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
《西游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篇1】
記得小時候愛讀“西游”的原因是因為喜歡“孫悟空”。我喜歡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他會七十二變、會翻一個三千六百米遠的跟斗,還有一個神奇的金箍棒……現在,我依舊喜歡孫悟空,但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才喜歡它,我喜歡他身上的那種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精神,還有就是他的聰明勇敢。
他勇敢、他不畏強權。在花果山時,孫悟空縱身一躍,跳如瀑布之中,率先發現了瀑布之后別有洞天。給自己和那些猴子們一個安身的好去處,因為自己的勇敢,是群猴推舉他為大王。在天宮中,他偷吃了蟠桃、惹惱了王母娘娘,還三番四次的擾亂了天庭的秩序,但他毫不畏懼,依然我行我素。玉皇大帝、諸位神仙都怕他、煩他;即使到了如來的面前,他也是敢賭、敢玩,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是突顯在文中。也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
他聰明,在“三打白骨精”中,當白骨精第二次變成一位年有八旬的老婆婆來到師徒四人的面前是,除悟空外,其他三人都認為是來尋女兒的,擔心又害怕。但悟空認定這位老婆婆是妖精,靠的不是火眼金睛,而是他的聰明。他對大家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怎么六十多歲還生產?斷乎是個假的……”便上前,取棒照頭便打。在過火焰山時,更發生了有趣的事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一調,鐵扇公主不借,無空又敵不過芭蕉扇,他便智區取,借來定風丹,真是“悟空用了定風丹,任憑那鐵扇扇”,的確借到了扇子,不料卻借來了把假扇子,把火焰山的火月扇越大,就只好再借;二調,悟空化作牛魔王,鐵扇身邊騙走扇;三調,大圣喚來眾神仙,牛魔嚇得便交扇……
合上書,悟空的聰明、悟空的勇敢,悟空那種敢于斗爭的精神早已經鐫刻在我的心里,其實他不就是我們的學習榜樣嗎?我們因該像悟空那樣棉隊困難時,不害怕,不退縮,即使對方很強大,也不能畏懼,都要堅持,都要戰勝到底,永不放棄!
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篇2】
談到《西游記》,大多數人都會先想到有著通天本領、敢大鬧天空的孫悟空,繼而是身體強壯、長相可愛的八戒,最后是只會做好人、深知佛理的唐僧。幾乎是沒有人會感覺到他的存在——沙和尚悟凈。
其實,我曾經也是不太在意他的,誰讓導演總是將在前線殺敵的機會都給了悟空和八戒,而悟凈卻永遠只有喊“救命”的份呢!熒幕上的他就是個懦弱的人。
可今年暑假,我突然心血來潮地翻出名著《西游記》,準備看看原汁原味的西行究竟是怎樣的,沙僧是否真的如此沒有存在感。
終于,悟凈的形象開始在我腦海中清晰起來……
他勤勞。西行奔波的路上,他永遠是尾隨其后。因肩上重重的行李走得有些慢,卻從未停止過。他從不會像大師兄那樣亂用法術,以減輕自己的負擔,也絕不會像二師兄那樣動不動就喊苦,耍小聰明。他的抱怨聲從未存在過,真實存在的只有他一次又一次踩過青草,踏過沙礫,碾過冰雪的腳步聲。
悟空好比是一匹能日行千里的良駒,世人無不惜無不愛,八戒就像體型碩大的黃牛,也能幫你干許多重活粗活。而沙僧則是沙漠里的一頭駱駝,他沒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可以穿越千里馬望而生畏的沙漠;他沒有黃牛的力氣,但黃牛總是吃了睡,睡足了再干。而駱駝卻即使幾天滴水未進,仍可以踏著穩健的步伐,馱著貨物,頂著驕陽穿過沙漠。
他是重情重義的,面對大師兄的慪氣離開,他雖明白西行的路上亦會更危險,更艱難,可他從未說過放棄,也從未放下過肩上的擔子,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他只是忠誠的守候在一旁,不離不棄。即使是面對師傅被妖怪抓了去,大師兄在一旁無計可施,二師兄說著喪氣話收拾行李打算回高老莊的場景,他也絕不會氣餒,而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營救師傅,哪怕粉身碎骨。
沙僧的人生的確無趣,擔子似乎是他唯一的伴侶。可假使沒有他,誰能將這擔子挑出十萬八千里,而且毫無怨言?沒有他,誰能保證悟空能心無旁騖地使出那些通天的本領,八戒能踏踏實實地過上多彩的生活?沒有他,誰能保證西行的路能順順當當地一走到底?
