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
《圍城》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1
昨天我讀完了《圍城》,心中的郁悶一直無法消散。我想找個聊聊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可是問到的幾個同事都沒有看過這本書,沒辦法,我只能在網上找幾篇讀后感看看,企圖找到和我有同感的讀者,或者通過讀別人的感受消除自己對這本書的“偏見”。
摘自書的結尾部分:柔嘉走了,可是這房里還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聲,她的說話,在空氣里沒有消失。他望見桌上一張片子,走近一看,是陸太太的。忽然怒起,撕為粉碎,狠聲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滾___的蛋,替我滾,你們全替我滾!”,這簡短一怒把余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傻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歷年可以在重慶過。心里又生希望,像濕柴雖點不著火,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像滅了燈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饑餓像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松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不受鑷,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那只祖傳的老鐘當當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看到這里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我很想不明白,也就是一次巨大的爭吵,作者怎么可以寫的如此悲涼呢?男女主角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結婚,也就一年多時間,婚后出現矛盾、爭吵也是很正常的,何必寫的這么悲涼,好像男主人的人生都沒有希望了一樣。
看過這本書的很多讀者都表示理解作者的意圖: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而我卻完全不能理解(也許是我孤單的時間太久了,看到一點點的陪伴都覺得是幸福的)。在我看來,男主人公在結婚后并沒有那么不幸,雖然孫柔嘉并不是他最喜歡的人,但是他還是很珍惜這個女人的,否則也不會在結婚后疏遠父母和兄弟。結婚后,他們是經常吵架,但是夫妻吵架屬于很平常的事情吧,現在哪一對夫妻不是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讀后感·夫妻之間的吵架并不代表他們不愛對方,也不能證明他們生活的不幸福,有時候恰恰相反,爭吵代表了彼此還在乎,同時爭吵也能讓給他們的婚姻生活帶來了樂趣,難道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才算是幸福嗎?當然我說的是適度的爭吵。方漸鴻夫婦的爭吵也并不過度的。
本書以他們的一次巨大爭吵而結尾,作者暗示了在這次爭吵之后兩人會因此而離婚。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大了嗎?還是我還不理解婚姻呢?我怎么也無法想象夫妻之間會因為一次爭吵而離婚。現代社會離婚率是很高,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不結婚,但是那些選擇結婚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換工作引發的爭吵而離婚的,婚姻生活中爭吵是必然的,因為在乎才會爭吵,也是因為爭吵才讓生活有了一點點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兩人相敬如賓,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結婚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使是再恩愛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會有一兩次的大爭吵,這都屬于正常吧。
我很想找個人告訴我,他是怎么從這本書看到了婚姻的可悲呢?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沒看一本書都會有很偏激的想法,希望不要被吐槽。
《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2
是曾經的俗人俗世紛紛擾擾為他設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愿踏破圍城的自己不做掙扎?只聽得最后鴻漸與柔嘉永遠不斷地爭吵,訴說著內心的煩惱,不息于耳……
鐘書先生寫的《圍城》一書,展示了方鴻漸這個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蘇文紈的愛情,原本便是一場鬧劇,文紈的自視清高,使得方鴻漸只得敬著她。文紈以為走進了他的圍城,不過一直在城外打轉罷了。唐曉芙的溫婉,也許才是他想要的。但曉芙不是優柔寡斷的方鴻漸,告別了他便在淚花中目送他遠去。夜闌盡處,閃爍的心火,映出決絕的容顏。孫柔嘉的精明,讓方鴻漸竟一步步走進她的城。但這并非他本意。于是最終只換來無休止的爭吵。在三閭大學的知識分子中,方鴻漸看到了圓滑,迂腐,一切讓他不適,這再也不是當初他夢想的大學了,但他依然未作掙扎。一切的一切,如書中所言,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
方鴻漸注定是一個悲哀的角色。悲其不爭,哀其不幸。當在文紈,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這么一個人吧。可當他遇到曉芙,他愿意與驕傲的文紈做一個了結,只想傾訴內心的想法。可當說了之后,明明被他感動的曉芙卻說不愿看到他,他本愿為她付出一切卻再未回頭。愛,是滄海遺珠。
