是過于高尚而面向破碎的理想主義。
全文的觸動,我想多半是來自葉藏那封閉的內心。葉藏從出生就開始掩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一直用虛假表演的外表去迎合他人,迎合這個世界。“因為我更像一個怪物,很想普普通通活著像個人,但社會一直把我當成怪物。”把葉藏內心的那股無力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那般小心翼翼地活著,用這種作戲的方式,保住他那顆純粹的圣潔的心。這是被死亡之海的無盡歌曲所環繞的燦亮的生命之島啊!這股黑暗社會中的清流亦在做著奮力的抵抗——生錯了世界——錯的不是出生者,而是這個世界。
正如許多人說的那般,《人間失格》短短幾萬字卻充滿消極,但是我們每個人又能在細微處找到自己的影子。長恨此生非我有,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悲觀的情緒,所以我們能和葉藏產生共鳴。短觀其一生,他追求美好卻始終不得,灰色的人生仿佛從幼時就已然確定,他雖然有良好的異性緣,可是他卻懦弱到能被幸福所傷。如此一來,他又終是寂寞的。在我看來,寂寞其實是生命永恒的主題,是無法超脫于外的感受,是與所有愛恨相伴的,最久遠的感情。而敏感,加重了這種寂寞,一個敏感的人不管有多少可以依賴的東西,都還是感覺無望,無望,無望。而無望就是無所依賴。這就好像葉藏說罪與罰,是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全書充斥著這樣的矛盾,書中的世界亦然。格格不入的葉藏終究被吞噬。
生而為人,我們終是要去面對被允許的消極,始終快樂很難,但是我們一刻也不能停下去尋找生活中的希望,永遠也不能放棄。因為放棄的人,永遠不會再有機會掙扎,不會再有更幸福的機會。但是好在,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在逢時,生在逢世,我們既不會因為幽閉的內心而自導自演,也不會因為死亡之歌的環繞而自暴自棄,更沒有書中描繪的那無盡黑暗的苦痛縈繞。我們應該珍惜所有,雖消極被允許,但也絕不能被吞噬。我們都有著光的前程,道路尚有溫存。
生而為人,何必道歉。
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篇4
讀完這本書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壓抑。我的人生尚且剛剛開始,沒有遭遇過不幸,也不懂多少人情世故,對于書中的主人公只是覺得悲哀又可憐。我覺得作者在此書中過于放大人生的黑暗面,在主人公的身上,我看不到一個正面的三觀引導著他們的人生。活著真的那么難嗎,以至于喪失了為人的資格?“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就不能痛快、瀟灑地走完這一遭嗎?是啊,如果要計算的話,每時每刻都有悲傷呢,我不漂亮也不聰明,連跟人聊天都不會,孤獨的時候找不到人說話,我厭惡虛榮、妒忌的心理,可偏偏有時也能在自己身上看得到……好不痛苦,可是啊,我要因種種悲傷就整天活在陰溝里了嗎?要知道幸福只是人生的驛站,而后能勇敢承擔,縱情享受。?我們為人群中的相遇相知而感動,為著迷惘后的清醒而喜悅,為繁忙之中那一點點屬于自己的時間而珍惜……幸福是簡單又不易的。大多數時候我們要默默承受痛苦與孤獨,強大的心智能阻止自己墮入黑暗,正真的朋友間是不會猜疑嫉妒的,他們能把你拉出苦海。向著陽光生長,暗處藏著妖魔鬼怪讓人脊背發涼,所以我要更野蠻地生長。
這是讀完此書后的一點感受,也許我還心智不熟,這些想法有些小孩說大人話的意味吧。
人間失格讀后感2000字篇5
《菊與刀》的作者魯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經分析過大和民族國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當人們提及日本人時,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極為迷惑的,‘但是,又……’等詞句……一個嚴肅負責的觀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時,是不會一方面說這個民族彬彬有禮,同時又加上一句說但是,‘他們又很蠻橫、傲慢’;不會說某一個國家的民族無比頑固,又說‘但是,他們也極易適應激烈變革’,‘……從很大程度上講,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和平禮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順從而又憎恨受人擺布……’。對于日本人矛盾的國民性,早已成為日本論著中的論述脈絡,無數的矛盾在理性思維推理下無法成立,然而卻又如此真實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大概是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最有力論據。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后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_自己雖然幸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于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并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后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于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脫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征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說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縱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鏡像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_的經歷(除最后一次外,其余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脫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后日本作家頻繁_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后作家群風格紛繁復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太宰治生于明治42年,卒于昭和23年,日本經歷著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_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_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為“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說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癡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說,即使他生前死后一直處于毀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說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脫”。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愿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回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蘇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為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滅而選擇的_,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啟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為謝幕,而不是茍活于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只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