生活中像悟凈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不嘩眾取寵,只是本本分分地做著那個最真實、也是最應當做的自己。
生命,需要徹悟一份清靜。
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篇3】
小時候我常常獨自看西游記這本書。書中一篇奇妙的故事;一個個神奇的人物;一幅幅絢麗的插圖都令我愛不釋手。直到有一天,我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既然悟空能騰云駕霧,那讓他直接帶著唐僧飛過去不就行了嗎?干嘛非得冒著生命危險穿越茫茫的大沙漠;渡過洶涌的通天河;闖進“可怕”的女兒國呢?費勁千辛萬苦才得到的經卷如果是悟空幫忙的話半天就能取到了吧?為什么非得這么寫呢?在閱讀很多遍后,我終于得到了答案。
其實,師徒四人真正要取的真經,并不是那一卷卷經文,反而是我們不曾留意的磨難。正是這些磨難才讓他們由人變成了佛。
佛門講九九歸真這歸真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原本不諳世事唐僧師徒經過八十一難后,終于看透了人世間的是非善惡,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法,更是得到了心靈的鍛煉,使自身真正強大起來。只有有了這些苦難的磨練,他們才有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才有可能成為自己的佛。是磨難讓你更加強壯;是磨難讓你更加勇敢;是磨難讓你更加成熟。只有歷經了磨難,才能在其中發現人的根本,這其實才是真正的成佛。
而我們,也好比走在自己的取經路上,向著我們各自的“真經”邁去。其實,那所謂的“真經”并不是最大的禮物,無論你是否取到了它,只要你堅持走完,你就會得到一份大禮。然而,能懂得這份大禮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人生路途上的磨難所帶來的心靈上的洗禮,只會被不被世俗所誘惑的人發現。有的人費勁心思攀上高位,卻成天想著濫用職權;有的人為了目的不惜拋棄道德,背信棄義;還有的人為了利益甚至做出違法的事,失去自由……這些人,即使有著無數的錢財和權力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一個不知道自己該為什么而活的人最終是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的。
所以,放下雜念,遠離邪想,靜心學習、生活、工作。在磨難中尋找,在挫折中發現。佛,其實就在你身邊,你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佛。
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篇4】
《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光看電視怎么夠。這個暑假,我又買來了青少年版的《西游記》,從文字中汲取營養。
記得有一章,寫唐僧師徒要過火焰山。但必須要拿到芭蕉扇,孫悟空用盡了所有的辦法也沒能拿到芭蕉扇。豬八戒便說:“我們把行李分了,回去算了。”其他幾人都不同意,他們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取到經。當他們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順利取到真經時,我的腦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話:不經過風雨,怎么見彩虹?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次是爸爸教我游泳。爸爸教我游泳很特別。別的小孩學習游泳,都是從淺水區開始。而爸爸教我潛泳則從深水區開始練。爸爸先為我做示范,講完重要的要領時,就讓我試試看。我“撲通”一聲跳進了水里,按照爸爸教的姿勢游了起來。我剛游了一米,就要換氣了。剛才看爸爸換氣只是把頭往上抬一下,然后連忙換一口氣。我也按照爸爸的姿勢,可是一抬頭,整個人就馬上沉下去。我在水中拼命掙扎著,喝著一口又一口的水,鼻子也嗆得非常難受。爸爸看一會兒,然后才慢吞吞地下水把我救上了岸。他問我感覺怎么樣?我氣呼呼又淚汪汪地回答道:“我換氣失敗,要沉下去的時候,你怎么就不救我?你為什么讓我在深水區學游泳?”這時,爸爸嚴肅地說道:“孩子,當你溺水時,肯定是在深水區。就算你在淺水區學會游泳,那當你溺水時,估計一緊張,也就不會游了。如果你在深水區學會了真正的游泳本領,就可以降低溺水的可能性。”聽完爸爸的分析,我的氣也消了一大半。我繼續學游泳。盡管每一次在深水區學游泳,我的鼻子、嘴巴總免不了喝不少的水,但是我都沒有怨言,因為我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一個星期后,我終于學會了游泳,獨自游十多米也不成問題了。當我在泳池里像一條快樂的小魚一樣盡情游弋時,總會感受到如同唐僧師徒舉得正果時的興奮,當然也免不了從心底里感謝爸爸的幫助。
沒喝過水,怎么能學會游泳?不經過風雨,怎么見彩虹?沒錯!你一帆風順的成功,就不會有彩虹般的絢麗。
中學生西游記讀書筆記【篇5】
《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吳承恩先生的杰作,講述的是一個潑猴和唐三藏及師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這本書我雖然看了一遍,但是以這本書編輯的電視機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它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喜歡上了它。
看完這部小說,有很大的感悟,我覺得學習唐僧的全心全意,孫悟空的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從五行山下出來后的悟空,戴上了緊箍圈,從我行我素變得行為規范、聽話了,因為他是一個懂得報恩的人。孫悟空的高超技藝在這時才用在腐朽的天宮統治者意識中正義的用途上,他一路保護師傅到西天取經,途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他全心全意,奮不顧身去化解的,在這期間,最讓人不平的就是他為了保護師傅,三次打死幻化成人形的白骨精,而唐僧卻始終不相信他的解釋,認為他頑劣不堪,無可救藥,狠心地直念緊箍咒,疼的悟空滿地打滾,最后唐僧還要和他斷絕師徒之情,他被迫無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他心里并沒有怨恨師傅,沒有去報復師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往肚子里吞,而且心里總是念著師傅的安危,可見他對師傅的真心與忠誠和不怕艱難險阻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最終,他和他的兩位師弟豬八戒和沙僧終于把他們的師傅送到雷音寺,取得真經。他也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斗戰勝佛。從中可以悟出邪不勝正,真理永存的道理,在困難面前只要不氣餒,不妥協,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勇敢向前,就能向成功的彼岸更進一步。
這本書把一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潑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寫它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猴子,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他并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后才圓滿的取回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