有時,愛是堅韌的東西,可有時,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楊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后,就要干涸,萎謝,褪色,消失,短暫到,不能用手指寫完——等待。
可即使方鴻漸與唐曉芙走在一起,或許結尾也不是那么美滿。就如他心心念念的三閭大學,曾以為會干出一番事業,最終卻也無法結尾。正應了小說題目——圍城。人們總有想得到的東西,愛情,事業,夢想…可當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后,你卻覺得想逃脫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個人最困難的不是追求,因為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難的是堅守,堅守最初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一位先賢,莊子。飄搖不羈,輕輕拂過塵世萬千。他冷眼看盡世間不平卻牽腸掛肚,到底是無法看穿。面對張口即得的楚國相位,他心中又何嘗不是思緒萬千。先秦諸子,誰不想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他最終選擇了朝敦夕月,落崖驚風。“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屬于明月清風。面對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對,心中清泉不卷起一絲塵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們不會選擇像莊子那樣成為一名隱士,但依然要堅守住那份清風明月自在懷的心境。
也許人多是這樣,你不舍,他舍,你舍得,或者他就舍不得,如果離開是必然,不如留一個空白,即使不回頭,日后想起也不會覺得那么逼仄。那么看來,唐曉芙當初的離開,在看似遺憾的背后,卻是最好的決定。
在生活的座座圍城中,我們拼命的到城里去,最終卻倒想出來了。也許一開始就不要進去便沒這煩惱了。可我們的一生總該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后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否則,就像方鴻漸一樣,生活在永遠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即使時光千回百轉,當我們回歸心海深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為你落淚成珠。
《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3
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顯露在眼前。封面沒有別的裝飾,只有“圍城”“錢鐘書著”的字樣。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學的課文《老王》。《老王》的作者楊絳是錢鐘書的妻子。老師也提起過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看起來。
說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于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許正因為此故事情節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于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并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并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后,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鐘情,整日周旋于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老師亭幾人同赴位于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后與孫柔嘉訂婚,并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后,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鴻漸辭職并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為它記敘的貼近大多數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歷的心里狀態吧!楊絳在《記錢鐘書與<圍城>》中說道:“鐘書把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里看事,從他的心里感受。不經意的讀者會對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為一體。”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布。最后終逃不過悲涼的結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背負著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沖出圍城。可當真正沖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4
柯靈曾贊譽《圍城》為“一棵人生道旁歷經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鐘靈毓秀,滿樹的幻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喜觀賞,止息乘蔭”。如他所說的那般,閱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猶如閱讀人生百態,每讀一次便有一次新的體會和感悟。
《圍城》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錢鐘書先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過寥寥幾筆對人物外表的刻畫,還有幾句語言的表達,人物的具體形象便能躍于紙上。又由于其詼諧的語言,即使是描寫可憎可惡的人物,也能讓人忍不住發笑,而在笑的背后又讓我們產生更深入的思考。以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張先生一家為例,張先生是方鴻漸掛名岳父周先生的朋友,在美國人洋會里做買辦,因為怕自己嬌生慣養的女兒去到別人家受苦,于是打算尋一位入贅女婿。方鴻漸首次去到張家時,張先生非常熱情地對方鴻漸打招呼:“hello!doctor方,好久不見!”這位張先生跟外國人往來慣了,說話時總摻雜些英文,他并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用英文來講,所以書中是這樣形容的:
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通過幾句對話便把張先生崇洋媚外的小丑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緊接著是張太太和他們女兒的出場:張太太是位四十多歲的胖女人,外國名字是小巧玲瓏的tessie,張小姐是十八歲的高大女孩子,著色鮮明,穿衣緊俏,身材將來準會跟她老太爺那洋行的資本一樣雄厚。后面還介紹到,張太太非常信佛,自說每天都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求菩薩保佑等等,他們一家住在西式設備的房子里,坐在熱水管烘暖的課堂里念佛,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既盲目崇拜外國的東西,但封建的思想又根深蒂固,一股酸腐,愚昧的氣息頓時撲面而來。
對于“圍城”的理解,想必大家都熟悉書上法國人所說的“結婚猶如‘困住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而在錢鐘書的筆下,“圍城”有著更深一層的涵義。我從中領悟到了關于學業、愛情、事業的“圍城”。
關于學業的“圍城”,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個時代的人對西洋文化是一種如何盲目的崇拜,就是有參加科舉,光宗耀祖的說法,而那個時候,清朝覆滅,出國留學反成了代替的出路,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看到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人們只是盲目地覺得凡是外來的東西便都是好的。人們的無知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落后和腐朽,可以想象得到,方鴻漸不過是那所有被西洋文化吸引而誘惑出國,實則盲目無知,失去方向的蕓蕓眾生中的一個。
關于愛情的“圍城”,從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的愛情糾葛來看,我看到了不同的'愛情觀念,也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愛情往往是錯位的,我們所希望的那個人或許并不是最終相伴到老的那個人。在愛情上,尤其是在那個年代,甚至到如今,婚姻并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事,往往有些愛情是身不由己的,就像小說中說到的,“結婚就如困住的城堡,有的人想逃,有的人想進”,不是有句俗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圍城”效應吧。當然了,現在的愛情雖然也存有這種“圍城”的成分,但更大部分來說,比以前年代的思想更加開放,也算不得上是兩人婚姻中的主要妨礙因素了。
關于事業的“圍城”。從小說中不難看出,沒有什么真材實料的方鴻漸在事業上注定成為一名失敗者,因為他一直在尋求安穩,尋找依靠,但對生活充滿迷茫,他自命不凡,以為未來會如他幻想中那般順利,卻不想即使是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亦是有其不堪的一面,無法接受挑戰之人,最終亦只是為自己徒增一段困惑的人生,也就是走也走不出自己所設置的“圍城”。
學業、愛情、事業是我們人生組成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其實,在人生長河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建了一層又一層的圍墻,將自己圍困在里面,有時看著城外的天空會禁不住誘惑,想要到城外去看看,殊不知,生活其實就是一座大圍城,你走出一個“圍城”,就會進入另一個“圍城”。我想,或許只有看透規律,努力幸運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圍城”中活得精彩。
人就像一個艱辛勞動的蠶,愈是辛勞,愈是為自己建造一個牢籠,愈是用力,命運的繩索勒得愈緊。在生命的輪回中,每個人都追求著清醒,而清醒的結果卻讓人陷入了新的更深刻的迷茫。通過《圍城》,我看清了現實,但生活還是得繼續。
《圍城》的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5
《圍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來描寫的,刻畫了方鴻漸從留學回國后在事業、愛情、家庭中進出圍城的故事。
在海外留學期間,方鴻漸一直困在父親和親事的圍城之中。為了父親的期望,不惜買假的文憑,但他又不算是一個徹底的壞人,在買了假的文憑之后內心非常的慚愧和掙扎;同時糾結在父親安排的親事之中,作為一個現代青年雖然不滿意家里安排的親事,但忌憚父親的威嚴,不敢做出反抗。從這一點上來說方鴻漸是一個可憐的人,他不能把控自己的生活,卻也沒有反抗的勇氣。
留學回國后,方鴻漸又陷入自己的愛情圍城之中。方的未婚妻不幸重病身亡讓他走出了親事的圍城,他卻又走進了自己設下的愛情的圍城。蘇文紈容貌美麗、家庭富裕、高傲的性格、矯情造作,她喜歡上了方,但是方卻在無意中愛上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相比蘇文紈,唐曉芙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比較真實、集美貌、智慧、青春于一身的鄰家女孩。由于方鴻漸的優柔寡斷和逃避,使得自己與蘇文紈破裂的同時也失去了心愛的唐曉芙。在這段故事中,方鴻漸表現的比較懦弱,再被蘇文紈玩弄于手掌之中卻不敢挑明自己的真愛,面對真愛遇到阻礙卻沒有堅持,到最后什么也沒有得到。終于走出了愛情的圍城,接下來他走入的又是哪里呢?
赴邀三閭大學,方鴻漸又走入趙辛楣的圍城之中。方鴻漸與趙辛楣從蘇文紈的“情敵”變成了知己好友,由趙辛楣推薦,在時局動蕩的情況下共同去三閭大學做教授。在赴邀的途中一共有5個人,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助教孫柔嘉,再就是趙辛楣和方鴻漸。李梅亭滿口仁義道德,虛榮猥褻,荒唐可笑,不能夠稱得上一個教授;顧爾謙則是一個攀龍附鳳、專事吹捧的勢利小人,在途中的表現讓人倒盡胃口;而孫柔嘉則是一個表面柔柔弱弱,卻是個非常有心機的女人。他們5個人的南下之行也成了文章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都說要看一個人待人接物、處理事情怎么樣,就要和他一塊去旅行,看了這部分內容真是把這句話表現的淋漓盡致,五個人的個性特點在旅行中暴漏無疑。
結束了辛苦的旅程,到達三閭大學,方鴻漸也走入了這個更大的事業圍城中。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的偽君子、道貌岸然、老奸巨猾,表面維護教育,私下里卻對王太太別有情愫;韓學愈和方鴻漸一樣購買假的文憑,撒謊和不帶眨眼睛的,老謀深算、結黨鞏固地位,一直也想為韓太太謀個職位;汪處厚憑借自己的政治背景搶走了李梅亭中文系主任的位置,他終究是幸運的,原配離世娶了比自己小20歲的汪太太并寵愛有加;其他的小角色同樣也是平淡卻會在某一點上嶄露頭角,讓人不齒。三閭大學中的勾心斗角,讓方鴻漸雖然疲憊卻也無力掙脫出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什么大的用處的人,卻也不安于自己只是一個副教授,最終還被人辭退的現狀。事業的圍城終在趙辛楣因與汪太太的緋事而離開和高松年的道貌岸然中的結束。事業的圍城方鴻漸也不能說一無所獲,他終究覓得一妻,那就是孫柔嘉,可以說他是“被結婚”,迷迷糊糊的在一些流言中把原本沒有的故事變成了現實,他到底愛不愛孫柔嘉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走出了事業的圍城,方鴻漸最終走進了孫柔嘉為他精心設計的婚姻的圍城中。方鴻漸與孫柔嘉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結了婚,這對雙方來說都不能算是令人滿意的結合。孫柔嘉思慮周密、心機頗重,對于方鴻漸她想要完全掌控。他們的結合在起初還只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方鴻漸也會遷就愛妻,但回到上海后兩家親人的介入是的他們的爭吵升級而且頻繁,雙方不再輕易妥協。最終,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在方的辭職后達到巔峰,他們的婚姻生活最終破裂。方鴻漸走出了婚姻的'圍城,他是不是愿意,他是不是慶幸我們不得而知,但我覺得他婚姻的破裂對他來說也許真的是一種解脫。
下一站,方鴻漸準備去投奔在重慶的趙辛楣,他又將走入怎樣的圍城之中就要由我們猜想……
《圍城》給我們刻畫的方鴻漸是一個悲劇的角色,而他的悲劇就是來源于他的性格:逃避退卻、優柔寡斷、虛無主義、缺乏主見等,性格決定命運,方鴻漸的性格決定了他始終不能走出別人或者自己為他設定的圍城。
我們現在的生活又是怎么樣的呢?很多人小時候為了父母的期望,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鉆進枯燥無聊的課本中,努力學習,考上了好的大學;大學畢業之后又聽從父母的決定進入安排好的單位,努力從事著自己并不喜歡的職業,雖然不喜歡但是也沒有反抗的勇氣;到了一定的年齡又是聽從父母的安排不斷的相親,以父母的標準找到一個老公或者老婆,慢慢的更加沒有推倒一切重來的勇氣了……我們是不是也活在一個圍城里面,當有機會走出來的時候我們沒有勇氣,當一切成定局的時候我們卻又不甘心,是我們都忽略了里面的風景還是我們一直在期望圍城外的精彩。
也有很多人說《圍城》是在講述我們現實中的婚姻,沒有結婚的人想進入婚姻的圍城中,而在婚姻圍城中的人卻想要掙脫出來獲得自由。對于婚姻來說,當我們在圍城外的時候我們就要享受自由的快樂,當我們進入圍城的就要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